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42.50KB ,
资源ID:2269096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2690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与建议.doc)为本站会员(ng****60)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与建议.doc

1、1主动融入 加快产业承接-关于裕安区承接产业转移几点建议与思考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可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步伐。同时,通过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有利于加快本区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主要包括合肥、芜湖、 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 59

2、 个县( 市、区 ),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今年以来,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县区更是积极主动,针对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政策意见进行谋划,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市委、市政府已经确立了“一轴双翼 ”承接产业 框架布局(“一轴”指合六工 业长廊, “双翼”指舒三工业集聚区和新桥国际产业园),舒城、金安等县区也已完成了示范区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裕安虽未能纳入 59 个县区之中,但能主动融入,积极争取,仍能在产业承接中夺得应有份额,促进裕安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是裕安实现提速前进跨越崛起的良好机遇。现就裕安区如何主动融入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2区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与思考。一.

3、正确认识区情,在思想观念上求突破。建区以来,裕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基础条件日臻完善,已具备承载产业转移项目的实力,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从区位上看:裕安区是东进西出的交通要道,境内有 2 条国道 、3 条高速、4条铁路、 距新桥国际机场仅半个小时车程,距南京、武汉 1 个半小时车程,距上海 3 个小时车程。从资源上看:人力资源较为充裕,现 有劳动力近 65 万人,其中常年外出劳动力近 20 万人;全市现有高等院校 4 所,在校生 3 万多人,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 所,在校生近 2 万人,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 76 所(裕安区 7 所),年培训各类技工 5.4 万人;裕安区农产品资源更是驰名大江南北

4、,是著名的皖西白鹅、六安瓜片、苏埠大麻、大别山毛竹的主产地;水电资源得天独厚,水质优良,为国家二级可直接饮用水,淠史杭水利枢纽工程,灌溉下游 1100 万亩良田,是我国最大的人工灌渠,也是世界七大人工灌区之一,成为六安市和合肥市、淮南市等地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华电六安电厂座落在我区,一期装机 213.5 万千瓦已经并网发电;二期 60 万千瓦项目正在建设。从投资成本和政策上看:土地成本优势凸现,裕安区目前土地储备充足,整体工业用地的成本要比皖江带其他城市都要低。物流成本降幅明显,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全国产业集团最理想的区域性储备中心、流转中心、产业基地与销售中心的最佳选择,六安市城市人口未

5、来规划在 120 万以上,本身就是一个消费型城3市,加上区位优势,销售半径在 100-300 公里的区域战略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投资政策优惠多多,我区确定了“融入合肥经济圈、联动皖江城市带、服务长三角”的产业 承接目标。积极主动融入以合肥为轴心的一轴两翼产业发展战略,立足持续发展的需要,制定出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在重大工业项目、高科技项目的引进上,实行一事一议政策,并落实一站式服务。现阶段,我区在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上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产业基础较弱。我区虽初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及机械加工、新型建材、轻工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但产业链及上下游配套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布局零散,规模和集聚度

6、不高。同时,我区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工业化水平偏低。2010 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 80.85 亿元,引进外资 534 万美元,进出口总额 2517万美元,全区拥有进出口经营自主权的企业 69 家,外贸出口以羽绒、箱包、服装等传统产业为主,外向型经济发展严重不足;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23.4:32.1:44.5;工业比重明显偏低,为工业服务的第三产业比较薄弱,这一现状使我区在融入合肥经济圈、 承接产业转移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二是发达地区产业集聚效应增强。长 三角发达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加工制造业,之所以在资源、环境压力和要素供给成本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大规模地向内地省区转移,是因为在

7、产业综合配套的集群效应之下,获得了比单个企业转移到中西部省区更大的比较效益。这种产业集聚的效应,使得在产业链上的一个有限区域内,各种4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快捷,对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成本的降低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导致任何产业都不能脱离其他产业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三是发达地区对产业转移项目进行拦截。对于转出地政府来说,产业大规模转移后,如果没有附加值更高的产业来补充的话,很可能出现“产业空洞化 ”现象,同时新兴替代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实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不仅会造成转出地短时间内的“产业空洞化” 现象,而且也会造成 转出地与转入地之间地区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的矛盾,因此长三角地区对推进产业

8、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也还存在一定顾虑。正因如此,发达地区一方面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寻找新的高附加值产业;另一方面,出于“ 一盘棋” 考虑,大力提倡市区向郊区 转移,优先向同省欠发达地区转移。四是周边市县对产业转移项目争夺日趋激烈。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涉及皖江城市带 9 个市 59 个县(市、区),六安市仅有一县一区纳入示范区与 9 市的竞争异常激烈,在某些方面还与他们有非常大差距;而我区在与市内周边县区在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项目上也存在竞争,对产业转移项目的争夺是我区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的严峻挑战。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一轴两翼”的 产业布局,金安、舒城、寿 县属于 “一轴两翼”的范畴,承接合肥的辐射

9、较我区更加便捷,金安专门成立了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工作办公室,分设 9 个专项产业规划组,具体负责规划编制工作。明确提出打造东部产业新城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要大力解放思想,要从 实际出5发,按照“三个有利于” 标准, 坚决破除传统的小农意识、传统的经济观念、传统的工作方式,树立跨越式发展的观念,发扬创新破难精神,努力为融入长三角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二要积极转变观念。继续贯彻“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一方面继续通过组织到苏浙沪考察和选派部分干部挂职等方式,学习他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市 场经济观 念。同时深入开展 “跳出裕安看裕安”活动,学习苏浙沪、看周边,找差距、比不足,进一步更新

10、观念。另一方面,邀请长三角专家学者和党政干部来我区传授发展的观念和经验,开拓我们发展的思路。二.认真研究长三角产业转移特点,在编制产业规划上求突破。这一轮长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资源问题是导致梯度转移的直接原因,沿海发达城市是产业与资本梯度转移的重要发源地,优势企业资产重组是梯度转移的主要方式,密集型产业的水平分工是梯度转移的主要内容,带状是梯度转移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具体到长三角每个产业如何转移,如何承接,还要认真研究,要分析我们有什么,希望承接什么。近期承接什么,远期承接什么。按照错位发展原则,现在长三角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我们要积极承接其生产环节、加工制造业;按照补缺原则,我们要大力发展

11、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发挥优势原则,我们要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物流等产业;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各地承接产业转移要明确主攻方向,错位竞争,差别化发展。6为更好、更快地实现对接,我区要迅速 组织力量,高水平高起点编制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规划,要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我区工业化、城镇化、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既以现有开发区为主,又要在乡镇工业集中区和沿交通干线等,规划一些新的承接产业转移区域;既要明确主导产业,选准承接重点,又要拓宽视野,在主要承接工业的同时,积极承接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转移;既要梯度承接,又要跨越式承接,提高承接产业档次;既要主动承接,又要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嵌入式承接环境和平台,

12、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功能。三、科学产业布局,在错位发展上求突破。推进产业转移与承接,必须纳入区域经济合作范畴,进行统筹规划, 协调实施。一是与周边竞争城市合作。充分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合肥经济圈”平台,加强区域内合作协调,打破区域内恶性竞争对承接产业的障碍,建立招商引资利益分配协调机制,联合出台招商引资政策,研究区域产值、税收分成、环保调剂补偿政策,统一规划,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避免区域内恶性竞争,发挥区位整体优势,错位发展、抱团发展。二是加强与转出地合作。长三角地区占有联结更广大的国际市场的独特优势,加工制造环节向内地转移了,其品牌、研发、后期营销服务等高增值环节一般仍留在本

13、地,转出地与承接地之间仍然存在十分紧密的产业合作关系。我区应通过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协调会等区域协作机构,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沟通,积极寻求与有关城市7之间建立高层交流机制,建立区域内、政府间的合作机制、互动机制、扶持机制、发展机制,加快相互开放步伐,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协调管理,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减少各种壁垒的阻碍,加快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大对转移产业的双向扶持力度,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合作发展格局,推动泛长三角地区共同发展。四、加快开发区和集中区项目建设,在发展支柱产业上求突破。要把开发区和集中区建设同发展支柱产业

14、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和集中区的产业积聚功能,发挥好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作用。一是抓好产业聚集地公共要素建设。抓好园区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园区对项目的吸纳和承载力。围绕产业集群区域化的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动力培训,为开发区和集中区产业发展提供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发展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搞好公共信息服务。二是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我区要吸引长三角产业转移,仅仅靠开发区和集中区还远远不够,必须在开发区和集中区中建立自己的主导产业集群和基地,形成区域经济的集群化效应。我区目前已形成四大支柱产业,有一批销售超亿元的骨干企业,要把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作为发展产业

15、集群的突破口,通过规划和政策手段,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将同类别的企业,或者同行业相互关联的企业8向园区集中,形成在产业集群内部形成合理的“大、中、小” 共生的产业组织结构,打造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工业园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主动为转移企业营造产业 配套环境,吸引东部沿海地区企业成规模向园区转移。三是创新合作方式,建立高效服务平台。可以吸引沿海开发区到我区开发区设立园中园,共同组建管理机构,实行税收和利润分成。五、优化投资环境,在加强产业政策求突破。产业转移是产业要素分散和积聚的过程。运输能力和配套能力是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就必须满足转移企业在价值链上下游的配套

16、和延伸方面的需要。一是完善交通运输网络。要借助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基础设施规划市委、市政府建设大交通的机遇,认真做好城乡基础交通工作。公路方面,要提高境内国省干线公路等级,建成市域范围内次骨架网络,依托高速建设,逐步形成区市快通、镇镇直通的公路网络。二是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越高,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越强。我区需要科学规划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构建信息服务、商贸流通、中介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服务、房地产等六个支撑产业外在体系,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产前、产中、 产后各项生产性服务功能,形成产、供、销相衔接、相互依存、共同发

17、展的经济生态链,全面提高我区现代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9六、整合优势资源,在产业招商上求突破。招商引资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最有效途径和重要动力。目前,皖江承接产业转移 9 城市,包括我市内 1 县 1 区都具备一定的优势和产业积累,都在主动承接,抓招商、抢发展。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创新引资理念,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加强产业招商。产业转移的最直接体现是具体项目,因而项目的策划、推出及至成功对接是实现承接的关键环节。在方向上,我区要充分发挥四大支柱产业积聚作用,充分依托支柱产业,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进大企业、知名企业,做长产业链,做强产业群;在途径上,要有针对性开发、包装一批对战略投资者有吸引力的大项目,培养一批有技能、懂专业的招商团队,围绕主攻地区,主攻产业、主攻企业,采取驻点招商、专业招商,完善和发展以商招商、领导效应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层次和水平。二是优化内部环境。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用足,用好,用活上级有关政策,争创政策的比较优势,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和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深入开展效能建设,落实长效机制。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