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血液循环,主讲:欧阳娟,血液循环: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心脏:动力器官 血管:输送血液 物质交换 瓣膜:血液定向流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运输物质:氧、营养物质、代谢产物、 激素等; 内分泌功能:心房钠尿肽、肾素、内皮 素、内皮舒张因子;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第一节 心脏生理,一、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动周期与心率1.心率:每分钟心跳次数 正常值:60100次/分 心动过速: 安静时超过100次/分 心动过缓: 低于60次/分2.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 经历的时间。,特点:,房、室先、后收缩左右同步收缩房、
2、室的收缩期舒张期,房、室均有各自的心动周期,心动周期 = 60s/75 = 0.8s,心房,心室,0.1s,0.7s,(二)心脏泵血过程,心房收缩-初级泵血 心室收缩-主要泵血,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1.全心舒张期 血液由大静脉经心房直接流入心室;2.心房舒张,房内压回降,同时心室开始收缩;3.心房收缩: 心房内压力升高,房室瓣开放,心房将其内血液进一步挤入心室。,心室收缩-主要泵血,等容收缩期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舒张期,充盈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室泵血过程,(1)等容收缩期 心房 心室压力大动脉,心室压力 增 加房 室 瓣 关 闭动 脉 瓣 关 闭 血流方向
3、无 心室容积 不 变 时 间 0.05秒,1.心室收缩期,(2)射血期,房 主A,心室压力 增 加房 室 瓣 关 闭动 脉 瓣 开 放 血流方向 心室 动脉心室容积 变 小 时 间 0.25秒,2.心室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 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 心房收缩期,(1)等容舒张期 心房 心室压力心室压力大动脉,房 室 瓣 开 放动 脉 瓣 关 闭血流方向 心房 心室心室容积 增 加时 间 0.32 秒,表 心脏泵血时压力瓣膜容积血流方向的变化,时 相 压 力 房 室 瓣 半 月 瓣 血流方向 容 积等容收缩期 房 主A 闭 开 室主动脉 缓慢射血期 房 主A 闭 开 室主动脉 等容舒张期 房
4、室室室 主A 开 闭 房 室 ,心室泵血机制,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是导致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主动脉之间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压力梯度是瓣膜启闭和推动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瓣膜的启闭保证了血液的单向流动。,(三)心音,1.心音:心脏机械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声音; 正常心音有4个: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第三心音 第四心音,(1)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发生机理 心室开始收缩时房 心室舒张开始时动脉 室瓣突然关闭的振动 瓣关闭引起的振动临床意义 标志心室收缩期开始 标志心室舒张期开始 音响反映心室收缩力 音响反映大动脉压力 音质反映瓣膜功能 音质反映瓣膜功能性 质 音调低,时间
5、长, 音调高,时间短, 音响大 音响弱听诊部位 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 胸骨旁第二肋间,(2)第三心音: 发生在快速充盈期末,血液快速流入心室,使心室壁产生的振动;可见于部分儿童及青少年。(3)第四心音: 发生在心房收缩期,由于心房收缩血液进入心室产生;一般不可听及。,2、心音图: 用换能器将心脏机械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转换成电信号描记下来的图形。,(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1. 心输出量(1) 每搏输出量(SV) 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射入大动脉的血量。 正常值=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 = 70ml(2) 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正常值:5560%.,( 3)每分输出
6、量 指每分钟从一侧心室射入大动脉的血量 心输出量=SV心率 正常值:5L/min (4)心指数 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正常值 3.0-3.5L/min.m2,2.心脏做功量(了解) 每搏功: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 用每次心脏射出的血液所增加的动能和压强来计算。 每分功搏功心率,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前负荷 前负荷:指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初长度加长 心肌收缩力加强搏出量,机制-异长调节 肌小节长度 收缩张力 1.5m 5% 2m 80% 2.2m 100% 当肌小节长度为2.2m时,粗、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起作用的横桥数目最多,收缩张力最大。,心室功能
7、曲线大致可以分为三段: 充盈压在1215mmHg的范围内(相当于1620cmH2O),是心室的最适前负荷。一般情况下左心室充盈压为56mmHg,处于心功能曲线左侧的升支段,和最适前负荷还有一段距离。充盈压在1520mmHg(相当于2027cmH2O)的范围内,曲线趋于平坦,说明通过初长度变化调节其收缩功能的作用较小。充盈压再升高,曲线平坦或轻度下倾,但并不出现降支。只有当心室出现严重的病理变化时,心搏功才会随充盈压进一步增加而下降。,动脉血压(即后负荷) 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 射血期缩短 搏出量 心室射血末期残留血量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异长自身调节 搏出量恢复正常,2.心室的后负荷(动脉血压)的
8、影响,图 动脉血压对心输出量的影响,3.心肌收缩能力的影响cardiac contractility(等长调节),NE,ACh,心肌收缩能力改变对心室功能曲线的影响,心肌收缩能力指心肌不依赖于负荷而能改变其收缩强度和速度的内在特性。是通过改变兴奋-收缩耦联等内在因素(活化横桥数量、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实现的儿茶酚胺使心功能曲线向左上方移位。 心力衰竭、ACh等使曲线向右下方移位。影响收缩能力的因素:胞浆内Ca2+浓度、和肌钙蛋白对Ca2+的亲和力;CA、钙增敏剂(如茶碱);ACh、缺氧与酸中毒、甲低等。,(4)心率: 在搏出量不变的情况下,心率越快,心输出量越多;但当心率超过180次/mi
9、n或低于40次/min,心输出量都会下降。,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普通心肌细胞 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 非自律细胞 自律细胞(心房、心室肌细胞) (窦房结 浦氏纤维)工作细胞(具收缩功能) 缺乏收缩功能,心肌细胞的分类:1.普通心肌细胞和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2.根据0期去极速度(根据AP去极化速度快慢 划分)及其形成机制分类: 1) 快反应细胞: 由Na+通道(快通道)开放导致 0期快速去极的心肌细胞. 有:心室肌C、心房肌C、浦肯野C; 2) 慢反应细胞: 由Ca2+通道(慢通道)开放导致 0期缓慢去极的心肌细胞. 有:窦房结C、房室结C。,心肌细胞膜上的主要离子通道: 1. Na+通道:
10、2. K+通道: IK、IK1、Ito 3. Ca2+通道:L型和T型 4. If通道,(1) 静息电位:内负外正, -90mV; K+外流形成的K+平衡电位.,K+,(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1、 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膜电位,(2) 动作电位,TP,100,30,0,90,70,心室肌细胞AP的波形特点:1) 在RP的基础上产生2) 时程长: 250300ms3) 动作电位分为两个时相, 五个期: 去极相0期 复极相1、2、3、4期4) 与神经和骨骼肌AP相比,心室肌AP升支 和降支不对称。复极缓慢并有特征性的 平台期.,心室肌细胞AP的形成机制:,0期:刺激RP阈电
11、位激活快Na+通道Na+再生式内流Na+平衡电位(0期),快Na+通道:-70mV激活,-55mV失活,持续1-ms,特异性强(只对Na+通透),阻断剂(TTX),激活剂(苯妥英钠)。,0期,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1期:快速复极期级快Na+通道失活+激活Ito通道K+一过性外流 快速复极化(1期),1期,Na+,K+,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2期:0期去极达-40mV时已激活慢Ca2+通道+激活IK 通道Ca2+缓慢内流与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 缓慢复极化(2期=平台期),慢Ca2+通道:激活与失活比Na+通道慢,特异性不高:Ca2+ (53%)、Na+(27%)、K+ (20%)都通透,阻断剂:Mn
12、2+和多种Ca2+阻断剂(异搏定)。,2期,Na+,K+,Ca2+,K+,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3期:慢Ca2+通道失活+IK 通道通透性K+再生式外流快速复极化至RP水平(3期),4期:因膜内Na+和Ca2+ 升高,而膜外K+升高激活离子泵泵出Na+和Ca2+,泵入K+恢复正常离子分布。,3期,Na+,K+,Ca2+,K+,K+,泵,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泵,3期,Na+,静息电位的形成:K+外流形成K+平衡电位,0期去极相: 再生性钠电流Na+迅速内流,快速复极1期:瞬时性K+快速外流(Ito),2期平台: Ca2+、Na+内流与K+外流平衡 内入性整流现象:K+通透性,4期:生电性钠泵工作,
13、泵出3Na+,泵入2K+. 生电性Na+-Ca2+交换, Ca2+泵.,K+,Ca2+,(1)浦肯野纤维(快反应自律细胞),1) AP波形与离子基础与心室肌细胞AP基本相似2) 4期有自动除极,其速率比窦房结慢,主要是进 行性增强的Na+内流引起3) Na+通道可被铯(Cs)阻断,2、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3,TP,最大复极电位,(2)窦房结细胞,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0期: Ca2+内流引起 3期: K+外流 4期:(1)进行性衰减的K+外流(是窦房结细 胞4期自动除极的重要离子基础) (2)进行性增强的Na+内流 (3)Ca 2+内流,窦房结细胞AP的特点: 1. 慢反应
14、细胞的静息电位约为(70mv)和 阈电位(40mv)比快反应细胞低.2. 0期去极化速度慢 , 幅值小约70mv, 时程长约7ms.3. 无明显的1期和2期 , 只有0、3、4期4. 0期去极化离子基础不同.5. 4期电位不稳定形成自动去极化最大复极电位: 心肌细胞AP复极后所达到的最大膜电位值,三、心肌的生理特性电生理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机械特性: 收缩性,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呈周期性变化:(1) 有效不应期(ERP):包括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兴奋期; 兴奋性丧失或极低, 无论多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兴奋.相当于从0期去极化至复极化-60mV;,(2) 相对不应期
15、(RRP) : 兴奋性恢复但仍低于正常. 相当于从复极化-60mV至-80mV;(3) 超常期 (SNP):兴奋性略高于正常。相当于从复极化-80mV至-90mV.,(一) 兴奋性,心室肌AP,-80,2.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 (1) 静息电位水平 (反比) (2) 阈电位水平(反比) (3) Na+通道性状,3.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心肌兴奋性特点:有效不应期很长(数百毫秒), 相当于整个收缩期甚至舒张早期。,期前收缩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人为 的刺激或来自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刺激时,心室可 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 称为期前收缩.代偿间歇在期前收缩之后,来自窦房结的
16、一次兴奋 往往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而脱失,须等 下次窦房结的兴奋传来才能发生收缩,这段间歇 期称代偿间歇,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代表窦房结的冲动 代表外加刺激,(一) 自动节律性 心肌能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窦房结: 100次 / 分 房室交界: 50次 / 分 房室束: 40次/分 浦肯耶纤维: 25次 / 分,窦性心律以窦房结为起搏点所控制的心律 机制: 1. 抢先占领 2. 超速驱动压抑异位心律由潜在起搏点所控制的心律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1. 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正相关) 2. 最大复极电位大小(负相关) 3. 阈电位水平(负相关),影响自律性的因素,4期自动除极速度 (正
17、相关),最大复极(舒张)电位水平(负相关),阈电位水平 (负相关),(1.0m / s),(1.5 m/s),(0.4m / s),(3.0 m/s),(三) 传导性 1、心内兴奋传布的途径和速度:,2、心脏内传导的特点及生理意义:特点1: 房-室延搁:兴奋传到房室交界后要延搁一段时间后才 传向心室的现象。生理意义: 避免房室收缩重叠, 利于房室有序收缩, 使 心房收缩有意义,利于心室充盈;特点2: 在心室内浦肯野系统传导速度快,可几乎同时到达心室内壁各处.生理意义: 使心室肌能同步收缩 (功能合胞体), 产生 较大力量.,3、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结构因素: 心肌细胞的直径 直径粗 电阻小 传
18、导速度快 (2) 生理因素: 1)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正比) 2) 临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正比),(四)收缩性,心肌收缩的特点:1. 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 注意: (1) 心肌浆网终池不发达, 贮Ca2+少 (2) 心肌细胞横管系统发达有利于Ca2+ 内流2. “全或无”式的收缩 心房或心室表现为同步化收缩3. 不发生强直收缩,四、体表心电图-用测量电极置于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 记录出来的心电变化波形。,P波: 左右两心房去极化过程,QRS波群: 左右两 心室去极化过程,P,Q,R,T,U,ST段,P-Q间期,Q-T间期,T波: 左右两心室复极化过程,P-Q间期: 兴
19、奋从心房传到心室 所需的时间.(0.120.20s),Q-T间期: 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到 完全复极到静息状态的时间.,S-T段: 与基线平齐.,心电图的各波及意义:P波: 左右两心房去极化过程QRS波: 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T波: 左右两心室复极化过程PR间期(PQ间期): 兴奋从心房传到心室 所需的时间.(0.120.20s)QT间期: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 到静息状态的时间.ST段: 与基线平齐.,第三节血 管 生 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管,动脉,大动脉-弹性贮器血管中动脉-分配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毛细血管-交换血管,静脉-容量血管(微V-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20、),短路血管-动-静脉吻合支,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一)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血流量(容积速度):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血流速度: -血液中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血流速度,血流量,血管的截面积,(二) 血流阻力(R) *血流阻力与血管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影响血流阻力的因素:*阻力血管的口径:4次方反比 (调节血流阻力的最主要因素); *血液粘滞度:正比; *血管长度:正比.,(三)血 压(blood pressure,BP):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单位: 1mmHg=1.36cmH2O=0.133kPa 动脉压: 主动脉压最高血压 毛细血
21、管压 静脉压,*血压形成的条件: (1) 循环系统中血液足够的血液充盈; (2) 心脏射血。,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 动脉血压1. 动脉血压的形成(1) 前提: 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2) 两个基本因素: 动力: 心脏射血; 外周阻力: 小A和微A对血流的阻力;(4) 缓冲作用: 大A的弹性贮器作用.,主动脉扩张,主动脉回缩,主A和大A的弹性贮器作用: 左心室间断射血动脉内连续血流; 减小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变动幅 度, 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 过低, 脉压减小。,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动脉血压维持正常的意义: 促使血液克服阻力向前流动.*血压过低: 器官供血不足;*血压过
22、高: 增加心脏和血管的负荷, 导致心衰或血管破裂动脉血压的指标及正常值(健康青年男子安静时):收缩压: 在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 升高,其最高值称心缩压或收缩压.正常值: 100120mmHg (13.316.0KPa),舒张压: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 下降,其最低值称心舒压或舒张压.正常值: 6080mmHg (8.010.6kPa)脉压 (脉搏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 正常值: 3040mmHg(4.05.3KPa)平均动脉压= 舒张压1/3脉压 正常值: 约 100mmHg (13.3KPa),血管:主A 大A 中A 小A 微A血压:高 低脉压:小 大,3.影
23、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 每搏输出量 搏出量 射入主A血量 Bp (以收缩压升高为主) 脉压 搏出量 射入主A血量 Bp (以收缩压下降为主) 脉压,收缩压高低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外周阻力 Bp (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脉压外周阻力 Bp (以舒张压下降为主) 脉压,(3) 外周阻力主要是小动脉和微动脉形成的阻力,外周阻力,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5)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 循环血量 或血管容量 循环血量(平均充盈压) 动脉血压,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一)静脉血压,3、中心静脉压(CVP) 概念: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正常值:4 12cmH2O,2、外周静脉
24、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1、静脉血压值:1520mmHg 4cmH2O,4.决定中心静脉压高低的因素,(1)心脏射血能力:,心收缩力 中心静脉压,心收缩力,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心房血液流入心室加速,心房压,中 心静脉压,(1)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一个指标,- CVP BP 意 义- 降低 降低 有效血容量不足 升高 正常或降低 心功能不全 进行性升高 进行性降低 严重心功能不全 或心包填塞,5.测定中心静脉压的意义,(2)用来指导临床输液,(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1、血液重力引起静水压 卧:各处静脉压大致相同 立:各处静脉压大不相同,2、静脉充盈程度受跨壁压的影响大 静脉管壁薄、弹性纤维和平滑肌少
25、,有较大的可扩张性。 人直立时:身体低垂部位静脉充盈,比卧位时多容纳400 - 600 ml血量。,长时间站立不动,心脏水平以下的静脉扩张充盈,回心血量,每搏输出量,动脉血压(收缩压),神经-体液调节,动脉血压恢复正常,(三)静脉血流,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静脉阻力小,但当管壁塌陷或受组织压迫 时,阻力增大。 微静脉(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活动影响组织液的生成,2、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回心血量,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力量,回心血量,左、右心衰?,心舒期室内压, 体位温度改变,体位温度改变,卧位变直立,高温,下肢静脉内血量,皮肤舒张贮血量,回心血量,体位:直
26、立下肢V回心量(约多容纳500ml) 例:患肢抬高利V回流,防水肿心衰取半卧位下肢V回心量 (平卧回心量前负荷肺淤血呼吸困难)久蹲突站血滞留下肢V回心量心输量Bp脑、视网膜供血不足暂时的头晕、昏厥,视物不清。,(头部回流下肢回流),立位迅速转为卧位总V回心量,(头部回流下肢回流),卧位迅速转为立位总V回心量,卧位下肢V回心量直立,(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肌肉泵(静脉泵),肌肉收缩,静脉挤压,静脉回流,回心血量,(5)呼吸运动,吸气时胸腔容积,胸腔内静脉和右心房扩张,回心血量,胸内负压,(呼气相反),概念: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基本功能:完成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五、 微循环(
27、microcirculation),微循环的组成,(一)微循环的组成和生理功能,1、微动脉,2、后微动脉,3、毛细血管前括约肌,4、真毛细血管 营养性血管,5、通血毛细血管 直捷通路,6、微静脉,7、动-静脉吻合支 调节体温,总闸门,分闸门,后闸门,微循环的组成,(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1、迂回通路:,2、直捷通路:,3、动-静短路,物质交换场所,血液迅速回流(骨骼肌多见),:调节体温(皮肤多见),直捷通路AV短路 迂回通路,血流,较快,最快,慢,透性好,开放,经常开,一般不开,交替开放,意义,迅速回心,调节体温,物质交换,体温开休克开,代谢物 开低氧开,(三)影响微循环血流量的因素,1、微动
28、脉、微静脉,交感缩血管神经,体液因素: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紧张素 缓激肽、前列腺素、组织胺,2、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体液因素、局部代谢产物,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四)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1、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和通透性,2、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数量多:400亿根毛细血管的密度不一 密度与其代谢率或机能有关 心肌、脑、肝、肾,25003000根/mm3 骨骼肌 100400根/mm3 骨、脂肪 密度较低总的有效交换面积大: 1000m2,1)扩散:顺浓度差(溶质分子)2)滤过和重吸收:压力差(水分子) 滤过:液体从毛细血管内向毛细
29、血管外移动。 重吸收:液体从毛细血管外向毛细血管内移动。3)吞饮: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3、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的方式,六、组织液的生成,组织液是存在组织细胞间隙中,绝大多数呈胶冻状,不能自由流动。,(一)组织液的生成机制,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滤过的力量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一)淋巴循环,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即为淋巴液。通过 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二)淋巴循环的生理意
30、义,2、回收蛋白质,3、运输脂肪,1、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4、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及水肿,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反射性调节,全身性体液物质,局部性体液物质,一、神经调节,(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心交感神经,来源:节前神经元:脊髓15胸段 节后神经元:位于星状N节内,1心脏的神经支配,支配:整个心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NE,效应:心率加快-正性变时房室交界的传导加快-正性变传导心肌收缩力加强-正性变力,胞膜Ca2+通道开放,
31、加强4期内向性If,肌浆网释放Ca2+,Ca2+内流,胞浆Ca 2+,自律性,正性变时,传导速度 房室交界AP幅度,心率,正性变力,正性变传导,NE与1受体结合,心肌的收缩力,来源:节前N元:延髓迷走N背核、疑核,)心迷走神经,效应:,心率减慢-负性变时房室交界的传导减慢-负性变传导心肌收缩力减弱-负性变力,支配:整个心脏(心室较少),递质:乙酰胆碱 acetylcholine,Ach,乙酰胆碱+M受体,抑制胞膜Ca2+通道开放,激活Ik-Ach,抑制4期内向性If,肌浆网释放Ca2+ ,Ca2+内流,胞浆Ca 2+ ,K外流,MRP,自律性,负性变时,心肌收缩力传导速度 房室交界AP幅度速度
32、,心率,负性变力,负性变传导,心交感N 心迷走N 起源 脊髓胸段T1T5 延髓的迷走神经 侧角神经元 背核和疑核 分布 右:窦房结、房室肌前壁 右:窦房结 左:房室交界、束支、 左:房室交界 房室肌后壁 房室肌少量 递质 NE Ach 受体 1 导致的变化 Ca2+内流增多 Ca2+内流 K+外流阻断剂 心得安 阿托品效应 正性 负性,心脏的神经支配和作用,(3)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神经肽酪氨酸,血管活性肠肽(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阿片肽,2血管的神经支配,(1)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支配:所有的血管平滑肌,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分布特点:,并联血管,串联血管,NE血管平滑肌C
33、膜受体血管舒张(弱) (肝、骨骼肌),效应:,NE血管平滑肌C膜受体血管收缩(主) (皮肤、胃肠道),交感缩血管紧张:13次S,(2)舒血管神经纤维(部分血管),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支配:狗、猫骨骼肌的微,特点:无紧张性活动,递质:ACh,作用:,情绪激动、防御反射,使骨骼肌血流量,Ach+M受体血管舒张,ACh +M血管舒张(调节局部血流),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支配: 脑膜,唾液腺,胃肠道外分泌腺, 外生殖器等,递质:ACh,作用:,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交感缩血管N 交感舒血管N 副交感舒血管N中枢 延髓的缩血管区 皮质运动区 脑干副交感核、 (T1-L2-3侧角) S
34、2-3中间外侧核 递质 NE Ach Ach受体 (主)、 阻断剂 酚妥拉明 阿托品 阿托品 分布 绝大多数血管 骨骼肌血管 软脑膜、消化腺、 外生殖器血管作用 受体血管收缩 血管舒张 血管舒张 受体血管舒张特点 调节血压作用大 不参与血压调节 不参与血压调节 持续发放紧张性 平时无作用 参与调节局部冲动 与情绪、运动有关 血流,小结:血管的N支配与生理作用,(二)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1)脊髓:完成一些初级的心血管反射,(2)延髓的心血管中枢,3、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整合作用,.分布:从脊髓到大脑皮层,.概念: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基
35、本中枢,上位脑,迷走背核疑核,孤束核,迷走神经活动,缩血管区,交感神经活动,舒血管区,(三)心血管反射,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压力感受性反射carotid sinus-aortic arch baroreceptor reflex,窦弓反射减压反射稳压反射,(1)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2)传入神经,窦神经(并入舌咽神经),主动脉神经(并入迷走神经),反射过程,血压,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窦神经,主动脉神经,延髓,心交感紧张性心迷走紧张性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外周阻力,心 率 心输出量,血压 ,窦内压与动脉血压的关系,窦 内 压,动 脉 血 压,60,180,对正常范围内的血压变化敏
36、感(100mmHg),(4)特 点,对瞬间的血压变化起反应,对血压的长 期调节作用不大,( 高血压患者:重调定 resetting ),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5)意 义,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化学感受性反射 Carotid body and aortic body chemoreceptor reflex,3、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1)感受器,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管壁的感受器,(2)适宜刺激,a、机械牵张 容量感受器 低压力感受器,b、化学物质 前列腺素、缓激肽等,(3)反射弧,血压 血容量,心肺感受器,迷走神经,中枢,交感紧张性活动,迷走紧张性活动,心率 血压,肾血流量 排尿量排钠量,意义:调节血量及体液稳态,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升压素释放,二、体液调节 (hormonal regulation),体液调节:血液和组织液中所含化学 物质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和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体液调节,(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1.肾素(renin ) 、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 的来源,血管紧张素原(肝),肾素(肾近球细胞),血管紧张素 (AT),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肺),血管紧张素AT (),氨基肽酶A,血管紧张素(AT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