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上海语文高考平均分何以总在 92 分徘徊时海成今年高考上海的全市语文平均分又在 92 分左右,这已是连续好几年在这个分数上徘徊了,比较起其它学科的平均分普遍低了 10 多分,而且若不是阅卷时的评分策略,实际的平均分应比这个还要低。于是人们要问,上海语文高考到底缘何年年总在 92 分徘徊呢?我以为,这是缘自命题的不够科学性上,缘自命题的指导思想上。先说命题的不够科学性。不够科学性表现之一,就是同一层面的能力题反复考,同样术语的题目重复考。前者如概括能力的题就出了 6 道:第 5、7、10、11、22、24 题,共 17 分,占了阅读总分的21.25。此类问题也表现在鉴赏和评价题上,也出了第 9
2、、12、15、16、25、26 计 6 道题22 分,占了阅读总分的 27.5。像这样同一层面的能力题反复考,能说是科学吗?后者如第 12 和第 25 两道题,考的都是写作特点,而且重复考的又都是学生最为头疼的题,这样的试卷怎能不导致语文的低分?不够科学性表现之二,就是考查了没有科学界定的概念术语。比如写作特点,它到底包括哪些,这是谁都说不清楚的东西,是没有科学界定的概念。为此我还特地请教了有关专家,也包括命题老师,结果他们也都讲不上来。也许有人会问,命题人不是有答案吗,怎么会讲不上来?是的,是有答案,但那是几个命题人在一个气氛宽松的环境里、用了半天时间、反复推敲斟酌而拟制的。而这种由命题人七
3、嘴八舌才能明确答案的题目,用的又是没有科学界定的概念,却要考生明白地回答,能说试题科学吗?在高考试卷上以自己的“昏昏”却要考生“昭昭” ,又怎么能行呢?不够科学性表现之三,就是阅卷的不可操作性。这是上海卷这些年试题的痼疾,下面就以 12 题为例说明。12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 析。 (4 分)答案是: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 ;感情真挚,集中抒 发作者对 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从题干看,似要考生要做三件事:一回答作用,二回答特点,三写出评析。但从答案来看,命题人的意图似乎是要考生将三件事揉合在一起回答,若如此,那题干的设
4、计在这一点上其实并不明晰,极易使考生误以为要一件一件完成的,因而使得阅卷老师无法参照答案评分。退一步说,像“诗意的语言” 、 “感情真挚”这种很勉强的“写作特点” ,又叫考生从原文中又如何读得出来?阅卷老师能按答案操作评分吗?同样情形,25 题的文言文“写作特点”的答案“委婉含蓄、借题发挥” (这 8 字答案很牵强)也是几个命题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单兵作战的考生哪能想得出呢?其结果是命题人拟制的答案成了摆设,全由阅卷老师灵活给分。说是“意思对即给分” ,但由于不可操作性,在宽严的把握上,没有划一标准,成了事实上的随意分,这还能说试题科学吗?不科学就是意味着不公正,意味着有人无辜得低分。不够科学
5、性表现之四,就是盲目“求新意” ,脱离学生的能力实际。比如第 4 题:作者提到欧洲城市的商业区时用了“安静”一词。 请推断“安静”的原因。 (4 分)这道题,据说是是命题人的“得意之笔” ,因为它考查了考生的推断能力,文本中是没有信息可凭借的,全靠你在考试时“推断” (其实就是猜) 。问题是:考生长期的阅读实践已习惯了依据文本信息来组织答案,他们怎么能想得到命题人的“玄机”?像这种文本中无凭无依的所谓开放性题目,岂不是陷考生于失分的境遇?阅读的核心是读懂文本,不在读懂文本上下功夫命题,却在不着边际的开放性题目上一味“求新意” ,切合考生的能力实际吗?类似的还有今年的春考第 20 题:“归而妻子
6、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这一2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请展开想象 拟写一段对话。 命题人的意图倒是很好的,因为它考查了考生的想象能力,但就是不懂得在考试的状态下,一心想着完卷的考生哪能悠悠地去展开想象?哪能在瞬间写出“符合情景、 对答巧妙、充 满情趣” 的答案来?阅卷经验告诉我们,命题人在能力点上“求新意”之时,往往是考生得“糊涂分”之题。不够科学性表现之五,就是出偏题。如第 6 题:课文中涉及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有 (除本文提及外)。 (1 分)答案是:李大钊、茅盾、叶圣陶、朱自清、郭沫若、郁达夫等。这是文学史知识题。从答案来看,题干是出错了,正确的题干应是“学过的课文中作者是五
7、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有 ”这样题干和答案便一致了。若按题干信息答,大概只有一篇呐喊自序课文里“涉及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即钱玄同(金心异) 。答题思路正确的同学若想不起“钱玄同” ,只好瞎蒙了。退一步说,即便题目没有出错,这也是一道偏题。因为中学老师一般不向学生涉及现代文学史的常识讲授,此题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实际。像这样,平均分又如何提得上去?不够科学性表现之六,就是答题的思考量大,挤占了考生写作文的时间。今年试卷除作文外共 26 题,似乎不多。这里除了常识、默写、文言释词翻译共 19 分外,几乎所有能力立意的题,都是要你费心阅读、费神思考的,每道题少则 3 分钟,多则得 7、8
8、分钟。这一是因为选文都较长,其中有一篇现代文竟约 1800 字,文字一长,阅读和信息搜索起来就很占时间;二是因为这种题目不是搜到信息就能答的,还有一番理解、感悟、概括、言词斟酌的制作功夫,这就更占时间。考生既想做一题能确保一题得分,又想赶答题进度,唯恐来不及写作文,结果是顾了此就顾不了彼。事实上,那些思考量大的题本来分就难得,再匆匆答就,更是增加了错误的机率,即便这样,考生写作文的时间也还是不充裕,多半是在 4050 分钟之间完篇的。由于命题存在诸多的不够科学性,上海的语文平均分怎么能不在 92 分左右徘徊呢?上海的语文试卷为什么会有诸多的不够科学性,以我的愚见,这和命题的指导思想有关。首先,
9、在指导思想上认为高层级能力题的占分比越高,越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自 2000 年起,上海的命题指导思想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开始,发展到现在语文试卷的阅读部分,无论是能力层级比例,还是试题类型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先请看下表(作文 70 分除外):1999 年 2000 年 2006 年阅读( 80 分)占分 占分比 占分 占分比 占分 占分比认读、理解能力 57 71.25 48 60 28 35.0分析、综合能力 23 28.75 23 28.75 30 37.5能力层级鉴赏、评价能力 9 11.25 22 27.5知识立意题 46 57.5 24 30.0 19 23.75试题类型
10、 能力立意题 34 42.5 56 70.0 61 76.25从上表不难看出,从 1999 年到 2006 年,低层级能力题和高层级能力题在占分比上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1999 年需要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题的有 46 分,到 2006 年只有 19 分了,若除了 5 分默写题和 1 分出偏题的文学常识外,真正属于基础知识题的只有 13 分,而能力题却要占分 76.25,比值悬殊啊!高层级的鉴赏、评价能力题是 2000 年进入上海试卷的,虽只有 2 题 9 分还属恰当 ,然而年年看涨,到了 2006 年居然考了 6 题 22 分,分布于现代文、诗歌、文言文各题块,可谓一片莺歌燕舞。大概在命题人看来,
11、高层级能力题的占3分越多,越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越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越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精神,若还纠缠于基础知识题上,岂不落伍?其实这是形而上学的认识。没有知识为基础,能力从何架构?没有以知识为根基的能力,岂不是山间竹笋、墙上芦苇?这些年题目的能力层级是上去了,但学生的语文实际素养却是退化了。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考确实能考出好学生的语文能力,就算是,但我们不能以“一个指头”学生的答题成功,来证明高层级能力命题的正确性,从而掩盖了“九个指头”学生的语言文字亟待提高的问题实质,即便是“一个指头”中的一些考生,虽得了“能力立意题”的较高分,一样掩盖不了这些考生语言文字本身存在的孱弱。这是在能
12、力立意的命题思想指导下语文试卷中的事实弊端,而且这弊端严重性还将日益显现出来,语文高考平均 92 分将要靠更宽松的评卷策略才能维持。其次,命题人在语文能力的认识上有严重的误区。把阅读的各种能力从认读到鉴赏、评价,由低到高分出各层级能力来,是研究阅读的需要,不是评价试卷质量的尺度。高考命题人对此应有实事求是的认识,应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学生语文的实际状况以及语体文的特点来认识语文各层级的能力,不能形而上学地认为语文卷出得能力层级越高、题越多便是好试卷,也不能认为题目出得越开放越能考出能力。何以这么说?其一,语文学科毕竟还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毕竟还是语文最基本的能力。因
13、表达能力有 70 分的写作题了,这里就只说阅读题。读懂文章、领会文章要义在阅读中是第一位的,有了认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虽然不是“高层级能力” ,但足可以满足一般工作的需要了。一个人走向社会后,若没有一定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无论是工作还是再学习,都会很困难;若不会鉴赏和评价,对工作和学习并无大碍。因为鉴赏和评价常常是专家们的事,就像今年试卷中的“分析写作特点” ,除了语文老师,除了搞文章学的有一点用处外,还有谁拿了书刊文章或是拿了上级文件,去分析写作特点的?可以说,有了相当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进而鉴赏或评价不是件很难的事,但若没有一定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那种鉴赏或评价是
14、虚夸的,矫情的,没有价值的。其二,中学阶段仍是打基础的阶段,就语文来说,也是学习语言文字的最重要阶段。该学好语言文字的时候不学好语言文字,这势必要影响到他们将来的乃至终身的发展。课堂教学固然要重视人文精神的熏陶,但语言文字的习得也不能偏废;若没有深厚的语言文字涵养,人文精神也必然苍白。现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是很严峻的,白字连读、错字连篇、词汇贫乏、文理不通,已不只是“第三世界”中学生的“专利”了,重点中学的学生这方面也同样令人堪忧。当今大学生之所以“英语六级,汉语初级” 、 “中文表达能力欠缺” ,这和我们语文教学的能力导向有关,更和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有关,也和命题人对语文能力的认识鄙薄语言
15、文字基础知识有关。其三,语文各层级的能力考查,应视语体文的特点有所侧重。比如非文学作品,阅读价值主要在于读懂文本、领会要点、掌握实质,一般应侧重于认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而文学作品包括古典诗词,因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就可以涉及鉴赏和评价能力的考查。至于文言文,虽然一般意义也是文学作品,但因其是文言需要先读懂,又因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目的主要是为了将来能够继承文化遗产,为了传承民族精神,陶冶情操,为了丰厚个人的文化和语言的修养,而这些目的,只要能读懂文言文也就能达成了。因此,就学习文言文而言,认读与理解能力仍是第一性的,高考中不适宜涉及鉴赏与评价能力的考查。然而命题人由于认识上的误
16、区,竟然在文言文题块上也开掘起所谓高层级的能力题来,这就大大削弱了对认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偏离了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也不利于平均分的提高。4第三,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有悖于高考的两个“有利于” 。在没有提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之前,能力立意的题就已客观存在,并非什么“新生事物” 。从上表中就可以看出,1999 年能力立意题已有 34 分,已占 42.5,只是没有突显它的地位罢了。2000 年提出“能力立意” ,不过是个很时髦的说法而已。问题在于,你若把它当作命题的指导思想,那就不可能不对高考的“两个有利于”产生影响。现已经过七年的命题实践,应该可以检验得出“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是否有悖
17、于高考的两个“有利于” 。倘若有悖于高考的两个“有利于” ,语文命题的专家们就不应鄙薄知识立意的题,就必须调整“能力立意题”和“知识立意题”的比分关系,使高考命题发挥“两个有利于”的指挥棒作用。“两个有利于”一是指有利于高校的选拔,二是指有利于中学的教学。然而在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指导下,语文高考的这两大目标非但没有实现,相反离这目标越来越远了。是否有利于高校的选拔,要看试题命制的质量,而检验试题命制质量的标准,就看这份试卷是否能够保证每一个优者胜出,每一个劣者汰下,只可能有很个别的意外。能达到优者胜出,劣者汰下,就是有利于高校的选拔。反之,就是不利于。在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指导下命制的试卷,事实
18、情况如何呢?这些年总有一些语文好的甚至是语文很优秀的同学,没得到他应得的分数,甚至都没能及格;相反每年也总有一些语文不好的甚至是语文很不怎样的同学,居然也得了好分数,连他自己本人都不敢相信。这不应属于“很个别的意外” 。我虽没有数字统计,然而这确是不争的普遍的事实。我校是知名区属重点中学,过去只有 4 个毕业班的时候,总有十几个同学的语文能考到 120 多分,约占 10;现在有 14个班级 680 人却只有一人考得 121 分,约占 0.147。这样的“能力立意”卷能说是有利于高校选拔吗?从我这些年教过的学生来说,差不多每十个语文好的同学,总约有 3 个没有拿到他们应有的语文好成绩。即便是曾经
19、得过市里作文竞赛一等奖的,也难逃这个“意外” ,尽管另三科每门都是 120 几分,可他的语文却只有 83 分,这也能说是有利于高校选拔吗?假如按这个比例推算,今年 11 万的考生中,若有 2 万个语文是好的,那么就约有6000 个得了不该得的语文低分!反过来推算,是不是也约有 6000 个同学得了不应得的语文好分?这能说是今年的语文试卷,是有利于高校的选拔吗? 那么是否有利于中学的语文教学呢?不妨调查一下笔者有这方面数据 ,现在的学生还有多少能说得出高中三年都读了些什么文章,学了些什么语文知识?结论是不容乐观的。何以会这样?是能力立意命题的指挥棒使然。不管你搞什么立意,学生读书是讲实惠的,读三
20、年高中就是为了高考拿分数。努力了能见效的学科,学生自然会投入精力去学;努力了不能见效的学科,学生自然会省下精力学别的。这是中国的国情,你不能无视它。像今年文言文试题这样考法,就怕以后连文言文这一块也不肯下功夫了,因为下不下功夫都一样。积累了大量的如“适” 、 “幸” 、 “谢” 、 “拜” 、 “顾”之类的常用实词一个都没考,而是考了“冠” 、 “跻” 、 “盈” 、 “排”这样四个除“冠”字外并不是文言文中习见习用的实词;掌握了 20 多个常用虚词,一个也没考,反倒考了一个刁钻的“衣冠” 、 “宾客”一类的古今异义;操练了那么多文言句式的翻译,这次根本用不上去,却考什么“分析”呀“评价”呀之
21、类的于读懂文言无益的所谓能力题。这些年能力立意的命题,似乎总在不断地给广大师生这样一个信息:凡你教的我就不考,凡你学的我也不考,考的就是不用教不用学就会做题的能力。在这种命题思想指导下,还能有利于中学的语文教学?看看数、英、理、化这些学科,我们的学生一般都能拿到 120 多分的,优势学科可拿 140 多分呢!有一位同学文科成绩 485 分,而语文只有 82 分,去掉综合科 25 分,其它每门平均 126 分,这位同学语文成绩本来就很不错,至少也得 100 出头啊!像这 82 分,岂不叫学语文的人寒心吗? 因此,上海语文高考平均分要想突破 92 分的瓶颈,命题人必须调整命题指导思想,科学认识语文各层级的能力,改变语文试卷的能力结构,使之既有利于高校的选拔,又有利5于中学的课堂教学,让努力学语文的同学有所回报,让不努力学语文的同学有所警戒,倘如此,上海语文高考平均分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