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688KB ,
资源ID:2291692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2916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药理学重点总结终极版.doc)为本站会员(sk****8)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药理学重点总结终极版.doc

1、药理学总结第一章 绪论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绝大多数药物是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统称为 ADME 系统。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2、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一)口服 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二)吸入(三)局部用药(四)舌下给药(五)注射给药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均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度地结合而形成结合型药物,它与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同时存在于血液中,并以一定百分数的结合率而达到平衡。代谢:体内各

3、种组织对药物的消除,肝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排泄: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药物消除半衰期( 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半衰期恒定;一次给药5个半衰期消除完毕;多次给药5个半衰期达到稳态。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

4、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第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也称副作用)。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反应。副反应是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多数较轻微并可以预料。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毒性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应该避免发生。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

5、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致癌、致畸胎和致突变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变态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这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这种反应不是免疫反应,故不需预先敏化过程。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这就是剂量-效应关系,简称 量-效关系药理效应按性质可以分为量反应和质

6、反应两种情况。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从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几个特定位点:最小有效量或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最大效应(E 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半最大效应浓度(EC 50):是指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药物的最大效应与效价强度含意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如果药

7、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则称为质反应。质反应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现,如死亡与生存、惊厥与不惊厥等,其研究对象为一个群体。从质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特定位点:半数有效量(ED 50):即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如效应为死亡,则称为半数致死量(LD 50)。治疗指数:药物的 LD50/ED50的比值,用以表示药物 的安全性。药物安全性评价指标: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但以治疗指数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并不完全可靠。因为有效剂量与其致死剂量之间有重叠。为此,有人用1%致死量(LD1)与99%有效

8、量(ED99)的比值或5%致死量(LD5 )与95%有效量(ED50)之间的距离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根据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所产生效应的不同,习惯上将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为激动药、部分激动药和拮抗药(阻断药)3类。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依其内在活性大小又可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前者具有较强亲和力和较强内在活性(a=1 );后者有较强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 a进而抑制前列腺素(PG) 的合解热镇痛抗风湿(解热的作用是作用于中枢使 PG 合成减少)抑制 PG 生成,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临床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偏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痛

9、、肌肉痛和痛经等。能明显减轻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炎症和疼胃肠道反应 1)直接刺激胃粘膜引起; 2)长期用引起胃粘膜损伤诱发和加重溃疡 溃疡者禁用。凝血障碍 剂量过大(5g/日)或长期用药出现;有出血倾向、肝功能障碍、血友病等禁用。过敏反应 某些哮喘患者服用后可诱发阿司匹林哮喘。痛小剂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小板 TAX2 的生成)大剂量促进血栓的形成(减少血小板PGI2 的生成)临床采用小剂量(50-100mg )阿司匹林预防血栓的形成成缓解或消除 PG的致痛、致热和致炎作用儿科用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治疗水杨酸反应 剂量过大(5g/日)出现,有头痛、旋晕、恶心、呕吐、耳鸣、听

10、力障碍,是中毒的表现,严重者有过度换气、酸碱平衡障碍、高热、精神错乱,立即停药。 静脉点滴碳酸氢钠溶液碱化尿液,加速水杨酸排出。瑞夷(Reye)综合征 (儿童病毒感染不用阿司匹林)影响肾脏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对胃肠道刺激小,对凝血机制无影响,正常剂量下对肝脏无损害,是较安全有效的解热镇痛药;无抗炎作用。为小儿退热首选。不良反应: 短期应用不良反应少见,但大剂量长期应用可致严重的肝、肾损害(毒性代谢产物 N-乙酰对位苯醌亚胺所致)。吲哚美辛: 主要用于抗炎和镇痛,如关节炎、滑液囊炎、腱鞘炎、强直性脊椎炎等。是最强的环氧化酶抑制药之一。(对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作用最强。)常用于不易控制的发热布

11、洛芬(芬必得): 广泛用于解热镇痛、抗炎、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无水杨酸反应用药原则:38 度以下不用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芬必得首选。 不同退热药可交叉使用,添加激素慎重,退热无效时用物理降温心血管系统药钙通道阻滞剂1、分类 :选择性钙拮抗剂:I 类 苯烷胺类:维拉帕米 加洛帕米 II 类 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尼莫地平,尼群地平 III 类 苯并噻氮卓类:地尔硫卓2、药理作用:抑制心脏(负性肌力作用、负性频率作用、负性传导作用) 血管扩张 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3、临床应用:高血压:二氢吡啶类扩张外周血管作用较强,特别适用于并发心源性哮喘的高血压危象患者。兼有冠心病患者选用硝苯

12、地平;伴有脑血管病用尼莫地平;伴有快速型心律失常者用维拉帕米。与 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合用,以消除硝苯地平扩血管产生的反射性心动过速;与利尿药合用消除扩血管引起的尿潴留,并加强降压作用。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优选硝苯地平;稳定型(劳累型)心绞痛,均可;不稳定型心绞痛: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硝苯地平与 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合用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后除极触发活动所致的心律失常脑血管疾病:尼莫地平、氟桂利嗪预防由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及脑栓塞。其他: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机制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代表药阻止 Ang生成 舒张血管、降血压、

13、抗心血管肥大增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保存缓激肽活性 舒张血管、降血压、抗血小板凝集、抗心血管肥大增生治疗高血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咳嗽、高血钾卡托普利AT1 受体拮抗药选择性阻断 AT1 受体 舒张血管、降低醛固酮释放、外周阻力下降 高血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咳嗽少一些 氯沙坦抗心律失常药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1)折返(2 )自律性升高( 3)后除极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1)降低自律性( 2)减少后除极(3)消除折返分类 机制(了解) 代表药 应用特点IA 中度抑制 Na+内流,抑制 K +外流 奎尼丁 广谱抗心律失常利多卡因 用于室性心律失常IB 轻度抑制 Na +内流,促

14、进 K +外流苯妥英 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对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有效I 类:钠通道拮抗剂IC 重度抑制 Na +内流,复极过程影响小 普罗帕酮类: 受体阻断药 抑制交感兴奋,抑制 Ca+、Na +内流,促进 K +外流普奈洛尔 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心律失常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抑制 K + 外流、 Na + 、Ca2+内流 胺碘酮 广谱抗心律失常,较安全类:钙拮抗剂 抑制 Ca2+内流 维拉帕米 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抗高血压药 一线抗高血压药:利尿药、该拮抗剂、-受体阻断药、ACE 抑制药形成静脉血压的基本因素是心输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心输出量受心脏功能、回心血量和血容量的影响分类 代

15、表药 作用机制 特殊不良反应利尿药 氢氯噻嗪 短期降低血容量,长期降低外周阻力 增加钾排出,长期使用最好同保钾药合用(氢氯噻嗪+卡托普利)中枢性降压药 可乐定 - 嗜睡、抑郁神经节阻断药 樟磺咪芬交感神经抑制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 利舍平 抑制儿茶酚胺的贮存及释放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 减少心输出量、抑制肾素释放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卡托普利 抑制 ACE,使 Ang生成减少,舒张血管 咳嗽、高血钾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阻断药 氯沙坦 选择性阻断 AT1 受体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肾素抑制药 雷米克林 - -钙拮抗药 硝苯地平 减少细胞内钙含量,松弛平滑肌 引起反射性心

16、率加快、作用快而短、维持时间短血管扩张药 硝普钠 直接扩张血管 适用于急性高血压和急性高血压危象利尿药分类 代表药 作用部位 机制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水肿: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严重水肿肾衰:冲洗肾小管,但不延缓肾衰进程高效能利尿药(袢利尿药)呋噻米(速尿) 髓袢升支粗段抑制 Na+-K+-2Cl-共转运子,从而抑制 Na+ 、Cl-重吸收高钙血症:抑制钙的重吸收,高效利尿药生理盐水水与电解质失衡: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镁、低氯碱血症,可致肝昏迷。耳毒性:剂量依赖性,眩晕、耳鸣、听力减退,暂时性耳聋甚至永久性耳聋(依他尼酸)。高尿酸血症:近曲小管再吸收增多和与利尿药分泌途径竞争,可至痛风

17、(发生率低)。水肿高血压病中效能利尿药氢氯噻嗪远曲小管近端抑制 Na+ 、Cl-重吸收尿崩症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镁、低氯碱血症。高尿酸血症:痛风者慎用代谢性障碍:高血糖(糖耐量降低)、高血脂过敏反应:与磺胺类有交叉过敏反应。光敏感性皮炎治疗与醛固酮升高有关的顽固性水肿(与低钾有关的肝性水肿)低效能利尿药(保钾利尿药) 螺内酯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与醛固酮竞争受体,Na +- K+交换减少,保钾排钠 充血性心力衰竭久用可引起高血钾症脱水药(甘露醇)特点:静注后不易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易经肾小球滤过;不易被肾小管再吸收;在体内不被代谢。迅速降低颅内压抗心绞痛药抗心绞痛药物分类硝酸酯类亚硝酸酯类

18、: 快效治疗: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 (消心痛)、单硝酸异山梨酯(鲁南欣康) 长效预防:丁四硝酯、复硝片(戊四硝酯+硝酸甘油)快效治疗:亚硝酸异戊酯(安瓿) 、亚硝辛酯 (吸入) 受体阻断药 :普奈洛尔、吲哚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醋丁洛尔 钙拮抗剂 :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哌克昔林、普尼拉明分类 代表药 机制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各种类型心绞痛(舌下含服)硝酸酯类 硝酸甘油 舒张容量血管(静脉)回心血量,前负荷室壁肌张力耗氧舒张阻力血管(动脉)后负荷心肌收缩力相对耗氧 总耗氧减少 血压 反射性心率 耗氧舒张冠脉和侧枝冠脉血流量血液重新分布缺血区血流量 供氧增多扩张较大冠状动脉、较大心

19、外膜血管及侧枝血管 改善冠脉流量改善缺血心肌区的血流供应 供氧增多。冠脉血流量重新分配:心绞痛时,左心室压力增高,心内膜下严重缺血。用药后,舒张心外膜血管及侧枝血管,增加血流供应保护缺血心肌细胞,减轻缺血损伤急性心肌梗塞(静脉给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黏附,减小坏死区)扩张血管:使颈面部潮红,搏动性头疼,眼内压上升(青光眼禁用 )。剂量过大时,血压过度下降(大剂量时,直立性低血压),反射性心率加快,心肌收缩性增强,耗氧量增加,加重心绞痛的发作超剂量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呕吐、发绀易出现耐受性(特点:快;组织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多因素影响)稳定型心绞痛 受体阻断药普奈洛尔 阻断心脏 1 受体,降低心

20、肌耗氧 减慢心率,延长舒张期,增加心内膜缺血区供血 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可用于变异性心绞痛,易加重冠脉收缩 受体优势作用 )钙拮抗剂 硝苯地平 阻止钙进入细胞内:抑制心脏;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少心肌耗氧;扩张冠脉,增加侧支血流,增加缺血区供氧;防止 Ca2+超负荷,保护缺血心肌。抑制血小板聚集:(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梗)变异型心绞痛(首选),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梗硝酸甘油与 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联合治疗心绞痛的主要依据1. 硝酸甘油因降压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率、心肌收缩力和耗氧量;普萘洛尔降低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率、心肌收缩力和耗氧量。 2. 普萘洛尔可增大心室容

21、积,硝酸甘油能缩小心室容积。 3. 两药均有降压作用,合用应减量。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1增加心肌收缩力(正性肌力药)强心苷类药:地高辛 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米力农、维司力农2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利尿药:氢氯噻嗪、呋塞米 扩血管药:硝普钠、硝酸异山梨酯、肼屈嗪、哌唑嗪3调节神经体液功能:肾素- 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等。b、血管紧张素受体(AT1)拮抗药:氯沙坦等。C、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 受体阻断药:美托洛尔、卡维地洛等。心衰发生的根本原因与神经内分泌被长期激活所致的心室重构有关药理作用 机制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防治强

22、 对心脏 加快心肌纤维缩短速度,使 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 Na+- 治疗心力衰竭 胃肠道反应:最常见早期中 氯化钾:强心苷中毒所致正性肌力作用心肌收缩敏捷;加强衰竭心肌收缩力,增加每搏输出量且不增加耗氧量K+-ATP 酶,再通过 Na+-Ca+双向交换,最终导致心肌细胞内 Ca+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对心脏负性频率作用对心率加快及伴有房颤的心功能不全可显著减慢心率心搏出量增加反射性兴奋迷走 N 引起心率下降;增加心肌对迷走神经的敏感性心苷对传导组织和心肌电生理的影响减慢房室传导的作用,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房室传传导 某些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兴奋迷走神经,减慢房室传导心房扑动:缩短心房的有效不应期

23、,使房扑变为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增强迷走神经功能毒症状。兴奋延髓催吐中心。注意补钾或考虑停药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视觉障碍是中毒先兆心脏反应:快速型心律失常(抑制 Na+-K+-ATP 酶、滞后除极);房室传导阻滞(兴奋迷走、抑制 Na+-K+-ATP 酶);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博(抑制窦房结自律性 )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苯妥英钠:强心苷中毒+心率失常严重利多卡因: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不宜补钾,用阿托品国外用地高辛抗体治疗地高辛中毒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抗炎平喘药 糖皮质激素 布地奈德 吸入式给药,常用2 受体激动药 沙丁胺醇支气

24、管扩张药茶碱类 氨茶碱、胆茶碱肥大细胞膜稳定药 色甘酸二钠 预防性治疗H1 受体阻断药抗过敏平喘药抗白三烯药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溃疡病的发病机制:胃酸分泌过多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造成胃胃溃疡的主要原因分类 代表药 补充理解抗酸药 碳酸氢钠、碳酸钙、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 直接中和胃酸,缓解溃疡病疼痛H2 受体阻断药 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 旁分泌细胞释放的组胺作用于 H2 受体引起胃酸分泌质子泵抑制药 奥美拉唑 质子泵的功能是泵出 H+使之进入胃黏膜腔引起胃酸增多M 受体阻断药 哌仑西平 迷走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 M3 受体引起胃酸分泌抑制胃酸分泌药 胃泌素受体阻断药 丙谷胺 内

25、分泌细胞分泌的胃泌素作用于 CCK2 受体引起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药 米索前列醇(前列腺素衍生物)、硫糖铝、胶体次枸橼酸铋等米索前列醇激活胃黏膜上皮细胞下的前列腺素受体促进黏液和 HCO3-的分泌,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急性胃炎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尤其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的;硫糖铝不能与抗酸药、抑制胃酸分泌药同用,见效较慢,溃疡愈合率略低,但效果稳定,价廉;抗幽门螺杆菌药 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克拉霉素、甲硝唑、四环素、红霉素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分类 代表药 补充理解 分类 代表药 补充理解抗凝血药 肝素、香豆素 影响血凝因子抗凝 纤维蛋白溶解药 链激酶、尿激酶 用于急性血栓抑制血小板代谢 阿

26、司匹林 促凝血药 维生素 K阻碍 ADP 介导 抗贫血药 铁剂、叶酸、维生素B12抑制凝血酶 血容量扩充药抗血小板药GP 受体阻断药 血小板聚集最终的共同通路肝素与香豆素类的比较肝素 香豆素类抗凝机制加速 AT-III 灭活凝血酶和a、a、a、a 因子能力 1000 倍以上竞争性抑制 VitK 对 II/VII/IX/X 因子的活化体内 有效 有效体外 有效 无效起效 立即 8-12h 起效,1-3 天达高峰维持 短(t60min ) 长(双香豆素 4-7d,华法林 2-5d)给药途径 静脉注射 iv 口服 po对抗药 鱼精蛋白 VitK应用 血栓栓塞性疾病、DIC、早期心血管手术心导管、血液

27、透析等抗凝 血栓栓塞性疾病不良反应 出血倾向,过敏 出血倾向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类药盐皮质激素 球状带分泌(醛固酮;去氧皮质酮等) 糖皮质激素束状带分泌(氢化可的松;可的松等) 性激素网状带分泌(雄激素;少量雌激素)临床应用:维生素 K-用于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早产儿、新生儿出血等患者及凝血酶原过低引起的出血者,也可用于预防维生素 K 缺乏症。铁剂-用于缺铁性贫血叶酸-巨幼红细胞贫血VB12-恶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理论依据:红细胞生成原料和辅助物质: (1)原料:珠蛋白和铁。 (2)促成熟因子:维生素 B12、叶酸、内因子。 (3)调节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加速红细胞生成。另外,红

28、细胞生成还要造血微循环调节。 分类:短效:可的松、氢化可的松。中效: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松等。长效: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体内过程:口服、注射均可吸收。90%以上与血浆蛋白结合。主要在肝中代谢。可的松和泼尼松在肝中转化为氢化可的松与泼尼松龙才有活性,故严重肝功能不全者须给予氢化可的松与泼尼松龙。与肝药酶诱导剂合用需加大皮质激素剂量生理作用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用法及疗程糖皮质激素糖代谢:血糖。加速糖原异生;降低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蛋白质代谢:负氮平衡。促进皮肤、肌肉、骨骼蛋白质分解;抑制合成;影响生长发育、伤口愈合 脂肪代谢: 促进分解,抑制合成。血中胆固醇含量增加。脂肪重

29、新分布。水、盐代谢:长期大量用可致水钠潴留,低钙、低磷、脱钙。抗炎作用 特点:抑制各种炎症;在炎症早期,可缓解红、肿、热、痛;在炎症后期,可抑制疤痕形成;但可能诱发或加重感染,并影响伤口的愈合。抗炎原因:稳定细胞膜,溶酶体膜,使组织胺等致炎物质释放减少减少成纤维细胞的活性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免疫抑制与抗过敏抗休克(大剂量) 抑制某些炎性因子的产生,缓解血管痉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稳定溶酶体膜其他作用 退热作用、刺激骨髓造血机能使除淋巴细胞外的全血增多中性粒细胞功能下降、兴奋中枢、抑制骨质形成、增强血管对其他活性物质的反应性替代疗法: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次全术后严重感染或炎症:中毒性感

30、染或同时伴有休克。病毒性感染一般不用激素。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过敏性疾病:休克:感染中毒性休克(在有效抗菌素治疗下再用),过敏性休克首选肾上腺素,次选糖皮质激素。血液病:儿童急淋(对非淋效果差 ),再障、粒细胞减少症、过敏性紫癜局部应用:接触性皮炎、湿疹、牛皮癣。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皮肤变薄、多毛、水肿、低血钾)诱发或加重感染消化系统并发症:诱发或加重溃疡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糖尿病停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31、:肾上腺皮质萎缩反跳现象大剂量突击疗法-急性、重度、危及生命的疾病一般剂量长期法-结缔组织病、肾病综合征、免疫性疾病小剂量替代疗法-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隔日疗法-上午810 小时为皮质激素分泌高潮,午夜 12 时为最低。隔日疗法是将 2 日总药量在隔日早晨(9 时左右)一次给予。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贮存、分泌与调节 体内过程 生理、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甲状腺激素包括甲状腺素(T 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 3) 碘摄取: I- 碘活化和酪氨酸碘化:活性碘(I +);与甲状腺球蛋白(TG)上的酪氨酸残基结合碘酪氨酸(MIT)、二碘酪氨酸(DIT) 偶联:MIT+ DITT3;

32、DIT+ DITT4 释放: 在蛋白水解酶作用下,TG 分解并释出 T3、 T4 进入血 调节: 下丘脑(TRH) 、垂体前叶(TSH)、甲状腺(T3,T4)长期缺碘 TSH 甲状腺肿大T3、T4 口服可吸收;主要在肝肾线粒体内脱碘;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而经肾排泄。 T3 的 t1/2 为 2 天,T4为 5 天。 T4 可在肝、肾、心、肌肉中经 5脱碘酶作用变成3。T3、 T4 可通过胎盘和进入乳汁维持正常生长发育:促蛋白质合成级骨骼、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加速胎儿肺发育。促进代谢和产热:促进糖、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代谢,耗氧增加,基础代谢率升高,产热增加。提高机体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感

33、受性: 受体增加,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增加。对中枢的影响:失眠、焦躁、紧张等。对外周的影响:心血管系统兴奋甲状腺功能低下:呆小症、粘液性水肿。单纯性甲状腺肿T3 抑制实验:对摄碘率高者的鉴别诊断。甲状腺激素过量用 受体阻断药对抗抗甲状腺药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组织增生,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 (T3 、T4) 。主要表现: 甲状腺肿大、突眼、神经过敏、震颤、心率增快、基础代谢增高等,严重者可发生甲状腺危象(高热、虚脱、心衰、肺水肿、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致死)分类 药理作用及机制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及禁忌症硫氧嘧啶类: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硫脲类咪唑类:甲巯咪唑(他巴唑) 、卡比马唑( 甲亢平

34、 )抑制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所中介的酪氨酸的碘化和偶联,抑制外周 T4 转为 T3: 丙基硫氧嘧啶抑制免疫反应甲亢的内科治疗:轻度、中度或不宜手术和放射性碘治疗者甲亢手术前准备甲状腺危象的治疗过敏反应:皮疹、严重者可致剥脱性皮炎,需停药或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胃肠道反应:厌食、呕吐、腹泻粒细胞缺乏症:应定期查血象,如出现咽痛、发热应立即检查或停药等。甲状腺肿大和功能减退:影响胎儿和哺乳儿甲状腺功能碘和碘化物 主要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抑制谷胱甘肽还原酶 甲状腺激素被蛋白酶水解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抑制过氧化酶 酪氨酸碘化和碘化酪氨氨酸缩合抑制 TSH 对甲状腺的刺激作用:甲状腺

35、缩小、变硬、血管减少。甲亢手术前准备(术前两周加服)、甲状腺危象一般反应:咽喉不适、呼吸道刺激过敏反应: 发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诱发甲状腺功能紊乱: 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肿,可通过胎盘和进入乳汁放射性碘 射线( 占 99%,射程 2mm) 局限破坏甲状腺组织甲亢治疗:硫脲类无效、不宜手术或复发者 射线(占 1%,射程长 ) 体外测定 射线甲状腺功能测定抗甲状腺药 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心率, 焦虑 ;外周 NA 释放 ;抑制 5- 脱碘酶 T3 生成 不宜用抗甲状腺素药、不宜手术及 131I 治疗的甲亢患者;甲亢危象;与硫脲类合用作术前准备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糖尿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

36、不足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疾病。病症特点:早期:多饮、多食、多尿,血糖、尿糖、体重;晚期:合并心、肾、眼底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感染和结核。1 型(胰岛素依赖型,IDDM):自主免疫反应损伤 B 细胞,胰岛素绝对不足。多发生于青少年,起病急,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必须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胰岛素治疗。2 型(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与其靶组织(肝脏、肌肉、脂肪等)受体结合减少胰岛素相对不足胰岛素生物学效应降低或丧失。多见于 40 岁以后,起病缓,三多一少症状较轻,不依赖胰岛素,我国占 90%以上。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治疗。( 以上了解)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胰岛

37、素 I 型糖尿病:唯一有效 2 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或口服降糖药未能控制者 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性并发症的糖尿病:如酮症酸中毒 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及将进行大手术前后等各型糖尿病 细胞内缺钾者:与葡萄糖液混合静滴 低血糖症:饥饿、虚弱、出汗、心悸、头痛、震颤、情绪不稳;低血糖休克、惊厥、昏迷、死亡。 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胰岛素抵抗:急性抵抗性;慢性抵抗性 脂肪萎缩:皮下注射部位红肿、硬结和皮下脂肪萎缩,女性多于男性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增敏药 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环格列酮、曲格列酮胰岛素抵抗是导致 2 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糖机制;激活过氧

38、化物酶增殖体受体:改善胰岛B 细胞功能。治疗胰岛素抵抗和 2 型糖尿病第一代: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第二代: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格列美脲磺酰脲类第三代:格列齐特(达美康)药理作用及机制:降血糖:降血糖作用依赖于正常胰岛 B 细胞的存在。刺激胰岛 B 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增加靶细胞的受体数量和亲和力,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慢胰岛素代谢。抗利尿:氯磺丙脲可促进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 可用于尿崩症的治疗抗血栓作用:第三代磺酰脲类药物可抑制血小板粘附,促进纤溶酶原的合成临床应用 :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 2型糖尿病且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尿崩症:只用于氯磺丙脲双胍类 苯乙双胍(降糖

39、灵)、二甲双胍(甲福明)可口服。降低食物吸收及糖原异生、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对正常人无效,主要用于轻症糖尿病患者,尤其适用于肥胖及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胰岛功能丧失时有效,不依赖 B 细胞功能。不良反应:乳酸血症-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与碳水化合物竞争碳水化合物的水解酶,减慢水解及产生葡萄糖的速度,延缓其吸收。抗菌药抗菌药:指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 抗生素:由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抗菌药抗生素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细菌耐药的机制:产生灭活酶(-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

40、酶)、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影响主动流出系统-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主要是作用于细菌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耐药机制:产生水解酶 -内酰胺酶 共同的化学结构:- 内酰胺环 -内酰胺类抗生素分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青霉素 G 不耐酸不耐酶 不宜口服,通常作肌内注射,t1/2 约 0.51.0h,低毒,高效,过敏发生率高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 V 耐酸 口服青霉素类药主要用于轻度敏感菌感染及预防甲氧西林 不耐酸耐酶 甲氧西林是第一个耐酶青霉素,耐酶青霉素类双氯西林与氟氯西林 耐酸

41、耐酶 抗菌作用不及青霉素 G广谱青霉素类 阿莫西林 耐酸不耐酶 可口服,对 G+和 G-都有杀菌作用,但对 G-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类 羧苄西林、哌拉西林 不耐酸不耐酶 静脉给药,抗菌谱广;对 G菌作用强。主要用于绿脓杆菌的感染青霉素类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 美西林、替莫西林、匹美西林 - 对 G-杆菌作用强,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对 G+菌作用弱青霉素 G青霉素有三种剂型:水溶液的青霉素钠或钾盐,混悬剂普鲁卡因青霉素和油剂苄星青霉素,分别适用于急性或重症感染,轻症病人或预防感染。抗菌谱:大多数 G+球菌;G+杆菌;G-球菌;少数 G-杆菌;螺旋体、放线杆菌。不良反应(变态

42、反应)的防治措施:问过敏史;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避免在饥饿时注射青霉素;不在没有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和抢救设备的条件下使用;初次使用、用药间隔 3 天以上或换批号者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者禁用;注射液需临用现配;病人每次用药后需观察 30min,无反应者方可离去;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首先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 0.51.0mg,严重者应稀释后缓慢静注或滴注,必要时加入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头孢菌素类药物 抗菌谱 对 -内酰胺酶 肾毒性 临床用途第一代头孢菌素 头孢氨苄(先)、头孢唑林(先)、头孢拉定(先)对 G 菌强对 G菌弱部分稳定 较大 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呼吸道和尿路感染

43、、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第二代头孢菌素 头孢呋辛 iv、头孢克洛 po对 G 菌较第一代稍逊,对 G菌明显增强,部分厌氧菌高效稳定 较小 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和其他组织器官感染等第三代头孢菌素 头孢曲松 iv、头孢克肟 po对 G 菌不如第一、二代对 G 菌作用强,抗厌氧菌、绿脓杆菌较高稳定 基本无毒用于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肺炎、骨髓炎及尿路严重感染的治疗,能有效控制严重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头孢菌素类第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匹林、头孢吡肟 G 菌、 G 杆菌 都有高效厌氧菌、绿脓杆菌高度稳定 几乎无毒用于治疗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感染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代表药 特点 其他药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