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谈教育科研的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科研兴校” “科研兴教”已逐渐深入人心,许多学校教育科研开展得如火如荼。当前,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应该增强研究的意识,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什么是教育科研呢?一、什么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认识活动。科学的理论对教育科研起到定向、规范和解释作用,没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教育科研必定起点低、盲目性大。教育科研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行为过程。每一项教育科研总是围绕着如何解决教育问题而展开的。问题决定了研究
2、的方向,也决定了研究的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揭示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是教育科研的永无休止的任务。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探索、揭示教育规律,使人们按教育规律办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 “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 、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也有老师说,教师的工作是教书,只要把学生成绩提高上去了,何必搞教育科研?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呢?是从事教育科研还是不从事教育科研,教育科研能给我们老师带来什么好处。二、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科研?1、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每位老师,可
3、以说,从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做一个学生爱戴、家长尊重、领导认可,并有相当知名度的好老师” ,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可以说都想在教育教学上有所建树,有所成就,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成为名师、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呢?上海市浦东区洋泾中学校长李海林将教师的专业成长分为四个时期。职初期:参加工作最初的一段时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工作(如上课、备课、作业批改、学生谈心等) ,熟悉学校的基本情况(如作息制度、生源情况、备课组情况、教师情况等) ,与同伴形成工作关系。其成长的主要动力,是对教师职业的好奇、向往以及学校管理的压力(如教案、作业检查,听评课,各种材料的撰写,学生成绩的对比等) 。这个时期的
4、长短取决于教师职前所受到的教育以及个人的基本素质。一般情况下是 1 到 3 年。 第一次专业成长期:教师们会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比较明显的进步。(1)是进一步熟悉教材。这是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最基础的内容。其主要方式是边教学边熟悉教材,其主要成果是对教材内容的“学科式”掌握,尚未发展到对教材的“教学式”掌握。(2)是对教学基本步骤与方法的掌握。这是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内容。其主要成长方式是模仿,其成长标志是能够熟练驾驭和控制课堂,但主要是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上,对于为什么这么做,则思考不多。(3)对学生的关注。开始形成所谓的学生观,这种学生观并未受到审视和提炼,但教师的教学开始考虑学生。这
5、个阶段的教师,渴望校长和同伴的认可,他们成长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对校长和同伴认同的追求。他们开始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的甚至把学生的成绩当做最大的成功指标,其出发点仍然是校长和同伴的认可和赞扬。第一次专业成长阶段的长短取决于教师所在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也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悟性和自身的努力程度。一般情况下 6 到 10 年。高原期:一个教师如果出现以下现象,则可能意味着进入高原期1、工作热情明显下降。2、工作内容和范围长期没有变化,自己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东西可做,偶尔有一些新的尝试,也不见什么效果,发现很多事情都在重复。3、发现自己不能从同伴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觉得同伴懂得自己基本上也
6、都懂。4、能保持中等状态的教学效果,但即使在努力,也没有明显的提高,不过一般情况下也坏不到哪里去。5、开始关心教学理论,但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完全说服自己,觉得这些理论都与自己的切身感受不一致。高原期对老师来说具有自弊性,身处高原期的老师不能自觉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恰好相反,因为他们曾有过发展期,他们的高原是第一次发展过后的高原,因此,他们以为这就是发展的终点。很多处在高原期的教师并不认可人们对教师队伍的不满意评价,或者虽然承认自己有不足,但认为要超越这种不足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只有极少一部分人可以做到,从此裹足不前。大约有1/2,甚至更多的老师,终身没有走出这个时期。那么,如何走出高原期呢?就要
7、加强理论学习,开展教育科研。如果出现以下现象,则可能意味着该教师开始进入第二次专业成长期:1、原先不太关注或不感兴趣的事物,突然或者慢慢开始成为重要的生活内容和工作内容;2、生活圈和工作圈开始突破原来的格局,向外扩展;3、关于教育教学和人生事业方面的理解与同伴区别开来甚至有明显的不同;4、不仅对教学问题感兴趣,而且对教材、课程资源、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问题开始感兴趣;5、开始对某一理论有热情,甚至成为某种理论的追随者;6、更关注自己的内心,有时会像观察别人一样观察自己,对自己有陌生感,感到自己变化很大;7、非常注意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一些资料的收集,并且非常珍惜自己的资料;8、
8、对朋友或者工作伙伴开始有挑选,而且这种挑选不完全是因为对方与自己的亲疏。第二次专业成长一般可以维持到退休。极少一部分人会在短暂的歇息之后,进入第三次专业发展期。某些方式和途径,对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是有效的,如公开课、师傅带徒、集体备课等,但对第二次专业成长则效果不大,或者无效。下面的方式和途径,对教师第二次专业成长中有重要作用:读书、开展课题研究、参加校外学术组织、参加专家组织的课例研讨、教学反思、撰写论著、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培训、参加校内外教辅材料的编写、参加一定层次的教学管理活动等。可见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考察任何一位优秀教师、名师乃至教育家,我们都会看到,研究在其教育实践、
9、教育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丰富了他们的内涵,改变了他们的行走方式,优化了他们的生命状态,使他们不断走上事业的高峰,真正体验为师从教的尊严感。也进一步说明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教育科研能使青年教师少走弯路,使中年教师走向第二次专业成长,使老年教师成为区域性教育专家。到那时,我们就不再是自己和别人心目中的教书匠了,学生将因此受到专业的对待,教师也将因此获得专业工作者的社会待遇,教师在工作中享有身为专业人员的尊严,感受到专业成长的欢乐和幸福。2、能丰富老师的精神生活:人们娱乐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老师从事教育科研也能给老师带来精神享受。由于教育科研有一
10、定的程序要求,从事教育科研会逼着老师写一些东西,如课题申评书,开题报告,科研论文,结题报告等,写作完成后,会使我们倍感轻松,身心愉悦。通过教育科研,能使教师面对的问题得以解决,进而感到快乐美好。一个教师若长期不对其工作进行“科学研究” ,久而久之就可能对教育工作产生一种疲惫心理,觉得没有“味道” ,甚至产生职业倦怠。但是,一旦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来,情况就大不相同。我们惟有以科研武装自己,才能在三尺讲台开创无限天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业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 ”3、有利于学生潜
11、能的开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全国优秀教师,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王金战老师有一句豪言壮语:“现在,只要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学生,都有考上名牌大学的潜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说:“全体学生的 35 都可以被当成天才。 ”艾尔维修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我们的学生中也应该有牛顿、瓦特、爱迪生我们应该通过教育科研开挖学生的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4、国家的号召和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一条: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中华人民共和
12、国教师法第七条: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第 11 章 31 条: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条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就必须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第 23 条指出:积极开展教
13、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 17 条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从上面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和文件可以看出,国家对教育科研工作十分重视,对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持认同、支持、鼓励的态度。响应国家的号召,教师应从事教育科研。5、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是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新课程改革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到了关键阶段,要实现新课改的要
14、求和目标,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教师就必须加强教育科研工作,通过教育科研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的任务除了教学之外,还应该使自己成为研究者、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利用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教育科研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通过科研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而为我校的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科研与教学的互动是本科高校的重要特征。科研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源泉,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推进器。只有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为了推进科研促进教学,制定了关于科研促进教学的实施办法。该办法规定:(一)加强科研设施
15、、科研经费对改善本科教学条件支持力度1.加强科研设施对改善本科教学的支持力度学院要求凡是用科研经费购买的科研仪器必须服务于本科教学,科研基地必须赋予教学实验和实训功能。用科研经费购买的科研图书资料必须从课题组转到各系、部资料室,要做到共享。要保证在科研中改善教学条件,在教学中促进科研,要做到教学和科研的一体化,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加强科研经费对改善本科教学条件的支持力度学院科研经费是指:纵向课题科研经费;横向课题科研经费;院科研专项经费(含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经费、科研发展配套资助专项经费、博士科研启动费、教改研究项目经费、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等);院科研课题资助经费、青年
16、科研基金。要求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科研经费在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要有10%-15%的科研经费用于购买科研教学仪器和科研图书资料;课题科研经费五万元以上的要有 15%以上的科研经费用于购买科研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二)加强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内容的支持和管理力度教师的科研成果主要包括论文、著作、课题、科研奖、产权成果和学术交流等。为了促进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内容,优先对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资助。1.加大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内容支持力度为了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内容,根据学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办法,每年将优先资助博士论
17、文及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出版,加大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内容支持力度。2.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材、进入课堂科研课题、论文和科研活动是教师科研促进教学的载体。要求教师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举办学术讲座等活动,将科研成果融入教材、进入课堂。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引导,鼓励教师对学生科技活动加以指导。积极倡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作1.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学院在科研经费预算中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预算项目,用于支
18、持大学生科研创新和课外科技活动。为“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活动提供经费支持。2.组织具有科研潜力的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确立或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开展学生结合专业学习进行科研立项活动。对学生提出的科研课题经院专家评审通过就可以获得大学生创新基金支持,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指导教师由负责课题的学生自行聘请。同时要求教师在确立课题时要吸收部分学生参加课题的研究过程,要让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了解科研,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大型的学术科研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科研处协助组织好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大学生科技节、文
19、化节是培养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有效载体。是对我院学生一年来科技文化活动成果的集中检阅,是大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提高的重要契机,是活跃校园科技文化气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挖掘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科研处将协助院团委、学生处组织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在大学生科技论文、优秀调查报告征集,大学生科普系列讲座,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原创 FLASH 动漫大赛,“奇思妙想”创意大赛等方面,做好引导工作。做好学生科技文化作品评审组织工作,确保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达到引领大学生了解科技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科技知识的普及,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展现个人风采、挑战自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素养的目的。4.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协会的扶持和指导科研处组织成立大学生科技活动兼职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以保证大学生科技活动科学化、规范化。以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延伸课堂教学,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