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注意:心里活动对一定事物或现象的指向和集中。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和个别方面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且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指钢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也称最小可觉差。观察力:是一种能够迅速而又敏锐地感知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著的但却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的能力。社会知觉: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自己与他人(某
2、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记忆:是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记忆表象:也称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保持:是实际事物在头脑中存储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的结果,也是实现再认或回忆的重要保证。因此保持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没有保持就无所谓记忆。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回忆。按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就是记忆信息提取不出了或者提取错了。再认:是指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是能够把它识别出来。回忆:是指识记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是能够把它在头
3、脑中重现出来。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学习程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反映所能达到的程度。联想: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语言:是一种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里过程。幻想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情绪:是人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
4、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里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需要:是个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大脑中的反映。它是个体感到某种缺乏时出生的主观状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动机: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意志: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客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概念,处理新情境和解决问题以适应环境的能力。流体智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晶
5、体智力: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紧密的关系。智商:是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客观指标,分为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地动力特征。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在注意的参与下通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对客观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认知操作过程。是心理结构中最基本的成分。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给人以特色的各方面心理特征的总和。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心理发展
6、:就广义而言,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就狭义而言,是指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成熟:指有机体成长发育在某一时期所达到的程度,即该时期的生理解剖特点和机能水平。主观能动性:是指人自觉、主动、积极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以及调控和发展自身心理特征的功能。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状况及其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感受、评价和调节控制.课堂心理: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内 ,各教学因素之间因交互影响而呈现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示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由低
7、级到高级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由低级到高级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为: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与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它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状态,知觉状态、思维状态、情绪情感状态、意志状态等。课堂问题行为:指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
8、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体,与咨询对象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进行信息交流帮助咨询对象消除心理问题与障碍,增进心理健康,发挥自身潜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过程。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关系。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心理测量: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贯穿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依据确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是行为样组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心理学简答题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9、其研究内容即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心理活动过程又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情感过程包括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过程;意志过程包括意志动机、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过程。个性主要由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构成。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内容,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明确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978 年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正式作为一门科学。它有两大任务:一是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而
10、是解决社会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实践中不断吸取营养丰富心理学的内容。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产品分析法等。 (1)观察法:是指由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与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优点 是被观察的行为完全是自然的,符合日常生活实际。缺点 是由于在自然条件下,某些现象难以重复观察,且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现象就,而要研究的现象却没有出现观察者也难绝对保持恒定的客观标准来观察和记录,所以得到的结果难以进行精确地分析,因观察法并不是一个严密的研究方法。 (2)实验法:是指研究者认为地
11、、有目的的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优点 是能够较好的控制额外变量和偶然因素的影响,保持实验中所需要的常量,以便精确地管哈,使获得的结果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缺点 是变量难以控制。 (3)测验法:是以心理测验为主要工具,测量个体的能力,人格方面的特征,从而分析它们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4)调查法:是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团体的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法和访谈法两种形式。 (5)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的方法。 (6)产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对活动的产品或作品进行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特
12、点的研究方法。 (7)档案研究法:是运用以前的相关信息,研究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不是去收集原始数据而是分析现存的数据。理解不同学派的观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心里是大脑的机能,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心理的发展变化是实践活动的结果。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伴随心理过程而存在的心理特征。任何心理过程都开始于注意,以保证心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注意的外部表现及其意义:1、适应性动作出现;2、无关动作的停止;3、生理状态的变化。我们可以根据一个学生的外部表现来推断他的注意状况。一般来说姿势端正面部表情严肃目光注视老师的学生是集中注意听讲的表现而懒洋洋的状态东张西望
13、的眼神或表情呆滞的端坐着,常常是不注意听讲的表现。但有时之一的外部表现和注意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例如貌似注意一种事物实际上心理活动却指向和集中在另一种事物上。因此判断一个人是否注意,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注意的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晰注意到对象数量的多寡、2、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持续时间的长短.3
14、、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4、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外一个事物。无意注意形成的条件: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两方面即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也从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对任务的理解性;活动组织的合理性;间接兴趣的稳定性;意志的坚强性。影响注
15、意范围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则,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反之,注意的范围则越小) ;活动的性质和任务(活动任务越复杂,注意的范围会越小) ;知识经验(一般来说,知识经验越丰富,整体的感知能力就越强,注意的范围就越大)注意分配依赖的条件有哪些:同时进行的集中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同时进行的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的区别: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外一个事物。注意的分散式注意稳定性相反的表现,是指在注意过程中,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引起的使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的现象,前者是根据任务
16、的需要,有目的、主动地把注意力转向新的对象,是一种活动合理地为另一种活动所代替,目的是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后者是由于外部刺激或主题内部因素的干扰作用引起的,是自己的注意力离开了原来的对象,而不自觉的转移到对完成工作有不良影响的无关活动上,是消极被动的。注意的分散违背了活动任务的要求,偏离了应该注意的对象,降低了活动的效率。应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避免学生分心;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应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区
17、别从定义方面回答。联系:有意后注意是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实,无意注意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为什么说感知是非常重要的?感觉、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是获得经验的源泉;感觉、知觉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感觉和知觉的种类:感觉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知觉根据知觉过程中感觉器官所起作用的大小分为视知觉、听知觉等等;根据知觉的反映对象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有视错觉、听错觉。感知规律有哪些?感觉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所发生的变化。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
18、像、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补偿、生活实践活动影响感觉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感受性的变化规律。知觉的基本规律体现在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知觉的基本特征包括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并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征和属性,而是把事物当做整体来反映的特性。影响其的因素有:客观刺激物的因素(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和主观因素(个体的知识经验和主观状态)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形象当做知觉对象优先选择而做进一步加工,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背景进行知觉的特性。影响其的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强度大
19、的、对比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空间位置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轮廓上闭合的刺激物也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从而标示出来的特性。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过去经验的影响,言语的指导也是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客观事物的映像在头脑中保持不变的特性。有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良好的观察应有: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敏捷性。创造性培养步骤(1)观察前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2)
20、观察过程中的方法指导。根据观察的目的并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是学生学会观察。(3)观察的善后工作。完整的观察活动离不开观察后的总结,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也是观察能力形成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听觉策略:语言规范 ;语言生动、幽默;语言具有连贯性、语言的强度适中、语言具有变化性。提高学生视觉效果的策略:板书;注意肢体语言的使用和自身的外在形象。提高学生综合感知效果的策略: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经验;综合考虑学生座位的感知差异,提高感知效果。什么是记忆,记忆有哪些种类?记忆是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
21、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根据记忆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根据记忆是意识参与的程度分为外显记忆(有意识参与)和内隐记忆。记忆的品质有哪些?记忆的敏捷性(识记的速度和效率的特征) ;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保持特征) ;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正确或精确特征,指对识记材料记得是否正确) ;记忆的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的储备中提取需要的只是经验) 识记规律=影响识记的因素有哪些?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影响识记效果(确定长久的识记任务,有积极影响) ;识记的方法影响识记效果(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机
22、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结合起来;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结合起来) ;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影响识记效果(积极地识记态度使注意力集中思维极度活跃) ;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影响识记的效果。记忆规律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避免把性质相近的课程安排在一起;保证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适当的调节教学进度) ;教给学生科学的识记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背景。如何防止遗忘?=记忆规律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重视理解,并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正确组织复习(要及时、经常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设法排
23、除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扰(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时间间隔;相似的学习材料不要安排在一起学习;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的难易程度要合理安排;要加强对学习材料序列的中间部分的识记)适当过度学习。影响再认、回忆的因素有哪些?有:对事物识记的精确程度和巩固程度;当前的事物和经验果的事物的相似程度。进行良好回忆的条件:把学习过的知识加以阻止,使其系统化;善于利用联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影响遗忘的因素:识记材料的意思、作用和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学习程度(150)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联系:语言是思维活动的载体;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区别:本质属性不同(思维是心理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
24、现象) ;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思维规律与语法结构虽有联系,但又有区别。正确推理的制约因素:气氛效应理论,换位理论,证真和证伪 思维与感知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区别:思维与感知觉虽然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他们分别属于对事物不同角度和不同水平的认识过程。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感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表面现象及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思维反映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内部规律。从反映的形式看,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的间接反映。联系:感知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而思维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感知的进一步深化,在人的认识中处于核心地位。我们
25、只有通过思维才可能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达到对事物更深刻、更准确、更全面的反映。什么是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及幻想三者的区别何在?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等特点,有遇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均属于有意想象范畴。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幻想是与个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
26、段和特殊形式。它不同于再造想象,因为它比再造想象有更多的创造成分;它也不同于一般的创造想象,因为一般的创造想象不一定是主体所追求向往和憧憬的事物;另一方面,幻想不与当前的创造活动直接发生联系,不一定产生现实的创造成果,仅是未来创造活动的前奏和准备,而一般的创造想象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相连。概念形成的策略: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博弈性聚焦想象加工的方法:粘合;夸张 ;拟人化;典型化影响问题解决活动的因素有哪些?知识的表征方式;迁移作用;原型启发;定势的影响; 动机和情绪状态;个性特征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新颖性, 创造性思维最突出的特征;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 创造过程中发散思维(
27、求异思维,是沿不同方向,从多种联系、多种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思维活动)和集中思维(从众多选择中选择最佳的集中聚敛的思维活动)是相辅相成、交替进行的;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 创造想象可以弥补事实链条上的不足和尚未发现的环节,提供未知事物的新形象,并使创造性思维成果具体化;灵感状态, 灵感是人集中全部精力解决问题时,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然出现的顿悟现象,在灵感状态下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效率极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创设有利于创造精神形成的氛围;加强发散思维和知觉思维的训练; 培养创造型人格; 善于激发和捕捉灵感。什么是情绪?它具有哪些功能?情绪是人各种的感觉、
28、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里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有适应和动力功能、感染功能、组织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情绪、情感、感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又是什么?(1)一般把与人的特定主观愿望或需要相联系的感情性反应统称感情,感情一般包括情绪和情感的综合过程。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过程。 (2)情绪广义上包括情感,或视为情感的同义词代表着感情性反应的过程。(3)情感这一术语的基本内涵是感情性反应的觉知方面,集中表达情感的体验和感受。但是情绪和情感在具体人身上他们彼此交融不可分离。情绪、情感的作用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发
29、功能;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维持功能;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作用:教师情绪情感的亲切功能,可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情绪与情感的感染功能,可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教师情绪情感的迁移功能,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情绪情感的内化功能,可使学生效法教师。谈谈情绪情感的分类情绪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人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有弥散性、持久性)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有激动性和冲动性) 、应激(指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情感主要有道德感(根据社会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行
30、为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理智感(在智力活动中认知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简述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即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势表情、语调表情什么是情绪调节?如何进行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调节情绪的方法有:理智调节、转移调节、积极地自我暗示、合理宣泄、幽默调节、身心放松调节、自然陶冶调节、音乐调节、热爱工作和学习。培养学生高尚的情绪情感 : 应用情感的良好榜样,以感情教育感情;优化环境氛围,引发积极情绪和情感;参加实践活动,丰富情绪和情感体验;克服消极情绪,建立积极地心理防御机
31、制。理解情绪智力的含义情绪智力包括三部分:内省情绪智力(主要指个体对自己情绪情感的感知、体验、表达、评价、调控的能力) 、人际情绪智力(主要表现的是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它相对于内省情绪智力而言是转向外部或其他个体) 、环境情绪智力(环境情绪智力主要指个体对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际环境、社会环境等静态存在和动态变化的各种情景和氛围的认知、评价、描述、调控的能力) 。情绪智力在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人类行为动力产生和运行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把一切引起、支配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因素统称为行为动力。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产生的源泉,但需要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成为现实的行为动力,个体意志直接影响动
32、机的形成和行为调控。需要的特征?需要的满足呈现出哪些规律?多样性(需要种类繁多、层次复杂)与优选律(优势需要战胜劣势需要) ;驱动性(推动人从事活动,寻求需要的满足)与恒动率(发挥永恒的动力作用) ;发展性(需要不是孤立地静止的)与递进律(需要在量的反面要求越来越多,质上越来越好,不断向前递进的发展) ;变化性与可控律(需要的满足受客观外在因素与主观内在因素的双重制约称为可控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在教学中如何运用需要层次理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容: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层次之间关系:人的需要
33、有高级和低级之分,需要由低级到高级逐级实现;在个体的成长中,低级需要出现较早,高级需要出现较晚;人的各层次需要在人类中所占比例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减少,越是低层次需要,越是大多数人所共有;人的各层次需要的作用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减弱。前四个需要属于基本需要,也叫缺失需要,后三个层次的需要属于成长需要。评价:虽然在实践中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也有一些缺陷:需要层次理论没有摆脱本能论的影响,把人的需要统统说成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这就模糊了人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差别,降低或否认了后天社会环境和教育对人需要发展所起的作用;需要层次理论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没有顾及到自我实现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此外,马斯洛的需要
34、层次理论虽然反应了一些客观事实,但缺乏实验依据和客观测量指标,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假设的性质。在教学中要诱发合理需要;关注缺失需要;平衡需要结构;提升需要层次动机有哪些功能?激发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强化动机理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一个核心概念。所谓强化就是指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主要观点是:个体之所以产生某种动机,是因为先前行为与刺激通过强化而建立起了牢固的联系,当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与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想,任何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正强化是指因增加刺激而增加反应的概率,负强化是因减少或撤销刺激而增加反应的概率。惩罚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给予刺激仪减少反应概
35、率。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指激励个体从事自认为重要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获得完满结果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这种动机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麦克利兰发现,成就动机对个体的活动和职业选择有重要的做用,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任务难度大,富有开创性的工作或职业,并且在工作中勇于作出决策,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反之,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另外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由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构成。归因理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一种是环境归因,即将原因归为他人的影响、运气,对应的是外控型的人;另一
36、种是个人归因,即将行为的原因归为人格、努力等。对应内控型的人。个体的归因倾向性将影响其对未来活动的选择、坚持性、动机强度。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结为努力不够,那么他就有可能在失败的情况下坚持努力,并相信将来一定能取得成功;相反,如果把失败归结为能力和工作难度,那么他就不会相信自己能改变现状,也就不会再坚持下去。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最早由班杜拉提出。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一是行为结果的影响及强化,一个是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他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随后出现的强化,而是人认知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期待分为两
37、种:一种是结果期待,即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个体预测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一种是效能期待,即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当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积极投入到这一活动中去。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合理设置目标;及时反馈与评价学习结果;充分发挥强化功能;增强自我效能感;适时进行归因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般认为动机越强学习的积极性越大,学习的效率会越高。相反学习动机越弱,学习的积极性就越小,学习的效率就会越低。学习动
38、机存在着一个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着学习动机的增大而提高,学习动机超过一定限度后,学习效率不仅不再提高反而会出现下降情况。所以要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动机既不能过弱,也不能过强,只有动机处于最佳状态,其他因素恒定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来说。随着学习任务困难程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的最佳水平高,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动机水平偏低。另外学习效果还与学生学习的行为质量有关,学习动机强,行为质量高,学习效果好;学习动机强,行为质量不高,学习效果差;学习动机弱,行为质量好,学习效果好,学习动机弱,行为质量不好,学习效果差。意志行动有哪些特征?有明确的目的;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对行动的调节作用意志行动的心理活动规律是什么? 分为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采取决定这一阶段一般经历动机冲突、目标确立、选择行为方法、制定行为方案等环节。执行决定阶段包括适时行动、克服内外困难、经受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