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94.50KB ,
资源ID:2309269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3092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集体自尊综述.doc)为本站会员(hw****26)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集体自尊综述.doc

1、集体自尊的研究评述王萌, 卢宁(深圳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与咨询中心,广东深圳 518060)【摘 要】 随着集体自尊概念的提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集体自尊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者们就集体自尊的内涵及结构、集体自尊与个体自尊的关系、内隐集体自尊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展开集体自尊与心理健康、集体自尊与群体评价的研究。然而,目前对于集体自尊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和广泛,对集体自尊产生机制的探讨仍然较少。本文综述了集体自尊的研究现状,对集体自尊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集体自尊;内隐集体自尊;结构;测量Research on Collective Self-EsteemWANG meng, LU Nin

2、gResearch and Counseling Cen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China【Abstract】With the concept of collective self-esteem being put forward, the collective self-esteem has carried on the tentative exploration by domestic and overseas scholars recently. The researchers hav

3、e studied the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 of collective self-esteem,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personal self-esteem and implicit collective self-esteem, meanwhil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mental health, group evaluation have been explored also. Howeve

4、r, the current studies of collective self-esteem were not so wide and deep, the discussion of collective self-esteem generation mechanism was still less. In the article, research status of collective self-esteem is summarized, the future study of collective self-esteem is prospected【Key words】Collec

5、tive self-esteem; Implicit collective self-esteem; Structure; Measure自尊研究是目前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在过往的研究中,对于自尊的研究的关注点大多都集中于个体自尊上。随着社会认同理论的提出,以及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深入探索,研究由个体自尊延展至集体自尊。个体自尊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感受,强调个体自我价值感、尊重感和良好感;集体自尊指个体对自己所在群体价值的评价和感受,强调个体对群体评价的内化,强调集体价值感、尊重感和良好感。对集体自尊的探索促进了自尊研究的发展,也为全面认识自尊提供了新视角。以下就集体自尊的提出、集

6、体自尊的相关概念、集体自尊的结构与测量、集体自尊的相关研究、集体自尊与群体评价以及集体自尊未来研究展望进行了综合阐述和分析。1 集体自尊的概念形成以及理论背景1.1 集体自尊的概念由来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美国的大学校园中,种族偏见和歧视十分普遍,有研究者试图探索其偏见产生的成因。虽然先前的研究发现,对内群体的偏好和对外群体的敌视会导致偏见,但是,研究结果并不能合理地阐述偏见产生的原因,如 Campbell(1965)根据现实群体冲突理论(Realistic Group Conflict Theory)对偏见进行了解释,认为群体之间对于稀有资源的竞争导致了偏见的产生 1。然而,Tajfe

7、l、Billig 和 Brewer2,3等人通过最简群体实验范式(Minimal Group Paradigm )证明了在不存在竞争关系的群体中依然有偏见和歧视现象。通讯作者:卢宁在此之后,心理学家们对偏见和歧视的成因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认为偏见的产生可能与人格特征(如自尊)相关。Ehrlich(1973)提出 4,个体是否产生偏见与其自我态度有关,即有积极自我态度的个体倾向于接受他人;而持有消极自我态度的个体倾向于否定他人。同时,Ehrlich 通过错误共识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来解释偏见的产生与自我态度的相关性。虽然,Ehrlich 没有清楚地说明偏见与自尊

8、的关系,但是,其关于偏见与自我态度的探索为其后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Wills(1981)对偏见的产生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5,即偏见产生于向下比较(Downward Comparison)的过程中,之所以产生向下比较,是因为个体有维持良好自尊的需要,换句话说,当个体因为失败的经历而产生低自尊时,个体就会通过向下比较来试图恢复自尊,此时,可能会导致偏见和歧视的产生。Wills 的观点解释了个体偏见的产生,但是并没有很好地解释群体间的偏见。第三个关于偏见产生的观点源自于 Tajfel(1982)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 Social Identity Theory,SIT) 。在社会认同理论中 6,自

9、我概念(Self-concept)被认为包含着两个不同的方面即个体认同(Personal Identity)和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会对自己所在的群体产生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当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采用各种策略(包括对外群体产生偏见或歧视)来保持自尊不受损害。个体过分热衷自己的群体,认为它比其他群体好,并且从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自尊中体会群体间的差异,这样就容易引起群体间偏见、群体间冲突和敌意个体。社会认同理论与 Wills 的观点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两者都强调自尊对偏见的影响,不同之处在于,社会认同理论试图从社会认同而非个体认同的角度去解释群

10、体间偏见的产生,这为解释群体间偏见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Cheek( 1989) 7在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对于自我概念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即个体认同(Personal Identity)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 ) 、集体认同(Collective Identity) 。这里的“集体认同”等同于 SIT 中的社会认同。Triandis 8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的分类。之后,Crocker 和 Luhtanen(1989) 9提出,与自我概念中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的概念相对应,自尊可以分为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两种。所谓集体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在社会群体价值的评价和

11、感受,它强调的是集体价值感、尊重感和良好感,这些评价和感受来自于集体的特点、集体的能力以及“我们/他们”的区别。同时,他们 10运用集体自尊来解释群体间的偏见和歧视现象。他们认为,人们通过建立一致性或制造自己群体与其他群体的有利比较来保持积极的社会同一性。因此,个体会歧视或损坏与自己群体相关的群体外组织来创建自己群体与外群体的有利比较,这些比较导致积极的社会同一性或高的集体自尊。1.2 社会认同理论Turner 和 Tajfel(1986)区分了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个体认同涵盖了个体的特殊属性,诸如胜任力、才能以及社交能力;社会认同是指社会的认同作用或是由一个社会类别全体成员得出的自我描述。T

12、ajfel 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社会认同理论中提出个体总是争取积极的社会认同,积极的社会认同是通过积极区分来获得的,而积极区分是为了满足个体获得积极自尊的需要,这就说明自尊的需要激发了个体的社会认同和群体行为;也就是说社会认同可以满足个体的自尊需要 11。另外,Abrams 和 Hogg12对社会认同和自尊做了进一步推论,认为成功地进行群体间区分可以有效提高社会认同从而提高自尊,作为群体成员,个体越是积极地将内群体与外群体加以区分就会获得越高的自尊。2 集体自尊的结构与测量在 Crocker 和 Luhtanen

13、等人对集体自尊进行测量之前,Greenwald,Breckler 和Wigins13等人,基于自我任务分析(ego-task analysis)编制了最早的有关测量“集体自尊”的量表,他们从自我的动机层面将自我区分为公众自我(public self) 、私人自我(private self)和集体自我(collective self) ,并且试图在每个层面上都建立起自我价值( self-worth) 。尽管这些研究者将集体自我定义为自我的“我们”层面,但这个层面仍然是一个个人取向的概念,强调个人在群体中角色的实现。Crocker 和 Luhtanen(1992)为了从整体上测量出相对稳定的集体自

14、尊,重新编制了集体自尊量表(Collective Self-esteem Scale )。他们 14首先就集体自尊的结构进行了探讨。根据 Breckler 等人的研究, Crocker 等人确定了构成集体自尊的第一个因素成员集体自尊(Membership Esteem),即个体感觉自己在所属群体中的重要性,它也是集体自尊结构中最为个人化的因素;而后,他们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确定了构成集体自尊的其他因素。这些因素与某个社会群体的自我评价以及感知到的外部评价相关,并且,这些因素对集体认同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们分别是:私人集体自尊(Private CSE)个人对所属群体重要性的评价(自评) ;公众集

15、体自尊(Public CSE)群体之外的他人对群体重要性的评价 (知觉到的他评);身份重要性(Importance to Identity)所属群体对群体成员自我概念的影响程度。在确定集体自尊的结构之后,Crocker 和 Luhtanen 编制早期的量表 14,共包含 43 个条目,最终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删除因素负荷较低的题目,保留了 16 道题目组成了的集体自尊量表。他们以 887 名大学生为被试,检出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的克隆巴赫 a 系数为0.86;而四个分量表的 a 系数分别为:私人集体自尊分量表为 0.75;公众集体自尊分量表为 0.79;成员资格自尊分量表为 0.74;身份重要性分

16、量表为 0.78。同时,他们测量了集体自尊量表与个体自尊量表以及对歧视行为的信念(Belief in Discrimination)间的相关,发现该量表也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之后,Luhtanen 等扩大了被试范围,除大学生外,另外还加入了 183 个被试,包括企业员工、妇女联谊会成员、宗教人员、志愿者等,而后对集体自尊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之后的总量表、私人集体自尊分量表、公众集体自尊分量表、成员集体自尊分量表、身份重要性分量表的克隆巴赫 a 系数分别为0.88、0.90、0.77、0.80、0.80。1994 年,Luhtanen 和 Crocker15以白人、黑人、亚洲的大学生为

17、对象,再次修订了集体自尊量表,形成了跨民族版本的集体自尊量表。修订之后,该量表的条目表述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I feel good about the social groups I belong to”变为“I feel good about the race I belong to”。该量表依旧具备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以及外部效度。但是, Utsey 和 Constantine16对集体自尊量表提出了质疑,他们以美国黑人为被试(共 851 人,包括 538 名青年黑人以及 313 名成年黑人) ,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集体自尊量表的四个子成分不能很好地拟合到一个公共因子上。Utsey

18、所采用的被试是美国黑人,研究采样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集体自尊量表提出的质疑仍然有待商榷。国内方面,贾绪计 17以大学生为被试,对集体自尊量表进行了修订,中文版的集体自尊量表仍然包含 16 个条目,量表的 系数为 0.84,量表的 4 个维度可解释总方差的 56. 89%,各维度因子载荷在 0.431-0.758 之间,说明结构效度良好; 张力为、梁展鹏 18以运动员群体为被试,发现集体自尊量表的 系数达到 0.85,证明了集体自尊量表的适用性。3 集体自尊的相关概念3.1 集体自尊与集体自我概念针对集体自尊的定义,Bailis,Chipperfield 19也曾提出他们的看法,认为集

19、体自尊是个体对自己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自我评估,是对来源于社会群体的自我概念的态度;另外,CHA Kyeong20也认为集体自尊是来源于一个或多个社会群体的积极自我概念。虽然 Bailis等将集体自尊看作为集体自我概念,实际上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集体自尊与集体自我概念也存在着紧密联系。但严格地说,集体自尊也不能等同于集体自我概念(Collective Self-concept),它只是集体自我概念中的一个评价性成分。作为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8,集体自我概念是一种个体对于集体自我的印象,它既包括个体对集体自我的认识,还包括个体对所属集体的情感、态度、价值等多方面的整体性认识。而集体自尊则是基于

20、集体自我知觉,并作为一个评价性成分参与构成集体自我概念。3.2 集体自尊与个体自尊社会认同理论中提到,集体自尊与个体自尊在自我概念的结构中存在着交集,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人的总体价值感以及整体上的积极自我概念,因此,从理论上说,个体自尊与集体自尊是相关的。另外,实证研究也证明了两者的相关。首先,Luhtanen 和 Crocker14研究了个体自尊量表、集体自尊量表发现,包括 Rosenberg 自尊量表在内的多种个体自尊量表,与集体自尊量表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相关(r=0.33-0.38 ),而且,Rosenberg 自尊量表与集体自尊的部分分量表之间也存在相关:与成员集体自尊分量表的相关程度最高

21、,其次是私密性集体自尊分量表,与身份重要性分量表、公共性集体自尊分量表相关不显著。其次,一些具体研究也证明了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的相关。高自尊的个体会更多地描述自己的优点 21;认为自己的能力具有独特性;会出现自利偏差;而且,会错误估计个体的控制能力。与之相似的是,高集体自尊的个体会突出自己所在内群体的优点,并且,在群体水平上会出现归因偏差,例如,个体会将积极的内群体结果(Positive Ingroup Outcome)归因于群体内部因素,而将消极的内群体结果(Negative Ingroup Outcome)归于外在因素。另外,Luhtanen 和 Crocker10指出,拥有高集体自尊的个

22、体,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更好地维护和维持个体自尊,而且,在他们跨文化的研究中发现,私密性集体自尊、成员集体自尊可以促进个体自尊。然而,这些研究只是发现集体自尊与个体自尊存在相互影响,作为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共同“内核”的两种自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又是什么呢?Cialdini 22在其研究中曾以大学生为被试发现,当个体的个体认同低于社会认同时,个体会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社会认同,比如突出所在学校的学术地位,从而获得提高社会认同;反之亦然。这个研究结果从侧面反映集体自尊与个体自尊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代偿作用,但是,目前并没有直接的研究结果证明这个推论。3.3 内隐集体自尊自从内隐社会认知(Imp

23、licit Social Cognition)的概念被 Greenwald 和 Banaji23正式地提出之后,迅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新焦点。在这个新领域中,内隐自尊(Implicit Self-esteem)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内隐自尊的相关研究使人们对自尊的理解得到了新的拓展。Greenwald 和 Banaji 正式提出内隐社会认知概念的同时,也对内隐自尊进行了界定:它是一种自我态度效应,不能通过内省识别,或者无法通过内省正确识别,这种自我态度效应产生于个体评价与自我相关事物时。与外显自尊不同的是,它测量的是被试在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下对自我的反映。与外显自尊相比,内隐自尊能更真实、准

24、确地反映人们对自己的态度。而随着对集体自尊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者们开始将内隐自尊和集体自尊结合起来内隐集体自尊作为集体自尊研究的新领域,也开始得到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Verkuyten24以荷兰国内的少数民族群体为被试,开始对集体自尊的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少数民族个体被试来说,知觉到的种族偏见只和内隐集体自尊之间存在负相关,而与外显集体自尊、内隐自尊无相关。Zavala 25等人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研究波兰大学生的集体自恋(Collective narcissism)与内隐集体自尊的关系,发现具有高集体自恋的个

25、体,通常有较低内隐集体自尊。但是,无论 Verkuyten,还是 Zavala,都没有对于内隐集体自尊给出明确的定义。在国内,王柳生、江燕 26以女大学生为被试,采用 Go/No-go 联想测验任务(Go/No-go Association Task,GNAT)考察内隐集体自尊,研究发现,高外显集体自尊水平被试和低外显集体自尊水平被试在女性积极与女性消极以及男性积极与男性消极实验材料上的辨别力指标(d) 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女大学生不存在内隐集体自尊效应。同时,王柳生等也首次对内隐集体自尊进行了定义,即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进行评价时,通过内省无法识别出(或无法正确识别出)的一种群体态度效应。

26、这个定义是基于参照了 Greenwald 对内隐自尊的定义。然而,这个定义并不完善。社会心理学认为,态度是在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有研究表明 27,内隐自尊易受及时的关于自我的情绪体验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将内隐集体自尊描述为一种群体态度并不准确。之后,钟毅平、王伟宇 28等人以士兵为对象,对内隐集体自尊也进行了研究。他们运用 GNAT 实验范式,测量士兵被试在“集体自我+积极”与“集体自我+消极”两种任务条件下的感受性指标(d) 和反应时,结果发现,在感受性指标和反应时上, “集体自我+积极”的主效应显著,说明体现了军人被试对集体自我的内隐积极态度,证明了军

27、人内隐集体自尊的存在。综上,目前国内外对于内隐集体自尊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无公认的内隐集体自尊定义,尚缺乏外显和内隐集体自尊的关联性研究,尚缺乏高外显、低内隐集体自尊或高外显、高内隐集体自尊与个体行为表现和人格特质的实证研究。内隐集体自尊领域有待深入探索。4 集体自尊的相关研究4.1 集体自尊与群体评价Crocker 和 Luhtanen10的研究发现,拥有高水平集体自尊的人更倾向于对群组内部产生积极的评价,而对群组外部产生消极的评价。但还有不同的看法,一些研究者认为,集体自尊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对外群体诋毁。当集体自尊受到了威胁的时候,拥有高水平集体自尊的人往往通过提高社会认同(内群体偏好)

28、 的方式来抗衡这种威胁;而拥有低水平集体自尊的人则往往通过诋毁外群体的策略来维护积极的内群体形象。在国内研究中,钟毅平、王伟宇 29等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研究了士兵群体的集体自尊,发现士兵对自己所属军人群体的积极评价,但是对于对非军人群体的态度则是近乎中性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集体自尊并不意味着对外群体会产生偏见。国内外对于高集体自尊的研究存在着矛盾性,这种矛盾的产生是否是因为高集体自尊的性质存在差异所导致的?有待进一步探索。4.2 集体自尊与心理健康虽然对集体自尊的研究源于对群体偏见想象的解释,但是,集体自尊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此。集体自尊作为自尊的的重要成分之一,与个体自尊共同参

29、与构建了对自我的积极评价,因此,集体自尊势必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4.2.1 集体自尊与生活满意度Crocker15等人对 238 名美国大学生的一项研究表明,集体自尊中的成员集体自尊和私人集体自尊与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相关,因此,可以推断集体自尊可能是生活满意感的重要预测指标。他们发现,即便控制了个人自尊的影响,集体自尊的某些维度(如私人集体自尊)仍与生活满意感有显著的偏相关,尽管偏相关系数不高。Simsek 30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集体、个体自尊、生活满意度以及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发现个体自尊在集体自尊与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集体自尊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

30、Simsek 的研究发现与 Crocker 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国内学者张力为、梁展鹏 18则对Crocker 等人的研究提出了质疑,因为,Crocker 等人在考察集体自尊对生活满意感的作用时,只控制了个人自尊的影响。但这一控制似乎并不充分。由于社会支持与集体自尊均与社会交互作用有关,且均对生活满意感具有预测功能,因此,在考察集体自尊对生活满意感的贡献时,也应当控制社会支持的影响。他们在之后的研究中以运动员群体为被试,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人自尊和社会支持这三类变量,发现对于预测运动员一般生活满意感和训练比赛满意感,集体自尊可以单独解释后者总方差的 13%,优势分析的结果也表明,集体自尊

31、对于预测最为重要,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可以贡献已解释方差的 67%。贾绪计、王胜男 31在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同样发现集体自尊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4.2.2 集体自尊与抑郁、焦虑Luhtanen 和 Crocker15等人对集体自尊与抑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成员集体自尊和私人集体自尊与抑郁有显著负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拥有高集体自尊的个体,其抑郁相对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当控制了个人自尊之后,集体自尊的公共集体自尊因子与抑郁有显著的偏相关,虽然显著程度较为微弱;Hassan 32也发现集体自尊的水平与抑郁、焦虑的症状有明显的负相关,同时,集体自尊可以缓冲歧视行为对个

32、体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个体的抑郁和焦虑水平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但是 Okazaki33等人的研究却发现,美国亚裔青少年的集体自尊与焦虑、抑郁症状呈显著地负相关,而拉美裔青少年的集体自尊与抑郁症状呈显著的正相关。Okazaki 的研究结果 所呈现的差异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东方集体主义取向和西方个体主义取向的差别导致的;另一方面,集体自尊本身的不同成分组合是否也会导致差异产生尚存疑待考。薛松、李永鑫 34研究了个人自尊、集体自尊与焦虑、抑郁间的关系,发现个人自尊、私密性集体自尊、公众性集体自尊能够较好地预测抑郁;而个人自尊、私密性集体自尊能够较好的预测焦虑。然而,薛松、李永鑫的研究并没有对个体自尊

33、进行控制,因此,个体自尊与集体自尊的交互作用很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从而无法判断集体自尊在抑郁和焦虑中真正所起到的作用。4. 3 集体自尊的其他相关研究Butler35以学校心理咨询师为研究被试,表明集体自尊的高低会影响到个体的职业倦怠,高集体自尊的个体会有较低职业倦怠;Foster 36也以学校咨询师为被试,发现相对稳定的高集体自尊可以可以维持较高的职业认同,并且,可以增加对所在群体的归属感。国内方面,洪幼娟 37研究了集体自尊与行为抑制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集体自尊与求助抑制、自信心抑制、亲密关系抑制存在显著负相关; 与拒绝抑制、疏远抑制呈显著正相关。新近的研究以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对集

34、体自尊展开了研究。刘霞、申继亮 38发现,个体的歧视知觉主要通过群体歧视知觉的中介间接地影响集体自尊。彭丽娟 39等人发现流动儿童的集体自尊在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间起部分中介作用。5 未来研究展望国内外集体自尊的研究是自尊的研究的一个分支,其是在偏见和歧视的研究以及社会认同理论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虽然研究历史不长,体系并不完善,资料不够充分,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但其研究领域已初具规模,具备了进一步深入探索的研究基础。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向进行展开:(1)个体自尊和集体自尊相互作用机制的探讨。个体自尊和集体自尊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相互代偿机制?如果存在,这种相互代偿维持在何种范围内才是对个体

35、最有利的?(2)集体自尊性质的探讨。高集体自尊是否也存在异质性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找的一些相关的证据。首先,国内外对于集体自尊与群体评价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矛盾。其次,Sato 40等人的研究发现,具有依存型自我建构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的个体其集体自尊具有相对不稳定性,而具有独立型自我建构(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的个体拥有相对稳定的积极的集体自尊。再次,集体自尊的测量也可能反应异质性的存在,通过集体自尊量表测量出来的高分个体,就一定是真正接纳所属群体和感到群体有价值吗?高分反应依据社会赞许性或是保持一种防御型的高集体自尊

36、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3)对内隐集体自尊的探索。内隐集体自尊如何定义有待进一步论证;集体自尊对于内外群体评价的影响有必要深入探索;高外显、低内隐集体自尊个体以及高外显、高内隐集体自尊个体的行为表现和人格特质关系等实证研究有待开展。参考文献1Campbell DT. Ethnocentric and other altruistic motives. In D. Levine(Eds.),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Lincoi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65, 13.2Tajfel H, Billig

37、M. Familiarity and categorization in intergroup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74, 10: 159-1703Brewer MB. Ingroup bias in the minimal intergroup situation: A cognitive-motivational 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9, 86: 207-3244Ehrlich HJ.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ejud

38、ice. New York: Wiley, 1973.5Wills TA. Downward comparison principles in social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1, 90: 245-271.6Turner JC. Towards a cognitive redefinition of the social group. In H. Tajfel(Eds.),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39、 Press, 1982, pp.15-407Cheek JM. Identity orientations and self-interpretation. In D. M. Buss& N. Cantor(Eds.), Personality psychology: Recent trends and emerging direction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9, pp.275-285.8Trafimow D, Triandis H, Goto, Sharon G. Some tests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

40、e private self and the collective sel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1, 60(5): 649-655.9Crocker J, Major B. Social stigma and self-esteem: The self-protective properties of stigma.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9, 96: 608-630.10Crocker J, Luhtanen R.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ingroup

41、 bia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0, 58: 60-67.11Tafel H, Turner J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In: Worchel S, Austin W(Eds.),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 Nelson Hall, 1986, pp.7-2412 Abrams D, Hogg MA. Comments on the motivational statu

42、e of self-esteem in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88, 18: 317-33413Breckler SJ, Greenwald AG, Wiggins EC. Public, private, and collective self-evaluation:measuremen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43、 1986.14Crocker J, Luhtanen R. A Collective self-esteem scale: self-evaluation of ones social ident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2. 18(3): 302-318.15Crocker J, Luhtanen R, Blaine B, Broadnax S.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white, black, and Asian co

44、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4, 20: 503-513.16Utsey SO, Constantine MG. A confirmatory test of the underlying factor structure of scores on the collective self-esteem scale in two independent samples of Black America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2006, 86(2)

45、: 172-179.17贾绪计.大学生集体自尊量表的修订.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288-300.18张力为,梁展鹏.运动员的生活满意感:个人自尊与集体自尊的贡献 .心理学报,2002,34:160-167.19Bailis DS, Chipperfield JG. Compensating for Losses in Perceived Personal Control over Health: A Role for Collective Self-Esteem in Healthy Aging.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2002, 57(

46、6): 531-539.20CHA Kyeong-Ho.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3, 63: 455-477.21Luhtanen R, Crocker J. Self-esteem and intergroup comparisons: Toward a theory of collective self-esteem. In J. Suls & T. A. Wills (Eds.), Social comparison: Contemporary theory

47、and research. Hillsdale, NJ: Erlbaum, 1991, pp.211-234.22Cialdini RB, Borden RJ, Thone A, Walker MR, Freeman S. Basking in reflected glory: Three(football) field stud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6, 34, 366-375.23Greenwald AG, Banaji MR. Implicit Social Recognition: Attitudes

48、, Self-Esteem, and Stereotypes.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5, 104(2): 4-27.24Verkuyten M. The Puzzle of High Self-Esteem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Comparing Explicit and Implicit Self-Esteem. Self&Identity, 2005, 4(2): 177-192.25Zavala AG, Cichocka A, Eidelson R, Jayawickreme N. Collective Narcissism a

49、nd Its Social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9, 97(6): 1074109626王柳生,江燕.女大学生内隐集体自尊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3:31-3727蔡华俭,杨治良.内隐自尊的稳定性成败操纵对内隐自尊的影响 .心理科学,2003,26(3):461-464.28王伟宇,钟毅平.士兵内隐集体自尊的 ERP 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5):604-60729钟毅平,王伟宇,周海波,童真.内、外群体态度与士兵内隐集体自尊效应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6):672-674.30 Simsek OF. Structural relations of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self-esteem to subjective wel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