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1.如何理解哲学的本质和作用? 答: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的,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让人们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决定于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哲学的本性。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体,即作为主体的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关系,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关系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决定于它在全部哲学中的不可超越性。因为哲学体系的性质以及如
2、何解答、论述具体问题,决定于如何解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答: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科学地解释世界,又强调能动地改造世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了严整的哲学体系。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唯物
3、主义哲学。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活动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4.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 答: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马列主义并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齐了开创和决定作用,他不仅在理论上反复强调、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在实践中也反复强调、全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典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
4、飞跃及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实践论 、 矛盾论是理论典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中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时代特征,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 第二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不仅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而且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与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致的。 其意义在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
5、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答: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活动;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如何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答:意
6、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指意识的来源是物质。意识的任何反应,即使是虚假的主观映像,归根到底也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指意识本身的存在形态是主观的,意识因人而异的差别性是主观的,意识的创造性是主观的。4.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及其哲学基础? 答:毛泽东指出,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实事求是是所体现的世界物质
7、统一性原理,是与否定的辩证法相结合的,是唯物辩证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三章 1.如何理解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其地位和作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实现分化和统一;实践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答: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行为的特殊运动形式; 实践形成并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即社会性。实践发展了人的社会需要、构建了人的社会关系、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创造了人的对象世界即人类社会。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通过实践,人把
8、自己的主观意识如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物化为客观实在,从而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的对象世界。3.如何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答:(1)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 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有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基本形式。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历史性的属性,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式。实践中介是主体用于客体的工具、手段或程序和方法。实践就是以主体、客体、中介为基本骨架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动态过程。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和被
9、改造的关系;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以及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主体和客体又体现为限定中的超越关系。 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对立表现在:在实践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改造和被改造的对立;在认识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反映和被反应的对立。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表现在,两者互相规定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实践是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基础。实践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客体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4.为什么说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世界的基础? 答: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人类世界是人化自然和人类社
10、会的统一,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世界的基础。 第四章 1.如何理解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答:相互联系包含着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发展则是指事物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的扬弃)发展的方向性通过发展的过程性体现出来,一方面,每一事物都有其生成与灭亡的过程,没有事物存在也就没有过程;另一方面,没有事物的消失即变成非存在,也就没有过程,过程就是存在与非存在的统一。 2.如何理解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以及把握这一关系的方法论意义?答:本质与现象是揭示
11、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及其关系的一对范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首先,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其次,现象多变易逝,而本质相对稳定;再次,现象是表面的、外露的,本质则深藏于事物内部。 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是从特定的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 现象与本质的对立和统一,产生了科学认识与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者的对立统一是客观辩证法,把这种辩证法运用于人的认识过程,就要求人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去空谈事物的本
12、质,也不能停留在事物的本质上,而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3.如何理解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以及把握这一关系的方法论意义?答: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第二,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第三,必然与偶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所以我们要着重认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或规律,并以此为根据规定我们的目的和计划,使我们的行动具有高度自觉性,同时,要充分估计各种偶然因素的作用,善于敏锐地识别和把握机遇。能否抓住机遇,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科学研究要探究必然性,也要重视偶然性,从偶然性中深入到必然性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防止把一切都看作必然的
13、机械决定论观点和把一切看成偶然的非决定论观点) 。 4.如何理解现实与可能的关系?怎样才能实现从可能向现实的转化? 答:现实与可能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的一对范畴。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可能性与现实性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区别,我们不能把可能性与现实性混为一谈;第二,可能性与现实性又紧密相连,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之中,是没有展开的、没有实现的现实;现实性则是已经展开、已经实现的可能,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所以,没有现实性也就没有可能性,反过来,没有可能也就没有现实;第三,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相互转化的。现实的发展是不断产生可能、可能又不断变为现实的过程。可能与现实的相互转
14、化是一个川流不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要实现可能向现实的转化,首先要从客观根据和条件上对可能向现实转化进行详细的分析;其次,要从主观条件上对可能向现实的转化进行目的、手段、结果与反馈的分析;再次,既要注意转化的客观条件性,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五章 1.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起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体现本质,是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起作用是质变。 2.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 答: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意义,即共时态无处不在、历时态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这种“互相联结”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表现在:其一,共性是不同事物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是不同事物中独自具有的东西;其二,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个性影响并制约着共性;其三,在一定条件下,共性与个性相互转化。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四,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4.如何理解否定之否定是事物自我发
16、展的过程? 答:否定之否定过程内含着三个环节、两度否定,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重复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其基本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历史的进步是确定不移的必然趋势。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可能有暂时的停滞、局部的倒退等等曲折,但它的基本趋势是进步的。 (如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奴隶制、到封建制、到资本主义私有制、再到共产主义的公有制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质上相比,其前进性、上升性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原理,并不是要把它当作呆板的、一成不变的模式,生硬地把它套在客观事物上,而是要把它当作科学的认识方法,研究事物的特殊的否定方式和具体的发展形态。
17、) 第六章 1.如何理解认识是反映、选择和建构的统一?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 “合理形态”的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出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人是在自觉地、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同时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时,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又是同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性不可分离的。人的认识要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这就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能动的抽象思维。在抽象思维中,认识主体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得到鲜明的体现。在实践活动中,人
18、们不仅需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还需要基于这种认识创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能动性与反映性不是人的认识的两个过程,而是同一个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一起。 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以及实践与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但它又依赖于感性认识。同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总是交织在一起,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对事物的感觉和对事物的理解总是相互包含
19、、相互制约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深化,这才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认识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过程。统一是具体的,是指主观、理论要同一定实践、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统一是历史的,是指主观、理论要同不断变化中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客观超主观,犯保守主义;主观超客观,犯冒险主义)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就真理的本性而言,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唯一能充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能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系、沟通起来的“桥梁”
20、、 “纽带”或“交错点” ,这就是社会实践; 就实践的特点而言,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的直接现实性是双重的:一方面,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另一方面,实践又能使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从而直接检验出理论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4.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方法? 答:辩证思维方法的实质就是通过在思维中辩证运用演绎和归纳方法,通过辩证的分析和综合,实现思维由抽象向具体的过渡,并且使这种过渡达到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它的意义就在于使思维的辩证本性在概念的矛盾推演中逐渐展开和逐渐深入,从而使人们达到对客观世界、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全面而深入的认
21、识。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其所具有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是其价值的体现,同时,辩证思维方法还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产生的方法论前提。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人们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包括不能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当然也就谈不上改造世界。因为,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和对世界进行积极的改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七章 1.如何理解价值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答:价值不是实体,不能仅仅归结为客体自身的属性,也不能仅仅归结为主体的兴趣、欲望和情感。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某事、某物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价值的大小,说到底
22、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主体及其需要和客体及其属性是价值关系形成的两大根据,实践是价值关系形成的基础。 价值的客观前提表现在: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客体所具有的成分、结构和属性;人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程度和方式总是受到社会实践与历史条件的制约;同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主体需要。 价值的主体性特征表现在:在价值关系中,物趋近于人;主体的创造性;具有时效性;具有相对性、相关性(同一事物或客体相对于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 。 2.如何理解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及其关系? 答: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和对社会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
23、的需要。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能够给予个人的东西是人们自己创造和贡献出来的,而且贡献要大于索取,社会才能发展,人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个人只有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求得个人的发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3.如何理解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答: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展示和期盼,包括价值原则、价值规范和价值理想三方面内容。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决定人的自我认识、理想、信念等,为人们的活动提供规则、标准和模式。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引导个人的价值观,塑造并
24、凝聚社会成员。4.如何理解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答:一个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社会,必须建设一个同经济基础以及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促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提供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凝聚社会的意志和力量,指引社会发展的方向。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着社会的价值需要、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涵盖了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风貌、道德规范,在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中占据中心地位,起着主导、统领和整合作用,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而且对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施加深刻的影响。总之,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独特的精神实质,构成了
25、该社会的精神支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根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根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符合民族心理、适合民族特性,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要求。 第八章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实践活动中会产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
26、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它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即使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也不是纯粹的外部自然力,而是人的实践能力。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全面突破、综合创新的阶段,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
27、的比重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发生质的突变,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生长点,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是决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首要因素。 (也是由知识创新和创造知识的劳动在现代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 3.如何理解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答:国家是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和社会生活的管理部门形成于同一个过程,本质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 。国家的职能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职能,即调整阶级关系;社会职能,即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国际交往职能,即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利害关系。 4.试
28、述文化的社会作用,并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性。 答: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具有承载和传递文明的功能、教化功能和塑造民族精神的功能。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它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预示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九章 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