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疾病概论,动物病理,第一篇 基础病理学,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疾病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与分类; 3、理解疾病的因果转化与主导环节;、掌握疾病经过与转归的基本规律。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疾病的概念与特点; 2、疾病的发生原因与因果转化;3、疾病的经过与转归。,第一节 疾病学基本原理,(一)什么是健康? 动物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在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机体可通过神经一体液的调节,使体内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协调,从而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状态称健康。,一、疾病的概念,(二)什么是疾病? 疾病是动物机体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
2、的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过程。当机体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后,体内就会出现致病因素的损伤与机体抗损伤的矛盾斗争。由于损伤与抗损伤的相互斗争,导致体内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而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生破坏,进而使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发生障碍,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降低,这种状态称为疾病。,(三)疾病具有哪些特征? 1、疾病是由一定原因引起。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映。任何疾病,无论它是局限于局部或是遍及于全身,都是一种整体反映。 3、疾病是一个矛盾斗争过程
3、。致病因素的损伤与机体抗损伤的矛盾斗争。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决定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 4、动物疾病伴有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的降低。,二、疾病的分类,(一)按疾病经过的快慢分类 1、最急性型:特征是突然死亡,生前无明显症状,病理变化不明显。 2、急性型:特征是发展快,病程短,数小时到数天,常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3、亚急性型:病情较慢,病程在36周,临床症状较轻,病理变化也不明显。 4、慢性型:特征是发展缓慢,病程长达数周至数年,甚至延续终生,无明显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二)按疾病原因分类 1、传染病:由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疾病,有传染性。 2、寄生虫病:由各种寄生虫(原虫
4、、蠕虫)引起的疾病。 3、普通病:由理化或营养性因素引起的疾病。 (三)按患病系统分类: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疾病从发生到结束,称为疾病经过或疾病过程。 (一)潜伏期:又称隐蔽期。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到出现最初临床症状,称潜伏期。 (二)前驱期:从疾病出现最初症状到疾病的主要症状开始出现,称前驱期。 (三)临床明显期:为疾病主要症状表现出来的时期。动物体内防御适应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致病因素损伤作用更加显著,损伤与抗损伤矛盾激化,特征性症状显现出来。 (四)转归期:又称结局期。为疾病的结束阶段。,三、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完全痊愈:是指致病因素得到消除或其损伤作用
5、停止。机体的机能和代谢恢复正常,损伤的组织得到完全修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动物的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也恢复正常。 2、不全痊愈:是指致病因素得到消除或其损伤作用停止,疾病的主要症状消失,但疾病所造成的机能和形态变化并未完全恢复,仍留有病痕。,3、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终止。死亡可在瞬间发生,称急死。也可逐渐发生,称渐死,渐死可分三个阶段。 濒死期:特征是各系统机能严重障碍,表现意识模糊,感觉丧失,心跳、脉搏微弱,呼吸时断时续,体温、血压明显下降,粪尿失禁等。,临床死亡期:又称假死期,为死亡的可逆阶段。特征是心跳呼吸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中枢神经高度抑制,但各组织中仍然进行着微弱的代谢。此期因重要器官的
6、代谢尚未停止,故为死亡的可逆阶段,如采取紧急措施还有复活的可能。 生物学死亡期:为死亡的不可逆阶段,此期从大脑皮质到整个神经系统及各组织的代谢相继停止,并出现尸冷、尸僵、尸腐。,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引起疾病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一、疾病的外因 疾病的外因是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一类致病因素。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霉形体 、真菌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等),它们分别引起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生物性因素有如下致病特点: 1、有一定选择性:对感染动物、侵入门户、感染
7、途径和作用部位有一定选择性。,2、有一定特异性:有潜伏期、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及特异的免疫反应等。 3、有持续性和传染性:病原体侵入动物体后,可不断繁殖,增强毒力,持续发挥致病作用。病原体还可随排泄物污染环境,感染其他动物。 4、可产生毒素与毒害作用:如外毒素、内毒素、溶血素等。 5、对感染动物内在作用依赖性强:如感染动物的防御机能健全,抵抗力强,即使感染也不一定发病。,(二)化学性因素:一些化学物质可成为致病因素,这些化学物质称有毒物质,简称毒物,由此引起的疾病称为中毒。 1、外源性毒物:即来自体外的毒物,包括有机毒(有机农药、植物毒、动物毒等)和无机毒(强酸弱碱和重金属盐等)。 2、
8、内源性毒物:在体内产生的毒物称内源性毒物,由此引起的中毒称自体中毒。,(三)物理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如高温可引起烫伤或烧伤,低温可引起冻伤,电击可引起电击伤,放射线可引起放射病。 (四)机械性因素:机械力的作用如一些锐器或钝器的作用,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均可引起外伤。 (五)营养性因素:体内各种必须营养物质的缺乏,如蛋白质和铁缺乏可引起营养不良性贫血,幼畜缺钙可引起佝偻病,成畜缺钙可引起软骨症。还有一些维生素缺乏症等。,二、疾病的内因 疾病发生的内因是指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 (一)防御免疫能力降低:各种动物对外界致病因素都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动物机体的防御能力主要包括防御屏障机能、吞噬与杀灭机能、解
9、毒机能等。,1、防御屏障机能降低:动物机体的防御屏障机构包括外部屏障(皮肤、粘膜的阻挡作用)和内部屏障(淋巴结、血管屏障和血脑屏障等)。 如果上述防御屏障机构遭受破坏,机能降低,就容易遭受外界致病因素的侵害而发生疾病。,2、吞噬和杀灭机能降低:分布于体内各器官组织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具有强大的吞噬和杀灭机能,它们可将侵入体内的病菌、异物颗粒及体内衰老的细胞吞噬,并借助于胞浆内溶酶体酶将其杀灭、溶解、清除。另外,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也具有较强的吞噬和杀灭机能。当机体的这些吞噬和杀灭机能降低,就会引起发病。,3、解毒功能障碍:肝脏为机体主要解毒器官,各种有毒物质经胃肠吸收后,首先通过血液运送到肝
10、脏,在肝细胞内通过氧化、还原、脱氨基及形成硫酸酯或葡萄糖醛酸酯等方式进行分解、转化成为无毒物质排出体外。如肝组织破坏或肝脏功能障碍,其解毒功能障碍,就会引起中毒的发生。,(二)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动物机体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机体反应性。机体反应性对疾病发生起重要作用,机体反应性主要取决于机体感受性,感受性又取决于动物种属、性别、年龄、个体状况等。 1、种属:种属不同,其反应性不同。例如猪对猪瘟病毒易感,而容易发生猪瘟,而牛、马则对猪瘟病毒无感受性,也就不会发生猪瘟。,2、性别:性别的不同其感受性和反应性也不同,如白血病的患病率雌性比雄性高得多。 3、年龄:年龄不同的动物其感受性和反应性也有
11、不同,例如儿童易患脑膜炎,而成年很少发。 4、个体状况:不同的个体,其感受性和反应性也有不同。例如在流感流行季节,有人可感染流感而发生流感,而有人则不发,这就取决于个体状况的不同。个体状况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营养状况和防御适应能力。,(三)遗传性不同:遗传性因素是引起遗传性疾病的原因,各种动物都能将其种属和个体的特征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这种特性称遗传性。在其种属延续过程中,不仅上代的正常特征可遗传给后代,同时,一些缺陷性特征也可遗传给后代,这就属于遗传性疾病。,三、疾病内、外因的辨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疾病的发生也是这样,外因是致
12、病的条件,内因是发病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致病作用。如同一猪瘟病毒注射入不同动物体内(猪、牛、马),结果猪发病,而牛、马不发病。又如在同一个流感流行季节,有人发生流感,而有人则不发,这是内因在起决定性作用。,正确理解疾病内外因的辨证关系对疾病防治有重要意义。疾病防治工作中,既要重视外因又要重视内因,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定期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动物的特异免疫力,一旦发病既要注重及时治疗,消除外来致病因素,又要加强护理,提高机体抗病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机理 各种致病因素侵入动物体内后,是怎样引起机体发病的呢?
13、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机理引起疾病的发生。 (一)作用于神经系统(神经机理):某些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后,首先作用于神经系统,使神经系统调节机能改变,进而使所支配的组织或器官形态结构破坏或机能代谢障碍。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疾病的方式有两种。,第三节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拓展知识】,1、神经反射作用:即致病因素作用于内外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相应的病理反应。例如食入变质食品可引起呕吐和腹泻,这就是由于变质食品刺激胃肠粘膜上的神经感受器,而通过神经反射所引起的。 2、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致病因素通过血液或淋巴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使其调节机能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相应的病理反应,例如中枢神经损伤(脑、
14、脊髓外伤)或感染(狂犬病)等。,(二)作用于体液系统(体液机理):有些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后首先作用于体液系统,引起体液量或质(酸碱度、渗透压)的改变,使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发生破坏,体液调节机能发生障碍,而引起相应的病理反应。例如大失血,使血液或体液的含量显著减少,而引起失血性休克或贫血。又如严重腹泻,使肠液大量丧失,可引起脱水和酸中毒。,(三)直接作用于组织(组织机理):有些致病因素,可直接作用于组织或器官,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损伤。例如:机械力的作用,引起组织的外伤,高温引起的组织烧伤或烫伤,低温引起组织冻伤,强酸、强碱对组织的腐蚀等,都是由于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组织的结果。,二、致病因素在体内的蔓
15、延途径 致病因素突破机体的外部屏障侵入机体后,在体内可延着一定的途径逐渐蔓延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其蔓延途径有: (一)组织蔓延:是指致病因素沿着组织或组织间隙直接蔓延的过程。 (二)体液性蔓延:是指致病因素通过血液和淋巴进行蔓延。 (三)神经性蔓延:是指致病因素通过神经组织进行蔓延,例如狂犬病病毒。,三、疾病过程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损伤与抗损伤反应是疾病过程中的一对矛盾斗争过程。在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各种损伤性变化的同时,也激发起机体各种抗损伤性反应(如防御、代偿、适应、修复),这就是疾病过程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这对矛盾斗争贯串于疾病的始终,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取决于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如
16、果机体抗损伤能力占优势,疾病就好转,如果致病因素的损伤作用占优势,疾病就加重。,疾病过程中的损伤与抗损伤矛盾可相互转化。例如在急性肠炎时出现腹泻,有利于排出肠内有害物质,属于机体的抗损伤性反应。但剧烈腹泻或长期腹泻,就会引起机体脱水和酸中毒,即由原来的抗损伤性反应转化为损伤性反应。 又如创伤时出现血管破裂,血液流失等损伤性反应,但破裂的血管与组织的粗糙面可刺激和激活血小板等凝血因子,使流出的血液凝固发挥止血作用,使损伤性反应转化为抗损伤性反应。所以,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必须认真观察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转化,把握矛盾转化方向,以便采取正确的诊疗措施。,四、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和主导环节 任何事物的发
17、展都存在着因果转化,疾病的发展也不例外。在疾病过程中,由原始病因引起的变化(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又可成为另一种新的原因,作用于机体引起新的变化(结果),这就是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这种因果转化可贯串于疾病过程的始终,无论疾病朝痊愈发展还是朝恶化发展,都是按着因果转化的方式不断循环。如这种循环朝痊愈方向发展,疾病就逐渐消退,直至康复,称为良性循环。相反,如朝恶化方向发展,疾病就加重,直至死亡,称为恶性循环。,风寒刺激,健康机体,上呼吸道防御屏障机能下降,常在菌繁殖,上呼吸道粘膜发炎,粘膜充血、肿胀、分泌增强、感觉过敏,流鼻涕、鼻喷、咳嗽,炎性产物被吸收,体温升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机能增强,粘膜炎症继续发展,机体抵抗力进一步降低,支气管炎,肺 炎,恶 化,支气管内常在繁殖,清除上呼吸道 病原微生物,粘膜炎症消退,粘膜损伤修复,感冒痊愈,康 复,感冒的因果转化与 主导环节示意图,良性循环,恶性循环,课后习题,1、名词解释:致病因素、完全痊愈、不全痊愈、死亡。2、什么叫疾病?疾病具有哪些特征?3、疾病发生原因有哪些?如何对疾病进行分类?4、简述疾病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5、疾病过程可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疾病的转归有哪几种?6、什么叫疾病的因果转化?掌握疾病的因果转化有何意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