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46KB ,
资源ID:2314291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3142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地理实验集锦.doc)为本站会员(hw****26)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地理实验集锦.doc

1、高中地理实验集锦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地理实验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等,这些无疑是素质教育要意之一。从表面上看,地理实验教学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作为一线地理教师我们深知在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方面开展的并不理想。由于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中学开展地理实验的条件有限,地理教师实验观念和能力欠缺等原因的影响,当前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高中教师和学生只做过 12 次地理实验,从未“做”过实验的比例也不在少数。地理教育

2、工作者有必要直面问题、探讨对策,开发真正有价值的地理实验,构建高效、完整的地理实验教学体系。基于此,我将“看来”的实验收集如下,与老师们共享,但其实用性、有效性、可操作性还有待考究。一、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1长方形的玻璃缸(长 100 厘米左右,宽 30 左右,高 40 厘米左右) 、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实验步骤如下: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用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能否发现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

3、结论?2关闭教室的门窗,尽量保持教室的气流稳定。点燃两根较粗的香,两支香摆放的距离大约在 3040 厘米左右,一支香旁边放一个 1000 瓦的电热炉、另一支香旁边放一个较大的冰块,将电炉通电 5 分钟后,让学生观察卫生香烟的飘动方向。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观察烟的飘移方向。在这个实验中,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说明热的地方近地面产生低气压,气流从冷的地方流向热的地方;而高空气流则由热的上空流向冷的上空。3切洋葱的实验、冬季教室门口的打火机等。二、季风成因的实验关闭门窗,点燃两根卫生香,使卫生香的烟垂直向上(不受室外气流的影响) 。在卫生香

4、的等距离左右两侧分别放一只 1000W 的电炉、一面盆冰块。将电炉通电 5 分钟后,让学生观察卫生香烟的飘动方向。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观察烟的飘移方向。在这个实验中,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卫生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说明高低气压的“季节” 转换,产生了季风。三、实验验证海陆风的存在实验器材:煤气炉、轻软的纸巾、一盆冰水实验步骤:(1)打开煤气炉,把手伸在炉火的上方,感受空气的温度。(2)拿轻软的纸巾在炉火旁边不同的位置,观察纸巾的飘动方向。(3)将一盆冰水放置炉火旁边,轻软的纸巾放于炉火和盆之间,观察纸巾飘动的角度和步骤(2)有何差异?实验结果:手放在燃烧的

5、煤炉上方,很快感觉到发热、发烫。纸巾无论在炉火旁边的什么位置,都会向炉火方向飘动。加放一盆冰水后,纸巾飘动的角度变大。四、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器材:2 只玻璃盘,1 个较大的白色矿泉水瓶,2 支温度计,少许土壤,1 把剪刀,手表。在两个玻璃盘中分别放入少许土壤;用剪刀将一白色塑料瓶拦腰剪断,然后,将塑料瓶倒扣在一只玻璃盘中,制成“微型温室”。在“ 微型温室 ”顶部钻一个小孔,插入温度计;在另一盘中放置一支同样的温度计。将两个玻璃盘放置在阳光下,每隔 1 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下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进行比较。五、海陆热力差异取两个烧杯,一杯放水,一杯放等量的细砂,在两个烧杯中均插入一支温

6、度计。把两个烧杯同时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定时间后,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再把两个烧杯移入室内,过一定时间后,再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收集整理数据:在阳光下晒 30 分后,当时细砂的温度为 45,水的温度为 37,移到室内 10 分钟后,细砂的温度为 31,而水的温度为 35。水温度变化是 2,而细砂的温度变化是 14。结论:水的温度变化比细纱要小,说明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交流合作:引起温度变化不同的原因是水和细砂的比热不同。水的比热大,而砂石的比热小,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水温度升高的就比较小,而细砂升高的就比较多。六、常见的天气系统课前观察实验打开冰箱门,感受门上方冷,还是门下方冷。说明冷气团与暖气

7、团相遇时,冷气团在下方暖气团在上方;在一透明的广口玻璃瓶内燃烧纸条,当瓶内充满烟雾后,盖上瓶盖,放进冰箱,过十分钟后取出瓶子,发现烟雾沉在瓶子下部,倒立瓶子,烟雾从瓶口流出,说明空气受冷下沉(形成高压) 。七、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把两只气球吹成苹果大小,用长约厘米的丝线扎紧口子;用透明胶把两条丝线粘在教鞭上,两只气球相隔约厘米;平举起教鞭,让气球离实验者的脸部约厘米;向两只的中间吹气。实验结果:两只气球相互靠拢。分析得知:气球靠拢是由于中心部分的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的缘故。难点不攻自破!八、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对地表有保温作用(1)实验用材:烧杯 2 个 沙土 温度计 2 根 铁

8、架 保鲜膜 台灯(2)设计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表具有保温作用,而这个过程是一个宏观的、不可见的能量交换过程,缺乏感性认识。(3)实验结论:通过对两个烧杯在灯光照射前后温度变化,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分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探究保鲜膜在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验证大气对杯内有保温作用。十、演示昼半球、夜半球和昼夜交替现象(1)实验用材:一只不透明的小球如乒乓球等球状物表示地球;一只发光的灯泡表示太阳。(2)实验步骤:将发亮的灯泡对着不透明的小球,可见只有半个球面被照亮;用笔画出亮半球与暗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 ;将小球按地球自转方向旋转,则可见亮半球与暗半球在不断更新。(3)实验结论:

9、通过上述实验,可说明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又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从而昼夜半球就不断地进行交替。十一、测算实验学校所在地的地理坐标的测定1、活动准备观测用具:长度为 1.5m 左右的直杆一根,卷尺一把,石英表或电子表一块(精确度越高越好) ,三角函数一本,天文年历一份,白纸和彩色笔若干。如果没有天文年历,最好是选择“两分两至日”,从教学进度考虑,应以秋分日为宜,此时 为特殊值 0。2、活动过程找一块空旷平地,下面铺好白纸,把直杆通过白纸并垂直插在平地上,并量出直杆在地面

10、以上的高度 h,每隔一定时间测一次直杆影子长度,并记录此时影子长度及对应时间,并将影子画在白纸上,测量时间间隔不要太大(5 分钟以内) ,以免影响测量准确度。3、分析和计算从纸上或记录中找出直杆影子最短时(即太阳位于该地上中天时)的影子长度 L,利用tnH=h/L(H 为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查函数表得出 H 的值; 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计算该地地理纬度:=90-H+,式中 为该日太阳直射点纬度,式中 为所求点的地理纬度;从记录中查找出直杆影子最短时,此时的北京时间(t) ,此时当地地方时为 12时,并计算地方时差:t=t-12(换算为分钟)。再计算经度差: =(t/4),便可得出地理经度

11、:=120,式中加号和减号的取法为东加西减。若影子长度最小值出现在北京时间 12 时之后,表示观测地点在 120以西,取“-”;相反,则取“+” 。该实验的完成要考虑一定的误差,重在原理的运用,北半球地理纬度也可以用北极星观测法简易求得,还可以利用“副产品”白纸上的杆影变化,推知该地该日太阳升落的方位和规律。(二)测量当地的经度和太阳高度取一个木板或纸板在上面划出一长线,并划出刻度(表示长度) 。在长线的一端垂直木板(纸板)树立一木杆,长度 1O 厘米。利用直角三角学原理绘制一个影长和太阳高度关系的表格备用,在晴朗的天气里将它放置在一块开阔的平地上,利用指南针找到北方向并将板上的刻度尺对准北,

12、在太阳光产生的影子和刻度尺重合时记录下北京时间和影长(可记录多次求出平均值) ,通过计算可知当地的经度和当日的太阳高度。(三)圭测法观察测量当地的经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角:(1)实验用材:取长 1m 左右的木杆或竹竿(做圭杆) ;长 2m 左右的绳子和钉子(在地面上画圆弧用) 、时钟、刻度尺、量角器等。 (2)实验步骤:在春分日前一天,选一块平坦开阔的空地,将圭杆垂直插入地上。见图 O 点处(图 1 为其平面图) ;以 O 点为圆心,以上午某时刻杆影 OA 为半径画弧 AD,并画出 OA 线;当下午某时刻的杆影末端落到 AD 弧与 B 点时,画 OB 线;作AOB 的角平分线 OC;第二天当杆影

13、 OE落到 OC 线上时,就是当地地方时正午 12 点,同时OEP 就是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并记录下此时的杆影长 L,北京时间 T。(3)实验结论:通过圭测法可得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刻的某地所在的经线时刻即为正午12 点,说明当地正午 12 点的;根据时差的原理,可知当地的经度 116E + (T-12); 用反三角函数求出OEP 即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根据正午太阳高角的计算公式,计算改的纬度 90H。十二、探索实验地球自转的验证(一)在没有月亮(初一、初二)和明亮灯光的夜晚,将准备好的照相机对准北极星,用慢速胶卷,开 B(T)门,放置几个小时,在胶片上会留下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同心圆,就可以证

14、明地球在自转。(二)利用沙漏同样也可以验证地球自转:用三根木头搭一个高约 2.5m 的支架,选择硬版纸(规格 4540cm) ,用纸制成一个圆锥体。圆锥体尖留一个小孔,另一端系三根长约2m 的细绳,三根细绳须均匀系在纸上,使圆锥体尖端垂直向下,再将绳子系在三角支架上。将准备好的沙漏尖端小孔用塞子塞住,里面装入彩色沙子,推动沙漏做钟摆运动,并拨掉圆锥体尖端的塞子让细沙流出。分析沙迹,发现沙漏并不是来回做直线运动,而且近似的扁长的椭圆形运动轨迹,由此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的存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去野外考察北半球一条河流或一段,会发现左右岸深度不一样,说明流水经常往一边偏向,这一边遭流水侵蚀厉害而深度较

15、大。十三、地转偏向力(一)为了观察地转偏向力,可用一个地球仪使地轴垂直地面,先在北半球高纬度处滴一至两滴红墨水,在地球仪不转动的情况下,就会沿经线向低纬度流动并留下墨迹。然后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再在高纬某点滴一滴红墨水,你就会发现红墨水流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从北极上向下观察,你可以发现红墨水留下向右偏转的墨迹。同样将地球仪倒转过来,南极向上,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进行演示观察,从南极上向下看,可发现墨迹向左偏转。(二)实验材料:可选用有轴的球状(面)物,如地球仪、塑料球、撑开的雨伞等;水、清水等。实验步骤:将球状(面)物的虚拟北极点向上,在球状(面)物上滴适量的墨滴(或水滴) ;正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

16、,进行旋转;观察并描述墨滴(或水滴)流痕的偏转方向;再将虚拟南极点向上,重复、步骤,但旋转方向与步骤相反。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十四、水循环半碗水,用透明塑料纸把碗密封住,然后把碗放到太阳下面晒一会,就会看到塑料纸下面有水汽,有些水汽还会滴到碗里。这就是一个微型的海上内循环,如果水汽不是滴到碗里,而是随风飘到别的地方,然后凝结滴下来,那就是一个海陆间大循环了。也可以让学生回家观察用电饭锅煮饭时候,锅盖上是否有水汽,是否会滴水。十五、密度流准备一只长方形的金鱼缸,放入清水,然后在一杯盐水中加入蓝色色素,沿着

17、鱼缸边缘慢慢倒入清水中,只见蓝色盐水沉到缸底,并在底部形成高低起伏的波。这个小实验证明了密度大的海水会在密度小的海水下面流动。十六、水体富营养化通过对含磷洗衣粉、无磷洗衣粉、清水的溶液中,观察“水葫芦”的生长繁殖过程来判断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从而感性认识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实验原理:磷是植物生长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适量的含磷溶液会促进植物的生长,但过量的磷会导致生长速度过快,从而影响水体质量,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验步骤:()选择肥嫩适中的水葫芦,准备有磷洗衣粉、无磷洗衣粉、清水溶液;()将重量完全相等的水葫芦分别放入三个小盆中;分别倒入毫升的有磷洗衣粉、无磷洗衣粉、清水溶液,使

18、水葫芦的根部完全浸入溶液中;在三盆水葫芦的上面分别放上纱布,以防止水分的过快蒸发;()将泡制好的三盆溶液并排放在窗台前(室温约) ,保证每天的光照时间;()每天观察水葫芦的长势,并进行记录。天为一个周期。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有磷洗衣粉溶液的水葫芦长势明显好于其他两种溶液,并且水体的浑浊度也高,从而认识到含磷生活洗涤用品的排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十七、褶皱和断层(一)选两块厚约 5cm 的海绵块,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在两块海绵的剖面上染上不同的颜色(以表示岩石的剖面) 。也可以指导学生用书或纸自己折成褶皱的形状。其中一块用小刀将其斜向割断(后面简称为海绵 2;另一块简称为海绵 1) 。讲解“褶皱

19、”时,将海绵 1 平放在讲台上,两手抓住海绵的两端,用力向中间挤压,海绵便鼓起来。可以形象的把褶皱表现出来;讲解“断层” 时,将海绵 2 平放在讲台上,重复以上动作,海绵便出现了断裂。(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1cm4cm20cm 的“ 竹片” ,每人 1 片,让学生先往上折,但是不要折断,就会发现,往上弯曲的部分尤其是最中间,有很多的毛刺。如果毛刺换成岩层,就很容易被侵蚀。往下弯曲时候,中间就没有毛刺,相对的,如果是岩层,就不容易被侵蚀了。十八、沉积物分选的实验将同样比例的碎石、粗砂和黏土完全混合,放入一只玻璃瓶中(不超过容量的一半) 。将玻璃瓶用水注满,盖上瓶盖,剧烈振荡,然后让瓶子平放,使

20、瓶中物质自然沉淀。让学生观察沉淀成分的排列顺序,是否是大颗粒在下部,黏土细粒在上部。在这个实验中,所用材料以及沉积过程与自然过程基本一样,只是缩小了规模,放在玻璃瓶里进行的。十九、风的搬运作用碎屑物质包括干土、细沙、砾石、湿沙、湿泥,将其分别放在五个平纸盘中,用吹风机或者电风扇对着每一个盘子吹风(保持吹风机或电风扇与每一个盘子距离相等) 。观察并记录实验的变化过程。然后改变角度,重复以上过程。最后在盘中放几根铅笔充当障碍物。再观察实验的结果与以上过程有什么不同。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所有物质都是自然界中的实物,只是规模较小。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观察风的搬运作用。二十、水土流失(一)A 组:用光滑斜面

21、代表山坡,斜面上敷以一薄层粘土(约 2 厘米厚)代表植被不良的山坡;B 组:同 A 组外,在粘土上覆盖一层棉质毛巾或沙布表示上覆植被良好。请两位同学同时用雾化喷头向上述 A、B 组洒水模拟大气降水,指导学生观察哪一组的水更快流出,哪一组的粘土更快被冲刷干净。(二)自制两个木盒,一般为 50 厘米长、10 厘米高(也可以找两个废旧的尺寸大致相同的木盒) 。两个都放满泥土,一个种上杂草,一个什么也不种。放置在开阔的地方并与地面成 30。当杂草长好后,用浇花的洒水壶模仿下雨,将水淋到两个木盒上,观察流出的水中含的泥沙量,也可以将流出的水收集到水桶中,经过沉淀计算一下含沙量。二十一、火山喷发(一)分三

22、组:实验 1:在 A、B 两个 U 形试管中装进浓度不同的土豆泥,分别从每个 U 形试管的一个口中放进少许苏打粉,然后加水,并用手指堵住试管口,土豆泥便从另一个口中溢出。注意浓的形成柱状,而稀的直接从试管口溢出。实验 2 :把融化了的蜡分别倒进热水和冷水杯中,热水中的蜡仍是液体,而冷水中的蜡则凝结起来。实验 3:在瓶中装满细小的玉米粉,底部插入管子,用力吹,玉米粉从瓶口喷出;在瓶口的木板上就会形成山状。实验做完后,各小组分别讨论,得出结论。总结结论第 1 组结论:(1)实验演示了岩浆喷发的过程;(2)根据岩浆浓度不同,可形成不同形状的火山。第 2 组结论:实验演示了火山岩浆遇冷凝固的过程第 3

23、 组结论:从实验可以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二)把一个大开口的漏斗放在一个盛有水的锅里。围绕漏斗用泥做一个锥状模型。把漏斗口留着,不要堵死。把锅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直到水从漏斗开口中喷出来。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造成了水的喷出?然后,把一小块泥压成纸一样薄、与漏斗开口一样大小的泥片,盖在开口上。重复上述实验,现察泥盖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过程中要防止烫伤学生。)二十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每个学生准备好一张比较硬的纸,并且带有宽度相同的平行线,先把纸垂直平行线对折,再把纸立在桌面上,凸面朝上,大约与桌面成 8090 度的角,让学生站立,从上垂直往下看,观察平行线的弯曲凸出方向,并进行规律总结,即等高线向低海拔弯曲突出为山脊;然后再把纸翻过来,凹面朝上,大约与桌面成 8090 度的角,从上垂直往下看,观察平行线的弯曲凸出方向,并进行规律总结,即等高线向高海拔弯曲突出为山谷。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