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
2、kPa; 正常的温度:37 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 双向 静息时内负外正静息电位 刺激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的传递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 突触小泡(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3、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 S 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 CO2 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 0.8 g/L:低血糖症 高于 1.2
4、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8、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胰岛 B 细胞分泌) (胰岛 A 细胞分泌) 血糖浓度降低9、体温调节寒冷刺激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是反馈调节。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 、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 、作用于靶器官或
5、靶细胞。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12、水盐平衡调节 释放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免疫
6、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等)吞噬细胞14、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淋巴细胞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 15、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 B 细胞起作用) 、细胞免疫(主要是 T 细
7、胞起作用)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 B 细胞抗原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 浆细胞抗体记忆 B 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记忆 T 细胞侵入细胞的抗原T 细胞 效应 T 细胞效应 T 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风湿 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肺炎、气管炎22、过敏反应的
8、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情况: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胚芽鞘弯曲方向与生长素少的方向一致。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
9、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芽 根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7、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2,4-D,萘乙酸)培育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
10、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防止落花落果: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喷洒棉株达到保蕾保龄。8、五种植物激素的区别名称 合成部位 主要作用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促进扦插生根,促进植物生长和果实发育,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脱落酸 根冠、萎焉的叶片,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 根尖 促进细胞的分裂乙烯 植物体各个部位 促进果实的成熟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1、种群特征
11、 增长型 年龄组成 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1) “J”型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 条件:理想状态下,生物生存空间、食物充足 生物新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 (2) “S”型增长: 在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5、K 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
12、数量。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7、种间关系比较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 点 举 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 生 无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 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 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 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捕 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13、的不同步变化。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狼与兔;青蛙与昆虫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垂直结构(分层现象)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8、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镶嵌分布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14、速度和方向进行。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物生态系统的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组成成分 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动物 生态系统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的结构 (细菌、真菌、腐生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绿色植物。(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
15、一营养级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6 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碳、碳酸盐碳的循环形式:二氧化碳碳在生物之间的传递形式:有机物特点:反复的出现,循环的利用;具有全球的性质。7、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联系: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
16、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8、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感受部位:动物的眼、耳、皮肤;植物的叶、芽及细胞中的特殊物质。化学信息: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性外激素。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 (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9、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
17、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1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
18、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1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 变化、 水资源 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 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这些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14、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15、生物多样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对人类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的价值16、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在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其他的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利用人工受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对珍稀濒危的物种保护。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