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专题 12017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一、【新课标 I 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题解: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此次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之盛举。欧阳修见人才济济,而作此诗。全诗写出了作者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注释: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
2、的政令。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紫殿:指京都贡院。暖吹:暖风,指春风。席:犹言列坐。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乡里:犹言郡县。献贤:献举人才。先德行:以德行为先。列爵:分颁爵位。此处代指官职。公卿:指执政大臣。衰病:衰弱抱病。耗:无,尽。赖:幸亏。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鉴裁: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 译文: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17 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专题
3、 2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赏析: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
4、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BE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试题分析:B 项说法错误。E 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
5、和使命感。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 分)【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以声衬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 】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二、【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17 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专题 3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
6、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词句注释:适:往。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凌:冲冒。天骄: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后泛指强盛的边地民族。此处指契丹。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 “单于”二句:新唐书李揆传:“揆美风仪,善奏对,帝(肃宗)叹曰:卿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绝。”德宗时他曾“入蕃会盟使”,至蕃地,“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
7、彼李揆安肯来邪!”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说明中原人才众多,不止苏氏。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白话译文: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 年),其时,苏轼 54 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契丹本是东北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公元 91
8、6 年。阿保机建立辽朝,成为与五代、北宋并立的国家,雄峙北方近 200 年,成为宋朝的北方之患。宋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 年)订立“澶渊之盟”以来,每年要向辽国、西夏进贡银两、绢匹,岁以百万计。其国主生辰,还要派使臣去庆贺。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苏轼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作品鉴赏: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17 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专题 4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 23 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
9、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旬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
10、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
11、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B、D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
12、,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17 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专题 5三、【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518 题。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释:【1】树杪:树梢。前言:晓行巴峡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羁旅之思。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表现了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乡之情。全诗词句清丽,景象雄伟,情景交融,富于艺术感染力。注释:巴峡:长江自巴县(重庆)至涪州(涪陵)一段有明
13、月、黄葛、铜锣、石洞、鸡鸣、黄草等峡,这些峡皆在古巴县或巴郡境内,因统称为巴峡。际晓:犹黎明。帝京:帝都,指京都长安。汉武故事:“上幸河东,欣言中流,与群臣饮宴,顾视帝京,乃自作秋风辞。”唐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女浣:即浣女。浣,洗。朝日:早晨初升的太阳。鸡:一作“禽”。水国:犹水乡。临水城邑。南朝宋颜延之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水国周地险,河山信重复。”唐孟浩然洛中送奚三还扬州诗:“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树杪:树梢。陈书儒林传王元规:“元规自执楫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阁于树杪。”杪:一作“上”。井:即市井,村落,指山城住户。万井:千家万户。唐陈子昂
14、谢赐冬衣表:“三军叶庆,万井相欢。”眺迥:远望。二流:其一为长江,另一当指在巴峡一带入江的河流,如嘉陵江、玉麟江、龙溪河等。一说为阆水和白水。殊方语:异乡语言。殊方:远方,异域。汉班固西都赋:“逾昆仑,越巨海,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故:一作“旧”。赖:多亏。多:一作“谙”。翻译: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江色晴明有位女子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走行。17 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专题 6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眺望远处阆白二流明莹。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啼着故里的声音。幸赖自己深知山水情趣,稍可排解离乡背井愁情。鉴赏:此诗
15、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词句清丽,景象雄伟。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说在暮春的黎明作者行经巴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清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片鸡鸣。江面上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有人认为“万井”是指千泉万涓,而不是指千家万户。因为以巴峡的地势,不可能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也有道理,可备一说。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从格律上说此诗是一首五言排律,中间几
16、联在形式上都是对仗,在内容上都是写景,很有特色。作者既好山水,自然善于捕捉异地的自然景物、风俗民情等特殊的美感。“晴江一女浣”、“水国舟中市”等句子,写出了作者即目所得的优美风光。水国舟市,道尽水乡的独特风貌;桥过树梢,极写山乡的奇幻景观。“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使人视野开阔,诗歌意境也随之宏远。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念之情。此地虽有山水情趣,也只能稍事排解离别之情、思念之苦。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说来,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
17、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巴峡”山区峡谷,不会有万亩良田。)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C 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结合地理位置分析。】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 分) B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试题分析: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又叫直抒
18、胸臆)和间接抒情(把情感寄寓于叙述、议论、细节描写或景物描写之中,间接地抒写出作者内心的情感),间接抒情一般有借(触)景抒情、寓(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借典抒情等。A、借黄鹂之声传递女子伤心之情C、借仓鸠之声传递情人相思之情D、借莺声传递春来之讯17 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专题 7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晓: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
19、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水秋:所用“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试题分析: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四、【上海卷】 杂诗(明)丰坊孤松挺穹壁,下临万里波。激湍啮其根,惊飚撼其柯。纷纷穴赤蚁,袅袅缠青萝。群攻未云已,生意当如何?严霜一夕坠,高标复嵯峨。君子固穷节,感慨成悲歌。注穹壁:高高的崖壁。嵯峨:高耸的样子。 13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 B )
20、。(1 分) A写景诗 B咏物诗 C哲理诗 D.闲适诗 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 分) A.“孤松”二句使用起兴的手法,巧妙引出描写对象。 B.“激湍”二句中“啮”“撼”动词使用准确,有表现力。 C.“纷纷”二句运用叠词,描摹事物的形态,鲜明生动。 D.“群攻”二句巧用问句,语意形成转折,承转自然。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示例一: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对君子身处困厄(1 分)仍然坚守气节、孤高傲世的赞美(2 分),以及对奸佞小人的愤慨和蔑视(1 分)。 示例二:作者以孤松自比,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蔑视(l 分)和对遭受打击的愤慨(1 分),表现了自己
21、孤高傲世的精神和坚守节操的意志(2 分)。】五、【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 分)17 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专题 8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诗作解析:太湖恬亭是王安石游览太湖恬亭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如亭名,抒发了恬静闲适的情怀。首联“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首联写恬亭所处的环境。恬亭靠近溪流,亭子的栏杆探到水面上,周边是浓浓的的绿阴围绕。溪岸沿着地势高低错落,一直深入到清脆的山峦。环境如此幽静,溪流、绿阴和翠
22、微,切割了红尘;一时间,人心也超脱了俗世的羁绊。颔联“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颔联写恬亭日落的景象。在这静谧的环境里,黄昏到来了。由恬亭西望,断桥桥头,殷红的夕阳缓缓下坠;幽暗的树影包涵映现在水中,归禽相互依偎,偶或有一两声啾鸣。天地间一片肃穆,诗人独立恬亭,他的心也同样肃穆吧。颈联“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颈联写恬亭闲处的感受。绿阴环绕的恬亭适宜静思,西坠的落日引来沉思,诗人不能不想到人生的意义,想到生命的归宿。清闲悠游,心无牵累,劳形案牍全可抛掉;岑寂环境,人事心机,世间诡诈尽皆忘却。这感悟是如此清晰。尾联“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尾联写恬亭萌生的期待。诗人多
23、想就这样远离世事,陶然忘机吧,但这无非是“菰菜莼羹一梦”罢了。那就期待徘徊流连到深夜,然后在西斜秋月、习习秋风中,驾着一叶钓船回归好了。回归哪里?是住处、家乡、田园还是官场呢?奔走在官场政坛,纠缠于人事纷争的王安石,用太湖恬亭这首诗作,为“偷得浮生半日闲”做了很好的诠释。轻松的文笔中有多少沉重。古诗今译:亭槛靠近溪水周边绿树环立,溪岸高低错落延入青翠山里。断桥那边夕阳西下一人独立,幽暗树影涵映水中归鸟相依。清闲悠游才会觉得心无牵累,岑寂之处谁能知道世有玄机。更期待着夜深时候徘徊流连,在秋风斜月中乘坐钓船回归。(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 分)【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
24、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 分)【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 分)17 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专题 9【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六、【江苏卷】阅读下面
25、这首宋诗,完成 1011 题。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迮:狭窄。诗作解析:一说起“秋兴”,人们一般马上会想起杜甫忧国忧民的组诗,著名的秋兴八首。陆游写过的秋兴有十几首,也多为忧国之作。“白发萧萧欲满头”这一首约写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 年)前后,诗人 57 岁左右。“秋兴”既是季节之秋,秋天情思;也是人生之秋,人生感怀。首联“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首联概写现实情状。首句对“白发”这一典型意象做简捷的描写,清晰地表述出自己人过中年,迅速衰老的情状。次句诉说自己愤然辞官归
26、家,已经过去了三个秋天。故山故园依旧,而时间和年华就这样一个秋天,又一个秋天地悄然流逝。平静的诗句,难静的情怀。颔联“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颔联忧怀国危体衰。当此秋高时节,国事拥塞心头。买醉解忧。登上高阁,凭栏北望,光复无望,现有的半壁河山,也日削月割,不断沦丧,日渐狭迮。醉因忧国,醉不忘国的爱国诗人,怎能不心如刀割?回看自己,已过中年,疾病侵入,更觉得日月飞逝,分外无情。颈联“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颈联抒写失落忧愁。诗人 45 岁时曾在大散关一带亲临抗金前线,八个月的军旅生活,他一生难忘。眼见历经百战的铠甲闲挂壁上,一如自己以身许国的壮志;耳边还不时响起当年军营五更时
27、凄厉的号角,也只能平添国势衰微、报国无门的忧愁。国事身事,情何以堪!尾联“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尾联表达无奈感慨。国忧身愁,郁结难消。可是又有什么用处?又到哪里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呢?索性全都放下吧,明天早点儿起来,到烟雨迷蒙的富春江垂钓吧,累了倦了,就挑选一棵秋叶正红的枫树系住小船。烟雨迷蒙能向何方?还是系住自己砰砰跳动的心吧。这首秋天的诗,坚定的报国信念中交织着迷惘忧愁。烟雨系舟,也是谈何容易。陆游两岁时遭逢“靖康国难”,他是一位高产诗人,存世诗词 9300 多首,大半都是光复报国的诗篇,临终写下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17 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专题 10告乃翁”的遗
28、愿,深深植入每个中国人的心田。在这个背景下读这首秋兴,会有更深的体悟。古诗今译:头上差不多全是萧疏的白发,回到故乡已经过了三个清秋。高阁凭栏醉望疆土更趋狭窄,中年疾病侵体更觉时光迅遒。百战铠甲闲置空怀报国壮志,五更画角声传只能催生深愁。明天烟雨清晨会到桐江岸边,姑且选占一株丹枫系住钓舟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 分)【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试题分析:题干要求 “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 愁 的原因 ”,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诗歌的情感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
29、法如下: 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 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必须先关注诗人陆游所处的朝代和他的遭遇以及一贯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分析颔联和颈联所写的内容,圈出导致“愁”的内容,可以是国家朝代的状况,可以是个人的遭遇,可以是所见之景,也可能是所思之事,
30、从本题中来看,主要是南宋的国运衰微、战事连连,是个人的壮志未酬、身体多病。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 分)【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这是针对诗歌的尾联和尾句设题,是江苏卷的常考题型。首先分析“尾联”所使用的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尾联主要是写景,“明朝”说明这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明朝在烟雨之中于桐江岸边把小船系在“枫树”上去垂钓,画面很悠闲,反映了作者的愿望隐逸,但结合颔联和颈联可以知道,这一愿望是建立在国土沦丧、战事连年、自己壮志未酬又中年多病的基础之上,故这一愿望中就饱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怀,把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