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精讲班主讲老师:孙志明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引言火灾是失去控制的燃烧现象,是常发性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之一。人们对火灾危害的认识由来已久,如何运用消防技术措施防止火灾发生、迅速扑灭已发生的火灾,一直是人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消防技术中涉及的防火工程技术和消防安全设计与管理方法等内容,需要运用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理论,这就要求从事消防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要认真研究火灾规律和特点,掌握必要的消防基础理论与技术手段,增强对火灾发生机理的科学认识,鉴别火灾现象,并能对消防基础知识的应用研究成果、工程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2、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掌握燃烧的四种类型,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及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燃烧方式与特点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及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第一节 燃烧条件一、可燃物图 111 着火三角形助燃物(氧化剂)可燃物引火源(温度)第一节 燃烧条件二、助燃物(氧化剂)三、引火源(温度)四、链式反应自由基图 1-1-2 着火四面体燃烧过程中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自由基第一节 燃烧条件因此,完整地论述,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 4 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 、引火源(温度)和
3、链式反应自由基,燃烧条件可以进一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如图 1-1-2 所示。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着火和爆炸。2(一)着火1点燃(或称强迫着火)2自燃(1)化学自燃。例如金属钠在空气中自燃;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等。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因此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2)热自燃。如果将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混合物预先均匀地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便会自动着火(这时着火发生在混合物的整个容积中) ,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自燃。(二)爆炸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
4、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等现象。爆炸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变,这种压力突变就是爆炸产生破坏作用的原因。作为燃烧类型之一的爆炸主要是指化学爆炸,关于爆炸的具体分类及其特点见本篇第三章第一节。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气体、液体、固体物质的燃烧各有特点,通常根据不同燃烧类型,用不同的燃烧性能参数来分别衡量气体、液体、固体可燃物的燃烧特性。(一)闪点表 1-1-1 常见的几种易燃或可燃液体的闪点名称 闪点 名称 闪点汽油 -50 二硫化碳 -30煤油 3874 甲醇 11酒精 12 丙酮 -18苯 -14 乙醛 -38乙醚 -45 松节油 35第
5、二节 燃烧类型(二)燃点1.燃点的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2.常见可燃物的燃点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燃点越低,越易着火。常见可燃物的燃点见表 1-1-2。表 1-1-2 几种常见可燃物的燃点物质名称 燃点 物质名称 燃点蜡烛 190 棉花 2102553松香 216 布匹 200橡胶 120 木材 250300纸张 130230 豆油 220(三)自燃点常见可燃物的自燃点自然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导致自燃危险的依据。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常见可燃物在空气中的自燃点见表 113。 表 1-1-3 某些常见可
6、燃物在空气中的自燃点物质名称 自燃点 物质名称 自燃点氢气 400 丁烷 405一氧化碳 610 乙醚 160硫化氢 260 汽油 530685乙炔 305 乙醇 423影响自燃点变化的规律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自燃点,同一种可燃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燃点也会发生变化。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第三节 燃烧方式及其特点一、气体燃烧二、液体燃烧三、固体燃烧一、燃烧产物的概念二、几类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一)高聚物的燃烧产物(二)木材和煤的燃烧产物1木材的燃烧产物表 1-1-4 木材在不同温度下分解产生的气体组成气体成分(体积分数,)温度 CO2 CO CH4 C2H4 H2300 56
7、.07 40.17 3.76 400 49.36 34.00 14.31 0.86 1.47500 43.20 29.06 21.72 3.68 2.34600 40.98 27.20 23.42 5.74 2.66700 38.56 25.19 24.94 8.50 2.812煤的燃烧产物(三)金属的燃烧产物三、燃烧产物的危害性来源 主要的生理作用 短期(10min)估计致死浓度(ppm)纺织品、聚丙烯腈尼龙、聚氨酯等物质燃烧时分解出的氰化氢(HCN)一种迅速致死、窒息性的毒物350纺织物燃烧时产生二氧化氮 肺的强刺激剂,能引起 2004(NO2)和其他氮的氧化物 即刻死亡及滞后性伤害由木材
8、、丝织品、尼龙燃烧产生的氨气(NH3)强刺激性,对眼、鼻有强烈刺激作用1000第四节 燃烧产物来源 主要的生理作用 短期(10min)估计致死浓度(ppm)PVC 电绝缘材料,其他含氯高分子材料及阻燃处理物热分解产生的氯化氢(HCI)呼吸刺激剂,吸附于微粒上的 HCl 的潜在危险性较之等量的 HCl 气体要大500,气体或微粒存在时氟化树脂类及某些含溴阻燃材料热分解产生的含卤酸气体呼吸刺激剂 约 400(HF)约 100(COF2)500(HBr)含硫化合物及含硫物质燃烧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硫(SO2)强刺激剂,在远低于致死浓度下即使人难以忍受500由聚烯烃和纤维素低温热解(400)产生的丙醛潜在
9、的呼吸刺激剂 30100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其中,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志不清等症状。而一氧化碳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高亲和性,其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高出 250 倍,因而,它能够阻碍人体血液中氧气的输送,引起头痛、虚脱、神志不清等症状和肌肉调节障碍等。一氧化碳对人的影响见表 116。表 1-1-6 一氧化碳对人的影响影响情况 CO 浓度(ppm) 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在其中工作 8h 的允许浓度 50 暴露 1h 不产生明显影响的浓度4
10、00500 1h 暴露后有明显影响的浓度600700 1h 暴露后引起不适,但无危险症状的浓度10001200 暴露 1h 后有危险的浓度 15002000 35在 1h 内即会致死的浓度 4000 及以上 50本章思考题1如何理解燃烧的条件?2燃烧分为哪些类型?3固体、气体、液体燃烧各自有哪些类型和特点?4举例说明燃烧产物(包括烟)有哪些毒害作用,其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第二章 火灾基础知识第二章 火灾基础知识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火灾的定义与分类,了解火灾的危害性和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熟悉火灾蔓延5的机理与途径,以及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火灾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火灾的定义、分类与
11、危害,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内容。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火灾是灾害的一种,导致火灾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又有许多人为因素。掌握火灾的定义、分类及其危害特性,是了解火灾规律、研究如何防范火灾的基础。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一、火灾的定义根据国家标准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 (GB 5907-1986) ,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二、火灾的分类根据不同的需要,火灾可以按以下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一)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按照国家标准火灾分类 (GBT 4968-2008)的规定,火灾分
12、为 A、B、C、D、E、F 6 类。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A 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例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B 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例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火灾。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C 类火灾:气体火灾。例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乙炔等火灾。D 类火灾:金属火灾。例如,钾、钠、镁、钛、锆、锂等火灾。E 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例如,变压器等设备的电气火灾等。F 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物油脂或植物油脂)火灾。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
13、害(二)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7 年 4 月 9 日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493 号)中规定的生产安全事故等级标准,消防部门将火灾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1)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 30 人以上死亡,或者 100 人以上重伤,或者 1 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2)重大火灾是指造成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死亡,或者 50 人以上 100 人以下重伤,或者 5000 万元以上 1 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3)较大火灾是指造成
14、 3 人以上 10 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以上 50 人以下重伤,或者 1000 万元圳上 5000 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4)一般火灾是指造成 3 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以下重伤,或者 1000 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能火灾。注:“以上”包括本数, “以下”不包括本数。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三、火灾的危害(一)危害生命安全(二)造成经济损失(三)破坏文明成果(四)影响社会稳定(五)破坏生态环境第二节 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事故都有起因,火灾也是如此。分析起火原因,了解火灾发生的特点,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运用技术措6施,有效控火,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第二节 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一、
15、电气二、吸烟三、生活用火不慎四、生产作业不慎五、设备故障六、玩火七、放火八、雷击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通常情况下,火灾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发展到熄灭的过程,其发生、发展直至熄灭的过程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本节主要介绍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烟气蔓延及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一、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一)热传导(二)热对流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表 1-2 -1 一些常用材料的热导率材料 热导率kW(mK)密度p(kgm)材料 热导率kW(mK)密度p(kgm)铜 387 8940 黄松 0.14 640(低碳)钢 45.8 7850 石
16、棉板 0.15 577混凝土 0.81.4 19002300 纤维绝缘板 0.041 229玻璃(板) 0.76 2700 聚氨酯泡沫 0.034 20石膏涂层 0.48 1440 普通砖 0.69 1600有机玻璃 0.19 1190 空气 0.026 1.1橡木 0.17 800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三)热辐射二、建筑火灾的烟气蔓延(一)烟气的扩散路线逐渐冷却的烟气和冷空气流向燃烧区,形成了室内的自然对流,火越烧越旺,如图 1-2-1 所示。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图 1-2-1 着火房间内的自然对流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烟气扩散流动速度与烟气温度和流动方向有
17、关。烟气在水平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小,在火灾初期为0.10.3ms,在火灾中期为 0.50.8ms。烟气在垂直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大,通常为 15ms。在楼梯问或管道竖井中,由于烟囱效应产生的抽力,烟气上升流动速度更大,可达 68ms,甚至更大。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二)烟气流动的驱动力烟气流动的驱动力包括室内外温差引起的烟囱效应,外界风的作用、通风空调系统的影响等。71烟囱效应2火风压3外界风的作用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三)烟气蔓延的途径火灾时,建筑内烟气呈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蔓延的途径主要有:内墙门、洞口,外墙门、窗口,房间隔墙,空心结构,闷顶,楼梯间,各种竖井管道
18、,楼板上的孔洞及穿越楼板、墙壁的管线和缝隙等。对主体为耐火结构的建筑来说,造成蔓延的主要原因有: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未设有效的防火分区,火灾在未受限制的条件下蔓延;洞口处的分隔处理不完善,火灾穿越防火分隔区域蔓延;防火隔墙和房间隔墙未砌至顶板,火灾在吊顶内部空间蔓延;采用可燃构件与装饰物,火灾通过可燃的隔墙、吊顶、地毯等蔓延。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1孔洞开口蔓延2穿越墙壁的管线和缝隙蔓延3闷顶内蔓延4外墙面蔓延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三、建筑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对于建筑火灾而言,最初发生在室内的某个房间或某个部位,然后由此蔓延到相邻的房间或区域,以及整个楼层,最后蔓
19、延到整个建筑物。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和衰减阶段。图 1-2-2 为建筑室内火灾温度一时间曲线。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8平均温度轰燃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衰减阶段时间图 1-2-2 建筑室内火灾温度时间曲线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一)初期增长阶段(二)充分发展阶段(三)衰减阶段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上述后两个阶段是通风良好情况下室内火灾的自然发展过程。实际上,一旦室内发生火灾,常常伴有人为的灭火行动或者自动灭火设施的启动,因此会改变火灾的发展过程。不少火灾尚未发展就被扑灭,这样室内就不会出现破坏性的高温。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如
20、果灭火过程中,可燃材料中的挥发分并未完全析出,可燃物周围的温度在短时间内仍然较高,易造成可燃挥发分再度析出,一旦条件合适,可能会出现死灰复燃的情况,这种问题不容忽视。为防止火势失去控制,继续扩大燃烧而造成灾害,需要采取以下方法将火扑灭,这些方法的根本原理是破坏燃烧条件。一、冷却灭火二、隔离灭火三、窒息灭火四、化学抑制灭火本章思考题1火灾按燃烧对象是如何分类的?2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哪些?3建筑火灾的蔓延途径有哪些?4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第三章 爆炸基础知识第三章 爆炸基础知识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爆炸的定义和分类,理解爆炸极限与温度极限的概念与应用,掌握常见爆炸危险源的特征及爆炸形成
21、机理。9爆炸由于破坏力强,危害性大,往往还伴随着火灾及其他灾害的发生,因而需要引起消防工作者的特别重视。本章主要介绍爆炸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爆炸极限、爆炸危险源等知识。了解爆炸发生的条件和机理,是理解和应用防火防爆技术的必要理论基础,对于防范爆炸发生、处置爆炸事故尤为重要。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放出大量气体,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火灾过程有时会发生爆炸,从而对火势的发展及人员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爆炸发生后往往又易引发大面积火灾。一、爆炸的定义二、爆炸的分类(一)物理爆炸(二)化学爆炸1炸药爆炸炸药是为了完成可控制爆炸而特别设计制造的物质,其分子中含
22、有不稳定的基团,绝大多数炸药本身含有能产生氧气的物质,不需要外界提供氧就能爆炸,但炸药爆炸需要外界引火源引起,其爆炸一旦失去控制,将会造成巨大灾难。(1)炸药爆炸的特点。 (2)炸药爆炸的破坏作用。 2可燃气体爆炸可燃气体爆炸是指物质以气体、蒸气状态所发生的爆炸。气体爆炸由于受体积能量密度的制约,造成大多数气态物质在爆炸时产生的爆炸压力分散在 510 倍于爆炸前的压力范围内,爆炸威力相对较小。按爆炸原理,气体爆炸包括混合气体爆炸、气体单分解爆炸两种。(1)混合气体爆炸是指可燃气(或液体蒸气)和助燃性气体的混合物在引火源作用下发生的爆炸,较为常见。(2)气体单分解爆炸是指单一气体在一定压力作用下
23、发生分解反应并产生大量反应热,使气态物膨胀而引起的爆炸。3可燃粉尘爆炸粉尘是指分散的固体物质。粉尘爆炸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的爆炸现象。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 3 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1)粉尘爆炸的过程。(2)粉尘爆炸的特点。1)连续性爆炸是粉尘爆炸的最大特点,因初始爆炸将沉积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中形成更多的爆炸性混合物而再次爆炸。2)粉尘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见本章第三节)较高,一般在几十毫焦耳以上,而且热表面点燃较为困难。3)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
24、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3)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 1)颗粒的尺寸。颗粒越细小其比表面积越大,氧吸附也越多,在空中悬浮时间越长,爆炸危隆越大。2)粉尘浓度。粉尘爆炸与可燃气体、蒸气一样,也有一定的浓度极限,即也存在粉尘爆炸的上,下限,单位用 gm表示。粉尘的爆炸上限值很大,例如糖粉的爆炸上限为 13500gm,如此高的悬浮粉尘浓度只有沉积粉尘受冲击波作用才能形成。3)空气的含水量。空气中含水量越高,粉尘的最小引爆能量越高。4)含氧量。随着含氧量的增加,爆炸浓度极限范围扩大。5)可燃气体含量。有粉尘的环境中存在可燃气体时,会大大增加粉尘爆炸的危险性。(三)核爆炸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
25、,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称为核爆炸。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爆炸都属于核爆炸第二节 爆炸极限 10爆炸极限一般认为是物质发生爆炸必须具备的浓度范围。对于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等不同形态的物质,通常以与空气混合后的体积分数或单位体积中的质量等来表示遇火源会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第二节 爆炸极限 能引起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能引起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爆炸上限和下限之间的间隔称为爆炸范围。第二节 爆炸极限 一、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爆炸极限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爆炸极限通常用体积分数()表示。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理化性质不同,其爆炸极限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
26、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其爆炸极限也不同。通常,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要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范围宽,部分可燃气体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见表 131。第二节 爆炸极限 表 1-3-1 部分可燃气体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爆炸极限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物质名称 下限 上限 下限 上限氢气 4.0 75.0 4.7 94.0乙炔 2.5 82.0 2.8 93.0甲烷 5.0 15.0 5.4 60.0乙烷 3.0 12.45 3.0 66.0丙烷 2.1 9.5 2.3 55.0第二节 爆炸极限 乙烯 2.75 34.0 3.0 80.0丙烯 2.0 11.0 2.1 53.0氨 15.0 28
27、.0 13.5 79.0环丙烷 2.4 10.4 2.5 63.0一氧化碳 12.5 74.0 15.5 94.0乙醚 1.9 40.0 2.1 82.0丁烷 1.5 8.5 1.8 49.0二乙烯醚 1.7 27.0 1.85 85.5第二节 爆炸极限 除助燃物条件外,对于同种可燃气体,其爆炸极限受以下几方面影响。(1)火源能量的影响。引燃可燃混气的火源能量越大,可燃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第二节 爆炸极限 (2)初始压力的影响。可燃混气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干燥的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压力上升,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3)初温对爆炸极限的影响。可燃混气初温越高,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第二节 爆炸极限 (4)惰性气体的影响。可燃混气中加入惰性气体,会使爆炸极限范围变窄,一般上限降低,下限变化比较复杂。当加入的惰性气体超过一定量以后,任何比例的可燃混气均不能发生爆炸。第二节 爆炸极限 二、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通常用单位体积中粉尘的质量(gm)表示。因为可燃粉尘爆炸浓度上限太大,以致在多数场合都不会达到,所以没有实际意义,通常只应用粉尘的爆炸下限。表 1-3-2 列出了部分粉尘的爆炸下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