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董说西游补意旨探求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小说西游补为明末清初文学家董说所作,是西游记三大续书之一,其想象瑰丽、情节奇幻,但多处寓意艰涩隐晦,不知作者究竟意为何指,为此历来学者对其意旨的探讨从未间断,且至今未有“盖棺定论”性的结论。另外,该小说目前受到的评说与其内在的文学价值尚未相匹配,仍具有较大的可开拓和挖掘空间。而就对这部小说意旨类的探讨而言,其意义在于透过文本既可以了解作者的某些思想倾向,也可通过与作者生平、所处社会背景相联系而大致窥得当时社会的缩影及其对作者人生轨迹、思想形成等方面的影响。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内容一、董说生平二、明末清初社会背
2、景三、心学、佛教思想及其对董说的影响四、意旨探讨(心性修行、现实讽刺、宗社之痛、生平之括、历史反思等等)五、总述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小说西游补意旨包涵哪些种类,其中哪种为中心意旨,而哪些又为辅助性的意旨等。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文献研究法与归纳总结法。参阅期刊、专著、书籍等资料,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精弃糟,试着整合并进一步挖掘其中的寓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12月1月资料搜集阶段1月2月阅读、比较、整理资料,笔记记录阶段22月3月落实成文阶段五、主要参考文献1王厚怀西游补妖魔的突破与主题的翻新J明清小说研究2010255652孙逊西游补寓意初探J阜阳师院学报1986
3、321283苏兴西游补中破情根与立道根剖析J北方丛论1998645504童琼从“真假猴王”到“鲭鱼世界”西游补寓意浅论J中国文学研究2001151555刘艺从照妖镜到玄理之镜西游补意旨浅析J新疆大学学报200531291336闫润英梦想颠倒嘲世情西游补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58597孙智广、李政清迷离惝恍的梦幻世界西游补梦说J新学术文史研究2008331348廖淑玲奇思寓己怀,幻笔以讽世董说的“鲭鱼世界”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1031049刘丽华青青世界中的迷失和领悟J文史纵横200724176/16510朱萍诗意品格的个性闪现西游补的意蕴与风格再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
4、1222411何良昊西游补的背景铺垫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15315712陈冬季变形、荒诞与象征论“荒诞”小说西游补的美学特征J不详14415513熊发恕西游补浅析J不详34461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5黄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516CHIHTSINGHSIATHECLASSICCHINESENOVELACRITICALINTRODUCTIONMBLOOMINGTONINDIANIAUNIVERSITYPRESS,1980,33834117WHALENLAIFROMPROTEANAPETOHANDSOMESAINTTHEMONKEYKI
5、NGJASIANFOLKLORESTUDIES,VOL53NO1APRIL19942965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董说西游补意旨探求西游补为明末清初小说家董说所著,其截西游记“三调芭蕉扇”之后,补入一劫,自成一体。小说讲述唐僧师徒过火焰山之后,孙悟空化斋被情妖鲭鱼精所迷,进入其所幻化的青青世界。期间,行者为了找寻驱山铎、追寻师傅下落、寻机洗刷罪名而上下奔索,往来穿梭于古人世界、未来世界、曚瞳世界等时空。或变作虞姬,与西施、绿珠、项羽斡旋;或坐镇阎罗殿,把审秦桧,并拜岳飞为师,随后又历经种种,最后经虚空主人点拨,幡然醒悟,从“青青世界”中跳脱出来,走回旧时山路,恰好遇见鲭鱼精变作小和尚欲吃唐
6、僧肉,于是抡棒打死鲭鱼精,继续西天取经。该小说的成书时间亦未明晰,但自刘半农作西游补作者董若雨传中则考证出该小说成书于明崇祯十三年,为此曾有的“反清排满”之小说主题揣测就被大大削弱。现今普遍采纳刘半农的考证时间作为西游补的成书期。该小说想象瑰丽、情节奇幻,但多处寓意艰涩隐晦,不知作者究竟意为何指,为此历来学者对其意旨的探讨从未间断,且至今未有较“盖棺定论”性质的结论。不过,通过研读10余篇学者论文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等文学史资料,下述三种意旨得到普遍的挖掘和认可。一、现实讽刺类。这一主旨在文中体现的较为明显,且因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其为“实于讥弹明季世风之意多”而备受后辈援引。如文章中第二
7、章节孙悟空进入“青青世界”的王宫时,就通过宫女的口,揭露皇帝的荒淫无耻、腐化堕落及溜须拍马者的阿谀奉承。而至第九回在孙悟空担任阎罗王审判秦桧时,又通过判官的口道出为人臣子不心系国家、勤政为民,反而以官位自谋其利、挥霍虚荣、践踏卑微者,而更有甚者则仰仗其位,滥用职权,搅乱国家纲政,通敌叛国,无所不用其及。此外文中也有一段酣畅淋漓地讽刺科举制度的描写,在揭露科举应试存有营私舞弊之现象的同时,也通过描绘众生相对科举制度携带的残害性大加鞭笞。除上述几点之外,纵观全文,可以说小说随手讽喻世情的地方时有所见。如孙悟空指出唐僧的两大缺点可看作为当时读书人的通病;小说第五4回,写行者假装虞美人,与西施、绿珠等
8、人饮酒,后行者想脱身离去,便大叫心痛,绿珠等人则云请大夫为之把脉,而行者却说“不好不好近日医家最不可近,专要弄死活人,弄大小病;调理时节,又要速奏功效,不顾人性命,脾气未健,便服参术,终身受他的累了。”这又乘机对医者不仁、医德败坏之弊病数落一番;另文中对明代中叶以后皇帝“一会儿崇道、一会儿佞佛”及当时徇情枉法的腐朽社会风气均有不同程度的揭露。目前在绝大部分研究中,该小说的现实意义是得到普遍承认的,但在描述上则纷繁杂乱、良莠不齐,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归类和整理。二、体道修心论。王旭川在中国小说续书研究中认为西游补哲理意味浓重,“借小说以表达哲理为目的,在古代白话小说中以西游记及续书系列最为明显,这
9、可以视作西游记续书系列的一大特征”,“西游补在思想上是三种续书中哲学意味最为浓郁的小说,其程度超过了西游记”。且在西游补的序言部分及答问部分,均以佛教义理来阐释和解读,因此可以说该主题是无须质疑的,只不过文中佛教、心学等宗教或思潮术语充斥而使得其艰涩难懂,因而在解读方面产生了一定困难。现学者普遍认为孙悟空因心生情魔而走入幻境,后识得情之虚妄而迷途知返,使得自身的道德修养更加完善,即所谓“空破情根,悟空大道”。鲁迅先生虽指出该小说未入释家之奥,主眼所在,仅如时流,凑成三教合身,但心性修行的主旨也未否定,只不过在先生看来,董说在这一方面的探索较前人相比并无进一步的深化和突破。三、反满说。这一说法虽
10、在刘半农的考证时间出炉后被渐渐排除,但亦有不少学者仍持有该观点,认为该小说流露出宗社之痛及民族意识。其中原由讲道,作者虽在明亡以前完成该小说,但在崇祯十三年,明王朝已面临异族入主中原的威胁,仅就崇祯皇帝继位以来,清兵就先后数次大规模入境骚扰,仅就崇祯皇帝继位以来,清兵先后数次大规模入境骚扰,其中使“京师戒严者”就有三次。因此可见,作者写作这部小说前夕,明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一个稍有正直清醒的知识分子,都会对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产生担忧。另外作者虽然创作小说的时间是在明亡之前,但凭着他的预感,完全可以写上他心目中的“未来世界”的样式,小说创作允许作者有这样的时空自由。且作者在西游补答问中
11、也指出“梦之见之者,心无所不至也”,即思想可以任意穿梭,不必拘束于当下。5四、生平概括说。该说由西游补(序二)部分“是书虽借径西游,实自述平生阅历了悟之迹”而来,现就有学者以此为据作此说。而观其文章脉络,其实是一个大综合,即把“现实讽刺、体道修心、反满论”三者结合,再配合上作者的人生经历,并进行互相关照、互为佐证,最后下定此结论。综上所述,西游补的意旨探微虽众说纷纭但也开辟出几大脉络,只不过文学史对其评说或寥寥,或不够铺陈;而学者研究虽有一定展开,但许多或蜻蜓点水或点面失衡,或理解偏差或不够俱到,有待进一步的探究。董说西游补的主旨众多纷纭,值得进一步探究。本论文作者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梳理出
12、学术界提出的主要观点,并据此写成文献综述。总的来说,作者对学术界的研究动态有一定的掌握,但掌握得还不够,因此参考文献中出现了“未详”字样,有待于进一步查阅。主要参考文献1王厚怀西游补妖魔的突破与主题的翻新J明清小说研究2010255652孙逊西游补寓意初探J阜阳师院学报1986321283苏兴西游补中破情根与立道根剖析J北方丛论1998645504童琼从“真假猴王”到“鲭鱼世界”西游补寓意浅论J中国文学研究2001151555刘艺从照妖镜到玄理之镜西游补意旨浅析J新疆大学学报200531291336闫润英梦想颠倒嘲世情西游补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58597孙智广、李政清迷离惝恍的
13、梦幻世界西游补梦说J新学术文史研究2008331348廖淑玲奇思寓己怀,幻笔以讽世董说的“鲭鱼世界”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1031049刘丽华青青世界中的迷失和领悟J文史纵横200724176/16510朱萍诗意品格的个性闪现西游补的意蕴与风格再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1222411何良昊西游补的背景铺垫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15315712陈冬季变形、荒诞与象征论“荒诞”小说西游补的美学特征J不详14415513熊发恕西游补浅析J不详34461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5黄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5616CHIHTSINGHSIAT
14、HECLASSICCHINESENOVELACRITICALINTRODUCTIONMBLOOMINGTONINDIANIAUNIVERSITYPRESS,1980,33834117WHALENLAIFROMPROTEANAPETOHANDSOMESAINTTHEMONKEYKINGJASIANFOLKLORESTUDIES,VOL53NO1APRIL199429657本科毕业论文(20届)董说西游补意旨探求8目录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英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前言3二、表征的色空悟道4三、根本的亡国之悲6四、意旨小结12参考文献141【摘要】小说西游补一方面作为对西游记的插补,承接了原著
15、的“悟道修心”之意旨,另一方面作为明亡清兴之际的文学产物,亡国色彩更是萦绕整部小说,成为小说意旨的主旋律。作者借助小说中的人物沉思历史、慨叹国家兴亡,讽刺批判帝王沉迷美色、科举腐朽、奸臣卖国,追寻英雄忠良以寻慰藉和出路。可以说西游补是作者董说于国亡时个人心路历程的展现。表面意旨的色空悟道说作为外衣裹挟着“亡国之悲”这颗内核,使其表面与原著在内容连贯性和同质性上保持统一,同时也对内核涂上一层保护色;与此同时,色空悟道中由“空”衍生而来的虚妄、幻灭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服务亡国主题的作用。【关键词】意旨;色空悟道;亡国之悲。2【ABSTRACT】NOVEL“XIYOUBU“ONTHEONEHANDAS
16、“JOURNEYTOTHEWEST“INTERPOLATION,FOLLOWINGTHEORIGINALS“ENLIGHTENMENTREPAIRHEART“OFTHEINTENTION,ONTHEOTHERHAND,ASTHEOCCASIONOFTHEMINGDYNASTYQINGXINGLITERARYPRODUCTOFDOOMISLINGERINGINTHEWHOLECOLORFICTION,ASTHEMAINTHEMEOFTHENOVELINTENTIONOFMEDITATIONWITHTHEHISTORICALCHARACTERSINTHENOVEL,LAMENTFATEOFTHEN
17、ATION,IRONICCRITICISMBEAUTYOBSESSEDEMPEROR,IMPERIALDECADENT,TRAITOROUSTRAITOR,SEARCHFORTHEHEROTOFINDCOMFORTANDWAYTOGOODPEOPLECANSAY“GOBLIN“ISTHEDEATHOFTHECOUNTRYDIRECTOR,SAIDATTHETIMEINDIVIDUALJOURNEYOFTHESHOWINTENTIONSOFTHESURFACEASTHECOATCOLORSPACEENLIGHTENMENTTHATCOERCEDTHE“SUBJUGATIONOFTHESAD“FE
18、NGYUNCORETOTHESURFACEWITHTHECONSISTENCYOFTHEORIGINALCONTENTTOMAINTAINTHEUNITYANDHOMOGENEITY,BUTALSOONTHECORECOATEDWITHAPROTECTIVECOLORATTHESAMETIMETHECOLORSPACEOFENLIGHTENMENTBY“EMPTY“DERIVEDFROMTHEFALSE,DISILLUSIONMENTSERVICESTOSOMEEXTENTPLAYTHEROLEOFNATIONALSUBJUGATIONANDTHEMES【KEYWORDS】THEMECOMPR
19、EHENDSUBJUGATION3一、前言小说西游补为西游记三大续书之一,不同于另两部续书内容衔接于取经功完之后,该小说在原著第六十一回孙行者三调芭蕉扇和第六十二回涤诟洗心先扫塔之间新补入一段十六回的故事,形成既与原著相联系,又自成一家的小说作品。该小说在学术上有诸多争论点,它的作者和成书时间在学届尚存争论,它的意旨、写作技巧等文学研究空间也仍存在较大潜力。在探讨其意旨之前,笔者以为有必要对该小说的作者和成书时间作一个说明,以方便在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内开展后文主题的论述。作者方面,有董说和其父董斯张之说,在本文笔者认定董说为西游补的作者。成书时间方面,一说为1640年,以刘复为代表,其从董说于
20、庚寅年所作诗歌的注释“余十年前增补西游,有万镜楼一则”中推断出西游补成书时间1;另一说以苏兴、柳无忌为代表,认为刘复所判定的依据是董说为避文字狱而故意所说,而实际成书时间为16461650年间。其实两者的时间差至多不超过10年,最少则只有6年,对于治学严谨的学者而言,追求准确性是研究的基础也是终极目标,不过在这部小说中,如此纠缠于成书时间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横亘着不容忽视的历史巨变1644年明朝灭亡。1640年明朝尚且苟延残喘,16461650年明朝已不存在,这个历史分界线的出现就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由此也成为学术届对该小说主题探讨的分割线,承认成书时间在1640年的人认为小说主
21、题只在讽喻现实或谈佛论道,而赞成后者的人则认为小说是一部反清排满或自述生平的小说。笔者以为,在跨度并不长的时间段里,以一个时间点就对小说主题作一刀切的理解较为不妥事实上,明末清军早已数次入关侵扰,民族危亡的气息早已开始蔓延,所以在明未实际灭亡之前流露亡国的担忧也是符合逻辑的,尤其对本小说的作者董说而言,凭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敏感的个性,提早觉察国家的命运是可能发生的。不过若非要做出一个论断,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因为从小说文本中提供的情节、基调流露的情感浓淡、轻重来看,明朝已被鼎革与文本更契合。总而言之,回到1644年明朝灭亡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笔者承认西游补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并且在下文小说主题的
22、陈述中也将由此作为诠释的切入点和联结点。能让笔1董说西游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774者如此确信小说与明亡清兴有关,是因为尽管作者董说个性古怪,有诸如“梦癖、取名癖、听雨癖、香癖”等怪癖,但其从小接受的教育仍是四书五经,在其20岁那年参加过乡试,与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士大夫的人生经历并无大异,走的都是科举仕途之路。中国儒家士大夫的人生目标均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这样的董说面对“一去不复返”的国家时,能无动于衷吗其所写的西游补中那些嬉笑文字难道真的仅仅是戏笔为此在亡国主旋律的背景下,笔者认为西游补的中心主题是指向亡国哀思的。二、表征的色空悟道谈及西游补是一部哲理意味浓郁的小说,笔者并
23、不否认。原著西游记本就是一部通过和尚取经之旅进而讲述内心求道的小说。西游记的整体脉络结构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孙悟空出世到大闹天宫为止,隐喻了“放心”;第二部分为孙悟空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到唐僧救其出山,隐喻了“收心”;第三部分为小说的主体部分,漫漫西行路隐喻了“修心”。西游补插补于小说第三部分,作为“修心”部分的故事,自然与消除内心魔障、体悟佛理有关。西游记“修心”部分以一个个故事串连而成,这些故事通常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讲述唐僧师徒在某处遇到妖魔,然后唐僧被虏去,随后孙悟空展开营救,最终降服妖魔、救得唐僧,师徒四众再次踏上取经行程,然后再次遇到另一妖魔,之后展开的情节模式循环往复,一直伴随唐僧师
24、徒最后取经功完。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次的劫难中出现的妖魔都蕴涵着一定的意义,即与人性的弱点等相对应,每次打杀妖魔即是完成一次对人性的修复。西游补也未能逃脱上述的模式,只不过在情节安排上较原著有了较大的创新。在董说安排的这一场劫难中,被妖魔重点攻击的对象不再是唐僧,而成了孙悟空;而这次的妖魔也非原著中的妖魔所能比拟,鲭鱼精无形无声,不识不知,和孙悟空并无正面交手,却一直操控整个局面,被董说称为“此乃千古第一妖也”。虽然鲭鱼精的能力远甚于西游记中的任何妖魔,但就寓意方面而言,鲭鱼精在小说中承担的功能和原著中的妖魔是一致的,均代表了人内心的某一弱点。这里鲭鱼精作为“情妖”的化身,给孙悟空补上了一堂“
25、情”课。纵观小说,“情”的勾勒和铺张十分明显。且不说妖魔主角鲭鱼精中的“鲭”可视作“情”的谐音,小月王可看作“情”字的拆分,小说第一回孙悟空与唐僧“牡丹红”之争以及随后5孙悟空在春驹野火下打杀一干春男女的情节设置,即可看出“情”的魔爪正慢慢地向孙悟空发起进攻。孙悟空在打杀春男女后由于动了悲悯之心而陷入了“情”的牢笼。随后古人世界中绿珠、西施、丝丝、虞姬等一众美女相继登场,加剧了“情”的渲染。回目中桃花钺、关雎殿等富有“情爱”色彩的物件、地点的命名也可看出作者的别有用心。更富戏剧性的情节是,在西游记中屡遭女妖爱怜而仍意志坚定的唐僧在西游补中却败了金身,不仅断了西天取经的念头,而且在青青世界中与翠
26、绳娘结了亲,并在应召出兵那章中与翠绳娘上演了凄风苦雨式的别离,一首乌栖曲将男女绵绵情思崭露无疑。最令人捧腹也最耐人寻味的情节是在西游记中毫无女色念头的孙悟空此番也在董说的安排下得了一段情史,生下了五个儿子。在小说十五回五色旗乱的战场上,孙悟空遇见五子之一的波罗密王,并从其口中得知是在三调芭蕉扇中,为骗取罗刹女交出宝扇而钻入其肚中结下的姻缘。故事十六回,孙悟空在亲历了诸般情缘后,经虚空尊者呼唤,脱出鲭鱼精创设的幻境,回至现实的时空并打杀了鲭鱼精变化的小和尚,这一打杀即意味着孙悟空打断了自己内心的情根,完成了“修心”之旅的又一次悟道的历程。至此可以说,西游补在情节和妖魔的安排上的确有超越原著的独到
27、之处,但从原著中的每一次“修心”模式看来,西游补并没有跳脱这一框架。尽管如此,西游补中孙悟空所悟得的“道”倒是值得玩味。作者董说本人在其以静啸斋主人的身份为西游补写的一篇西游补答问中表示四万八千年俱是情根团结,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空破情根,必先走入情内;走入情内,见得世界情根之虚,然后走出情外,认得道根之实。从此句话并结合文本,可得到小说中孙悟空最后得到的修心启示为“空破情根”,而方法则为“识虚”。这里需指出一点,小说中的“情”重在表达男女之情,所取人物、情节也多围绕男女之爱、男女婚恋、男女结合之结晶等方面来靠近主题。然而笔者以为,作者只不过是将世间最普遍的男女之情作为一个切入点或代表,实
28、则是对广义上的“情”的领悟。情,色也,空“情”即空“色”。于是小说的哲理可更直接地理解为是对佛教色空观的体悟和认识。色即是空,正如小说开篇的一句话“总见世间情缘,多是浮云梦幻”,五彩斑斓的体验不过都是空妄。因此在小说的文本中,我们看到如下情节第二回新唐绿玉殿何等繁华瑰丽似天庭,君王大臣何等贪婪享乐似天仙,而扫地宫女一句“天子庶人,同归无有;皇妃村女,共化青尘”便将皇宫富贵奢侈的优越感击得粉碎,直6白无误地点出其虚幻的本质。第四回科举放榜一幕,如今不学无术者、无才无能者可登科举及第,真才实学者榜上无名;粉饰太平的“纱帽文”大放异彩,针砭时弊之文则弃之如履。科举不再是为国家输送栋梁的纽带,而成了制
29、造小人、懦夫的工具。科举名上存实则亡矣。第五回,握香台美女行酒令,绿珠、西施、丝丝及孙悟空变作的虞姬纷纷作诗助兴,然而兴致未起,倒变成了助悲。且看她们作的诗句“夫君不来凉夜长”“妾珠一斗,妾泪万石”“泣月南楼”无不充满哀凄之感,美女虽有美貌,然而命运却难以相称,红颜也是虚幻一场。第七回项羽平话,大侃想当年的丰功伟绩,大呼“想当年好耍子也”。然而威风凛凛的时代毕竟也只能在“想当年”中回味,英雄也只是那个时代的英雄,过了那段时期,英雄也就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中了。在小说中象征作者个人理想抱负色彩的驱山铎也未能幸免。孙悟空穿梭往来,上下奔索,苦苦追寻。在小说第十三回中,经绿竹洞主人之口道出“驱山铎”的去
30、向借予汉高祖刘邦而使得我们得主人公孙悟空空手而归,也就是作者董说郁郁不得志的象征。上述情节虚妄的结案处理一方面契合了佛教色空观的理念,一方面因结局的不圆满性传达出一种浓郁的幻灭感和失落感。而这种“幻灭感”增添了小说消极的气氛,笔者认为这种气氛的流露在一定程度上和后文论述小说中心主题亡国之悲的基调是相吻合的。此外,结合作者董说个人在人生中后期遁入佛门的经历来看,对佛教色空观的描写或也是作者亡国后心境上的一种解脱或自慰的方式。正如王星琦所言,色空悟道既是个外壳,反过来也是个归处2。三、根本的亡国之悲色空悟道之意旨上述已论及,但笔者认为悟道是小说的外衣,外衣内另有隐情,对西游补意旨的挖掘不可止步于此
31、。原因有,第一,前言部分已论及董说作为具备中国传统士2王星琦恣情纵笔任横行西游补读札J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01期1687大夫品质的有为青年在面临清军侵扰、国运渐疲时不会仅仅是为了补充一个除了情节设置较有创意而模式并无改变的“修心”历程而作西游补,这一时期亡国的阴影必定贯穿着董说思想、生活的方方面面。之所以选择补西游,当然不排除作者对原著唐僧师徒取经功完的怀疑,另外可能的解释是看中了西游记是神魔小说的体裁以及其中涉及到佛教等宗教的内容。董说在阅览四书五经之前先以佛教经典圆觉经为启蒙,并且精通佛理、易理等,为此选择续写西游记比较容易入手;再者神魔小说中人物与场景可与客观世界拉开距离,是承载“
32、言此意彼”类小说的上佳容器,它具有隐蔽性强、包容性强、诠释的弹性也很强的特点,表面的故事意义往往不是它的主旨意。第二,我们应注意到西游补中“梦幻情境”的设置。当然此处“幻境”功能不仅仅使得作者能够将新唐、青青世界、古人世界和未来世界一并容纳在文本中而使其显得合理自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梦”也是人对现实不满的反映和对欲望的表达。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以为有必要结合亡国背景进一步开展小说主题的挖掘。笔者以为西游补的最核心意旨在于展现亡国之际作者个人的心路历程,有悲愤,有苦闷,有对英雄忠臣的景仰和向往,有满腔的热忱和抱负,然而个人的渺小和有限的力量无法抗拒历史的洪流,于是这一切最终归宿为虚无。以下笔
33、者将从小说基调和情节上试作分析。中国的众多文学体裁中均有用典的手法,而其中以诗歌为最盛。典故的运用,使得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抹上了历史思考、历史审判的烙印,通过时间的积淀、文学的提炼,从而成为某些特定情况的象征和代表。有了这样的传统和诠释的思维惯性,在阅读文学作品中,即使其中未用到典故,然而读者也会自然而然地对作品中出现的人或事产生历史或文学内涵的联想。西游补中涉及到的人物同样具有令人联想的空间。小说中出现的人物除了唐僧师徒外,还包括宫廷中的宫女,握香台的绿珠、西施等古代美女,天歌舍的项羽,驱山铎的主人秦始皇,未来世界地府中的秦桧和岳飞等。当这些人物出现时,他们所经历过的为人熟知的历史事件、
34、及其在历史中的表现统统成为一种抽象的符号而依附在他们身上,迅速反馈回读者脑海中。即使忽略小说的情节,仅仅凭借这些人物,小说的底色就此慢慢呈现。宫女在盛世时从不会成为主角,而在衰世时,她的内心变迁和独特的视角则会成为众多文人笔下的极佳切入点。唐代元稹行宫中“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是诗歌中“宫女”形象的典型,她们往往以盛世和衰世时的见证者和慨叹者身份出现,表达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繁华不再之感。可以说宫女的出现,代表了类似于末世的悲哀情感,是个象征国家悲剧结果8的形象。绿珠、西施等古代美女的象征意味也十分浓郁。文学中,美女一面作为“红颜知己”出现在“男女情爱”的文学主题中,一面作为“红颜祸水”出
35、现在“亡国”的文学主旨中。西施在吴国灭亡后遭受多方诟病,虽未必客观,但她的文学意味也就此固定,西施美貌的外表是无法遮挡悲剧的阴影;绿珠虽未如西施一样与国家的兴衰有那么明显得挂钩,但悲剧色彩同样是绿珠具备的,绿珠最后为情郎石崇而坠楼自杀。项羽在垓下战役中兵败自刎、岳飞为秦桧所害,可以说西游补中大部分人物或直接或间接地能与国家兴亡挂上钩,且其人生的结局并不完满,充满悔恨、不甘、不公等灰色命运,而这种灰色、阴森、压抑的氛围已散溢在小说的各处,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地受到这种气氛的影响。在西游补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作者对某些色调的偏好。而这些偏好在回目中即可见一斑。如第二回目“绿玉殿风华天子”、第五回
36、目“镂青镜心猿入古,绿珠楼行者攒眉”、第十三回目“绿竹洞相逢古老”、第十四回目“翠绳娘池边碎玉”等。而在原文中,“绿”及“绿”的同系色也频繁出现。如扫地宫女的一把青竹帚,万镜楼中的墨琉璃茶壶和翠蓝琉璃钟,天歌舍的那些碧琉璃盏、青玉油梳、画眉青黛等化妆物品等等。从色彩学上分析,绿色属于暖色还是冷色则需根据更细致的划分才能加以确定。对于黄绿、青草绿等颜色来说,其更贴近自然、更明亮活泼,更有春天气息,因而为暖色;而深绿、墨绿、灰绿等颜色则要显得低调、沉稳、压抑得多,给人带来的则是阴郁、不快之感。西游补中的绿色或偏深、或偏重、或搭配“玉”“镜”“池”“竹”等体感上寒性偏重的物品,属于冷色调范畴。无论是
37、作者的精心安排还是无意识择取,众多绿色及其同系色在文中的点缀,进一步加深了小说暗沉阴冷背景的渲染。小说第二回开篇即讲到孙悟空进入幻境之后的第一处游历地新唐。新唐的“新”字颇有暗示意味,小说中唐僧于唐太宗时期开始西行取经,唐太宗系唐朝第二代皇帝,如今西行不上二十年,却已更换至第三十八位皇帝,文学夸张的手法在此处表露无遗,对号称万万岁的帝王在位时日长短的讽刺和揶揄意味也一览无遗。但若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看来,此段皇帝的频繁更换类似于王朝的更名易主,而孙悟空对新唐真假的不断质疑正是作者董说在明亡清兴时彷徨心态的表征,他不愿想象、相信自己亡国奴的身份,但现实的残酷却使他不能自欺欺人,因而产生了真真假
38、假不能辨清的迷惘、焦躁心理。小说的第二回后半段,作者即通过绿玉殿内的扫地宫女之口批判了一个在众多小说中已十分普遍的事件,即皇帝的骄奢淫逸,沉迷美色,荒理朝政。9“皇帝也眠,宰相也眠,绿玉殿如今变做眠仙阁哩昨夜我家风流天子替倾国夫人暖房摆酒,在后园翡翠宫中,酣饮了一夜。初时取出一面高唐镜,叫倾国夫人立在左边、徐夫人立在右边,三人并肩照镜;天子又道两位夫人标致,倾国夫人又道陛下标致。天子回转头来便问我辈宫人,当时三四百个贴身宫女齐声答应,果然是绝世郎君天子大悦,便迷着眼儿饮一大觥。酒半酣时,起来看月,天子便开口笑笑,指着月中嫦娥道此是朕的徐夫人。徐夫人又指着织女牛郎说此是陛下与倾国夫人。今夜虽是三
39、月初五,却要预借七夕哩。天子大悦,又饮一大觥。一个醉天子,面上血红,头儿摇摇,脚儿斜斜,舌儿嗒嗒,不管三七念一,二七十四,一横横在徐夫人的身上。倾国夫人又慌忙坐定,做了一个雪花肉榻,枕了天子的脚跟。又有徐夫人身边一个绣女忒有情兴,登时摘一朵海木香,嘻嘻而笑,走到徐夫人背后,轻轻插在天子头上,做个醉花天子模样。这等快活,果然人间蓬岛”扫地宫女一开始即以“眠仙阁”来比喻皇宫的“绿玉殿”,“绿玉殿”不再是皇帝大臣商量国家大事、讨论民生社稷之地,而成了大臣谄媚、皇帝享乐的蓬岛,整日作乐奢靡,昏昏欲睡,朝纲废弛。而后作者通过唐天子与两名嫔妃的嬉闹勾勒了天子昏聩无能的面貌。应该说帝王的享乐主义在文学中是具
40、有相对固定的所指,每每作者所持的态度也相当的一致,即以批判讽刺的口吻予以否定,并认为帝王的风流与朝政的无作为是国家渐衰乃至覆灭的原因之一,因此当读至此节时可隐约感到又一段国家衰颓的历史开始上演。紧接着,扫地宫女又描绘了宫殿中亭台楼阁的华丽与奢侈,但随之而来的是一段鲜明的对比,荒草入目、云烟萦绕、屋瓦凋敝、井里树边白日现鬼火、歌台舞女不在、杜鹃鸟啼春。惯用的兴与亡、今与昔的对比,充满兴亡味道的荒草、杜鹃意象的运用,亡国主题无须直言便已明了。小说第三回,孙悟空遇见凿天的“踏空儿”,引发了一段排比式的疑问思想起来,又不知是天生痒疥,要人搔背呢不知是天生多骨,请个外科先生在此刮洗哩不知是嫌天旧了,凿去
41、旧天,要换新天;还是天生帷障,凿去假天,要见真天不知是天河壅涨,在此下泻呢不知是重修灵霄殿,今日是黄道吉日,在此动工哩不知还是天喜风流,教人千雕万刻,凿成锦绣画图不知是玉帝思凡,凿成一条御路,要常常下来不知天血是红的,是白的不知天皮是一层的,两层的不知凿开天胸,见天有心,天无心呢不知天心是偏的,是正的呢不知是嫩天,是老天呢不知是雄天,是雌天呢不知是要凿成倒挂天山,赛过地山哩不知是凿开天口,吞尽阎浮世界哩在许多学者看来,此段颇似屈原的天问,作者董说也曾在其著作中表示过有作天问的想法。在中国的文学意象中,天可作帝王、国家的象征,此处孙悟空满腹的疑问犹如作者董说仰天慨叹大明王朝怎就变成了大清王朝,是
42、明10朝政权的暂时停歇而后继续运转还是清朝的建立不过是一场梦境而已在此回中,作为天庭象征的灵霄殿被凿天之人凿落,这一情节也颇有暗示意味,与明朝的陨落极有可比拟性。小说第四回,一个惯用的讽刺批判性情节再此出现,孙悟空进入青青世界中的万镜楼台,在天字第一号镜中看到了科举放榜时的众生相。“顷刻间,便有千万人,挤挤拥拥,叫叫呼呼,齐来看榜。初时但有喧闹之声,继之以哭泣之声,继之以怒骂之声;须臾,一簇人儿各自走散也有呆坐石上的,也有丢碎鸳鸯瓦砚;也有首发如蓬,被父母师长打赶;也有开了亲身匣,取出玉琴焚之,痛哭一场;也有拔床头剑自杀,被一女子夺住;也有低头呆想,把自家廷对文字三回而读;也有大笑拍案叫“命,
43、命,命”;也有垂头吐红血;也有几个长者费些买春钱,替一人解闷;也有独自吟诗,忽然吟一句,把脚乱踢石头;也有不许僮仆报榜上无名者;也有外假气闷,内露笑容,若曰应得者;也有真悲真愤,强作喜容笑面。独有一班榜上有名之人或换新衣新履;或强作不笑之面;或壁上题诗;或看自家试文,读一千遍,袖之而出;或替人悼叹,或故意说试官不济;或强他人看刊榜,他人心虽不欲,勉强看完;或高谈阔论,话今年一榜大公;或自陈除夜梦谶;或云这番文字不得意。”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因此也形成了其固有的内涵。小说中为我们道尽了失意者的诸种神态,或呆若木鸡、或蓬头垢面、或痛哭流泪、或上吊自杀,由此科举毒害知识分子的本质
44、表露无遗。与失意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应得者,作者笔下,这些应得者成了道貌岸然的伪善家以及毫无真才实学的假知识分子。作者对廷对前三名分别取名为“柳春”“乌有”“高未明”,则可视为一种蔑视和否定,而后通过太上老君和玉史仙人的对话,则更明显地点出了如今科举制度腐朽不堪、蚀害人性的弊端,即原本科举取士是为国家选取德才兼备之人来治理国家、造福百姓,而如今科举的作用只是实现个人名与利的通道,家国抱负、个人理想已渐式微,知识分子不再具备良知和真学识,只是一群“无耳无目,无舌无鼻,无手无脚,无心无肺,无骨无筋,无血无气,只会作官样文的人”。此段描写若联系作者董说的经历,极易得到现实的应照。在1639年,作者刚乡
45、试落榜,为此本节作为董说个人经历及思想的反映也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若联系明朝大厦将倾的历史背景,我们可意识到对科举的批判不仅是控诉式的愤慨,更多的是对“科举亡国”必然性的默认而带来的无力感。小说第七回,孙悟空变作虞姬,在古人世界里与项羽话平话。在此章节中,项羽略带夸11耀骄矜地陈述了自己当年的英勇事迹,活脱脱项羽本纪的文学戏拟版本。巨鹿之战在中国历代战争史上居重要地位,也是项羽一生辉煌的顶峰和荣誉的写照,作者董说截取项羽杀宋义,收服秦朝大将章邯,诸侯将膝行进辕门归顺项羽,一举杀戮投降的秦王子婴等事迹勾勒出一个英勇豪迈、气吞山河的英雄形象。此处项羽的意义在行文上是作为孙悟空探听秦始皇下落的人物对
46、象而设置,但除此之外,英雄的意象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乱世出英雄,英雄的出现往往是国家正值动荡易主、风云变幻之际,为此当身处明末面对国家遭逢鼎革之变的董说在此时引入项羽这一叱咤人物并回顾其作为人生注脚的光辉事迹时,我们由此可解读出两种意味,一为董说对英雄的景仰和渴求,并希望现实中真能有如项羽般的人物出世挽回明朝的颓势,避免家国的覆灭;二为一种相反的情绪,毕竟项羽已逝,毕竟此时是明季而非秦末,英雄的无处追寻使得明朝的江山易主成为一种“注定”的现实不可改变。小说第九回表露作者亡国悲痛的意念最为明显。该节中孙悟空行至未来世界,被阴司小鬼虏去当了半日的阎罗堂审历史大奸贼秦桧。期间,孙悟空一一历数其罪状勾
47、结金人卖国求和,窃踞相位、专权擅国,陷害忠良,并使了千般伎俩严惩秦桧以立正义。历来除皇帝昏庸无能、制度腐朽而致使民不聊生、国势萎靡之外,奸佞小人尤其是位居高位的臣子往往也是国亡的原因之一。秦桧的出现,用意和所指皆十分了然。其实秦桧已不仅仅指秦桧个人,正如文中所言“谁叫你做现今秦桧的师长,后边秦桧的规模”,秦桧已是一群人的代名词。在明末,秦桧式的人物不在少数,如兵部尚书杨嗣昌主张与入关清军议和,孔有德、尚可喜等人则投降清军等,此皆叛国之臣卖国的可耻行为。董说通过文中孙悟空对秦桧的抨击和痛斥不免可理解为作者本人对当时卖国奸佞之人的隐射和鞭挞。岳飞是和秦桧同时出现的一组人物,两者分别代表了正与邪、善
48、与恶的化身。小说中在淋漓痛快地惩处秦桧之后引出岳飞,并耐人寻味地上演了一幕孙悟空拜岳飞为师的情节。此处的孙悟空确有作者董说的个人影子在其中,于是我们不妨认为拜师是董说内心意愿的真实表达,而后作者借孙悟空之口道出的偈字“有君尽忠,为臣报国;个个天王,人人是佛”更是将“精忠报国”的思想崭露无疑。岳飞是“精忠报国”的化身,董说拜其为师,也就等于向“精忠报国”的品质和精神的皈依和认可。只可惜,秦桧之辈谬种不断,其魂魄附上小鬼之身出了阴司托生去了,而岳飞这般忠良却无后辈得以继承。由此看来,董说之拜师只能成为一种寄托和愿景,而不能转化为扭转现实乾坤的动力。小说第十回中,孙悟空遇上了曾在项羽处听闻过的新居士
49、。新居士原为古人世界之人,因两入未来世界而触怒大禹帝,大禹帝遂命人将衔接古人世界与未来世界的玉门贴了封皮,12新居士自未来世界归来而入不得古人世界,只好权住在未来世界中开饭店度日。然而新居士不忘本,尽管归不得古人世界,仍改名自称“新古人”以示身份。忘本与否是一个值得我们敏感的问题。以董说身处的时代来看,朝代改旗易帜后,作为前朝遗民,抵抗与归顺需要面临抉择。从董说在明亡后的抗清行动、隐居丰草庵著述、遁入佛门等行为来看,新居士的不忘本正是其现实的写照。另外,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孙悟空与新古人对话中,有两个字眼分外惹人注目“鞑子”、“臊气”。“鞑子”一词在明朝专指对北方草原和沙漠地带的蒙古人的贬称,后随着蒙古族的衰落,女真部落的崛起,“鞑子”的指称对象也转移至对女真的称呼,后女真该名为满族时,又有“满州鞑子”之称。“臊气”一词同样具有对异族贬损的意味。当这两个充满确定性所指的词语出现在文本中时,作者痛恨排斥异族侵占明朝江山,入主明朝疆土,使大批我族百姓成为亡国奴的愤懑情结同样也应是确定无疑了。小说中出现的驱山铎作为索引一直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孙悟空从第二回扫地宫女处探听到的此神奇物件而想拥有它以扫除西行路上的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