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原发性肝癌,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死亡率极高,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我国每年死于肝癌者约11万人,占全世界的45%。,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确定,可能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 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洒精性肝硬化,肝细胞恶变可能在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发生 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B1饮用水污染:池塘中蓝绿藻产生的藻类毒素有关遗传因素:a1-抗胰蛋白酶缺陷症其他:酒精中毒;亚硝胺;有机磷;华枝睾吸虫 微量元素:铜、锌 钼,一、分型:(一)按形态分型 1、块状型:最多见(74%),癌块直径5cm;10cm称巨块型,易坏死导致肝破
2、裂 2、结节型:为大小和数目不等的单结节、多结节和融合结节,最大直径5cm,结节多数在肝右叶,常伴肝硬化;,3、弥漫型:最少见(1.2%)。癌结节较小,弥漫分布,米粒至黄豆大小,常因肝衰竭而死亡。 4、小癌型: 3cm单个癌结节、或相邻两个癌结节之和5 cm,巨块型10 cm,结节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肝癌发生“三部曲”,临床表现一、肝区疼痛:常见。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如癌结节破裂剧痛,产生急腹症。 机理:肿瘤生长迅速肝包膜被牵拉。二、肝肿大: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整齐,有压痛。三、肝硬化征象:肝癌伴肝硬化的病人有肝功能减退及门静脉高
3、压症的各种表现:如上腹饱胀,食欲减退,腹泻、呕吐等胃肠症状及脾大、腹水(血性)、静脉侧支循环形成。,四、黄疸:多在晚期出现,与肝细胞大量损害、癌块压迫或侵犯肝内胆管、癌组织和血块脱落阻塞胆道等有关五、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和恶病质等。六、伴癌综合症:常见自发性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罕见:高血钙、高血脂、类癌综合症等。七、转移灶症状:如发生肺、骨、胸腔等处转移,可产生相应的症状。,【实验室和其他检查】1. 甲胎蛋白(-fetoprotein,AFP): 广泛用于普查(早于症状出现811月)、诊断、疗效判断、预测复发;是肝癌特异性最强的标记物和诊断肝癌的主要指标
4、。 正常值: 20ng / L2.r-GT及 r-GT II(r-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II) :与AFP无关,在小肝癌阳性率为78.6%。3.-L-岩藻糖苷酶(AFU):AFP()及小肝癌(+)率70%以上。,影像学检查,B型超声波(US)CT平扫+增强 MRIX线肝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肝动脉造影(DSA) 核素扫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SPECT),平扫观察肝脏大小、轮廓、肝叶比例的变化。病灶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增强特性,提供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典型的肝癌表现为造影剂的“快进快出”。发现小病灶和平扫未能显示的病灶。观察肝内外血管情况,明确有无血管内癌
5、栓和周围淋巴结转移等。,CT表现,肝脏血供是双重性的,其中肝动脉占2025,而门静脉占7580%。因此在动脉期(2025s)时肝实质增强并不明显,而随着时间逐步升高。,肝脏的血供和增强特点,动脉期(2025s),静脉期(6090s),肝癌则主要接受肝动脉供血,在动脉期CT值迅速上升达峰值,超过肝实质;病灶峰值停留时间短,然后迅速下降,至静脉期(6090s)时病灶CT值往往较肝实质为低。,肝癌的血供和增强特点,女性,52岁,消瘦,伴上腹隐痛1月。 CT诊断:肝左内叶巨块型肝癌,平扫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鉴别诊断】 1、继发性肝癌:AFP阴性外,关键在于病理检查和找到肝外原发癌的证据 2、肝脓肿:明显炎症的临床表现 3、肝非癌性占位性病变:肝血管瘤、多囊肝、包虫病、炎性假瘤等,男性,36岁,体检B超示:肝右叶占位。CT表现:肝右后叶上段低密度影,3.3X2.5cm2,境界尚清,平扫CT值34HU,增强扫描早期边缘强化,逐渐向内充填,6分钟后大部强化,密度仍较正常肝实质高。CT诊断:肝血管瘤。,一般呈多发性散在结节状低密度影,少数呈单发结节或肿块。增强后部分肿瘤由于血供不丰富,仍呈低密度,部分肿瘤表现为低密度中更低密度,即“牛眼征”。,转移性肝癌,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