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3 ,大小:176.50KB ,
资源ID:23244      下载积分:3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32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论语》中的指示代词【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文初)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论语》中的指示代词【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

1、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论论语中的指示代词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论语是影响我们国家几千年的一部儒家经典,里面的很多话仍被现代人所引用。对于这么一部伟大的著作,本着格物致知的理念,我认为推敲清楚论语中的每一个字词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让时隔几千年的现代人更好地理解论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和其中的含义,减少对它的误读和误解。论语成书于春秋时期,书中不仅含有丰富的儒家哲学知识,而且还记录了那一时期常用的书面语和口头语,是上古汉语研究中的重要语料之一,历来受到语言学家们的重视。本课题的研究属于古汉语语法的研究范畴。古汉语语法的系统研究开始于马建忠著马氏文通。继马氏之后,国内涌现出了像杨树达、王力、吕叔湘等众

2、多的研究古汉语语法的学者。他们的著作涉及古代汉语语法的诸多方面,取得了许多一致的结论,但也在很多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指示代词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代词以及指示代词在汉语语法中,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词。自指示代词这一概念在马氏文通中被提出后,就有众多学者对这类词的归属、分类以及作用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但从总体趋势上来看,学界还是要对其得出一个统一而且标准的结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论语这部书中所有的指示代词做一个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本课题有一定的创新性,对本课题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绪论一、综述古代汉语指示代词已有的研究成果。给指示代词下定义。二、综述研

3、究专书指示代词的专著和文章,突出对论语指示代词的已有成果。三、研究方法介绍。1统计方法22描写方法本文大体上依照杨伯峻和何乐士在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对指示代词的分类,拟把论语中的指示代词分为近指、远指、泛指、旁指、虚指、无指、分指、逐指八类。本文将对论语中出现的这八类指示代词逐类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要讨论到的指示代词有兹、云、是、斯、以、之、然、若、尔、彼、夫、其、诸、异、某、毋、他、每、各、或、莫、者、所、乃、焉、有。第一章,论语中的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第一节,近指代词。一、体词性近指代词。(一)是。1“是”的性质。列举不同学者对这个词的归类的看法和我采用的观点。探讨这个词的语源。2“是”

4、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列举这个词在论语中的各种句法功能。统计这个词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和用作这些句法功能的次数,并举例分析。3“是”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简要分析这个词在论语中除作指示代词外的其他用法,分析它是否主要被用作指示代词。(二)斯。1“斯”的性质。2“斯”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斯”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4“斯”和“是”的比较。(三)若。1“若”的性质。2“若”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若”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四)兹。1“兹”的性质。2“兹”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兹”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五)以。1“以”的性质。2“以”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

5、“以”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二、谓词性近指代词。(一)然。1“然”的性质。2“然”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然”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第二节,远指代词。一、其。1“其”的性质。2“其”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其”作为3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二、夫。1“夫”的性质。2“夫”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夫”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三、彼。1“彼”的性质。2“彼”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彼”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4“其”、“夫”、“彼”之间的比较。第二章,论语中的泛指、旁指、虚指、无指、分指、逐指代词。第一节,泛指代词。一、之。1“之”的性质。2“之”的句法功能和使

6、用频率。3“之”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二、焉。1“焉”的性质。2“焉”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焉”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三、诸。1“诸”的性质。2“诸”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诸”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4“之”、“焉”、“诸”之间的比较。第二节,旁指代词。一、他。1“他”的性质。2“他”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他”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二、异。1“异”的性质。2“异”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异”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第三节,虚指代词。一、某。1“某”的性质。2“某”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某”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第四节,无指。一、莫。

7、1“莫”的性质。2“莫”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莫”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三、毋。1“毋”的性质。2“毋”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毋”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第五节,分指代词。一、或。1“或”的性质。2“或”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或”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4二、有。1“有”的性质。2“有”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有”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第六节,逐指代词。一、每。1“每”的性质。2“每”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每”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二、各。1“各”的性质。2“各”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各”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第三章,其他指示代

8、词。一、云。1“云”的性质。2“云”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云”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二、尔。1“尔”的性质。2“尔”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尔”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三、者。1“者”的性质。2“者”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者”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四、所。1“所”的性质。2“所”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所”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五、乃。1“乃”的性质。2“乃”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3“乃”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地位。第四章,总结。对论语中的指示代词体系作一个简要概括。总结每一节中的重要观点。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统计方法第一步,逐字逐句阅读论语,找

9、出其中的指示代词或疑似指示代词的词。第二步,将发现的有指示代词的句子全都摘抄下来。第三步,搜索其他语料中的指示代词,并统计其使用频率。描写方法定性研究,按照指示代词的定义和合适的分类方法,将论语中的指示代词全都罗列出来。然后分析每一个指示代词的性质、句法功能、语法意义。定量研究,对论语中的每一个的指示代词按照用法的不同,分析这些词的使用频率。5共时研究,研究同一个词或同一类词在与论语同一时期的其他语料,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历时研究,追本溯源,研究每一个或每一类指示代词的本义和本字以及这些字的发展脉络。归纳分析,将几个有某方面相同特征的词归为一类,分析这一类词的共有特征和区别。四、研究

10、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年11月12日至12月21日,选择导师,填写选题申请表,并撰写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2010年12月22日,进行开题论证,并做开题论证汇报。2010年12月22日至2011年1月下旬,继续查找资料,认真研究各种文献资料,完成一部分的论文创作。2011年2月至2011年3月,完成论文的一稿。2011年3月至2011年4月,提交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审阅,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对论文的修改,并最终完成论文。五、主要参考文献1陈承泽国文法草创M商务印书馆,19822崔立斌孟子的指示代词J语文研究,1993,(4)3村夫、向东古汉语语法手册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4高明凯汉语语法

11、论M商务印书馆,19865古汉语语法十讲编写组古汉语语法十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6郭锡良试论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的体系A语言文字学论文集C,知识出版社,19897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A语言学论丛(第六辑)C,知识出版社,20068洪波先秦指代词研究D南开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论文,19869洪波汉语历史语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010洪波先秦指示代词“是”和“之”的功能差异A语苑集锦许威汉先生从6教五十周年纪年文集C,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黄盛璋先秦古汉语指示词研究J语言研究,1983,(2)12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商务印书馆,193213黎锦熙、刘世儒语法在研究代词和代名

12、词问题J中国语文,1960,(6)14李林古代汉语语法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5李佐丰先秦汉语实词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6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7刘景农汉语文言语法M中华书局,199418龙泉论语中“斯”的用法J昭通师专学报,1989,(1)19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学林出版社,198520马建忠著,章锡琛校注马氏文通校注M中华书局,198821马忠古代汉语语法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22孙立平古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索引19002000C商务印书馆,200323万献初先秦汉语“斯”字连词说质疑J咸宁师专学报,1988,(1)24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

13、局,198125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26王松茂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7王笑湘文言语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8向熹简明汉语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9刑公畹论语中的对待指别词J国文月刊,(75)30徐德庵论语中的“斯”“是”两个词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4)3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32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发展M语文出版社,199233杨树达词诠M中华书局,196534杨树达高等国文法M商务印书馆,195535易孟醇先秦语法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36曾聪明代词是一种独立的词类J中国语文,1956,(10)37曾

14、伟娟秦至汉初指示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8张玉金西周汉语代词研究M中华书局,2006739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篇M中华书局,19908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论论语中的指示代词论语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文献,也是古代汉语研究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语料。“论语中的指示代词”这一课题属于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范畴。前人学者对指示代词有众多不同的看法。他们对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的研究如下一、要研究指示代词必须先要了解什么是指示代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代词到底是不是一类词。陈承泽对照马氏文通的字类系统,对其做了一定的改正。他认为,依照我国语法的特点,不应该将代词独立设为一类。和他

15、持同一观点的有乃凡、黎锦熙、刘世儒等人。黎锦熙、刘世儒认为,“代词”之所以能被划分为一种词类是从词汇范畴出发来给词作语法的分类。这一类词只是在语义上有共同点,在语法上没有完全共同之处。而曾聪明则从代词的两个本质特征指出代词是一种独立的词类,这两个本质特征是1代词只指出事物和事物的性质,但不称呼它们;2代词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和不定性。而且从马氏开始,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代词可以被独立分作一类词。其次,要给指示代词下定义。定义大致分两种。一种是马建忠提出的,他在马氏文通中说“指示代字者,所以指明事物以示区别也。”另外一种主张是认为指示代词既要有指示作用又要有称代作用。两种说法都有其道理,我在本文中将采

16、用前一种观点给指示代词定义。二、指示代词的归属问题。经调查发现,“其、夫、之、斯、是”这些现在语法界公认的代词都出现在众多的虚词词典中。它们也都是公认的虚词。刘景农的观点是“代词是代替实在的事物,但是本身的意义却空虚,尤其是在文言里它的语法功用相当大因此也就列在虚词中。”古汉语语法十讲一书认为不应将代词列入虚词,但该书并没有直接解决这一问题,没有将其归类。郭锡良在试论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的体系一文中指出,指示代词是一种“半虚词”。经调查发现,多数学者都认为代词属于实词。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都有各自的看法,总之见解不一。我认为,这是虚词这一概念的定义含糊和代词体系复杂、功9能多样所导致的结果。三、关于

17、古汉语指示代词的分类,历来学者对此大多也都持不同的观点。最先给指示代词分类的是马建忠。马氏文通中“实字卷之二”下有“指示代字”一目,将其分为逐指代字(每、各)、特指代字(夫、是、若、彼、此)、约指代字(等、诸)和互指代名(自、與、相、交)。而在马氏文通中,不仅仅在这一目下有指示代词,在指名代字一目下也有。例如“之在偏次,有指示之意,与此是诸字同义,则为指示代字。”但马氏的分类法沿袭了西方的语法分类,并不适用于我国语法。所以马氏的观点要相对落后,一般来说不太值得借鉴。上世纪,语言学界中最流行的指示代词分类是“二分法”和“三分法”。这两种分类方法实际上是类似的。二分法的代表是王力、周法高、黄盛璋等

18、人。他们将指示代词按照指示的远近将指示代词主要分为“近指”和“远指”。三分法主要以吕叔湘为代表。他除了前面说的二分外又加了一种“中指”,也就是非近指亦非远指的指示代词。而王力所讲的两分法也是不确定的。他在汉语史稿中提到当“其”字用作定语时是一种特指(非近指,亦非远指)。他又在古代汉语中列出两个特殊的指示代词“者”和“所”。另外,杨伯峻、何乐士将指示代词分为八种近指、远指、泛指、旁指、需指、无指、分指和逐指。廖序东分为近指、远指、他指、无指和特殊代词。李林支持三分说,并另外列了两类特殊情况无定代词“莫”和“或”;辅助性的代词“者”和“所”。村夫、向东将其分为近指、远指、旁指、虚指、和特殊。易孟醇

19、将其分为近指、远指、旁指,认为无定代词和“者”、“所”不属于指示代词。其他学者或者同上述某一种说法,或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但大体上与上述说法类似,我这里也就不一一细说了。问题主要集中在,除近指、远指外,是否还有既非指远也非指近的指示代词和是否可以将逐指代词“每”、“各”,无定代词“或”、“莫”以及特殊代词“者”、“所”列入指示代词中。以上这些分类观点都是按照语义功能对指示代词进行划分的,除此之外,按照语法功能将其分类的有下面几种说法高明凯将指示代词分为指示代名词和指示形容词。杨树达将指示代词分为指示代名词、指示形容词和指示副词。张玉金10将代词分为动词性代词、名词性代词、数量词性代词、副词

20、性代词。我大致上同意杨树达的观点,认为如果按照语法功能划分,可以将指示代词分为指示代名词、指示形容词和指示副词并自己再加上指示动词一类。四、在查找期刊资料方面,学校图书馆、读秀学术期刊网和超新百万图书网都给我提供了方便。在查找过程中,由孙立平编的古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索引19002000在很大程度上也方便了我对本课题的研究。其中,词类部分中的“指示代词”、常见虚词部分和专书研究部分中的“论语”这三块内容对我的帮助最大。我认为,研究本课题首先要给代词和指示代词作一个很好的定义。我采用广义上指示代词的说法,将公认的和有争议的都收入进去分析,认为论语中的指示代词或疑似指示代词的有兹、云、是、斯、以、之

21、、然、若、尔、彼、夫、其、诸、异、某、毋、他、每、各、或、莫、者、所、乃、焉、有等。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将采用杨伯峻、何乐士在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的分类方法将这些词分类。再按照此分类,逐类分析论语书中出现的几个符合定义的指示代词。注黎锦熙、刘世儒语法在研究代词和代名词问题,中国语文,1960年6月号。曾聪明代词是一种独立的词类,中国语文,1956年10月号。刘景农汉语文言语法,中华书局,1994年6月第1版。马建忠马氏文通校注,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45页。参考文献1陈承泽国文法草创M商务印书馆,19822崔立斌孟子的指示代词J语文研究,1993,(4)3村夫、向东古汉语语法手册M山

22、西人民出版社,19854高明凯汉语语法论M商务印书馆,19865古汉语语法十讲编写组古汉语语法十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6郭锡良试论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的体系A语言文字学论文集C,知识出版社,1989117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A语言学论丛(第六辑)C,知识出版社,20068洪波先秦指代词研究D南开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论文,19869洪波汉语历史语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010洪波先秦指示代词“是”和“之”的功能差异A语苑集锦许威汉先生从教五十周年纪年文集C,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黄盛璋先秦古汉语指示词研究J语言研究,1983,(2)12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商务印书馆,193

23、213黎锦熙、刘世儒语法在研究代词和代名词问题J中国语文,1960,(6)14李林古代汉语语法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5李佐丰先秦汉语实词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6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7刘景农汉语文言语法M中华书局,199418龙泉论语中“斯”的用法J昭通师专学报,1989,(1)19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学林出版社,198520马建忠著,章锡琛校注马氏文通校注M中华书局,198821马忠古代汉语语法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22孙立平古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索引19002000C商务印书馆,200323万献初先秦汉语“斯”字连词说质疑J咸宁师专学报,

24、1988,(1)24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8125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26王松茂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7王笑湘文言语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8向熹简明汉语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9刑公畹论语中的对待指别词J国文月刊,(75)30徐德庵论语中的“斯”“是”两个词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4)3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32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发展M语文出版社,199233杨树达词诠M中华书局,19651234杨树达高等国文法M商务印书馆,195535易孟醇先秦语法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36曾聪明代词是一种独

25、立的词类J中国语文,1956,(10)37曾伟娟秦至汉初指示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8张玉金西周汉语代词研究M中华书局,200639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篇M中华书局,199013本科毕业论文(20届)论论语中的指示代词14目录论论语中的指示代词错误未定义书签。DISCUSSTHEDEMONSTRATIVEPRONOUNSOFTHEANALECTSOFCONFUCIUS错误未定义书签。一、绪论1(一)关于指示代词体系的已有成果,以及汉语指示代词的定义11关于指示代词体系的已有成果12指示代词的定义1(二)关于论语指示代词的已有研究成果2三)研究方法21统计方法22描写方法

26、3二、论语中的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4(一)体词性近指代词41是42斯83兹114之115若12(二)谓词性的近指代词131然132尔143云14(三)远指代词141彼142夫153其16三、论语中的非指近指远代词18(一)旁指代词181他(它)182异18(二)分指代词191每192各19(三)虚指代词191某19(四)无指代词201或202莫213无(毋)22(五)其他指示代词221以222者和所22四、结语2415参考文献25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I【摘要】前人对古代汉语指示代词研究得比较多,但还没有人对论语中的指示代词进行过研究。本文以论语为语料,全面、系统地对在论语中出现的指示代词进行分类

27、研究,以期展现论语中指示代词的面貌,即这些指示代词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为古代汉语指示代词的研究提供一些材料。本文研究的指示代词包括体词性的近指代词是、斯、兹、之、若;谓词性的近指代词然、尔、云;远指代词彼、夫、其;非指近指远代词他(它)、异、每、各、某、或、莫、无(毋)、以、者、所。【关键词】指示代词;论语;句法功能。II【ABSTRACT】THEPREVIOUSSCHOLARSSTUDYMOREABOUTTHEDEMONSTRATIVEPRONOUNOFANEIENTCHINESEASAWHILE,BUTTHEREISNOBODYSTUDIESTHEDEMONSTRATIVEPRONOUN

28、BYTHEANALECTSOFCONFUCIUSTHISARTICLETAKESTHEANALECTSOFCONFUCIUSASCORPUS,WHILEDISCUSSTHEDEMONSTRATIVEPRONOUNSOFTHEANALECTSOFCONFUCIUSCOMPREHENSIVEANDSYSTEMATICALLY,EXPECTINGTOSHOWTHEFEATURESOFTHEDEMONSTRATIVEPRONOUNSINTHEANALECTSOFCONFUCIUS,THATTHESYNTACTICFUNCTIONANDFREQUENCYOFTHESEDEMONSTRATIVEPRONO

29、UN,ANDTOPROVIDESOMEDATAFORTHERESEARCHOFDEMONSTRATIVEPRONOUNOFANEIENTCHINESETHISARTICLEDISCUSSTHESUBSTANTIVEPRONOUNTHATREFERSTONEARCOMPRISE“SHI(是)”,“SI(斯)”,“ZI(兹)”,“ZHI(之)”AND“RUO(若)”THEPREDICATEPRONOUNTHATREFERSTONEARCOMPRISE“RAN(然)”,“ER(尔)”AND“YUN(云)”THEPRONOUNTHATNOTREFERSTONEARANDFARCOMPRISED“TA(

30、他/它)”,“YI(异)”,“MEI(每)”,“GE(各)”,“MOU(某)”,“HUO(或)”,“MO(莫)”,“WU(无/毋)”,“YI(以)”,“ZHE(者)”AND“SUO(所)”【KEYWORDS】DEMONSTRATIVEPRONOUNTHEANALECTSOFCONFUCIUSSYNTACTICFUNCTION1一、绪论(一)关于指示代词体系的已有成果,以及汉语指示代词的定义1关于指示代词体系的已有成果古代汉语中的指示代词自马建忠著马氏文通以来,一直备受语法界学者们的关注。对于指示代词体系的问题,各家各有不同的说法。各家的主要观点有马建忠将指示代词分到指名代字和指示代字中1P33

31、102;杨树达将指示代词分为指示代名词、指示形容词、只是副词三类2;王力提出指示代词的近指、远指、特指三分3P3243294P359370;周法高提出近指、远指二分另加两个附类5;潘允中6、黄盛璋7、史存直8等人提出近指、远指二分;吕叔湘结合前人的观点在二分的基础上又另外提了“中指”指示代词9;郭锡良则认为先秦指示代词体系存在体词性代词和谓词性代词的对立,体词性代词内部又有泛指与特指的对立,有近指、中指、远指的对立10;崔立斌在郭锡良的基础上对其观点略作改动,并增加了特殊指示代词和辅助性指示代词两类11;洪波按声纽的不同将各指示代词分为八组,并提出近指、远指、中指、兼指的四分法12;杨伯峻和何

32、乐士提出八分说13;向熹提出七分说14;潘悟云提出上古汉语指示代词存在强调式和弱化式的对立说15;李佐丰将指示代词归在体词性代词下面,分近指和远指两种,并提出,在谓词性代词下也有表指称的代词16。2指示代词的定义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玉金教授在比较、归纳前人学者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他在判断一个词是否属于代词这一问题上指出6点1代词首先应该是词,而不是短语;2它是实词而不是虚词;3代词的本质功能是指示和替代;4和音词和兼词不宜归入代词;5同一个代词借用了不同的字应该合而为一;6代词有代词的语法特征。他给指示代词的定义是主要起指示作用,可以兼有指示和替代的作用,也可以只起指示作用的代

33、词17。笔者认为,张玉金对指示代词的判断标准最为科学,他给指示代词所作的定义也能够体现指示代词的特性。根据张玉金的分类标准,本文将不讨论含有指示代词的词组,即只讨论单音节的指示代词;本文也将不讨论一些有争议的和音词和兼词,如诸和焉。所以笔者采用张玉金的分类方法,将论语中的指示代词分类如下。(见图1)略显不足的是,张玉金没有将部分尚存疑义的词归入指示代词体系,笔者也将在本文的“其他指示代词”一节2中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阐述。图1论语中的指示代词分类(二)关于论语指示代词的已有研究成果近几年,很多学者对论语中的指示代词也都所关注。以论语为语料,研究各指示代词的论文颇多,但多只限于一字一词的研究,例如

34、徐德庵的中的“斯”“是”两个词18、曹亚辉的中“其”作代词的用法分析19、刘振平的和中“然”的用法比较20、龙泉的中“斯”的用法21等。笔者并未看到专门针对论语中的所有指示代词所讨论的文章。三)研究方法1统计方法第一步,逐字逐句阅读杨伯峻所著的论语译注36,找出其中的指示代词或疑似指示代词的词。第二步,将发现的有指示代词的句子全都摘抄下来。第三步,搜索其他语料中的指示代词,并统计其使用频率。指近指远代词非指近指远代词近指代词远指代词彼、夫、其体词性的是、斯、兹、之、若谓词性的然、尔、云旁指代词他(它)、异分指代词每、各虚指代词某无指代词或、莫、无(毋)其他指示代词以、者、所32描写方法定性研究

35、,按照指示代词的定义和合适的分类方法,将论语中的指示代词全都罗列出来。然后分析每一个指示代词的性质、句法功能、语法意义。定量研究,对论语中的每一个的指示代词按照用法的不同,分析这些词的使用频率。历时研究,追本溯源,研究每一个或每一类指示代词的本义和本字以及这些字的发展脉络。归纳分析,将几个有相同特征的词归为一类,分析其异同。4二、论语中的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据统计,论语中的近指代词有“是”、“斯”、“兹”、“之”、“若”、“然”、“尔”、“云”等。(一)体词性近指代词1是据统计“是”在论语中出现了60次。其中以“是以”、“是用”、“是故”这些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有6次,其余54次均作为单音节词出现

36、。杨伯峻论语译注后面附的论语词典36将论语中的“是”字独立出现的54处分成以下六种1指示代词,这,此;2指示形容词,这个,此;3联系性动词;4形容词,对,对的;5副词,这样的;6小品词,用于动宾结构的倒装。据笔者分析,其中的1、2、5条可以看做是“是”在论语中用作指示代词的情况。“是”在论语中有和其他词结合构成复合连词的情况,如“是以”3次;“是用”3次;“是故”2次,本文只讨论单音节词,这些词不在这一范畴之内,所以不加讨论。(1)“是”的性质“是”字作为指示代词最先出现在西周文献中,之后有所发展,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指示代词之一。“是”字因为具有复指的作用,通常在句中用作主语、宾语以及定语,所

37、以笔者将其列入到体词性的近指代词之中。(2)“是”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指示代词“是”的句法功能比较齐全,在论语中有分别作主语、宾语、定语、谓语的例子。“是”作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使用情况“是”作指示代词可以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具有和名词相同的性质。“是”的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共出现了36次。“是”作主语,可以复指前面的内容,也可以复指后面的内容,前者的例子有5(A)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7(B)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17(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E)子闻之,

38、曰“是礼也。”315(F)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3(G)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724(H)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1210(I)是闻也,非达也。1220(J)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1330(K)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1431(L)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438(M)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1443(N)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530(O)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161(P)虎兕出于柙,龟玉

39、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161(Q)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1716(R)曰“是鲁孔丘与”186(S)曰“是知津矣。”186(T)曰“是鲁孔丘之徒与”186(U)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1917“是”作主语,复指后面内容的例子仅有一例6(A)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133此处的“是”指代后面“子之迂也”这句话,代词提前,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是”作宾语,可以和动词或介词组成动宾结构或者介宾结构。它在和动词搭配的时候可以用在动词前,也可以用在动词后。在论语中,“是”只有字用在动词之后的例子,例句如下(A)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

40、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510(B)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C)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728(D)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216(E)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34(F)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1315(G)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1419(H)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砣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1419(I)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61(J)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1920“是”和介词搭配的例句有(A)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5(B)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

41、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318(C)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188值得注意的是,“于是”这一介宾短语在后代逐渐凝固成为一个连词,但在论语成书年代还是一个介宾结构。“是”作为指示代词用作谓语的例子也有一例7(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186“是”用作指示形容词,在论语中的使用情况“是”用作指示形容词在句中作定语,用来修饰后面的名词的这种用法。它可以修饰主语或者宾语。“是”的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共出现了6次,例句如(A)夫子至于是邦也。110(B)子于是日哭,则不歌。710(C)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927(D)诚哉是言也1311(E)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510(F)子

42、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其孢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177笔者认为,例(A)、例(B)、例(E)中的“是”字没有具体指代哪个邦或哪日,可以翻译成“哪(个)”,所以是泛指代词。例(E)和例(F)中的“是”字均处在动词和宾语之间,构成了“动词是宾语”的句式。“是”用作副词,在论语中的使用情况“是”在论语作副词仅有一例(A)丘何为是栖栖者与1432在这里,“是”作为副词用来修饰后面的形容词“栖栖”,在句子中处在状语的位置,解释作“如此”。“是”在论语中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就是在宾语前置句中“是”加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杨树达、杨伯峻等认为“是”的这种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小

43、品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具体的意思。王力则不这么看,他认为它是指示代词,复指前面的宾语4P199。“是”的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共出现3例,例句如下(A)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11218(B)求无乃尔是过与161(C)周有大赉,善人是富。201杨伯峻、徐德庵等人认为,“是”在论语中有作为系词的用法。徐德庵指出“指示代词是与判断词是本来也无关系。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于是的异词同字,读音上有无差别,名词和名词性词组又均能独立充当判断句谓语。”18杨伯峻和徐德庵所引用的例子同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这一例。另外,刘斐29、高小焱30、吴燕31、刘兰玲32、江胜利33等人也都各自写有文章认为

44、论语中存在“是”作系词的例子。“是”字在论语中是一个表近指的体词性指示代词,使用频率相当高,在论语一书中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偶尔也作状语和谓语。2斯论语中“斯”字共出现了71次。据杨伯峻分析,“斯”在论语中有三种用法,分别是1指示代词,这人,这个,这里,这样(25次);2指示形容词,这个,这种(15次);3连词,这就,于是(31次)。笔者认为,前两种情况可以合并,是公认的“斯”字作为指示代词出现。有人认为第三种情况中的“斯”字也是指示代词,由于歧义较多,各家的观点也不一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考证。(1)“斯”的性质“斯”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学术界所公认的近指指示代词,论语中的指示代词“斯”

45、也不例外。(2)“斯”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斯”字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使用情况“斯”字用作指示代词可以在句子中用作主语或宾语。“斯”的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共出现了24次。“斯”作主语,多指代前文的内容,例句有(A)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216(B)子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539(C)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820(D)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123(E)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124(F)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69例(C)中,“斯”没有具体指代前面的那句话或词而是指代了前面所说的那种“君王求贤若渴”的情况。例(F)中,“斯”指代的是前面的省略句“困而

46、不学(者)”,而不是指代“困而不学”这种情况。“斯”作宾语,也大多指代前面的内容,它通常和动词或介词连用,构成动宾或介宾短语。“斯”作动词的宾语时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前者有(A)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112(B)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115(C)吾斯之未能信。56(D)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1612宾语后置的例子有(A)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53(B)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917(C)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吗,

47、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1122(D)曰“如斯而已乎”1442(两次)“斯”作介词的宾语的例句有(A)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311(B)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324(C)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71410(D)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85(E)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913(F)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1542例(A)中的“诸”字是“之于”两字的合音词,“示诸斯”即“示之于斯”。“斯”作为指示形容词,在论语中的使用情况“斯”用作指示形容词可以在句中作主语和宾语的定语。“斯”的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5次,例句如下(A)斯人也而有斯疾

48、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B)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617(C)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95(D)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E)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2(F)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127(G)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127(H)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1525(I)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1613(J)鸟兽不可与同羣,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86笔者认为,“斯”字作谓语在论语中也有一例,例句如下A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188此处的“斯”解作“如此”作

49、后一分句主语“其”的谓语,指代前面的“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论语中“斯”字还可以用作连词,语法界对此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但万献初22对“斯”字的连词一说提出质疑。他认为在上古汉语中“斯”、“是”、“此”同词,并提出“论11语孟子两书中所谓作连词的斯全是指示代词”一说。他从分析语法史入手,解释了“斯”字被前人解作连词的原因。再比照连词“则”,认为两者相去甚远。但笔者以为,从语言发展的角度上来看,“斯”作为连词在上古至少已经萌芽,并且从随文释义上来看,“斯”字在具体例句当中确实可以解释作连词。万献初的文章颇有新意,其观点也值得我们重视。另外,宗传璧和周烽23曾发表从“斯”字看一文,认为论语中的部分“斯”字应当作“析”解。此文在当时引起许多人的关注,杨剑桥27就发表论文对宗、周的观点表示质疑。之后,宗传璧34又写有论文解答杨剑桥的质疑。学生翻阅了这几篇文章,但学识有限,难以分清到底孰对孰错。“斯”字在论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指示代词。它在句子中通常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斯”字偶尔也作谓语,但用法比较特殊。值得注意的是,“斯”字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使用频率要远远大于其在其他语料中的使用情况。而古汉语另一常用指示代词“此”字在论语中却不见一例。笔者猜测,有可能在古汉语中“斯”和“此”读音相近,用法也大体相似,当时鲁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