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论吴伟业“梅村体”的叙事艺术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选题背景诗人吴梅村,作为明末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其诗多伤世感慨之作,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史称“诗史”。吴梅村历经明清两朝,从幼时聪慧到少年得志,从高中榜眼到平步青云,他的前半生平静而荣耀。时局动荡,清军入关,他的一生发生重大转折,诗歌创作生涯也进入了最高峰。吴梅村“仕明而明亡,不愿仕清而违心仕清”,内心无尽痛苦与愧疚,诗歌成了他的寄托,自己的感受与经历则成了他感慨兴亡与悲叹诗节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中,虽然抒情诗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叙事诗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五言古诗
2、、七言古诗、七言歌行是叙事诗常常采用的形式,特别是七言歌行体极受诗人的宠爱。具有代表性的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就以身处社会的重要历史现实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七言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清初诗坛叙事诗创作的一座高峰。2、选题意义“梅村体”在中国古代叙事诗中占有一席之地,本课题对“梅村体”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对吴伟业“梅村体”作品的深入了解。相对于吴伟业“梅村体”形成发展研究而言,目前对吴伟业“梅村体”叙事诗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内容基本集中在其代表作圆圆曲上,范围较窄。本课题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吴伟业的多部作品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吴伟业“梅村体”的叙事艺术并使之系统化。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
3、主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研读吴伟业的“梅村体”七言歌行体叙事诗,借助目前中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吴伟业的“梅村体”进行研究,再结合吴伟业的特殊经历及其所处社会的历史背景,总结其创作的艺术成就。研究内容的具体结构如下1吴伟业与“梅村体”11吴伟业生平和创作概述212“梅村体”的产生和发展2吴伟业“梅村体”的叙事艺术21“梅村体”的叙事结构艺术22“梅村体”的叙事视角艺术23“梅村体”的叙事时间艺术24“梅村体”的叙事语言艺术3总结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对本课题的研究采用综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即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进行课题研究。1、查阅吴伟业
4、文学创作的有关资料,了解相应的学术研究成果;2、阅读整理前人研究的各方面资料,通过分析和归纳,发现其中的研究缺失,从而确定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3、关注前人有关“梅村体”方面的论述资料,有针对性地学习歌行体,叙事学原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4、认真阅读吴伟业的“梅村体”代表作,根据研究任务有针对性地关注其叙事性的七古歌行体,并仔细分析文本;5、认真分析、思辨,得出自己的结论;形成文字,反复修改。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1、2010年11月25日12月21日,确定论文内容及题目;2、2010年12月22日1月初,论文开题,并填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开题论证记录表;3、2011年2月至3月,进一步查找资
5、料,完善构思,并撰写论文第一稿;4、2011年4月初,提交论文初稿,二稿,与导师交流修改论文;5、2011年5月,提交论文定稿。五、主要参考文献1吴伟业、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王勉吴伟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钱仲联明清诗文研究资料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叶君远清代诗坛第一家吴梅村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36伍福美吴梅村诗歌艺术新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7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8童庆炳文学论文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叶
6、君远论“梅村体”的形成和发展J中国文学与文化,2005(1)10付华“茶村体”与“梅村体”、“神韵体”比较研究J天中学刊,2009年第1期11郭建球论吴梅村叙事诗的艺术成就J中国文学研究,1997(1)12郝美娟吴伟业之梅村体与五古叙事诗的比较J文学艺术,2007(4)13曾垂超论梅村体D福建师范大学,200214高琪吴伟业与娄东诗派初探D苏州大学,200515张金环论吴伟业的“诗史”观兼论与“梅村体”之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616李杨梅村词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17陈抱成试论吴伟业叙事诗的艺术特色N郑州大学学报,1981(1)18林彬晖、郭建球类乎香山风华为胜谈吴伟业叙事诗对白居易
7、的诗的学习和借鉴N湘潭工学院学报,2000(2)19李秀成、周金声吴梅村诗歌艺术风格论N喀什学院学报,1994(3)20叶君远论吴梅村诗歌的艺术特色N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3)21王宇飞七言歌行的演变与“梅村体”N苏州大学学报,2002(7)22于慧谈吴梅村圆圆曲的叙事艺术N泰山学院学报,2004(4)23张宇声论“梅村体”所受李、杜歌行之影响N淄博学院学报,2000(4)24向琪吴梅村叙事诗的传奇色彩N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3)25施赛男从吴伟业隐居十年的作品看其仕清政治态度N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26陈卓“梅村体”对唐代七言歌行的继承和发展N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
8、8(4)27肖鲁云圆圆曲开拓性的叙事模式分析N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9(6)28WALLACEMARTIONRECENTTHEORIESOFNARRATIVEMNEWYORKCORNELLUNIVERSITYPRESS,198629JAMESPHELANANDPETERJRABINOWITZTHEORYANDINTERPRETATIONOFNARRATIVEMTHEOHIOSTATEUNIVERSITYPRESS,20074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论吴伟业“梅村体”的叙事艺术吴伟业是明清之际一代文学大家,歌行成绩突出,誉满当时,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代,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吴伟业以明末
9、清初的重要历史现实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七言歌行体的叙事长诗,其叙事诗号称中国古典文人叙事诗之殿军,我国不少学者也已经围绕此议题展开了各种研究,综述起来,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吴伟业的政治态度吴伟业的一生作品颇丰,在当时独步文坛,但其仅有的三年的“仕清”行为却是他一生最大的痛。施赛男从吴伟业隐居十年的作品看其仕清政治态度(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文章从吴伟业隐居梅村近十年所作的部分作品中寻找在政治之痛所在。罗燕、周家胜在沉重枷锁下的心灵自赎论吴伟业诗歌中的“贰臣”意识(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吴伟业明亡之后无可奈何仕清朝,在的后半生的忏悔自辩中度过,不过也正因为有如
10、此沉重的精神枷锁才使他的诗歌大放异彩。二、“梅村体”研究叶君远先生是当今研究吴梅村的第一人,他对吴梅村的研究深入细致,成果丰硕,曾先后发表过吴梅村研究、吴梅村诗选、吴伟业评传、吴梅村年谱等文集。吴伟业的歌行以学习四杰元白为主,兼融多家,既继承了前人的创作经验又开拓了属于自己的领域。在清代诗坛第一家吴梅村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中叶君远先生认为,一种文学创作被冠以“某某体”时必有其与众不同的风貌,“梅村体”与历史上同类歌行相比有其独创性,而最能体现其创作个性、最具有代表性的篇章都是叙事歌行。1、“梅村体”的形成和发展叶君远论“梅村体”的形成和发展(中国文学与文化,20051)梅村体的形成和
11、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除了诗人自觉的艺术追求,时代变幻对作品题材内容、感情色彩、艺术风貌起了决定性影响。2、“梅村体”受唐代歌行的影响张宇声论“梅村体”所受李、杜歌行之影响(淄博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认为,“梅村体”在艺术继承上受李、杜歌行影响,其受李白影响是偶一为之,受杜甫影响则5是常态,具体表现是继承了杜甫的“诗史”精神。王宇飞七言歌行的演变与“梅村体”(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7期),以“梅村体”的艺术分析为切入点,以七言古诗的声律特征为核心,梳理出七言歌行中的“齐梁体”和“盛唐体”的衍生轨迹,从而分析“梅村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陈卓“梅村体”对唐代七言歌行的继承
12、和发展(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则认为“梅村体”是以唐诗为宗,学习借鉴初唐“四杰体”、杜甫“少陵体”和元、白的“长庆体”,再结合自身的独特创作,开启了七言歌行和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新格局。3、“梅村体”的比较研究关于“梅村体”的比较研究文章较少,目前有付华的“茶村体”与“梅村体”、“神韵体”比较研究,文章通过三者对比反映了清初诗人的不同心理特征、生活方式,体现了清初诗歌走向的变化与演进历程。三、吴伟业叙事诗研究学术界对吴伟业叙事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其叙事诗与元白诗歌的关系以及吴伟业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个性。1、吴伟业叙事诗的特点林彬晖、郭建球类乎香山风华为胜谈吴伟业叙事诗对白居易的诗的
13、学习和借鉴(湘潭工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认为吴伟业的叙事诗是对白居易的叙事诗的继承和发展。吴伟业的叙事诗吸收白诗铺排特长,并在此基础上注入“史”的元素,在主题叙事的前提下将抒情发展到极致,论述了吴伟业叙事诗“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的特点。向琪吴梅村叙事诗的传奇色彩(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则分别从选材和叙事结构上分析吴梅村叙事诗的特点。2、吴伟业叙事诗与其他叙事诗的比较郝美娟吴伟业之梅村体与五古叙事诗的比较(文学艺术2007年第4期)论述了梅村体和五古叙事诗的异同,虽然两者主人公不同,情感力度不同,但最终表现的都是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3、对吴伟业叙事诗圆圆曲的研究“梅村体”叙事
14、诗约有百首,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更是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名篇。于慧谈吴梅村的叙事艺术(泰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认为,不朽的诗篇都是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圆圆曲的成就不仅在于主题的沉痛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意义,还在于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6肖鲁云开拓性的叙事模式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96)从叙述人的变化和叙述时空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吴伟业在创作圆圆曲时采用的是一种开拓性的叙事手法,采用“复调”叙述,时空跳转。四、吴伟业诗歌的艺术风格对吴伟业叙事诗的艺术特色研究较早的应该算是陈抱成1981年发表在郑州大学学报上的试论吴伟业叙事诗的艺术特色,文中作者从五方面阐述吴伟业叙事诗的艺术特色
15、,分别是咏叹历史悲痛,用繁丽的语言表达哀思,注重格律,奇曲变幻的结构艺术,通过行动和语言塑造人物。文中列举吴伟业圆圆曲、鸳湖曲、永和宫词等作品,分析文中内容以支持自己的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李秀成、周金声在吴梅村诗歌艺术风格论(喀什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将吴梅村的艺术创作个性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主体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能力,主要表现为作品的实证性;二是作品表现出来的女性美的光辉;三是艺术意境表现出来的悲剧美感。郭建球论吴梅村叙事诗的艺术成就(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在谈到吴伟业叙事诗的艺术成就时高度赞扬吴伟业的叙事诗,肯定他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并从结构、比兴手法的运用、讽刺艺术、抒情风格这
16、四方面对吴伟业的作品加以分析,将这四方面归结为梅村叙事诗的四大成就。叶君远先生是当今研究吴梅村的集大成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论吴梅村诗歌的艺术特色(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中,叶君远先生指出吴梅村诗歌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史诗般的场景和丰富的内容,内心的真情实感,精美的艺术形式。在吴伟业的诗中,这三个特点和相融合,形成一种“容娇气壮”的独特诗风,确立了吴伟业在诗歌史上的不朽地位。五、吴伟业与卞玉京与“秦淮名妓”卞玉京的交往,是吴梅村一生中的重要经历。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刘琳的从看吴伟业的两种情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87)和施祖毓、洪丽慧的吴梅村与卞玉京(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
17、5年第3期)。前者主要探讨两人之间的苦恋与国破家亡时刻的悲欢离合;后者主要梳理了吴梅村与卞玉京之间的关系。六、吴伟业集外文近年来,李学颖先生积数年之功,以梅村家藏稿为底本,编成了吴梅村全集,堪称当今收录吴氏作品最完备的文集,然而吴伟业交友广泛,创作甚多,难免会出现沧海遗7珠。这里便列举一篇对吴伟业集外文的拾遗之作。陆永强吴伟业两篇集外文(中国典籍与文化第37期)文中介绍两篇吴伟业的序文,分别为槐轩集序和诒清堂文集序。以上即为目前学者对吴伟业“梅村体”的研究现状,纵观上述研究文献,我们可以发现,随着人们对清代叙事诗的重视,一些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在研究有关“梅村体”形成与发展中,学者
18、基本都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到的“其中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为依据进行研究。相对于吴伟业“梅村体”形成发展研究而言,学者对其叙事艺术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内容基本集中在其代表作圆圆曲、鸳湖曲、永和宫词等作品上,范围较窄。在分析艺术特色时每位学者各有论断,缺乏统一性。吴伟业相对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是其所处的时代及自身经历的特殊性,因此,本次论文希望结合历史背景及吴伟业“仕明而明亡,不愿仕清而违心仕清”的特殊经历对其叙事歌行进行分析,从而结合作品总结其创作中的叙事艺术。主要参考文献1吴伟业、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M
1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王勉吴伟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钱仲联明清诗文研究资料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叶君远清代诗坛第一家吴梅村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伍福美吴梅村诗歌艺术新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7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8童庆炳文学论文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叶君远论“梅村体”的形成和发展J中国文学与文化,2005(1)10付华“茶村体”与“梅村体”、“神韵体”比较研究J天中学刊,2009年第1期11郭建球论吴梅村叙事诗的艺术成就J中国文学研究
20、,1997(1)12郝美娟吴伟业之梅村体与五古叙事诗的比较J文学艺术,2007(4)13曾垂超论梅村体D福建师范大学,200214高琪吴伟业与娄东诗派初探D苏州大学,200515张金环论吴伟业的“诗史”观兼论与“梅村体”之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616李杨梅村词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17陈抱成试论吴伟业叙事诗的艺术特色N郑州大学学报,1981(1)818林彬晖、郭建球类乎香山风华为胜谈吴伟业叙事诗对白居易的诗的学习和借鉴N湘潭工学院学报,2000(2)19李秀成、周金声吴梅村诗歌艺术风格论N喀什学院学报,1994(3)20叶君远论吴梅村诗歌的艺术特色N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3)2
21、1王宇飞七言歌行的演变与“梅村体”N苏州大学学报,2002(7)22于慧谈吴梅村圆圆曲的叙事艺术N泰山学院学报,2004(4)23张宇声论“梅村体”所受李、杜歌行之影响N淄博学院学报,2000(4)24向琪吴梅村叙事诗的传奇色彩N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3)25施赛男从吴伟业隐居十年的作品看其仕清政治态度N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26陈卓“梅村体”对唐代七言歌行的继承和发展N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4)27肖鲁云圆圆曲开拓性的叙事模式分析N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9(6)28WALLACEMARTIONRECENTTHEORIESOFNARRATIVEMNEWYORKCORN
22、ELLUNIVERSITYPRESS,198629JAMESPHELANANDPETERJRABINOWITZTHEORYANDINTERPRETATIONOFNARRATIVEMTHEOHIOSTATEUNIVERSITYPRESS,20079本科毕业论文(20届)论吴伟业“梅村体”的叙事艺术10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引言1一、“梅村体”的叙事结构1(一)叙事为主,抒情为辅2(二)多线索交织并进3(三)倒叙结构的大胆使用4二、“梅村体”的叙事视角5三、“梅村体”的叙事语言6(一)用典精当6(二)音韵协调7(三)辞藻艳丽9结束语10参考文献11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I【摘要】晚明时崛起的吴伟
23、业用毕生精力将自己的经历与感受转化为创作,以其独特的风格,纷繁的叙事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清初诗坛的写实风气。“梅村体”长篇叙事诗在结构上转平铺直叙为多线头交织并行;在叙述过程中叙述人称灵活运用;在叙事语言中将用典引入长篇叙事诗,语言辞藻绚丽,音韵和谐,把长篇叙事诗的表现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制高点。【关键词】吴伟业;梅村体;叙事艺术。II【ABSTRACT】WHENTHERISEOFTHELATEMINGWUWEIYESPENTHISWHOLELIFETOUSEHISOWNEXPERIENCESANDFEELINGSINTOWRITING,WITHITSUNIQUESTYLE,INTRI
24、CATENARRATIVEFORMTHEIROWNUNIQUEARTISTICSTYLE,CREATINGAREALISTICATMOSPHEREOFEARLYQINGPOETRY“MEICUNSTYLE“LONGNARRATIVEPOEMINSTRUCTURESWITCHTOTELLINGATALEFORTHEMULTITHREADWOVENINPARALLELINTHENARRATIVEPROCESSDESCRIBEDINTHEPERSONFLEXIBILITYINTHENARRATIVELANGUAGEWILLUSETHECODE,THEINTRODUCTIONOFLONGNARRATI
25、VEPOEMS,LANGUAGE,RHETORICANDBRILLIANT,THESOUNDHARMONY,THELONGNARRATIVEPOEMOFTHEEXPRESSIVEARTSTOANEWHIGHGROUND【KEYWORDS】WUWEIYE;MEICUNSTYLE;THEARTOFNARRATION。1引言长篇叙事诗源于民间文学,在中国历史悠久,但其发展并不完善。钱仲联曾说“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一体,不很发达。”1从元稹、白居易之后叙事创作由盛转向衰,沉寂几百年。到了明末清初,吴伟业脱颖而出,叙事诗境界大开。吴伟业成为了当时诗坛领袖,堪称诗坛独步。在叙事诗创作方面,吴伟业堪称是杰出的
26、大家,他的创作不仅在数量上超过前人,质量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将文人叙事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吴梅村诗集共收录诗一千零三十首,其中古诗一百五十五首,而在大量五七言歌行中,可以指为叙事诗的多达数十首。吴伟业的七言歌行体叙事诗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都是相当引人注目的,无论在选材立意还是叙事技巧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在整个诗坛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他用毕生精力将自己的经历与感受转化为创作,完成了大量歌行体叙事诗。他的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萧史青门曲等作品也都已成为传世名篇。如果要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漠视吴梅村及其诗歌创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吴伟业的诗歌创作做了如下评价“格律本乎四
27、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2,由此可见,吴伟业的叙事诗是在继承前人优秀的叙事艺术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这对古典叙事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吴伟业的七言歌行体叙事诗既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又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总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梅村体”的叙事结构吴伟业的诗词才华横溢,文字风雅;由于时逢国乱,阅历兴亡,诗句多激楚苍凉,风骨傲然,被誉为一代词宗。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说“梅村长歌古今独绝”3这一概括相当准确。吴伟业一生写诗千余首,创作章法效仿唐人,但又不墨守成规,创作的七言歌行体叙事诗自成一体,世称“
28、梅村体”。从诗歌的性质来说,吴伟业从元白的长庆体那里学得正1钱仲联梦苕庵专著二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7页2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梅村集四十卷(通行本)3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下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23页2言直述、重在叙事的叙事手法,但是他又摒弃了长庆体按照事件的自然过程来叙述的方式,借鉴了初唐四杰铺陈婉转的形式以及具有抒情性的结构方法来创作叙事诗,采用倒叙手法叙写事情的始末,这使得诗中的意向在诗人的联想中腾挪跳跃。富有创新的写作方式使得吴伟业的长篇叙事诗比较长庆体则更为精工华丽,比较初唐四杰的创作内容,吴伟业的叙事诗则更注重
29、叙事成分。(一)叙事为主,抒情为辅中国古典叙事诗可分为文人叙事诗和民间叙事诗,文人叙事诗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都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而民间叙事诗则正好与之相对,在创作过程中更注重的是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吴伟业的歌行体叙事诗在创作中注重叙事,在叙事中则又寄托兴亡之感,故国之思。吴伟业诗歌创作中以记叙为主,抒情为辅。吴伟业的七言歌行体叙事诗以明末清初的历史为题材,描绘当时的人物与现实,志在以诗存史。吴伟业诗歌创作的一大主题是以明末清初历史为题材,描写当时的动荡岁月与沧桑巨变。吴伟业绝大部分作品写的是明末清初的历史事件,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清易代的特殊时期,当时战事连连,风云变幻,到处是烟火刀枪,到
30、处能见农民起义军。清军入关明朝覆灭,一片荒凉,哀鸿遍野,动荡的社会为诗人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痛失名节的悲吟”4,是吴伟业诗歌创作的另一个主题。他曾一度仕清,但在出仕的十年生涯中他心怀旧主,对自己晚年仕清的表现很是不满,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一直非常懊悔。顺治十年,吴梅村应召赴京,路经淮阴,感慨良多,觉得自己生不如死。他在过淮阴有感之二写道“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在自叹中如此感慨“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松筠敢厌风霜苦,鱼鸟犹思天地宽。”到了临终,他更是把自己的一辈子贬得一无是处“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
31、在这些诗词中,与其说是为自己作辩解,还不如说这些词中更多地表现了个他个人在历史的变迁中难以自主的悲哀。吴梅村年轻的时候春风得意,出言几乎可以说狂傲,曾写道“陆机辞赋早年独步江东;苏轼文章一日喧传天下”,以陆机苏轼自比可为自信到了极点。而到了四十岁,他却已是“而发变齿落,志虽盛而气亦已衰矣”。吴伟业因为自己一身事二主,深表悔恨,如果说我在那些抗清者的言论里,读到的是一种舍生成仁的悲壮气概,那么在失节仕清者吴梅村这里,我读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73页3到则是未能舍生成仁的悔痛。在叙事的同时,吴伟业的文章也重视抒情,无论是写帝王妃嫔的恩宠悲欢,还是农民起义战争,抑
32、或者是歌伎艺人的痛楚,经历过明清易代,历史动荡岁月的吴伟业所抒发的主要是一种国破家亡的感伤情绪。吴梅村“仕明而明亡,不愿仕清而违心仕清”,内心无尽痛苦与愧疚,诗歌成了他的寄托,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讲述的就是他在重游南京时遇到曾经在国子监认识的老叟,虽然还是在原来的地方,但是一切都已物是人非,曾经的繁华昌盛已被孤独凄凉取而代之。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通过写田妃、公主的身世遭遇抒发作者对改朝换代沧桑巨变的感慨。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景物的描写往往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鸳湖曲中开篇就以景入情“鸳鸯湖畔草粘天,二月春深好放船。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溪烟”,春天美丽的景色正好与吴昌时的悲剧相映衬,隐含着诗
33、人内心的伤感,表达了对人生空幻的惆怅之感。文章主体叙事而重视抒情,将感伤的情调蕴含在诗歌的人物叙事之中,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深刻的价值与历史沉重感。中国诗史中,抒情诗比叙事诗发达,文人叙事诗抒情色彩的浓厚是叙事诗发展的必然趋势。单纯的叙事而缺乏抒情则使整篇文章读下来淡而无味,而好的叙事诗则能在叙事的前提下将抒情发展到极致,吴伟业则做到了这一点,他的文章主体叙事而重视抒情,将感伤的情调蕴含在诗歌的人物叙事之中,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深刻的价值与历史沉重感。(二)多线索交织并进按照时间顺序,采用单条线索发展演进的叙事诗在我国的古典叙事诗中最为常见的。到了元、白时代,选取人物、事件、情节,在作者的安排下沿
34、着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有顺序地作线性发展。此后,这一范例也为大多数文人所模仿,直到“梅村体”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一传统的创作手法。吴伟业所处的时代急剧动荡,客观的单线条记录已经满足不了文人们对于现实社会的所见所感,用多线索的方式来寄托兴亡哀思,表达内心的情感成了创作的追求。无论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或是比较简单的,在结构上一般都是一步接着一步,以一种简单的事情发展顺序展开叙述,在连贯的叙事中,不仅无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限制了内容的表达,为适应现实生活的纷繁复杂和叙事结构的形态发展,所以吴伟业则改变了这传统的叙事风格,创造了古典叙事诗结构艺术的新阶段。4在结构上,梅村体以多线索交织并进的结构开创了自己
35、的新特点。如永和宫词主要讲述了田妃在永和宫的经历,反映宫妃在深宫大院里的遭遇与幽怨,但除此之外,另外三条副线齐头并进,田妃的父亲以及儿子的遭遇和农民起义军的描述加深了诗歌的主题,这首诗已从一个宫妃的命运上升到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5。萧史青门曲是一篇人物众多、头绪纷繁、跳跃性很强的作品。故事叙述了神宗、光宗、思宗三代四位公主及驸马的故事。文中以宁德公主的命运转变为主线,以乐安公主与荣昌公主以及长平公主为副线叙写了几代公主的命运,三线并行,忆上加忆,顺序中夹着倒叙,繁而不乱。诗以明亡为背景,以“萧史青门望明月”开头,以“万事荣华有消息”为线索将一个个片段在思想含义上串联起来。文中始终贯穿着诗歌所要表
36、达的四位公主与驸马由盛变衰的主旨,将看似零乱的片段编织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结构的诗歌在理解上比平铺直叙的诗歌要费劲的多,但这能使诗歌更含蓄,更有韵味,这也正是吴伟业诗歌的特殊之处。(三)倒叙结构的大胆使用“梅村体”叙事结构上的另一大特点便是采用倒叙结构来展现故事面貌,这是他对改变长篇叙事诗结构的一种大胆尝试。在吴伟业的笔下,传统的顺序结构已无法满足他表达的需要,于是在创作中,他常采用倒叙手法来叙述复杂的故事内容,在几个看似散乱的片段中蕴含深刻的文章主旨。最能体现吴伟业叙事诗倒叙结构特点的莫过于圆圆曲了,这是吴梅村叙事诗传奇化的代表。传统的叙事诗基本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记叙的,但是吴伟业在
37、创作时则打破传统,在创作时运用多种叙事手法,转化时空结构,在变幻中推动故事发展。圆圆曲主要讲述了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故事,原本故事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一步步展开,但吴伟业另辟蹊径。“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文章开头便切入主题,交代明朝灭亡的大背景;全军上下都披麻戴孝全身素装之时“红颜”两字交代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真正目的,强烈的视觉效果一下子就征服了读者。然后再写两人相识相恋以及订婚的经过。在写陈圆圆跟随吴三桂西征而享尽荣华富贵时诗人又插入了自己想象的画面陈圆圆原来的浣纱女伴,以及教曲的技师都为她命运的改变而羡慕嫉妒,同时对自身容颜衰老而感到可悲,这里从
38、侧面反映出当时陈圆圆所拥有的无尚荣耀。吴伟业的诗歌充满强与弱、繁华与萧条、喧闹与凄凉、欢笑与眼泪,交织着理想与现实5邓新跃为一代兴亡存照赏析J名作欣赏,2006(3)5的矛盾。这一切矛盾的种种都被诗人巧妙地安排在多变的叙事方法之中,独具匠心的设置增加了诗歌的传奇氛围。吴伟业在创作时采用倒叙手法所作的诗往往会以片段的形式出现,在结构上看似散乱但在内容上却又紧密的联系,各种意向在诗人的联想中腾挪跳跃。情节的这种跳跃性使得情节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处处给人一种具有跳跃性的跌宕之感。二、“梅村体”的叙事视角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诗按照叙事人称和叙事口吻的不同能够分为第一人称叙事、第二人称叙事和不同叙事者进行
39、联合叙事这三种类型。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一般是依靠限知视角和倒叙的形式来进行自传式的叙事;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事则通常采用全知视角和单线型的顺序结构进行叙事;不同叙事者进行联合叙事往往采用限知与全知相交替的角色转化以及在顺序中含有插叙的叙事结构来进行复合叙事。吴伟业叙事诗的另一大特色是叙述人称的灵活运用,在有限的篇幅中既有主人公的自述又有作者的评论,叙述人称的灵活运用使诗歌读来耐人寻味。元白的叙事诗大多数是通篇采用第一人称或者是第三人称叙事,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琵琶行中注重第一人称的叙述,偶有琵琶女的自述时也是过渡清晰“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很快又转为第一人称;长恨歌则通篇采用
40、第三人称叙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吴伟业的叙述人称则比较灵活多变,有些诗歌开头使用第三人称叙事,而到了后面,为了便于抒情,则改为第一人称叙事。吴伟业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诗歌占了其叙事诗总数的一半,用第一人称叙事便于直接抒情,也增强了叙述的内容的真实性。有些诗歌则在开篇使用第一人称叙事,接下来则又会转为第三人称叙事。例如松山哀里“拔剑倚柱悲无端,为君慷慨歌松山”,这里展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悲愤的形象,之后则用第三人陈追述松山一役。而吴伟业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圆圆曲则具有突破性的采用隐藏身份的第三人称以及使用吴三桂、陈圆圆的口吻交替叙事。接下来就以圆圆曲为代表分析一下吴伟业在此诗中叙事视角的不同转换。
41、吴伟业所作的圆圆曲打破了一般叙事诗中叙事者唯一化、叙事视角稳定化的常态,以独有的“联合叙事”方式凸显出本诗的独特地位。中文章开头用第三人陈叙述紧张局势“鼎湖当日弃人间,破帝收京下玉关。”接下来则是作者自己的评说“恸哭六军俱搞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两句则是陈圆圆以“吾”为第一人称对自6己感受的一番倾诉。随着叙事过程的不断推进,叙事视角也在不断地随之变动,在文章接下来的部分则模拟吴三桂的口吻加以辩解,效果是越抹越黑。本篇文章总是从一个人物的叙事视角转化到另一个人的叙事视角,很快,文章九至四十二句又从吴三桂第一人称的自我辩解陈述转为第三人称的作者追述两人的相识过程,
42、这一过程很长,一波三折,极具戏剧性。直到“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又转为陈圆圆的第一人陈自述,紧接着则是以第三人称描绘陈圆圆的幸福生活,最后作者吴伟业添加自己的评述“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对圆圆曲中诗人在叙述陈、吴两人爱情结果中交替使用一、三人称,使整首诗的叙述在富有变化的叙述中展现复杂的历史事件,将诗人的感情浓缩于有限的篇幅之中,陈圆圆和吴三桂这两个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更是在诗人的描绘下变得神秘莫测,引发读者不断的想象和联想,具有诗意和美感。这种多人叙事和多视点观察的叙事模式造成了一种众声喧哗、真伪难辨的艺术效果。叙事者和被叙事者都不凌驾于对方之上,而是在一定情况下叙事视角
43、的转换,这使得叙事者和被叙事者得叙事话语都具有权威性。这种由不同的叙事者进行联合叙事诗,在叙事对象和叙事结构中都变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而第一、三人称交替运用,将复杂的事件用个人自述与他们叙述来展现,中间省略过渡衔接具有很强的跳跃性,造成一种蒙太奇式的转换效果。叙事人称的转变和叙事口吻的不同使文章富有腾挪跳跃之感。三、“梅村体”的叙事语言吴伟业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明清易代之时,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诗歌的语言,在创作过程中以明代上层阶级人物为切入点,采用形式较为自由的七言歌行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来透视那个动荡的时代。(一)用典精当袁枚语录中曾提到“梅村七言古,用元白叙事之体,拟王
44、骆用事之法”。元白之体即是“长庆体”,吴伟业的叙事诗则继承了元白叙事诗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并融合了初唐四杰的格律特征。吴伟业还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他将历史事件与现实融合,扩大诗歌的容量,是人物命运与历史交叠,通过用典来歌咏时事。早期的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作品中很少有用典现象,发展到唐代,如7白居易的琵琶行、韦庄的秦妇吟仍旧没有用典,他们的叙事诗大多以以铺叙宛转、平易晓畅为特色。到了明末清初吴伟业时用典则成了一大特色,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圆圆曲七十八行,用典不下二十处,永和宫词一八零八行,用典有四十多处,可见在他的笔下,用典成了写作时的惯用手法。吴伟业叙事诗的用典艺术在当时社会非常成
45、功,黄与坚曾评价说“先生之诗,妙在搜奇探胜,尽古今所有,奔凑腕下,所谓错综万象,赋家之心也。”用典能使现实与历史相结合,使诗歌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多层次的艺术美感。永和宫词用典相当成功,诗开篇写田贵妃的邑里氏族“扬州明月杜陵花,夹道香尘迎丽华。旧宅江都飞燕井,新侯关内武安家。”短短的四句诗便使用了六个典故。“扬州明月”出自杜牧诗句“明月满扬州”;“杜陵花”出自韩君平诗“春衣夜宿杜陵花”,这里不仅达到了用典的技巧,还将现实与历史相结合阐述了田贵妃原本是杜陵人,后来移居扬州。“香尘”出自王嘉拾遗记中以沉水香屑布象床上。接下来又使用张丽华、赵飞燕、杨贵妃等皆无善终的典故来预示田贵妃悲惨的晚景。圆圆曲中
46、“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当时吴三挂正值当红时期,作者便借用吴王夫差来暗示吴三桂最后的下场“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通过写陈圆圆与吴王游玩,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暗示吴三桂的悲剧命运。萧史青门曲中描绘明亡后不久崇祯长女长平公主病死“尽叹周郎曾入选,俄惊秦女速登仙”,“秦女登仙”出出自列仙传,作者用这一典故代长平公主之死。用典不仅能达到语言精练而意蕴深厚的功效,还能婉转含蓄地表现诗人的情感,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好用典故是吴伟业长篇叙事诗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也是古代诗歌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吴伟业谙熟史记、前后汉书、晋书及南北史,写诗时典故随手拈来。在的二十多篇长篇叙事诗
47、中,用典十分普遍。用典其实是诗人塑造形象、烘托气氛、表现意境的一种手段,使事用典如果能与长诗所叙述的故事情节自然吻合,那么不仅没有限制住内容的表现反而丰富了诗歌的形象,加深了思想内涵,使诗歌更具有艺术感人力量。(二)音韵协调七言歌行,在小说还未被重视之前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可以算得上是容量较大的文学样式。七言歌行体叙事自由韵律宽松,作家无论是抒情叙事都能挥洒自如。胡应麟诗薮中说“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8才思。李杜之才,不尽于古诗而尽于歌行。”6乐府诗本来就是入乐歌唱,在韵律上自然谐调。歌行之体,本于乐府,乐府诗歌在以前是用来和乐而唱的,所以在创
48、作过程中需要讲求音韵和谐。在吴伟业的叙事诗里,对仗工整,句型一致的特殊句式也是随处可见的。例如在楚两生行中“一生嚼征与含商,笑杀江南古调亡。洗出元音倾老辈,叠成妍唱侍君王。一丝萦曳珠盘转,半黍分明玉尺量。最是大是西去曲,累人肠断杜当阳。”文中每句末尾“亡”、“王”、“量”、“阳”都押韵,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听琴歌中模仿孔雀东南飞中的比兴手法,“驾鹅逢天风,北向惊飞鸣。飞鸣入夜急、侧听弹琴声。借问弹者谁,云是当年卞玉京。玉京与我南中遇,家住大功坊底路。”在这里吴伟业不仅注重音乐美,更是运用“飞鸣”和“玉京”两处连珠,具有回环往复的功效。对偶句的使用在吴伟业的文章中更是俯拾即是“殿内遂停三
49、部伎,宫中为设八关斋。”(洛阳行)、“料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圆圆曲)、“旧宅江都飞燕井,新侯关内武安家。”(永和宫词)、“料晖有恨家何在极浦无言水自流。”(后东皋草堂歌)“南内方看起桂宫,北兵早报临瓜步”(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等,此类对偶句在吴伟业的叙事诗中随处可见。永和宫词共108句,其中46句用了对偶,萧史青门曲共92句,其中38句用了对偶,如此多的对偶给人一种整齐,匀称的美感。吴伟业的七言歌行还十分注重韵脚的使用。在诗歌创作时,韵脚的转换要服从于内容的变化,而从韵律上看,则具有高低升降的变化的美感,这是作品内容变化的外在表现。赵翼曾评价吴伟业“古诗擅长处,尤妙在转韵。一转韵则通首筋脉,倍觉灵活7。”由此可见吴伟业诗歌创作中对于韵脚的转换功力之深。转韵是摆脱作品平铺直叙的手段之一,圆圆曲全诗共十次转韵,与情节的转换达到了非常协调的状态,收到跌宕起伏、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雁门尚书行写尚书长子寻弟,韵一转,“回首潼关废垒高,知公于此葬蓬篙”,诗人站在长子的角度对战乱的悲痛进行回顾。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先叙诗人与卞玉京在南中相遇,韵一转则写“诏书急下选蛾眉”的旧事。琵琶行中“先皇驾幸玉熙宫,凤纸签名唤乐工。苑内水嬉金傀儡,殿头过锦玉玲珑。”描绘的是一派升平气象,然而韵一转,乐极生悲“一自中原盛豺虎,暖阁才人撤歌舞。”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