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人文教育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初探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20世纪中叶,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城市化进程,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人口工作、居住、生活在城市当中。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全球已经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口工作、居住、生活在城市当中,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因此,2L世纪被称为城市的世纪,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地区与地区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以城市带动区域的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正在成为国家和地区领导人的战略选择。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研究的兴起,城市
2、历史的研究日渐受到关注。20年来,中国城市史研究在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兴起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学术研究领域的开拓和创新。同时,中国城市史研究本身也需要不断地开拓与创新,才能保持活力和持续发展。因而如何从一个新的角度、新的视野来看待中国城市史研究,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宋代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繁荣昌盛,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与前代相比,宋代城市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第一,城市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职能出现多样化,有工商型城市、商业型城市和手工业型城市等三种类型。第二,农村商品经济发达,“草市”逐步演化为商业性集镇。宋代“草市”向集镇
3、的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草市大量涌现、草市向商业集镇演变和商业集镇向手工业专业镇转化三个阶段。第三,海外贸易空前发达,港口城市大量出现,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加速了贸易口岸城市的发展。宋代城市的发展,推动了政府城市管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明州(今宁波市)地区的城市从秦汉开始就有记载,共有余姚、句章、鄞县、鄮县等县城的建立。经过近千年的开发发展,到唐开元二十六年738,随着明州的设立,有了州一级城市的建设。明州州城经过唐中后期、五代十国的发展,2到宋代,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经济日趋繁荣,成为东南沿海的一大港口型城市。而唐宋时期是宁波从一个相对落后的边缘地区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地方经济区域的变迁时期,
4、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后,宁波由于地理位置靠近临安,地位日益显著。随着明州城市的发展,相关的城市市政管理亦得到不断的发展。因此,研究明州这个港口型城市的市政建设和管理问题,不仅能够揭示宋代明州市政管理的状况,而且从个案的角度推进宋代城市史研究,即便对今日中国城市建设,亦不乏历史借鉴意义。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基本内容1、序言概括性回顾宋代之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道路,揭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一个转折,这不仅表现在城市规模以及城市经济的繁荣上,而且表现在城市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宁波城市管理即其一例。关于唐宋明知铺城市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有陆敏珍的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
5、傅璇琮的宁波通史。最后交待本文研究的意义研究明州这个港口型城市的市政建设和管理问题,不仅能够揭示宋代明州市政管理的状况,而且从个案的角度推进宋代城市史研究,即便对今日中国城市建设,亦不乏历史借鉴意义。2、唐宋明州城市的发展唐宋时期,是宁波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地方经济区域的变迁时期,明州进入了实质性的发展时期。南宋定都临安后,因为地理位置邻近行都临安,明州的地位日益显着。两宋时期,大量北方人口的南迁,人地矛盾上升和宁波城市经济空前兴盛,都市文化常活跃等的现状,城市中原先的制度被相继打破,为城市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城市市政管理的成熟和趋于系统化。3、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
6、制度和措施1市政建设主要从明州的城防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建设三个方面进行阐述2商业管理厢坊制的管理形式、国内工商业行会、海外贸易的使馆设置三方面加以阐述33社会治安主要从城市防火、人口户籍管理、夜禁、城市驻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4社会救助4、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的特点和成效宋代是明州城市实质发展的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宋代城市管理依据现状适时改变措施,前期颇有成效,后期由于官府的腐败,成效下降。5、结论(二)主要问题通过课题的研究,考察明州城市管理的内容和成就,并从个案研究中揭示宋代城市管理的特点。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1、翻阅宁波古今方志等文献,系统梳理唐、宋
7、明州城市发展史。2、考察分析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各个方面的情况,如市政建设、商业管理、社会治安、社会救助等。3、揭示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的特点,评价其成败。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年11月中旬导师出题,学生选题,导师学生相互交流,导师下达任务书;2010年11月中旬12月中旬查阅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准备开题报告;2010年12月25号左右论文开题论证报告;2011年2月4月完成论文初稿,准备论文中期检查;2011年4月5月中旬与导师交流,完成论文二稿、三稿,并定稿,准备答辩材料;2011年5月20号左右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宋元四明六志”,载宋元方志丛刊M,中华书局1990年
8、出版。2、于福海宁波市志M,中华书局1995年出版。3、林士民三江变迁宁波城市发展史话M,宁波出版社2002年出4版。4、徐季子、周冠明千年月湖M,宁波出版社2002年出版。5、乐承耀宁波古代史纲M,宁波出版社1995年出版。6、傅璇琮宁波通史宋代卷M,宁波出版社2009年出版。7、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8、陆敏珍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9、刘小成、陈国灿南宋时期两浙城市的市政管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10、久保田和男宋代开封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11、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M
9、,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12、陈鸿彝宋代城市的治安管理J,江苏公安专科学报,1988年第5期。13、柳雨春,杨瑞军试论宋代城市的治安管理J,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14、程存洁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M,中华书局2002年版。15、梁国楹略论宋代城市工商业行会的形成J,德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16、邱云飞,孙良玉宋代的城市消防制度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17、胡建刚宋代厢坊制的城市治安功能J,兰台世界2009第6期。18、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19、宁欣街城市社会的舞台唐宋城市变革中的线形空间,文史哲2006年第5期。20、周宝珠宋代东京
10、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21、陈国灿宋代江南城市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5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人文教育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初探一、材料来源情况笔者首先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通过数据库查找相关研究成果如陆敏珍的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刘小成、陈国灿的南宋时期两浙城市的市政管理等来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然后,通过图书馆或网上找到相关的研究著作如宁波通史、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等,详细书目可参见“参考文献”一节,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梳理。最后,通过图书馆查找原始资料,如宋元方志丛刊等,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分析,对这一课题有了一定的认识,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二、研究历史和现状(
11、一)中国古代城市研究中国城市史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其渊源可追溯到古人对于都城、城市的记录和考察,如洛阳伽蓝记、长安志、唐两京城坊考、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而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史研究起步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如梁启超发表的中国都市小史、中国之都市等文。19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大陆学者或对洛阳汉唐城址进行开拓性勘查,对洛阳在汉唐的形制变迁进行研究(阎文儒);或对古代城市兴起与发展进行系统探索,或对近代上海城市功能进行资料梳理和初步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当代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城市史论著量多、面广。如天津的城市史研究(123辑)、上海的上海研究论丛(117辑)、都市文化研究等。其二
12、,城市史研究基地逐渐形成,如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其三,城市志编撰蔚为壮观。主要的城市问题研究有城市起源、特征与分类研究;从秦汉至宋元城市研究如汉代城市研究与汉代城市社会等书;明清城市及江南市镇研究比较有影响的综合性著作有明代城市研究及明清城市空间的文化探析等;单体城市、类型城市与区域城市研究有近代上6海城市研究、近代天津城市史、近代重庆城市史、近代武汉城市史等。(二)宋代城市研究1、宋代城市发展繁荣情况和新特点宋代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繁荣昌盛,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与前代相比,宋代城市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第一,
13、城市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职能出现多样化,有工商型城市、商业型城市和手工业型城市等三种类型。第二,农村商品经济发达,“草市”逐步演化为商业性集镇。宋代“草市”向集镇的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草市大量涌现、草市向商业集镇演变和商业集镇向手工业专业镇转化三个阶段。第三,海外贸易空前发达,港口城市大量出现,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加速了贸易口岸城市的发展。宋代城市的发展,推动了政府城市管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2、宋代城市管理问题研究状况宋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转折期。不仅传统州县城市的发展形态发生重大变化,而且各种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发展格局和等级体系。特别是在江南地区,
14、这种城市变革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许多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如陈国灿先生的宋代江南城市研究是这一方面的研究力作。日本学者斯波义信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中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做了详细的描述。刘小成、陈国灿认为宋时期,两浙城市普遍建立起较完备的市政管理体制。在行政管理方面,主要有厢坊制、隅坊(巷)制、厢界街坊巷、坊巷制和界坊巷制等不同形式;在治安体制方面,府州城市一般实行军巡制,并驻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县级城市则大多沿用由县尉直接管理的传统模式;在赋役征发方面,城市居民主要承担地税、役钱、和买、身丁钱、夫役、差役等;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不少城市形成了垃圾清理、沟渠整治等一系列相关制度。(三)宁波城市及其管理
15、研究宁波城市及其管理的研究状况宁波在唐、宋时称为明州,南宋中期以后称庆元府,位于浙江省东部,背山面海,它是现今浙江省重要的港口城市。陈国灿先生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中认为后世所知道的宁波这个城市及其腹7地的名字而见之于记录,是从西汉开始的。那时该地那时该地属于会稽郡东边的东缘地区,在宁波市的甬江和余姚江、奉化江的三江汇合点。把它移到今天这个港口城市的位置是公元8世纪的事,此后的近1000年间,它作为长江下游的外港得到不断发展,在成为中国东海沿岸贸易的中心的同时,还成为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南洋的远距离贸易的中心。在商业管理方面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以前普遍实行以坊市制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至于为什么要
16、采用这种麻烦的城市制度,宫崎市定认为,坊制是汉代里制的复活,以治安维持为目的而得以施行。但随着外来民族的汉化,用坊墙来区分空间的制度已丧失其现实必要性,在唐末乱世中逐渐消亡。对于厢坊制的实行城市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周宝珠、马继云、于云瀚认为厢坊制普遍实行于各级城市,而刘小成、陈国灿认为厢坊制主要限于府州城市。庆元府城有城内4厢和城外2厢。梁国楹在略论宋代城市工商业行会的形成中认为坊市制度的破坏是行会产生的必要前提。宋代城市工商业行业、从业人员的骤增,使得政府已不可能直接干预和监督商品的生产与流通,为了便于管理,有必要让工商业者按照其所属行业组织起来;工商业者为了应付官府的科索,祗应官差,保
17、护本行业同行的利益以及保证商业信誉和保证市场等也需要组织起来。这双方面的需求,促成了宋代行会的产生和发展。宋代政府在对外贸易态度上,改变唐以前“重农抑商”的政策,把海外贸易作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新兴产业。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四月,移杭州市舶司于明州定海县(即今镇海区),这是朝廷最早设置于明州的管理机构。宋室南迁以后,其他城市的船务相继停废,只剩明州港。在治安方面宋代对消防工作十分重视。其指导思想是“防患于未然”。宋刑统明文禁止非时非地非法用火,对失火、纵火、当救不救者依法惩治。柳雨春,杨瑞军在试论宋代城市的治安管理中认为国家设有专职消防机构和灭火队,灭火队配备的是当时最好的消防器材。他们分
18、工明确,具有现代消防警的性质。伊永文在行走在宋代的城市中认为宋代城市专职防火、灭火的组织,是从军队转化而来的,或者说有时就是直接由军队担任的。并且设置有“潜火铺”、“望火楼”等消防机构。8关于宋代的人口,陆敏珍在宋代明州的人口规模及其影响一文中认为唐宋时期明州人口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是开元二十六年(738),明州单独建郡后,人口发展呈增长趋势,尽管增幅不大。元和年间(806820),户数骤减,仅是天宝户数的967。宋代明州的户数进入稳定的增长阶段。宋代人口一般以主客户计,军人及其家属、僧侣道士等不统计在册人口内。柳雨春,杨瑞军认为宋政府在法律上对人户作了种种规定,如禁止私度僧道,禁止无证住宿、勾留
19、;禁止外地人冒用京师户籍参加科举考试;旅店设“店历”,登记客人往来住宿情况,不得容留逃军、逃犯等等。在城市建设方面关于唐宋之际浙江水利史发展,日本学者有较深入的研究,如本田治宋元时代浙东的海塘研究了宋元时代浙东海塘沿革和修筑资金的来源及管理。中国学者对于宁波地区水利的研究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成岳冲论宋元宁波地区主干水利工程的分右与定型认为唐宋,尤其是南宋,宁波地区水利建设有了一个重大的转折,水利工程由少至多,并逐渐形成网络,从而带动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1997年,成岳冲发表浅论宋元时期宁波水利共同体的褪色与回流一文则指出了宁波的水利修筑由“官办”向“联合”、“募捐”等形式的转换过程。张伟等
20、在宁波通史中认为宋代时期,曾在唐子城的基础上至少讲过两次大修。第一次大修在北宋初,维修重点是加固修补城墙;第二次是南宋时期。宋代对罗城至少作过三次大规模的维修。第一次宋神宗元丰元年,第二次是理宗宝庆年间,第三次是在理宗宝祐四年至开庆元年。三、本课题的观点和主张,发展动向和趋势宋代是我国城市的转型时期,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比较多,涉及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研究比较多的是针对杭州、苏州、开封等重点城市的个案研究,如宋代开封研究等著作。还有比较多的是关于整个地区的研究,如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宋代江南城市研究,而对于宁波的研究较多的还是关注在其经济方面。我主要是通过翻阅宁波古今方志等文献,系统梳理唐
21、、宋明州城市发展史,再考察分析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各个方面的情况,如市政建设、商业管理、社会治安、社会救助等,最后揭示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的特点,评价其成败。希9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考察明州城市管理的内容和成就,并从个案研究中揭示宋代中国城市管理的特点。主要参考文献1、“宋元四明六志”,载宋元方志丛刊M,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2、于福海宁波市志M,中华书局1995年出版。3、林士民三江变迁宁波城市发展史话M,宁波出版社2002年出版。4、徐季子、周冠明千年月湖M,宁波出版社2002年出版。5、乐承耀宁波古代史纲M,宁波出版社1995年出版。6、傅璇琮宁波通史宋代卷M,宁波出版社2009年出版
22、。7、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8、陆敏珍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9、刘小成、陈国灿南宋时期两浙城市的市政管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10、久保田和男宋代开封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11、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M,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12、陈鸿彝宋代城市的治安管理J,江苏公安专科学报,1988年第5期。13、柳雨春,杨瑞军试论宋代城市的治安管理J,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14、程存洁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M,中华书局2002年版。15、梁国楹略论宋代城市工商业行会的形成J,德州学
23、院学报2004年第10期。16、邱云飞,孙良玉宋代的城市消防制度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17、胡建刚宋代厢坊制的城市治安功能J,兰台世界2009第6期。18、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19、宁欣街城市社会的舞台唐宋城市变革中的线形空间,文史哲2006年第5期。1020、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21、陈国灿宋代江南城市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11本科毕业论文(20届)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初探12目录中文摘要13英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序言2二、唐宋明州城市的发展3三、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制度和措施4(一)水利设施建设管
24、理4(二)商业管理61城防建设62厢坊制的管理形式73工商业行会84海外贸易9(三)社会治安101城市防火102人口户籍管理113夜禁和城市驻军12(四)社会救助12四、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的特点和成效13(一)坊市制的打破14(二)政府的控制逐渐削弱,民间力量显现14(三)城市功能多元化,经济占主导15五、结语15参考文献16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13【摘要】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宋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明州城市从唐后期开始建立,到宋代,无论是城市规模、人口,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远远超过唐代,尤其是在城市市政管理方面,如城市商业管理、城市社会治安管理、城市社会公益管理等,都步入了一个新台阶。明州
25、城市及其市政的发展,是宋代城市发展情况的一个缩影。【关键词】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14【ABSTRACT】THEDEVELOPMENTOFANCIENTCHINESEURBANHASENTEREDINTOANEWSTAGEWHENITISINTHESONGDYNASTRYMINGZHOUCITYSTARTEDTOBEBUILTFROMLATERTANGDYNASTRYWHETHERTHESCALEOFTHECITY,POPULATIONORSOCIALDEVELOPMENT,ITHASFARMOREPASSEDTANGDYNASTRYINSONGDYNASTRYESPECIALLYINTH
26、EASPECTOFMUNICIPALMANAGEMENT,SUCHASURBANCOMMERCIALMANAGEMENT,URBANSOCIALSECURITYMANAGEMENT,URBANSOCIALWELFAREMANAGEMENTETC,ARESTEPPINGINTOANEWSTEPTHEDEVELOPMENTOFMINGZHOUCITYANDMUNICIPALADMINISTRATIONISANEPITOMEOFTHEDEVELOPMENTOFCITYINSONGDYNASTRY【KEYWORDS】SONGDYNASTRYMINGZHOUCITYMUNICIPALADMINISTRA
27、TION2一、序言大体来说,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秦代以前,是城市起源和产生期,二是秦汉至南北朝,早期郡县城市体系确立,草市和镇开始产生;三是隋唐五代,是郡县城市的持续发展和市镇形态初步转型期;四是宋元两代,城市繁荣、转型和市镇广泛兴起、发展;五是明清时期,州县城市走向成熟,传统的市镇全面兴盛。我国城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具有一定政治、军事和宗教功能的原始城池和城堡。进一步发展,便出现了具有城市雏形的都城和城邑。如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夏朝都城,空间结构复杂,建筑规模宏大,展现了中国古代早期城市的形象。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后,郡县政治中心成为古代城
28、市的主要载体和发展形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连续战乱,城市发展受阻,大批北方移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不仅数量大幅度增加,仅太湖周边地区到南朝中期已经有30多个规模不等的城市,而且城市经济十分活跃。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城市恢复兴盛,南方城市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宋元时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其突出变化是第一,城市发展的地域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早期的城市发展重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到了北宋时期,出现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平衡发展的格局。到了南宋时期,由于宋室南迁等,南方城市的发展超过了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从此,全国城市的发展重心转移到南方。第二,城市经济空前繁
29、荣。早期的郡县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功能,工商业处于附属状态。进入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城市商业全面繁荣,手工业十分发达,使城市成为商业和市场中心。第三,城市形态转变。早期城市郡县在管理上实行单一的坊市制,每个城市被划分为功能单一的政治区、居民区和商业区三部分,居民生活和市场活动都受到严格的控制。到了宋代,这一情形得到了改变。工商业活动扩散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市场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还出现了郊区都市化的现象。于此同时,城市的管理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坊市分离转变为厢房两级制和相应的治安管理,许多城市进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物资调运与储备、防火救灾、抚恤赈济、
30、街道整治、环境卫生、居民生活设施建设等体系。在此基础上,城市发展形态日趋多样化,形成了综合性、工商型、港口型、政治型城市等多种类型,如宋代明州就是典型的港口型城市。3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城市,从职能和形态上看,主要有政治型城市、工商业型城市、军事防卫型城市和市镇四种基本类型。宋代以后,工商业城市成为主体。从空间结构来看,中国古代城市大致经历了由北到南、由内陆到沿海的扩展过程。宋代是一个转折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城市发展不仅赶上而且超过了北方。同时,随着对外交往的日趋活跃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沿海港口城市大量出现,并且推动了沿海地区城市的发展。但从明中叶以后,由于“倭患”所采取的“海禁”措施以及
31、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一度兴盛的港口城市走向衰落。宋代是城市转折的一个关键期,不仅表现在城市的繁荣发展上,还表现在城市的管理上。宋代明州即是一例。关于唐宋知名城市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有陆敏珍的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傅璇琮的宁波通史、日本久保田和男的宋代开封研究等。再者,近年来,区域史研究在史学界蔚然成风,地方史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以往的研究大多选取地理大区或省,对大区内亚区域的研究留下很多空白。如关于宋代城市管理的研究成果最多的是关于宋代东京的研究,而对于其他亚区域的城市研究则少之又少。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全国涌现出一批中等城市,这些城市的前身多为府城或重要的县城,在历史发展
32、中,这些府城、县城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选取这种较小的区域进行研究,较具现实意义。本文所选择的宁波即是这样的一种地域。宁波位于浙江省东部,背山面海,它是现今浙江省重要的港口城市。在两宋时期,明州城市建立了较完备的市政管理体制。在水利管理上主要是城市内的水利设施,如它山水系、日、月湖等;在商业管理方面涉及厢坊制的管理体制,对国内商业和海外贸易的管理,行会的管理制度;在社会治安方面主要有消防、驻军等此外还有社会救助方面的一些举措。研究明州这个港口型城市的市政建设和管理问题,不仅能够揭示宋代明州市政管理的状况,而且从个案的角度推进宋代城市史研究,即便对今日中国城市建设,亦不乏历史借鉴意义。二、唐宋明州
33、城市的发展宁波这个城市及其腹地的名字是从西汉开始有记载的。那时该地属于会稽郡东边的东缘地区,在宁波市的甬江和余姚江、奉化江的三江汇合点。把它移到今天这个港口城市的位置是公元8世纪的事,此后的近1000年间,它作为长江下游的外港得到不断发展,成为东海沿岸贸易和远距离贸易的中心。4而唐宋时期是是宁波从一个相对落后的边缘地区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地方经济区域的变迁时期。具体而言,选择这一时段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依据第一,唐宋时期是宁波行政区划形成的时期。秦汉以来,该地区属会稽郡,设有鄮、鄞、句章三县。隋大业年间,会稽郡改名为越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分越州东部地置明州。州治起初在鄞江上流的小溪旧句章县治
34、。唐末,明州刺史黄晨在三江口子城的周围建起了罗城外城,州城开始固定,城市面貌也得到整治。这样,到了唐末,随着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明州开始了真正的开发。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创设明州开始,经过大约350年左右的时间,确立了作为中心城市明州管辖下的鄞县、慈溪、奉化、象山、定海从望海县更名而来、昌国共计六县的行政区域的划分以及以明州为中心的整个行政区域。第二,宋代是宁波城市转折的重要时期。两宋时期,随着明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尤其是南宋建都临安后,明州城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市政管理日益为中央和地方征服所重视。那时,城市中新的行市与街市取代了旧有的封闭式的“市”,居住区和商业区交叉存在,
35、并逐渐连成一片,大街小巷的交通网也逐渐形成,居民众多的小巷不再相互隔离而是直通大街,从而使大街小巷的畅通结构取代了旧有的封闭式坊里结构。而这种变化也对城市的治安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宁波城市治安管理的提高。在城市建设上,两宋时期明州子城、罗城作了多次整修。在一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入,人地矛盾的上升,政府加大了投入和管理,明州水利工程数量猛增,并形成一定的水利网络,水利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第三,唐宋时期,不仅是明州行政区划逐步形成、地理环境得到开发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变革期。唐宋之际,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生产最发达的地区。南宋定都临安后,
36、因为地理位置邻近行都临安,明州的地位日益显着,进入了实质性的发展时期。两宋时期,大量北方人口的南迁,人地矛盾上升和宁波城市经济空前兴盛,都市文化常活跃等的现状,城市中原先的制度被相继打破,为城市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城市市政管理的成熟和趋于系统化。三、宋代明州城市市政管理制度和措施(一)水利设施建设管理5唐宋时期,因北方人口的大举迁入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明州开发逐渐从以陂湖为水源地向濒江沿海低湿地带移动,这对水利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唐中叶以后,政府开始吸纳民间资本作为地方水利建设的重要经费来源之一,并逐渐占主导地位。水利经费筹措的多元化,尤其是地方自筹经费的增加,促进了明州地区的开
37、发步伐。明州城主要有两个重要水源,一是从它山堰经仲夏堰进入到南门,另一个是从大雷山经过广德湖进入西门,然后汇入于城中日、月二湖。但是,从唐大中(847859)以来,由于人口增加,围湖造田之风渐兴,广德湖开始遭受到破坏,在北宋末年,被填为耕地。这样,它山水系就成为明州城的主要水源。它山水系在宋代经过地方官员的多次治理,采取了置田收租为治水经费的长远之计,并加强管理,从而保证了上流河道的畅通,也使得城内居民的用水基本得到保障。它山堰在今郸县郸江镇西南,唐太和七年833鄂县令王元障创建,因工程所处地段中有一小山突起,此山不与其它山脉相联,称为它山,堰亦称它山堰。它山堰是用条石砌筑上下各三十六级的拦河
38、滚水堰,堰顶长四十二丈,用八十块半石板砌护堰身中空,内用大木梁支架。它是一项集阻咸、蓄淡、引水、泄洪诸种功效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它山堰的建造不仅解决了郸西平原的洪涝灾害,使数千顷农田得到了灌溉而且也解决了宁波城市的用水之困。明州城内,位于城西南隅的日湖和月湖容纳它山诸水,成为城内水源所在地。因此,地方官员都十分重视对日、月二湖与河渠的疏浚,其中以元祐年(10861094)间,知州刘淑的浚治工作最有成效。不但扩大了月湖的蓄水量,而且通过在湖四周及湖中岛屿中种植松柳花草,又达到了固堤和保护水质的目的,故“湖遂大治”1此外,官府对妨碍水道的搭建物也及时予以整治。这些措施都保证了城内河道的畅通。为了控制
39、水位,合理掌握蓄泄,理宗宝祐至开庆年(12531259)间,吴潜通过实地勘察水位,并结合已有的治水经验,在城内平桥下建水则亭,立水则碑“伐石为准,榜曰水则,而大书平字于下方。暴雨急涨,水没平字,戒吏卒请于郡,亟启钥;若四泽适均,水露平字,钥如故。”2即看水面与“平”字的位置而开启闭水闸水没过了“平”字则启闸放水,水露“平”字则闭闸蓄水。平桥水则碑的设立,大大缩短了水位变化与操纵碶闸启闭的时间差,反映出当时人民对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已经达到了相当到的水平。在堰棣锲闸的修筑方面,宁波的河网、湖泊水利工程,有着完备的堰棣锲闸等设施,用1舒亶乾道四明图经卷一0西湖记宋元方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0、49582梅应发、刘锡开庆四明续志卷三平桥水则记宋元方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1990,59526以控制涝旱,这是宁波水利工程中的一大特点。如东钱湖七堰四闸,“水入则蓄,雨不时,则启闸而放之”3。河网上的堰闸作用更大,除蓄泄有时外,更重要的是截断倒灌海潮与内河的关系,“得淡水,迎而用之;得咸水,闸坝遏之,以留上源之淡水”4。明人徐光启对宁波的这种水利设施大为赞叹“职所见迎淡水而用之者,江南尽然,遏咸而留淡者,独宁绍有之也”。(二)商业管理宋以来,明州人口集聚,地理位置更加重要,进一步成为人口、物资的集散地,促进了其经济实力的增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主要表现为城市市场的扩大;城市经济形态的多样
41、化;行业分工逐步精细;海外贸易与城市商业圈的扩大。面对这一情况,明州城市的市政商业管理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适应这一状况。1城防建设两宋时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区的拓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唐穆宗长庆元年(821),浙东观察使薛戎以明州州治“北临鄞江,地势卑隘”,奏准朝廷移置与三江口,建立子城,即内城。唐昭宗乾宁(894898)间刺史黄晟又在子城外围修建罗城即外城,至此,明州城初具规模。宋代以来,特别是宋室南迁之后,明州作为“浙左股肱之郡”5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地位日益突出,统治集团更加重视明州城防的建设,把它作为京城临安的东南屏障。明州经过多次整修之后,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著
42、名的东南港口城市。在子城建设方面,自从唐穆宗长庆元年,移州治于三江口后,明州逐渐成为四明地区的政治中心。由于文献记载缺乏,宋代子城具体修建的情况很难知道。但据考古挖掘表明,宋代时期曾有过两次子城的大修。第一次是在北宋初期,维修的重点是加固修补城墙,使城墙加厚、加宽。第二次是在南宋时期,在唐代土城墙的基础上,将城基包砖改为1米左右,全部用加工过的条石错缝砌筑,厚度为50厘米左右;其上部分为包砖砌筑。6在道路铺设上是有规则的小长方形年糕砖,道路两边均有凹槽形的明水沟,砌筑规整,高低一致。7子城的四周是壕沟,通过桥梁连接外城。子城作为州府衙门的所在地,内有官3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六水利浙江水利东钱湖浚
43、议M长沙岳麓书社,2002,5474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六水利浙江水利玄扈先生旱田用水疏M长沙岳麓书社,2002,3765梅应发、刘锡开庆四明续志卷五烽燧宋元方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1990,59896林士民三江变迁宁波城市发展史话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80817林士民三江变迁宁波城市发展史话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82837府、仓库等供办公、休息的地方。明州罗城四面环水,奉化江自南来限其东,慈溪江自西来限其北,西面与南面皆它山之水环绕,是典型的江南水城。根据文献记载,罗城在宋代至少有三次大规模的修整。第一次是在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曾巩知明州任内。此次修葺,材料多利用旧城砖砌成,
44、周回约2500丈,计18里左右。第二次是在理宗宝庆年(12251227)间,对望京、灵桥巧、东渡三门进行翻新,还对其他的城楼进行加厚。经过这次大修之后,明州10座城门的名称及布局便有了明确的记载。第三次是在理宗宝祐四年(1256)至开庆元年(1259)吴潜判庆元府任内。针对长期疏于管理而造成的弊病,全面修治城墙,并重新建立巡铺制度,加强对城楼的巡防和管理。2厢坊制的管理形式入宋以后,城市发展很快。和唐代相比,宋代城市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着眼于管制居民生活与商业活动的坊市分离制度自唐末五代以来就逐渐遭到破坏,发展到宋代更趋崩溃。伴随着城市经济的活跃以及坊市分离制度的崩溃
45、,城市政权不再限制商业区和居住区,市民纷纷面街而居,开铺经营,坊市混一的开放式城市新貌逐渐呈现。南宋时,州城内有市廊等商业繁荣的街巷,此外还有“花行”、“饭行”、“卖席行”等专业市场。在城门之外“行李舟车鳞集辅凑”8在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一般城市划分为政治区(子城)、居民区(坊)、商业区(市)三部分。到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这种格局被彻底打破。在明州,子城虽然仍是政治中心,但很多仓、场、库、坊等管理机构已经设置与坊巷之中;作为居民区的“坊”,已于商业区相互交杂,严格意义上的坊市界限已经不复存在。于是,一种新的适应城市发展的管理体制出现了厢坊制应运而生。厢坊制最初实行于北宋都城
46、开封,后来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其中,厢是由城市驻军防地划分单元演变而来的一级管理单位,每厢包括若干综合性街区,由京朝官或大小使臣领厢公事,负责辖地内民间纠纷的调解和一般民事的日常管理。坊是按街区的自然分布划分的基层行政单位,每坊包括一定数量的街道、民居、店铺等,设有轮差充任的坊正、队头、保正等管理人员。庆元府城有城内4厢和城外2厢。宝庆年(1225一1227)间,明州(庆元府)8梅应发、刘锡开庆四明续志卷二修砌西塘路M北京中华书局,1990,59458州城内共设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厢,下设51坊9;城外设甫东、府西两厢。具体分布如下东南厢锦勋坊、握兰坊、清润坊、连桂坊、余庆坊、重桂坊、兴
47、廉坊、进贤坊、吉祥坊、康乐坊、锦乐坊、迪教坊、积善坊、状元坊。计14坊。东北厢千岁坊、安平坊、享财坊、开明坊、拱星坊、富荣坊、广慧坊、泰和坊、宣化坊。计9坊。西南厢纯孝坊、美禄坊、迎风坊、问俗坊、史君坊、众乐坊、释揭状元坊、行春坊、灵应坊、符桂坊、画锦坊、振名坊、顺成坊、缓带坊、惠政坊。计15坊。西北厢宜秋坊、寿宁坊、崇孝坊、永济坊、恤仁坊、广仁坊、朝上坊、修文坊、影泉坊、儒行坊、朝桂芳、状元坊。计13坊。到开庆元年1259,市区内的厢坊设置有所变化,设4厢45坊。东南厢的重桂坊划入东北厢,取消了锦乐、锦勋、状元3坊,辖10坊。东北厢的区划基本不变,增添了重桂坊,辖10坊。西南厢由原来的15坊
48、变为13坊,取消了符桂坊和释褐状元坊,新增设了衰缩坊。西北厢取消二个状元坊,增设了衍庆、阅武二坊,计12坊10。由于南宋的时期的明州方志对厢坊的管理如何运作没有记载,一般认为,厢坊官由吏部差注大小使臣充任,负责厢区日常防火和治安等管理工作,明州的情况也应该如此。3工商业行会宋代明州工商业行业、从业人员的增加,政府已经不可能直接干预和监督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为了便于管理、征调徭役等,政府让工商业者按照其所属的行业组织起来,使每个在城市里谋生的经营者,不论规模大小,皆需“投行”,否则停止其营业,予以制裁;而工商业着随着自身力量的逐渐强大,保护本身的利益,也需要组织起来。于是,在宋代明州,工商业行会产
49、生并且发展,成为商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类行会都设有行老或行头,作为一行的首领。凡同行人员之间一切共同活动及行外的一切接洽交涉事宜,都由行老和行头代表本行出面处理。首先议定物价就是行头的一项重要职责。天禧二年十二月诏云“自今令诸行铺人户,依先降条约,于旬日齐集,定夺次旬9加藤繁宋代都市的发展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M台北华世出版社,1981,32310梅应发、刘锡开庆四明续志卷一坊巷M北京中华书局,1990,59409诸般物色见卖价。”11能参加政府召集的会议者,显然是代表各行业的行老,而不可能是各行的全体营业者。除了与官府议定物价外,本行的批发或零售价格,也概由行老议定后交各铺户照行,如米行“每户专凭行头于米市做价,经发米到各铺出粜,铺家约定日子支打米钱。”其次,凡对官府有所交涉或请求,也由行头出面。宋朝政府对工商业者苛责颇重,有“科索”、“和买”、“免行钱”等名目。科索包括物资和人力,就前者而言,“不以其物大小,但合充用者,”皆须向官府供应;就后者而言,虽医卜工役,亦有差使,即各色人等都有被官府招募服役的义务。“和买”也是一种变相的科索,这是政府于各行业无偿供应外,应宫廷及官府需要而到市场上购买物品。为避免零星购买的繁烦,朝廷特设的“杂买物”直接与行头议决价格,强行收购。“免行钱”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