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人文教育在中西文化之间新女性林徽因的跨文化人一、研究背景和目的林徽因,更多人知道她,是源于她与徐志摩的情感纠葛,然而感情只是她的一个棱角,深入了解之后,是对她各方面的才气的钦佩和臣服。她一生多才多艺,不论是在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拥有双重文化知识结构和丰富生活情感体验的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建筑史上抒写了灿烂的篇章。她的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又有别于“古德幽光的东方女性”;她饱受西方现代文明熏陶,又不完全是“文明开通的洋化女性”;她是建筑师、诗人、艺术家、教授,但其中任何一个称谓又不足以确切地将她涵盖。从而形成了林徽因亦中、亦西,古典和现代融于一身
2、的独特气质。在林徽因的思想图谱里,多元文化、灵感思维、自由主义气质与永恒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结交织着,林徽因代表了五四之后一代新女性的精神特质,也代表了中国妇女解放所能达到的高度。林徽因的精神基底在于她与时代和民族命运紧密牵系的执著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结。林徽因的文化基底在于其多元文化的识度,不仅具备宽厚的中西文化背景,而且兼擅多个专业如建筑、文学、艺术等。自幼优良的中西文化熏陶,跨文化的教育,更是形成了她的双语优势,进而形成双语思维的独特文思与写作风格。而林徽因与费正清夫妇的交往,使其一直生活在中西两种文化之中。中西文化的双重性还体现在林徽因的家庭和爱情生活方面。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存在就是
3、新女性林徽因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特点所在。新时期以来,在林徽因生平史料的发掘、考证的基础之上,出版了大量有关林徽因的传记作品。一代才女林徽因是关于林徽因的第一部传记,它将一些零星的不易搜集到的林徽因的生平资料编撰而成整部传记作品,填写了林徽因传记书写的空白,也为后来的林徽因传记写作奠定了基础。随后,又涌现出一批有关林徽因的传记作品。中国大陆目前出版的林徽因传记主要有林彬著的一代才女林徽因作家出版社1933年版、林徽因传九州出版社1999年版;费慰梅著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中国文联出版社1977年版;黄杨著的梁思成与林徽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刘炎生著的绝代才女林徽因广州影音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
4、第一才女林徽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张清平著的林徽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陈新华著的林徽因林长民林孝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林洙著的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田时雨编的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吴家凡编著的民国三才女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版;张红萍著的民国四女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年版;龙婧著的林徽因画传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综观这些从不同角度观照林徽因的传记作品,其中不乏一些有价值的著作存在,但一般传记作者惊叹其美丽与才气,对其的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新女性基本生存状态和特点所在却缺乏分析和研究。本项研究试图通过对林
5、徽因跨文化教育,与费正清夫妇的交往以及中西文化的双重性在家庭和爱情方面的体现这一视角,看新女性林徽因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特点所在。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跨文化教育林徽因所受教育分析(一)家族背景1父亲的影响2其他的影响(二)国外游历二中西结合西洋方法与中国古建筑研究(一)学习建筑(二)中国古建筑研究三两种生活与费正清夫妇的交往(一)与费正清夫妇交游的日子(二)蓝色书信四亦新亦旧家庭与爱情的兼顾(一)家庭(二)爱情1林徽因与徐志摩2林徽因与金岳霖本项研究试图通过对林徽因跨文化教育,与费正清夫妇的交往以及中西文化的双重性在家庭和爱情方面的体现这一视角,看新女性林徽因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特点
6、所在。三、研究的方法本文拟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林徽因这一视角进行分析,研究中国新女性中杰出人物是如何造就的。文献研究法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林徽因成长过程中跨文化教育的影响对其杰出成就的造就。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12010年11月2630日,与导师面谈确定正式选题,确定选题以班级为单位报学院教务办。22010年12月26日前,撰写好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上交开题论证小组。32011年1月10日前,初期检查。检查内容为选题、指导教师、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开题论证结果等。42011年4月10日,交初稿给指导教师。52011年4月20日,交二稿给指
7、导教师。62011年4月25日前,中期检查。检查内容为工作进度、工作态度、纪律情况、翻译文章的原文来源、学生的过程记录卡、指导教师的工作指导卡。72011年5月6日,把装订好的毕业论文与过程材料终稿交给指导教师。82011年5月9日,第一轮答辩。92011年5月23、24日,第二轮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陈新华林徽因林孝恂、林长民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梁再冰建筑师林徽因我的妈妈林徽因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吴家凡民国三才女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4徐志摩伤双栝老人N晨报副刊,19265费慰梅,成寒译梁思成与林徽因M法律出版社,20106彭丽试从古建筑学和新文学来解读林徽因J乐山师范学
8、院学报,2007,22(8)7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三卷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8梁从诫建筑师林徽因悠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10梁从诫林徽因文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11龙婧林徽因画传M哈尔滨出版社,200512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陈学勇林徽因徐志摩“恋情”考辨J上海大学学报,2002,514姜炜西方之眼,东方之魂论中西精神资源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响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成果专栏2010,615班业新新时期以来林徽因研究综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716刘小沁窗
9、子内外忆微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7林杉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18张清平林徽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19FAIRBANK,JOHNKINGTHEUNITEDSTATESANDCHINAM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820OSCARWILDETHENIGHTINGALEANDTHEROSEN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1992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人文教育在中西文化之间新女性林徽因的跨文化人生林徽因,更多人知道她,是源于她与徐志摩的情感纠葛,然而感情只是她的一个棱角,深入了解之后,是对她各方面的才气的钦佩和臣
10、服。她一生多才多艺,不论是在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关于她的资料收集更多的是二手资料,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来收集大量有关林徽因的期刊、书籍、杂志,尤为重要的是关于她的一些传记,当然还有许多她的作品集,作品包括建筑、文学、艺术,甚至哲学。由于林徽因生前并未出版过任何个人作品集,她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散见于诸如新月、大公报文艺副刊、学文等报刊之中,而原本计划出版的作品集也由于抗战原因未能出版,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其文学创作的研究一直是沉寂的。直到1982年,福建师范大学的陈钟英、陈宇注意到久已湮没的林徽因,开始了对林徽因著作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人民文学出版社于
11、1985年首次出版了林徽因文学作品专集林徽因选集陈钟英、陈宇编。这是林徽因的作品第一次以集子的形式与读者见面,为了解和研究林徽因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尽管它所收录的林徽因诗作并不全面,但它的开创性价值却不容忽视。此后,林徽因的作品不断被搜集、整理并出版。截至2007年5月,中国大陆整理出版的林徽因作品集有林徽因诗集陈钟英、陈宇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林徽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新诗库五集林徽因卷周良沛编,武汉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林徽因文集梁从诫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你是人间四月天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林徽因诗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12、林徽因文存(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等等。199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林徽因之子梁从诫主编的,林徽因文集,分为建筑卷和文学卷,它首次比较系统地将林徽因生前关于建筑研究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以及大批书信结集出版,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为林徽因研究提供了较大的便利。2004年,清华大学组织举办了“林徽因百年诞辰纪念会”,林徽因的建筑贡献和文学成就也愈加引起重视。陈学勇在这样的情形下编辑了林徽因文存,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林徽因原作发表时的历史风貌;同时,较之此前的林氏作品集,它增添了相当数量的佚诗、佚文、佚函及一些未刊文,如佚诗桥等等。林徽因文存的出版为学术界研究林徽因提供了目前最为完善的文本,其价值不言
13、而喻。对林徽因生平史料的发掘、考证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一些学者和研究者本着尊重史实的精神,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陈学勇多年从事林徽因生平史料的发掘和著述的考证工作,搜集并整理了大量史料及作品,为还原林徽因的本真面貌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所著林徽因寻真林徽因生平创作丛考”,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详细撰述了林徽因的年谱,为我们了解林徽因的生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纠正了此前种种误传和捏造林徽因生平事迹的谬论。关于林徽因的传记,新时期以来,出版了大量有关她的传记作品。一代才女林徽因是关于林徽因的第一部传记,它将一些零星的不易搜集到的林徽因的生平资料编撰而成整部传记作品,填写了林徽因传记书写的
14、空白,也为后来的林徽因传记写作奠定了基础。随后,又涌现出一批有关林徽因的传记作品。中国大陆目前出版的林徽因传记主要有林彬著的一代才女林徽因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林徽因传九州出版社1999年版;费慰梅著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版;黄杨著的梁思成与林徽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刘炎生著的绝代才女林徽因广州影音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张清平著的林徽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陈新华著的林徽因林长民林孝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林洙著的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田时雨编的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北京东方出版社2
15、004年版;吴家凡编著的民国三才女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版;张红萍著的民国四女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年版;龙婧著的林徽因画传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关于对这些传记中的评价,我比不上一些专业的学者,陈学勇的关于才女的种种说法林徽因传记述评和姚雅欣的近年林徽因传记写作及其研究理路有较详尽的论述,我就不多谈了。在林徽因的思想图谱里,多元文化、灵感思维、自由主义气质与永恒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结交织着,林徽因代表了五四之后一代新女性的精神特质,也代表了中国妇女解放所能达到的高度。林徽因的文化基底在于其多元文化的识度,不仅具备宽厚的中西文化背景,而且兼擅多个专业如建筑、文学、艺术等。自幼优良
16、的中西文化熏陶,跨文化的教育,更是形成了她的双语优势。而林徽因与费正清夫妇的交往,使其一直生活在中西两种文化之中。中西文化的双重性还体现在林徽因的家庭和爱情生活方面。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存在就是新女性林徽因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特点所在。很多关于林徽因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一些有价值的著作存在,但一般都惊叹其美丽与才气,对其的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特点所在却缺乏分析和研究。本项研究试图通过对林徽因中西文化的人生过程这一视角,看新女性林徽因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特点所在。主要参考文献1陈新华林徽因林孝恂、林长民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梁再冰建筑师林徽因我的妈妈林徽因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吴家凡
17、民国三才女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4徐志摩伤双栝老人N晨报副刊,19265费慰梅,成寒译梁思成与林徽因M法律出版社,20106彭丽试从古建筑学和新文学来解读林徽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8)7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三卷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8梁从诫建筑师林徽因悠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10梁从诫林徽因文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11龙婧林徽因画传M哈尔滨出版社,200512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陈学勇林徽因徐志摩“恋情”考辨J上海大学学报,2002,514姜炜西方之眼
18、,东方之魂论中西精神资源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响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成果专栏2010,615班业新新时期以来林徽因研究综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716刘小沁窗子内外忆微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7林杉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18张清平林徽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19FAIRBANK,JOHNKINGTHEUNITEDSTATESANDCHINAM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820OSCARWILDETHENIGHTINGALEANDTHEROSEN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1992本科毕
19、业论文(20届)在中西文化之间新女性林徽因的跨文化人生目录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英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一、跨文化教育林徽因所受教育分析2(一)家族背景31、父亲的影响32、其他的影响4(二)国外游历5二、中西结合西洋方法与中国古建筑研究5(一)学习建筑5(二)中国古建筑研究7三、两种生活与费正清夫妇的交往8(一)与费正清夫妇交游的日子8(二)蓝色书信10四、亦新亦旧家庭与爱情的兼顾11(一)家庭11(二)爱情121、林徽因与徐志摩122、林徽因与金岳霖13五总结14参考文献14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19【摘要】林徽因一生多才多艺,不论是在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在林徽
20、因的思想图谱里,多元文化、灵感思维、自由主义气质与永恒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结交织着,林徽因代表了五四之后一代新女性的精神特质,也代表了中国妇女解放所能达到的高度。林徽因的文化基底在于其多元文化的识度,不仅具备宽厚的中西文化背景,而且兼擅多个专业如建筑、文学、艺术等。自幼优良的中西文化熏陶,跨文化的教育,更是形成了她的双语优势。而林徽因与费正清夫妇的交往,使其一直生活在中西两种文化之中。中西文化的双重性还体现在林徽因的家庭和爱情生活方面。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存在就是新女性林徽因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特点所在。【关键词】林徽因;跨文化教育;古建筑;费正清夫妇;情感【ABSTRACT】HUIYINHASAV
21、ERSATILELIFE,WHETHERINLITERATURE,ART,ARCHITECTUREANDEVENTHEPHILOSOPHY,SHEHASDEEPCULTIVATIONTHEIDEASOFTHEHUIYIN,MULTICULTURAL,INSPIREDTHINKING,TEMPERAMENTANDTHEETERNALLIBERALNATIONALISM,PATRIOTISMISINTERTWINEDWITHCOMPLEXHUIYINREPRESENTSTHENEWGENERATIONOFWOMENAFTERTHEMAYFOURTHMOVEMENTETHOS,BUTALSOREPR
22、ESENTSTHEHIGHDEGREEOFLIBERATIONWHICHCHINESEWOMENCANACHIEVEHUIYINCULTURALBASEINITSDEGREEOFMULTICULTURALAWARENESS,NOTONLYWITHGENEROUSCULTURALBACKGROUNDANDANUMBEROFPROFESSIONALPROFICIENCYINBOTHLANGUAGESSUCHASARCHITECTURE,LITERATURE,ART,ETCSHEWASEXPOSEDTOTHEINFLUENCEOFEXCELLENTCHINESEANDWESTERNCULTURESI
23、NCECHILDHOOD,INFLUENCED,CROSSCULTURALEDUCATION,MOREISTHEFORMATIONOFHERBILINGUALADVANTAGEMANYRESEARCHRESULTSONTHEHUIYIN,INCLUDINGSOMEVALUABLEWORKTHERE,BUTGENERALLYITSAMAZINGBEAUTYANDTALENT,THEREASONFORITSSUCCESSISHOWTHELACKOFANALYSISANDRESEARCHTHISSTUDYATTEMPTSTOCROSSCULTURALEDUCATIONFORHUIYIN,ANDTHE
24、IMPACTOFHERLIFEEXPERIENCESGROWINGUPTHEPERSPECTIVETOAPPRECIATETHEFEELINGSOFTHEOUTSTANDINGTALENTSOFCHINASNEWISHOWWOMENCREATEDBY【KEYWORD】LINHUIYINCROSSCULTUREEDUCATIONANCIENTARCHITECTUREFEIZHENGQINGCOUPLESMOTION1一、跨文化教育林徽因所受教育分析在林徽因的思想图谱里,多元文化一直影响着她,林徽因代表了五四之后一代新女性的精神特质,也代表了中国妇女解放所能达到的高度,这得益于她接受的中西方教育的
25、背景。自幼优良的中西方文化的熏陶,跨文化的教育,更是形成了她所自傲的双语思维的独特文思与创作风格。她在写给费慰梅的信中自己也有所提到“我在双重文化养育下长大,不容否认,双重文化的滋养对我不可或缺。在你们真正进入我们生活之前,我总觉得精神贫乏,若有所失金秋和初冬那些野餐、骑马,使我的整个世界焕然一新。”11陈新华林徽因林孝恂林长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4211(一)家族背景林徽因,从她的名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她背后家族浓郁的文化气息。她原名叫林徽音,典出于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于1904年6月10日在浙江杭州陆官巷住宅出生,而她的原籍是在福建闽侯。提起她的祖父林孝恂
26、,翰林祖父林孝恂所实践的开明教育,所引领的家族文化精神,对于林徽因成长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笔巨大的宝藏。“从以前的家塾授徒到新式的学校教育。从金榜提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土大夫到眼界开明的新型学者,政客、文化人。从旧式的文化学养到融会中西的学术视野,林孝恂在家族内所带出的学风其实还暗合着近代以来学术风气的流变轨迹。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也基本符合过渡时期社会对传统仕宦家庭模式的理想要求。也正因为这样,在新旧变动的潮头,林家才得以成为书香门第的典范既拥有深厚的旧学传统和文化根基,又有“拿来主义”的胆略识见。”“林孝恂自有他的明光和魄力,他以为求新还须知故,因此不惜耗资在杭州万安桥侧兴建林氏家塾。对于林家的众
27、多子侄而言。接受家塾的教育只是博览广识的第一步,接下来是入新式学堂,再接着便是东渡扶桑。林孝恂的整套教育计划实施下来,林家子侄们的教育履历里也陆陆续续填写上了从中学到西学的完备经历,人生履历也延展到了科举以外一个更丰富的层面。”2这也就无怪乎她的父亲林长民在走向世界,拥抱西学后,以自己的见识和眼光,试图建设一个全新的宪政国家。她的父亲林长民,字宗孟,是林孝恂的长子。1906年赴日留学,不久便回国,在杭州东文学校毕业,后再度赴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法律,徽因的堂叔林觉民、林尹民也均为黄花冈革命烈士。据说,林微因的几位姑姑也颇有才学,“尤善书法”。梁再冰曾提到过“妈妈的姑姑们也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28、在那个时代的女性中比较罕见,妈妈的大姑母林泽民是教妈妈读书写字的启蒙老师。抗战时期我们在四川后方曾接到大姑婆从北平的来信,那一首工整的王羲之体小楷给我以十分深刻的印象(我的外公林长民是民国初年的著名书法家,以王羲之体小楷见长)”3。林徽因出身于如此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家庭,就是所谓的“书香门第”。除了勤奋与天赋,林徽因之所以成为一个著名的学者,肯定是与这种家庭背景有关。也可以推断,父亲和几位姑姑擅长书法,可能从小就熏陶了林徽因的艺术家的气质,使她很早就对美术、音乐与建筑有了兴趣。家庭的熏陶对于幼年的徽因来说是及其重要的。1111、父亲的影响林徽因她的父亲林长民,作为当时一个有名的学者和官吏,我们
29、不能不提他的诗作和书法,因为在他的交流圈子里可是相当吃香的。同许多他们的那个时代的才子们类似,林长民也东渡到了日本,并在早稻田大学得到了政治经济学的学位。她的父亲对她这个女儿从小便倍感喜爱,我们从林长民给女儿的一些书信中便能看出来。“徽儿知悉,得汝两信,我心甚喜,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汝。”“我不在家,汝能为我照应一切,我甚喜也。”4也许也正是这一份喜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随国联创立之际也成立了国联协会,林长民作为发起人之一,任协会总干事,为了国联的事务而常驻伦敦时,把这个女儿也带了去。“我此次远游携女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务2陈新华林徽因林孝恂林长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30、2003,1112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84陈新华林徽因林孝恂林长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50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5父亲的这一次携带,对于林徽因的成长可谓是起了无比重要的作用。这一年也就是1920年,徽因离开了北京,跟随她父亲走过半个世界到了伦敦。徽因在上海和北京的学校里学会的英文使她不仅是个悦人的伴侣,而且还是个有用的助手。在敌对行动结束以后,世界各地的人们齐集伦敦。作为他父亲的女主人,在欧洲她培养了自己的社交能力,不断会见许多向她父亲
31、致敬的客人,而这些技能对她的帮助就如同于她的正式教育。林长民经常感慨“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做到友谊的了解。”6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士子,在走向世界,拥抱西学后,以自己的见识和眼光,试图建设一个全新的宪政国家。同时,他还期望着培养中西合璧的女儿。1122、其他的影响1909年林徽因五岁,迁居到蔡官巷一所宅院里,林徽因随祖父母、姑母等居此,由大姑母林泽民发蒙读书。作为家中的长孙女和长女,没有兄长,所以她很早就承担了有点超乎她年龄承受力的半个“长子”的家庭责任,促使了她的早熟,林长民书信给她曰“我不在家,汝能为我照应一切,我甚喜也。”7正因为她的懂事,家里人
32、把她当成了一个成人来看待。她的父亲林长民,由于妻子无所出,他就纳了第二个女人来给他生继承者,也就是林徽因的生母何雪媛。后来,她的母亲生了三个孩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可是儿子和一个女儿相继夭折,留下来的只有林徽因一个女儿。1912年林徽因8岁那年,林长民住在北京,全家由杭州移居到了上海,住虹口区金益里,徽因与表姐妹们人附近爱国小学,读二年级,并侍奉祖父。还是因没有香火,也就是林徽因8岁那年,林长民从福建娶了第二房妾程氏,1914年林徽因10岁,林长民任北京政府国务院参事,全家迁居北京。程氏很快就给他接连生了一个女儿和四个儿子。她的母亲从此失宠,然后林徽因的生活就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第二个妾和她的
33、孩子们是住在他们北京的家里很大的一个前院里。这里充满了快乐的孩子们的喧闹。徽因和她母亲则住在后边一个较小的院子里。徽因的母亲对这第二个妾满怀嫉妒。她的后继者将是四个儿子的母亲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理由,而父亲对她的偏爱又毫不掩饰更使徽因的母亲受不了。那善感的女儿是夹在当中了。她对母亲愤怒的悄悄话表示同情,同时又爱她的父亲,并且明知他也爱着她。他的第二家庭也承认她仍然是他最钟爱的孩子。”81916年12岁,林徽因与表姐们同人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16岁她随父亲远游欧洲,17岁林徽因随父乘“波罗加”船归国。当林长民、林徽因抵达上海,梁启超派人接林徽因回北京,仍然进入培华女中,继续学习,而林长
34、民暂时居住在了上海。1923年19岁林徽因经常与表姐王孟瑜、曾语儿参加新月社俱乐部文学、游艺活动。同一年,林徽因在培华女中顺利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半官费留学。1924年20岁那年,诗坛泰斗泰戈尔应北京讲学社梁启超、林长民的邀请,来华访问,而林徽因正是接待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几乎全程陪同,并兼作翻译。泰戈尔,在日坛草坪讲演,林徽因搀扶上台,徐志摩担任翻译。文载“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一时成为了京城美谈。这一些成长经历,也培养了林徽因的不一样的风采。5吴家凡民国三才女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166徐志摩伤双栝老人N晨
35、报副刊,1926(9)7陈新华林徽因林孝恂林长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528费慰梅著,成寒译梁思成与林徽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212(二)国外游历她的第一次国外出游,应感谢她的父亲,这一次游历为她的个人成长可以说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1920年春,林长民赴英讲学,带着他最为疼爱的女儿林徽因。那时正值林徽因16岁,她离开了北京,走过半个世界来到了伦敦。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国联成立了,中国当然也成立了其中一个国联协会,而林长民就是发起人之一。他作为国联协会的总干事,为了国联的事务他需要常驻伦敦,就把女儿也带了过去。林徽因在上海和北京的学校里学过英文,这方面使她不仅成了一个他
36、父亲悦人的伴侣,而且还是个有用的助手。7月份的时候,林徽因又随父亲到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方去旅行,9月她回到伦敦,不负所望,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她考入了STMARYSCOLLEGE(圣玛莉学院)学习,并且很快就能对英语融会贯通了。一直到1921年,也就是林徽因17岁时,乘坐“波罗加”号船回到了离开一年的祖国。林徽因第二次出国学习,是在1924年6月,但这一次不是跟他的父亲,而是梁思成、梁思永,他们共同前往美国留学,7月7日抵达康奈尔大学。林徽因选择了户外写生和高等代数,而梁思成选择了水彩静物画、户外写生和三角。1924年9月,林徽因结束了康校暑期的课程,她和梁思成一同前往宾夕法尼
37、亚大学就读。三年后,林徽因23岁,她也结束了宾大学业,得到了学士学位,后来又转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贝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半年。“林徽因以她惯有的活力,在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有抱负的舞台设计者们当中赢得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她的建筑设计和绘图方面的高超训练,她是一个应急的朋友,甚至是一个神话中的教母,在交卷期临近时对她的同学来说可定是如此。”91928年3月,她结束了舞美学业。3月21日,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姐姐家结婚。之后按照梁思成的父亲即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于8月18日回京。2二、中西结合西洋方法与中国古建筑研究我们要认识一个真实的林徽因,就要了解她在建筑学上的足迹。在
38、建筑学方面,她不只是被冠以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妻子而存在,更可以作为一位中国最早涌现在科学的方法研究古建筑并有一定造诣的才女而立于我们眼前。林徽因位于八宝山的墓碑上镌刻的名号是建筑师,碑上的浮雕花环是她生前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碑样。她给儿子命名为梁从诫,意为纪念宋代建筑学家李诫,可见林徽因对建筑的一片热忱。事实上林徽因的一生在建筑事业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接着我们就从建筑这方面来了解一下林徽因。21(一)学习建筑林徽因对建筑感兴趣,源于1920年跟随父亲一起到欧洲游历。在伦敦,林徽因在寓所经常与房东英国女建筑师接触,看到她所绘画的图纸,感到十分的好奇与惊叹,受到这位女建筑师的影响,她立志将来学
39、习建筑,最初确定了自己的事业选择,一种把日常的艺术创造9费慰梅著,成寒译梁思成与林徽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37和实际用途结合起来的事业。林徽因说过“我曾跟着父亲走遍欧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筑理论。”10而梁思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林徽因的鼓动,走上了建筑这条道路。1924年林徽因获得半公费留学,梁思成也获得了公费留学,两人一同赴美留学,就读于宾州大学,决定以建筑学为终生事业。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在1924年事由著名的法国建筑师保尔P克雷主持的美术传统的堡垒。而梁思
40、成在这学到了在他后来的事业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深入研究建筑史及简洁漂亮的透视图及必要的美术字制作的强化训练。林徽因和梁思成作为1924年秋季始业的学生入学,梁思成顺利的进入了建筑系,但林徽因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当时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改入了美术学院,但主要选修建筑系课程。关于林徽因在宾大学习建筑的生活,费慰梅在她的梁思成和林徽因中也有所描述。“大学的档案表明,从1926学年春季她就是建筑设计的业余助教,而192627学年就是建筑设计的业余教师了。她是怎样打破大学的规定的,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从第一年开始,她和思成一起上课了。建筑系一位年轻的教师约翰哈贝孙,后来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史,报告说他们
41、的建筑图作业做得棒极了。”,“满脑子创造性的徽因常常先画出一张草图或建筑图样。随着工作的进展,就会提出并采纳各种修正或改进的建议,它们自己又由于更好的意见的提出而被丢弃。当交图的最后期限快到的时候,就是在画图板前加班加点拼命赶工也交不上所要求的齐齐整整的设计稿了。这时候思成就参加进来,以他那准确和漂亮的绘图功夫,把那乱七八糟的草图变成一张清楚整齐能够交卷的成品。”11192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宾大毕业,四年的学业三年完成,他们得到了一份很好的奖励,就是那年夏天,克雷请他们当助手。同一年,林徽因转到了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贝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半年。“她的建筑设计和绘图方面的高超训练,她是
42、一个应急的朋友,甚至是一个神话中的教母,在交卷期临近时对她的同学来说可定是如此。”12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姐姐家结婚。选择这个日子结婚,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先辈的建筑师、分析家李诫。之后他们按照梁启超的安排,游历欧洲,参观古建筑,于8月18日回京,开始了他们中国建筑史上伉俪共创事业的旅程。他们在西方所学习的系统的建筑学,所学习的研究方法对后文所述的他们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起了莫大的帮助。“林徽因作为一个建筑学家,绘图不如梁思成精确,却能设计出很抽象亦很有诗意的刊物插图与封图30年代的学文与文学杂志两杂志;她的建筑学论文及考察报告,亦不如梁思成那样符合科学的规范、朴实严谨
43、,但却充满才气与激情平郊建筑杂录,这些都是因为她的艺术家的气质使然。对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十分熟识的卞之琳说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上却是他灵感的源泉。”13林徽因的一生在建筑事业上投入的心血,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例如她对民居超前的关注;1950年为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高庄、莫宗江、常莎娜、钱美华、孙君莲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对景泰蓝等传统旧工艺进行改造;1949年梁思成和清华大学10余位教师一道接受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10费慰梅著,成寒
44、译梁思成与林徽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3311费慰梅著,成寒译梁思成与林徽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912费慰梅著,成寒译梁思成与林徽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3713彭丽试从古建筑学和新文学来解读林徽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8)国徽的任务,他们设计的图案于1950年6月在全国政协大会上被一致通过,林徽因也参与设计;两年后,梁思成、刘开渠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抱病参加设计工作,与助手关肇邺一起,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研究,终于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与梁思成合作完成中国建筑史等。原本枯燥呆板的建筑类文章经林徽因润笔。既有严谨的推
45、理论证,又有诗人式的艺术色彩。新中国成立前,林徽因也设计过一些作品,有些被战争所破坏,有些还保留至今张学良曾以奖金征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林徽因还参与设计了吉林大学、北京大学校舍、云南大学学生宿舍、清华大学胜因院教师住宅,1934年叶公超主编的学文月刊一卷二期她设计了富有建筑美的封面。22(二)中国古建筑研究中国传统的研究只是用文字方式来解决、记录,没有考古学,没有实地调查,也没有专门的摄影以及测绘技术的人员,建筑更被视为“匠作之事”,而西方建筑学已形成一定体系,并坚持实地观察和试验的科学。林徽因和梁思成不仅接受过中国的传统教育,他们也接受着西洋观念和方法,更使他
46、们认识到了中国建筑学的欠缺,并力图改变。关于书写林徽因对古建筑的研究,往往是跟梁思成形影不离的。她和丈夫梁思成一起遍访各地,历经艰辛,考察那些鲜少被人所知的古建筑,用当时较为先进的方法来进行调查和记录,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那难以磨灭的痕迹。他们是中国考察古建筑这一事业的拓荒者,没有什么经验可以遵循,靠的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不断前进,共同努力奋斗走过来的。林徽因出身于官宦世家,可以说没有过过这种艰苦的生活,过着的是优裕而闲适的生活,可是他们一有时间就离开那个舒适的家,深入民间去考察那些古建筑。只要允许,她必定会毫不犹豫的爬上那些上千年的塔顶亲身丈量。我将在下面列举一些他们俩如何一步一步的
47、在研究中国古建筑的道路上艰辛的走着。1932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合写平郊建筑杂录,一起考察了众多的流落于荒山野的古建筑。在前往蓟县独乐寺的途中,梁思成有这么一段描述“条件的艰辛,可见一斑。1934年梁思成著清式营造则例并出版,林徽因为该书撰写了第一章绪论;8月份的时候林徽因与梁思成、费正清夫妇利用暑假去了晋汾地区,发现古建筑40余处。1935年梁思成、林徽因以他们两人人署名发表了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由天宁市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平郊建筑杂录续等专业文章。1936年5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去洛阳考察龙门石窟,并率刘致平、麦俨增等测绘北海静心斋;6月份他们又去了山东中部11个县和河南开封考察古建筑。193
48、7年夏,他们又出发去西安作小雁塔维修计划,并调查了陕西省19个县的古建筑;6月,梁思成、林徽因刚从西安回京,就去了山西五台山等5个县调查古建筑,却意外并惊喜的发现久已湮没无闻的古庙佛光寺,这座著名的唐代建筑。寺里,不仅大殿的天花板上面住着成千上万的蝙蝠,而且木料上还布满了靠蝙蝠为生的千百万只臭虫,除此之外,还有一层厚厚的尘土,随处可见的是蝙蝠的尸体。“在完全黑暗和恶臭之中,在戴着遮住口鼻的厚口罩而令人难以呼吸的情况下,梁思成和林徽因他们一连测量、绘图和用闪光灯拍照了数个小时。”14当他们最后从屋檐下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的时候,竟然发现背包里竞有上百只臭虫,人也早已经被咬得伤痕累累。1948年解放
49、前,应解放军之请,林徽因还协助梁思成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更好的保护了那些古建筑。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他们的建筑事业中可以细数的每一个成就,表现了这对终生痴迷古建筑的伉俪共同创造他们的事业。梁从诫在他的回忆我的母亲中提到多“母亲在测量、绘图和系统整理资料方面的基本功不14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70如父亲,但在融汇材料方面却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15林徽因对建筑事业的热爱,梁从诫也曾说过“母亲爱文学,但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往往是灵感来时才欣然命笔,更不会去为赋新词强说愁然而,对于古建筑,她却和父亲一样,一开始就是当做一种近乎神圣的事业来献身的。”163三、两种生活与费正清夫妇的交往在林徽因的生命里,有两个很特殊的朋友不得不提。他们两个就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国际汉学家费正清和他的夫人费慰梅。林徽因曾深情地写道“在你们真正进入我们生活之前,我总觉得精神贫乏,若有所失金秋和初冬那些野餐、骑马,使我的整个世界焕然一新”。17他们夫妇的出现,跟别人不同,他们以有别于旁人的角度深入到了林徽因的精神世界,使她在灵魂躁动不安的季节找到了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