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湾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受台湾中华文化经济交流协会邀请,在 *台商会的精心组织下,我市教育考察团一行十人于 4 月底赴台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教育考察。期间,拜会了台北市教育局长吴清山,先后走访了二所高级中学(桃园杨梅镇治平高级中学、慈济大学附属高中)、三所国立小学(台北市立健康国民小学、慈济大学附属小学、垦丁小学),三所幼稚园(台北市嘉德琳幼儿园、花莲慈济幼儿园、健康国小附属幼儿园)和一个教育基金会(蒙特梭利启蒙教育研究基金会)。通过实地察看、听取专题介绍、座谈、观看专场学生表演等,我们对台湾地区的基础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本文试对我们的所见所闻进行梳理,并力图从中提炼出台湾教育给我们的一些启
2、示。 一、台湾基础 教育之概况 台湾的学校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幼稚教育、国民教育(国小、国中)、高级中等教育(高级中学和高级职业学校)、高等教育(专科、独立学院、大学、研究所)。其中国民教育属义务教育。 入学方式:幼稚园是自由入学,国民教育是就近入学,其它均为考试入学。 学制:国小为 6 年,国中为 3 年,高中为 3 年。 台湾的社会教育包括:特殊教育、补习教育、成人教育及负责推动发展社会教育之博物馆、科学馆、图书馆、艺术馆及社会教育馆、文化中心等社会教育机构。 台湾的基础教育把培养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之健全国民为宗旨。近几年,为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围绕如何提升教育品质、落实开放教育的观念
3、,更新课程,统整五育均衡,全人发展与终生学习等目标开展教育改革, “教育松绑 ”、 “开放教育 ”、 “人本教育 ”、 “儿童中心 ”、 “家长参与 ”、 “乡土教材 ”等议题备受重视。如 1989 年国中课程标准修订委员会,以 “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健全国民 ”为最高理想目标,提出了课程修订的六项基本观念:一是未来化 应具前瞻导向;二是国际化 应具世界胸怀;三是统整化 应求周延有效;四是生活化 应符合生活需求;五是人性化 应以学生为中心;六是弹性化 应重 师生自主。此外还提出了课程修订的五项基本原则:一是民主性,避免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以及一元价值之坚持;二是适切性,课程内容应注意适切于 “人
4、”、 “时 ”、 “空 ”;三是连贯性,应使国小、国中、高中或每一年级间的课程能有良好的衔接;四是统整性:相关之科目尽量采用 “合科课程 ”的形态设计,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之配合亦应注意;五是弹性化,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均应有弹性,并符合因地制宜之需求。在实施原则方面,期望良好的课程目标应显示出三个特性:一是传统、现代与前瞻性兼顾;二是人文、社会与科技知能均衡发展;二是乡土、国家和世界意 识并重。 台湾中小学教师每周五天半工作日,每周上课在 20 节以上,有的不仅上日间班,还上晚间补校的课。许多教师每天基本上是 7: 00到校,晚 8: 00 离校。台湾中小学教师没有职称,教职工在正常情况下每年都
5、晋升一级工资,表现佳、绩效好的年终还可以享受奖励。教师来源多样,不仅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还有其它非师范高等院校毕业生,但这部分人要进教师队伍,必须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经过考核和考察,才能取得教师资格。一旦取得教师资格并被录用后,将可终身任教,校方不能随意解聘。男女教师退休的年龄都是 65 岁,但教龄满 25 年 就可提前退休,退休时可以一次性享受退休金,也可以按月享受退休金。 台湾教师的整体素质较高,待遇好,教师职业受到社会羡慕,每年教师缺员增补常引得数十倍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候选人竞聘。原因一是台湾教师属政府公务员系列,待遇略高于财政、银行职员,退休后的待遇优厚;二是教师职业稳定,教育主
6、管部门在维护教师身心健康、倡导正当休闲活动、公开甄选教师等政策上,很受教师和社会认可;三是政府投资教育比例一般占政府预算 35%以上,奖励教师的机制得到教师的响应,起到了激励教师专业精神,提升了教师服务热忱。所以,教师自主进修,积 极参与,与时俱进的培训都很投入。 二、台湾初等教育改革之现状 初等教育是孩子接受正式教育的起步阶段,其发展良莠攸关他们日后的成长及社会整体的进步。故世界各国纷纷致力于初等教育改革,以期建立良好教育根基,为学童提供优质学习环境,俾在未来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台湾地区亦不例外,自 1994 年以来,政府推动的初等教育改革项目众多,兹举几项: 1、实施九年一贯课程。从台湾教
7、育部( 2003a)公布的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 可了解,九年一贯课程设计包括基本理念、基本目标、十大基本能力、七大学习领域、实施要 点、各学习领域纲要等内容,其重要内涵有: 以课程纲要代替课程标准,扩大教科书编辑的弹性; 以统整学习领域的合科教学取代分科教学,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十大基本能力(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欣赏、表现与创新,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表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和国际理解,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科技与咨询,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统整知识、技能与情意等学习目标; 以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推动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赋予学校教师主动建构课程、自编
8、教材及选择教科书的机会,以适 应学生的实际需要; 以乡土语言及英语课程增进学生乡土情与国际观; 融入新兴议题如资讯、环境、两性、人权、生涯规划,家政等,以培养学生适应新世纪的能力; 减少授课节数以发展学校特色,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弹性教学的自主空间; 重新界定学习阶段以强化课程的一贯与衔接。 2、开放教科书。国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中小学生具备社会共通的基本价值,教科书则是藉以达成此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台湾自96 年开始,国小教科书全面开放实现民间编辑,统编教材逐渐淡出教科书市场。教育部倡导学校教师按程序自行选择采 用教科书,并对其加以诠释、补充,以适应学生需要进行教学。同时,政府通过一定的审定制
9、度和对教科书市场的适当管制,使民间资源的参与投入,朝着更有效率、更符合社会公平的方向发展。 3、设立教育优先区。为实现教育均衡的理想,缩短城乡间的差距,解决文化欠发达地区的教育问题,自 1995 年度起积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区计划。规划补助内容包括:开办国小附设幼稚园和社区资源教室;推广亲职教育及学校社区化教育活动;补助文化欠发达地区学校课业辅导教学;充实原住民教育文化特色及设备;兴建偏远或离岛地区的师生宿舍;兴建学校社区化活动 场所;补助交通不便地区学校的交通费;供应地区性学童午餐设施;充实国中技术和艺术教育的师资和设置,优先分发师范院校及教育科系公费生实习教师等等。 4、校长遴选和教师遴聘。
10、 1999 年开始,中小学校长任用方式由原先的官派改为遴选制度。由各县市设置的遴选委员会(由教育行政机构代表、教师代表及社会公正人士组成)对有关人员进行资料审查、实地查访、书面报告、笔试、口试、面谈,并征得学生家长及学校教师的意见。校长的任期一般为 4 年,校长的职能主要是服务性的,而不是一种权力,学校的重大事务,均由专门的委员会讨论审议。教师的 初聘、续聘、长期聘任、解聘、聘约之评议等项目由各校设置的教师评审委员会讨论审查通过后提交校务会决定。 5、降低班级学生数。班级学生数的降低,使得教师有更多心力和时间来照顾学生,增强师生互动的机会,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成效。为有效降低班级学生数,台湾省教育
11、部在 1998 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总体计划纲要中将降低国民中小学班级学生人数,提升小班教学效果列入第一个行动方案,要求地方政府和学校达成下述两项目标:国中小班级学生人数降至每班 35 人以下; 地方政府应追加学校增班所需各项硬件建设费及增聘教师人事费。 除贯 彻执行降低国民中小学班级学生人数外,教育部也希望透过小班教学方法的推动,提升教师教学品质。 1998 年教育部下拔 18 亿元用于发展小班精神计划,内容包括:规划小班教学示范计划、加强小班教学师资研习、营造小班教学学习环境、改进小班教学课程与教材、改进小班教学教法与评估、成立小班教学辅导咨讯机构、评议小班教学成效、推广小班教学做法、宣传以学
12、生为中心的小班制教学精神。 6、国民教育幼儿班。台湾在 2001 年教育改革检讨与改进会议 的结论与建议事项中, 要求推动幼托合一,国民教育向下延伸一年并纳入正规学制 被列为优 先推动项目之一。在整体考量财政经费、幼教机构供需现状等因素后,于 2005 年出台 扶持五岁弱势幼儿及早教育计划 ,作为国民教育向下延伸之近期行动。此计划目前已在离岛地区、原住民地区 54 个乡镇市、一般地区经济弱势家庭(低收入户)中实施,待整体财政充裕及配套措施制订周全后再全面推开。 7、校园零体罚。教育部在 2006 年修正公布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学生之学习权、受教育权、身体自主权及人格发展权,国家应予保障,并
13、使学生不受任何体罚,造成身心之侵害。一旦学生遭受上述侵害,政府应依法令提供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 有效及公平救济之管道,若发生体罚事件,当事人可直接向教育部专线投诉。 8、开放教育。开放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思潮的主流。台湾自 1996 年开始有系统的推动开放教育,较具代表性的有幼稚园与小学低年级教学衔接实验、田园教学实验、教学评量改进实验及开办现代教育实验班。开放教育的特征包括: 自由而适性的开放空间,没有固定的课桌椅,学习空间可以弹性运用; 弹性的课表,儿童可依自己的兴趣、学习速度及方向,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 编班方式采用混龄编组或混班的方式,审慎的将二个或三个不同年龄层的儿童编为一组; 采
14、用分组或 个别化的学习方式,较少采用大班教学(幼儿园教学大多如此); 鼓励儿童热衷于学习的态度,老师允许儿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且重视师生间的互动与沟通,进而建立师生间的开放系统; 以儿童为学习的中心,成人基于辅导立场对其兴趣、爱好加以有系统、有组织的指导; 强调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建立互信、彼此尊重及培养儿童责任感; 重视形成性评量,取消评定等级的方式,虽然也有量的评价,但大多采用质的评价。 三、台湾中等教育改革之措施 近十多年来,台湾地区推行的中等教育改革项目繁多,其改革的原则主要依据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 书中提出的五项综合建议,即:教育松绑、带好每位学生、畅通升学管道、提升教育品质、建立终
15、身学习社会。并强调以教育松绑为核心原则,以去除长期以来的不当管制,进行实质的多元改革。在众多的改革项目中,社会关注较大及影响层面较广的项目有: 1、 95 普通高中课程暂行纲要。为配合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之实施,并与大学通识教育相衔接,台湾于 2005 年开始实施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暂行纲要,此纲要修订目的系为衔接国民教育与高等教育之课程,改善过去高中课程学科数目与授课时数太多,弹以不足难应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之问题。其内涵主 要包括: 以课程纲要取代课程标准。 95 课程暂纲打破过去课程标准形式,采用课程纲要呈现,旨在增加教科书编写和教学的弹性。 采 “生活素养 ”、 “生涯发展 ”及 “生命价值
16、 ”三个层面规划课程。95 课程暂纲在目标方面强调以提升普通教育素质、增进身心健康及养成术德兼修之现代公民为教育追求。 强调学校本位课程精神,落实选修课程下放。 95 课程暂纲,特别重视课程松绑,并授权学校全权规划选修课程。 衔接大学教育及九年一贯课程。 95 课程暂纲一方面顾及大学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参考九年一贯之七大学 习领域为主体的课程规划,并规划弹性学习课时,供学校自主发展特色课程。 采用学习领域概念,但仍分科教学。 95 课程暂纲,沿袭九年一贯课程之精神,强调学习领域之建立,将必修科目合并为综合活动、语文、社会、数学、自然、健康与体育、生活及艺术等八大学习领域。但顾及高中学科师资培养
17、、课程教学及知识理解之需求,仍沿用分科教学,而不采取领域教学。 强调后期中等教育课程之相互配合。 95 课程暂纲采后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课程,以选取高中、高职、综合高中共有之部分内容为原则,强调与各类后期中等教育课程之相互配合,让不同类 型课程间可相互统整。 2、高中多元入学方案。高级中等学校多元入学方案是近年来台湾地区中等教育入学制度改革中一项重大的制度改革。此方案旨在评量国民中学学生基本学力表现及其发展潜能,其主要目标系结合社区资源发展学校特色,引导学生就近升学,消除入学考试之不利影响,让学生适性发展。实施方式包括甄选入学、申请入学与登记分发三种管道,三种招生方式均以国民中学学生基本学力测验
18、(相当于大陆现行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分数作为参考依据。其中推荐甄选入学主要提供各类资赋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和性向的学生入学;申请入学主要提供 对有特色之学校或科别具有兴趣的学生就近入学或直升入学;登记分发主要提供学生非经由前二项升学管道者,由电脑选择当年度二次国民中学学生基本学力测验之分数为分发依据,并由学生填志愿就近入学。 3、高中职社区化。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与产业升级对人力的需求,台湾教育部于 90 学年度推动高中职社区合作专案实施要点,以此促进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与互动,希望藉由资源共享的方式,达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充分提供适性学习环境,提升高中职教育品质的目标。高中职社区化的主要内容包
19、括: 提高国中毕业生及社区民众就读社区内高中、高职 的机会,降低教育成本,增进教育效能;增进高中、高职课程与社区需要和社区特色结合,提高其实用性与生活化; 整合社区资源,发挥学校特色,达成学校社区化、社区学校化的理想; 均衡发展公、私立及城、乡高级中等学校教育,提升教育品质与绩效,为延长国民教育奠定基础; 提高就近就读社区高中职学生的奖学金,激发学生就近入学的诱因。 4、十二年国民教育。鉴于台湾高中职已逐渐迈向普及化的程度,国民教育发展已有相当稳定的成果,因此,台湾于 2007 年起逐步推动十二年国民教育方案,并宣示于 2009 年全面实施十二年国民教育。此宣 示将促使台湾地区的国民教育发展迈
20、向新的阶段。十二年国民教育政策的实施内涵涉及到学校定位、学区划分、入学方式、经费需求、师资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规划,影响层面相当广泛。推动十二年国民教育,旨在提升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舒缓升学压力并引导国中正常教学,照顾弱势学生以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为目标。为达成此目标,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至今已陆续推出许多前置方案与配套措施,如试办综合高中、推行高中职多元入学方案、推动高中职社区化方案等。 四、台湾师资培育与培训之管道 台湾地区的师资培育政策历经从一元化迈 向多元化的过程,而真正实施多元化师资培育政策,系 1994 年师资培育法修正公布之后。早期一元化的师资培育模式 重质不重量 ,造成师资供不应求,而后来实施多元化师资培育 重量不重质 ,结果供过于求。因此,为确保师资数量与品质,未来在多元化师资培育政策下,政府提出应采取 调量重质 和 保优汰劣 。众多有识之士提出未来的师资培育应改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