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毕业论文(20届)革命与自由的双重变奏试论茅盾蚀三部曲中女性的人生道路所在学院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2目录摘要3【ABSTRACT】3一、作品背景及社会语境4二、女性形象分类概括4(一)生存观61、顺从意识62、反抗意识73、征服意识74、毁灭意识8(二)性别观91、青春意识92、婚姻意识9(三)生命观101、自我意识102、生命意识11三、革命与自由的交织11(一)革命目标的狭隘化121、利己主义观念。122、个人主义思想。12(二)革命方式的单一化131、参与社会运动的被动性。132、牺牲自身幸福的主动性。13(三)革命逻辑的简单化。14(四)对自由的曲
2、解141、疯狂报复的心理机制。152、歇斯底里的精神气质。153、疯狂地寻求感官刺激。15四、茅盾女性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15(一)寻求自我的超脱与解放。15(二)独立性的刻意强化。15(三)符号式的双性化特征。16(四)女性价值的重新定位。16五、后革命时代的女性书写茅盾女性书写的当下启示16(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161、儒、道、释的交融。162、反对封建两性关系的不对等关系。17(二)对革命阴暗面的理性批判17(三)女性内心世界的异化处理18结语18参考文献19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3【摘要】本文通过对茅盾蚀三部曲中不同类型女性形象的分析,来剖析在大革命背景下女性进行人生道路选择的过程中
3、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及其具体表现。依据生活经历及思维观念的标准将这些女性分为传统东方型女性、转型期女性及西方型女性的同时对她们的生存观、性别观、生命观作进一步的阐述,深化革命与自由这两个因素对这些女性人生道路选择的影响作用,并探究茅盾笔下女性形象的独特之处和这种女性书写的当下意义。【关键字】观念;革命;自由;女性形象。【ABSTRACT】BASEDONTHEMAODUNSNOVELETTES“VANISHES“,“VACILLATION“,“PURSUE“,THEARTICLEANALYZESDIFFERENTTYPESOFFEMALEIMAGESINTHECONTEXTOFTHEGREATREV
4、OLUTION,HOWWOMENCONCRETEPERFOMCE,WHENTHEYSELECTTHEROADOFLIFETHATISAFFECTEDBYVARIOUSFACTORSACCORDINGTOTHELIFEEXPERIENCEANDTHETHOUGHTIDEASSTANDARD,FEMALESCANDEVIDEINTOTHETRADITIONALEASTFEMALE,THETRANSITIONPERIODFEMALEANDWESTFEMININEMEANWHILE,THISPAPERFURTHERDESCRIBESTHEIRSURVIVAL,SEX,LIFEVIEWANDHOWDEE
5、PENTHEREVOLUTIONANDFREEDOMINFLUENCETHATFEMALESCHOOSETHELIFEPATH,ANDFURTHEREXPLORESMAODUNWRITEABOUTFEMALEUNIQUEIMAGEANDCONTEMPORARYSIGNIFICANCEOFWRITING【KEYWORDS】CONCEPTREVOLUTIONFREEFEMALEIMAGE4一、作品背景及社会语境茅盾的蚀三部曲创作于1927年至1928年间,以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即大革命为创作背景,由幻灭动摇追求三部作品组成,分别以大革命来临前夕、大革命行进之时和大革命失败为创作背景,反映了该时期中国青
6、年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尤以几位“时代女性”为代表,刻画了一批热衷革命、追求自由的人物形象。其中幻灭文本创作于1927年,所描写的是大革命来临前夕,青年知识分子满腔的热情与昂扬的激情有所寄托并付诸于革命,他们对革命的前途充满憧憬与期待,并坚信着依靠自身的力量足以力挽狂澜取得成果性的胜利。此时的他们是血气方刚而敢作敢为的,拥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与雷厉风行的行动力,只是因着年轻气盛,因着经验缺乏,一味的莽撞,却只能换来头破血流的悲剧下场。至于动摇所描写的是对大革命行进中一些政治策略与落实情况的批判,突出的是革命者在革命危机时刻对一些政策落实及革命方式的动摇与思考。最后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大革命过去之后
7、的反思和对人生选择的悲观表露。“追求”的起名与其说是当时处境下人们的心理状态,倒不如说是作者对革命目标与前途的美好祝愿来的更切合实际。虽然文本中的人物在政治路途中频遭打击,甚至丧失了崛起的勇气,但是他们依旧不懈地奋斗着、努力着。显而易见的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背景与人物身心状态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所处社会境况的理解与认知,通过三部前后相继富有连贯性的文本描述,我们也可以很明晰地了解其中的变迁。特别是以“时代女性”为代表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以及其中所经历的坎坷,碰壁后的生活态度都极具代表性。二、女性形象分类概括对于茅盾蚀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分类概括向来众说纷纭,见解不一,但大致上分为
8、以下几种一类如张朋钊1、樊丽2、徐小凤和余先萍3等人的概括方法将其囊括为一类,即时代女性。与五四时期女性相比较,这些时代女性虽然有了新的特征(如具备了革命的意识等),但是仍虽然属于“五四”新女性之列而还没有成为真正革命的新女性,仍然是尚未走上革命道路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她们一方面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反封建传统道德的勇士,一方面又是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个人奋斗的信奉者和个人主义者。1张朋钊论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J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62672樊丽论茅盾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形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8期74833徐小凤,余先萍论茅盾笔下时代女性的精神悲剧兼与五四时期
9、女性作比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8月第4期75775第二类如钱理群、温如敏、吴福辉等人在著作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4中引用的茅盾本人的看法,将蚀三部曲中的女性分为两类,即一类是以静女士、方太太为代表的东方型女性;另一类则是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为代表的西方型女性。前者和谐、匀称,与传统的东方女性有更多的精神联系;后者代表热烈、狂欢,则从道德伦理观念、生活追求到性格、气质都迥异于传统东方女性,是受着欧风美雨的新思潮直接影响而产生的西方型女性这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她们声称“既定的道德标准是没有的,能够使自己愉快的便是道德”,她们是真正的“现代”人“既不依恋感伤于过去,亦不冥想未来
10、”,反对克己的清教徒生活,崇尚享乐,厌恶灰色的平庸,追求刺激,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强悍的泼辣的个性,她们在精神实质上与民族资本家的男“英雄”们是相通的。她们本来都不是革命者,但是,“只要环境改变,这样的女子是能够革命的”。较新的一个观点是由白薇5提出的,她认为幻灭中的静女士,她推翻了之前大多数评论者的看法,认为静女士既非现代,也非传统,在她身上体现出跨时代的动态特征。作者以为静女士在政治上的含混与她在人生观念上的“漂流”意识是同一的,并且静女士那种不安于宁静与惯常,宁愿漂流于探险般变化的生活大河中的生存观正是现代社会氛围与情绪的透露。而由此带来的寻求、失落、幻灭、矛盾等躁动不安的精神与心理现象,
11、也正是现代人精神特征的真实写照。我对白薇的见解表示认同。因为第一类时代女性的笼统划分是以时代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划分标准的,缺少对女性内部特征的探究,只能提供一个整体的模糊特征,不利于文本的深入解读。而受到普遍认可的第二类分法是以思维观念作为划分依据的,但是这种划分存在一个问题,即对文本中女性的定位不够精准,这样也容易造成对文本的误读。所以,我认为应该以文本中女性的生活经历及思想观点作为划分依据,注重她们不同生命历程的表现,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而不应该只是作静态的分析。因此我认为可以对蚀三部曲中的女性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金凤姐、胡太太为代表的传统东方女性,之所以将她们定位成传统东方型女性是因为在
12、她们生活在封建秩序分崩瓦解的时代,一方面因墨守成规无法响应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召唤,另一方面因社会环境对她们的定位无法摆脱旧有的依附形象。她们深受着封建礼教的荼毒,被三纲五常束缚着手脚,没有受过新文化的熏陶,仍然深陷囹圄,但是当社会的变革风起云涌之际,她们又深感恐惧与不安,渴望救助又无处安身,只能慌乱地抓住身边的救命稻草不计后果地求生。第二类则是静女士、方太太为代表的转型期女性,她们沐浴过“五四”新文化的教化,却4茅盾从牯岭到东京,茅盾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页。5白薇现代女性步履的真实文本茅盾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同时代女性作家创作的比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13、版)第22卷第2期2002年3月78816又没有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在她们身上既有着西方式的开放思想,又有着传统东方女性的保守思维,因而她们也更容易面临矛盾的两难处境。第三类则是以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为代表的西方型女性,这类女性受过现代先进文化的教育,沐浴着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新风,艰信男女平等的地位。她们是最肆无忌惮的一群,将自己定义为最具先进性的女性群体,冲破了所有的封建阻碍,张扬着生命最绚烂多姿的一面,但是与此同时她们也饱受着世俗眼光的挑剔。这三类女性在茅盾的笔下相映生辉,展现着大革命时期中国女性的真实生活全貌,从更为具体的角度加以剖析如下(一)生存观不论是大革命初期、中期还是后期
14、的社会状态都是动荡不稳定的,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好的改善,更没有足够安抚人心的举措来抚平民意。社会的萧条、局势的动荡、物质条件的缺乏、加之精神的颓荡,都像笼罩在人民头上的阴霾挥之不去。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下生存,人人以求自安、自求多福,生存问题被摆在了首位。而生存观有别于生存技巧之处在于,前者是指导后者的一种思维观念,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把握生存观的差异是掌握生存技巧的前提。对于生存观念问题的探讨,更深层次的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解读。1、顺从意识金凤姐和胡太太不明故里的配合胡国光父子的社会运动行为并不是发自内心的革命需求而只是一味的迎合他们的需要,金凤姐为了胡炳的工人纠察队缝制旗号并没有深刻
15、理解其中的滋味而是投其所好以取宠罢了,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只是为了获得安身立命的保障。静女士本是为了躲避传统婚姻的压力只身一人来到上海求学,可是即使只是“静心读书”的愿望在急躁的社会风潮下也难以顺利实现,她的周围尽是些满怀壮志的年轻的躁动的心,似乎不响应革命的旗帜、顺应革命的形势便是一种格格不入,而感情生活的无所皈依也被视为异类遭受排挤,那时的静女士是形单影只、孤立无援的,她的胸中有渴望静心读书的欲求,也有青春期情感的萌动,但是现实的环境逼迫着她放下书本参加社会政治运动、抛却情感的负担接受别人伸过来的橄榄枝。此时的静女士更多的表现出东方女性顺从的品性,她选择了去武汉找工作参加社会运动实现自身价值,
16、对抱素和强惟力的情感需求作出了反馈,她做着对于那个环境而言顺其自然的举动,不再以莫不关心的姿态来抵触。方太太陆梅丽的出场并不像胡国光先前预想的那般惊艳,也没有新派女子咄咄逼人的威棱,而是温婉可亲又谦虚和易、没有政治气味的。起初因孙舞阳的一块手帕而疑心不安,只是一味的哭泣,内心局促不安却无法排遣,听任丈夫方罗兰的劝解和好友张小姐的劝慰后也只能作罢,而之后的对两人离婚方式的处理也是带有妥协的因素的,她与丈夫协商后的结果并不是即时分7开而是以妹妹的身份暂时住在一起。这般顺从一是因为心中难以割舍的旧情;二是念及丈夫的不舍;三是出自对孩子的保护心理。现实的关系网络所编织成的层层重压使得陆梅丽无法轻巧地脱
17、身,只能以嘴上的倔强在现实中妥协。2、反抗意识动摇的开头部分是伴随着金凤姐与胡太太因家产纠纷引发的争吵开始的,一方面妖娆的金凤姐顺从于妾室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她也有着捍卫自身权利的强烈反抗意识,并不囿于卑微的处境而是想通过革命时机来获得财产的安全。而作为正室的胡太太一心维护家族的利益绝不肯输让外人半分,虽无其他过于激烈的争斗,但是口舌之争却是难免的。言语的冲突恰恰反映的就是内心的争斗。然而两相比较,金凤姐的举动似乎更带主动性,当她意识到局势的变动应该早作打算明哲保身之时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多处寻找援助并勾搭上胡国光的儿子胡炳,如此荒谬的行为一半出自双方的相互吸引,一半源自社会风潮的误导。当时的社会
18、正处在风云交替之际,旧的道德观念已受动摇,新的道德观念尚未建立,按照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是要培养出节妇烈女6,而茅盾塑造的金凤姐却是离经叛道的代言人,她是茅盾传达个人道德观念的传声筒,也是反映当时时代风气转换的标志之一。陆梅丽面对丈夫方罗兰对孙舞阳不清不楚的关系起初时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而是用消极的冷战方式来对待表达内心的不满反感与抗议,后来审视了自身“损人不利己”的处境便断然下来离婚的决心将抗议进行到底。静女士身上最具反抗性的行为体现在对个人婚姻被安排的反对上,静的母亲自始就不愿意她外出的,并将静的婚事放在所有日程的首位,她宠爱着女儿却又无法直接干预女儿的决定,只能旁敲侧击地给予建议与敦促
19、,而作为母亲眼中向来乖巧孝顺但又有主见的静女士也是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的,只是离家前的她少年意气过盛又缺少对这个激进社会的充足体验,所以执意着、反叛着、抗拒着,毅然决然的收拾行囊远赴他乡求学,寻找自己理想的生活。孙舞阳是革命女性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不甘寂寞尚思追求的热烈爽快的行为因为现实的黑暗而染上了悲壮的色彩。在生活中她因行为的放荡不羁而被同性所嫉妒、攻击,在工作中她抱着不服输的姿态巾帼不让须眉,引来异性的追逐。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子,她认真的生活着,感受着多姿多彩的生活经历所给予的不同体验,拒绝平庸与默默无闻,在各种场合都有她充满魅力的身影出现,她是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的人,她不屑
20、于平常女性的生活方式,执意于特立独行的新女性生活模式,勇于挑战世俗的眼光。3、征服意识静女士当得知自己的初恋竟是卑鄙无耻的女性逐猎者、卖国的暗探时,她所有的美梦都破6刘丽从茅盾小说中性爱描写看其性爱观的形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2008年6月,42448碎了,受伤之际搬到了医院疗伤,接触了一批爱国人士,在思考了命运问题之后摆脱了悲观的宿命论去武汉寻觅自己新的生活,她决定依靠自己的意志和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不适宜的现实处境。她不再是那个感受命运奴役的被动者转而成为了主动的追梦者,在武汉的生活中她经历了多个工作环境和领域的调动贡献着一己之力并且也寻觅到了挚爱,她成了第一个真正俘虏强惟力的女
21、子。茅盾蚀三部曲当中“时代女性”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征服意识普遍都体现在对异性的征服上。幻灭中的慧女士、动摇中的孙舞阳和追求中的章秋柳都将解放自身的目标转换成了驾驭异性的实践。章秋柳的名言就是“我理应由完全的自主性,对于我的身体,我应该有要如何便如何的自由。”孙舞阳和慧女士的所作所为也是如出一辙的。她们的思维方式都是对封建传统贞操观及男权主义的严重挑战,与以往女性相比都是一个质的飞跃。只是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将她们对世界、社会、异性、生活的看法看作是对自我人生的掌控,她们要征服的不仅是外在的环境更是自我的生活道路。4、毁灭意识当静女士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并畅想着未来甜蜜的生活不可自拔时,强惟力却
22、要奔赴战场投入战斗了,对于他的决定静女士的内心是愤怒的,而且这种愤怒被施加到了所有的男性身上。虽然现实的结局还是与强惟力的分别,静女士纵使有千般万般的不舍都要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是她自己选择的命途也该由她自己来承担所有的后果,当静女士看着强惟力走得不见了,回身往床上一倒,悲梗着声音说自己简直是做了一场大梦,一场太快了的梦,现在梦醒,依然只剩自己。她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所有的理想都覆灭了,对于这发生的一切她唯有接受,接受被寄予希望又注定毁灭的生活。陆梅丽的幻灭来的似乎有些迟缓,主要表现在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上,她虽受过新式教育,但是本质上跟静女士一样是个传统型的女性,将家庭视作归属,把个人的幸福寄
23、托在他人身上,但是这样的心态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当她无法理解丈夫方罗兰与孙舞阳之间暧昧不清的关系并且也无法妥善处理他们两人的交往后便只能一个人忍受个人的痛苦,在躲避劫难的尼庵里陆梅丽亲眼看到了方罗兰与孙舞阳不避嫌疑的亲密,无法接受这种现实的陆梅丽只能在痛苦中倒地,回天乏力。毁灭,意味着无所寄托,绝端的失望。这种状态用来形容章秋柳、王诗陶等人最是合适。她们追求过、渴盼过,但是也失望过、落寞过。以章秋柳为例,她对待病入膏肓、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的史循表现出了极大的关爱,她发誓要拯救这个生活于水火之中的病人,并且不惜牺牲自己的情感与肉体,可最终的结果却是以寂灭告终,她不仅没有达成救人的愿望反而拖累了
24、自己失去了心理与身理双重的健康。居里夫人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当章秋柳失9去了赖以存在的健康肉体而再也无法实现自己的任何梦想时,她是万念俱灰的,所有的革命理想与自由追求都化作了水中月,难以企及。而王诗陶为了革命烈士的遗腹子竟也欲图走上不归路。现实的残忍让所有的理想都化为了泡影,余下的只有遗憾与寂灭。(二)性别观从茅盾描绘的系列作品来看,生活在大革命时期的女性比之前五四时期初期和后来的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女性最幸运的一点是她们的性征特点是受尊重的,躲避了那些时期女性的性征被遮蔽的状态,避免了被同性化和无性化的遭遇,使得她们的青春朝气得以勃发、女性魅力得以呈现、婚恋观念得以自由。1、青春意识在茅盾
25、蚀三部曲中的三类女性人物毫无例外的都拥有着青春的年华、姣好的面容、健美的身材、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她们都具备着对男性强大的杀伤力,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她们的生活也受制于异性。对于第一类传统型女性而言,她们的青春是决定她们日后生活质量砝码,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生活模式下,她们必须依靠自身的先天条件来获得生存的尊严,因而她们的青春是“服务性”的,并且服务的对象指向他者,即异性。对于第二类转型期的女性而言,青春既是她们生活的仰仗,又是她们取悦他人的条件。一方面她们具备有别于传统女性坐以待毙等待施舍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她们也渴求得到外界的响应与认可。她们还是不够自信的,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来体认自身,获得自身的
26、价值。所以她们的青春是“供求性”的,是服务于自身与他人双向的源泉。第三类西方型的女性对待自己的青春拥有最完全的支配权和决定权。她们沐浴着西方新思想的洗礼,并且融汇于自己的生活,在思想上是开放的,在生活中也是无拘无束的,她们从来不需要依靠外界来获得支撑内心的力量,而是自发自主地供给自身以生活的激情与工作的热情。故而她们的青春则是“内需性”的。2、婚姻意识对待恋爱的态度直接影响到这三类女性的婚姻观念。以第一类女性为例,她们迫于传统礼教的束缚往往是未经恋爱便接受了父母安排的婚姻的,尚未体验过恋爱的酸甜苦辣便直接踏入婚姻的河流,婚姻对于她们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从女孩到妇女角色的转换。她们缺少的一直
27、都是决定自己生活的主动权,只能在既定的生活轨道上适应并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而第二类女性较之第一类女性幸运之处则是,获得了对自己生活道路一定程度上的决定权,思想上她们不像第一类女性那般闭塞,初步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在行动上也已经尝试了改变,只是对待婚姻问题还是偏于传统的,她们是矛盾纠葛的一类人,虽然口中念叨着要自由,但是传统思维观念还是制掣着她们的思想,她们在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同时也会溜回到10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老路,所以婚姻更像是她们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项仪式、必须完成的典礼。至于第三类女性,不消说她们是最为开放无拘的,她们随心所欲地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无所避讳地接受着来自异性的
28、关注、心胸坦荡地看待着他人或惊奇或鄙夷的目光,她们从来不管来自世俗的压力,只求自身的满足与充盈,她们的恋爱似乎都不以婚姻为目的,她们需要的似乎只是相处时的欢愉,合则两利,分则两散,绝不拖泥带水。(三)生命观这三类女性身上的生命观念是体现在她们对自我的生命价值的定位上的,这不同于上述的生存观,因为生命观是对女性自我生命的体认,生存观是对自我生命路途经营的一种看法。第一类传统型的女性对自我生命的定位是寄托在他人身上的,依附于其他的生命个体之上,完全是作为其他生命的附属物出现的,而第二类女性对自我生命的定位具备了一定的主动权,她们心中有预设的目标,但是在实际行动上却缺乏一定的执行力,所以经常处于动摇
29、的生命状态;第三类女性则是明确的行动派,一旦明晰目标便会排除万难全力以赴地去争取,但是这样的实践也引发一些弊端,即是否合乎社会公共秩序是否合乎社会公德是否符合革命要求从公众对她们的眼光与评价来看,显然是无法得到肯定答案的。1、自我意识(1)自然意识从对自我生命的认知开始到对自我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追求,推动其发展的助推力源自内心的自然欲望。正因为内心有渴望,有满足欲望的动机,才会萌发出达成愿望的行动力。第一类女性中的金凤姐将保障自身安全视为最大的生存目的,当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政策方针明暗不定时,她所关注的只是个人的安危荣辱,个人的生活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是她们决定自身行为的重要标准,如何在动荡的局势
30、下活下去是她们的唯一追求。第二类女性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经历,即都是在“时代”这一“学校”的熏陶中成长,起初都向往革命,不折不挠,企图跟上历史的进程、掌握自己的命运,而这样的“时代性”蕴含某种原始的激情冲动,冲向一个有待重新整合和开展的革命目标。7第三类女性的自然意识集中体现在身体解放上。这类女性在展示自“身”时意味着个体“自由”得到呈现。她们更多的表现在动物性特征的展现上,毫不压抑身理的需求,并且在两性关系上占了主导地位,更具有选择性的余地。(2)社会意识在茅盾书写的女性文本中这些女性与革命不可分割的纠缠在一起,似乎是要证明中国女性7陈建华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0M上海
31、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0311必须投身革命,接受革命意识才能获得解放,才能从封建走向现代。8这样书写的原因一方面与茅盾创作作品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女性都有主动或被动地参与革命活动的经历。比如第一类女性虽然足不出户,耳不听闻社会动态,但是因为她们赖以生存的丈夫或家人有革命的活动所以也贡献过自己的一份力,而第二类女性和第三类女性则是以独立自主的意识主动承担起革命的社会责任,并积极投身于社会革命活动。更加分明地来看待这些女性的自然意识和社会意识其实可以用“自然人”与“社会人”这两种人的基本属性来辨析。人,首先是以自然生物个体作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其次社会性又是人的根本属性。2
32、、生命意识茅盾笔下的女性对生命的意识集中体现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上。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女性在经历了一段或长或短的精神悲剧历程后,经过自己的理性疏导和自我调节,寻求到了新的平衡,从内心的焦躁不安走向了平静,从消沉生活走向了投身于社会政治,尽管等待她们的未来是不可预测的。9这些女性较之五四时期的女性相比最大的进步就在于对生命的珍惜上,以及对生命存在意义及价值的实现上。第一类女性虽说在大革命期间并未自觉自发地投身革命而只是汲汲于私利,但是她们对自己的生命始终是珍惜的从未有过轻生的妄念,不论外界环境如何不利,她们的生存欲望还是强烈的。第二类女性处于转型时的焦躁状态,她们所经历过的生活境遇和情感遭遇都曾压迫她
33、们产生幻灭的情绪,但是静女士在更换了工作环境和恋爱对象后便从阴影中走了出来,方太太陆梅丽也具备摆脱不幸婚姻的勇气,她们都是敢于逆流而上的勇者,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足以支撑自己度过生命的低潮期。第三类女性不消说都是沉着而冷静、睿智而无畏的。她们的生命意识不仅体现在保证自己的生命体征的正常运转上,而且还突出地体现在产生社会效应上。在这三类女性之中,西方型女性是巅峰代表。她们的生活内容绝大多数被政治活动所占据着,社会政治运动是她们用以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依托。诸如孙舞阳,诸如章秋柳等人,她们少有为个人的打算,不是将生命的激情献之于革命事业,便是将生命献之于对他人的拯救上,她们似乎很少考虑到趁着青春年少
34、为自己做些什么,而是无私地奉献着生命的黄金时间,谋求社会价值的实现。三、革命与自由的交织8蒋朝群茅盾的女性书写与革命话语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1229徐小凤,余先萍论茅盾笔下时代女性的精神悲剧兼与五四时期女性作比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8月第4期7577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但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又往往因政策贯彻落实不力、执行人员的领会失当、反革命分子的投机倒把行为导致革命路程的偏离,严重时甚至产生恶劣的社会效应,使得
35、党的思想意图得不到有效宣传反而招致怀疑与抵触。生活在这一时代的知识女性们都接受过社会风潮的洗礼,她们对社会革命活动的理解与参与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别于同时代的男性。茅盾所塑造的几类女性虽说也是投身革命的一群进步女子,然而她们对革命的理解并非正确无误,几个典型女性形象对于革命的态度和个人追求似乎都有失偏颇。细细来看,静女士对革命的理解是一种社会活动,孙舞阳对革命的理解是一场参与,章秋柳对革命的理解则是一次改变。她们很少探究革命的真正意义,而仅仅停留在对“革命”意义的个人化的粗浅理解上,并且通过个人化的行动来加以展现,主要体现在对革命目标考虑的出发点上以及对革命所采取的主要方式上。(一)革命目标的狭隘
36、化1、利己主义观念。蚀中的三类女性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对中国社会所需要的革命充满隔阂。她们参与革命活动的出发点都是以是否能使自身受益为衡量指标。根据上文分析,我们可以更为直观的发现第一类传统型女性只是为谋温饱,最为典型的就是金凤姐的求生行动,她们毫不顾虑三纲五常的传统训导,只顾及个人的生死存亡,在利益面前伦理道德也可以置之度外,社会道德也可以弃之不顾;第二类转型期女性只是为了情感的寄托、生活的着落,静女士与方太太陆梅丽都是在革命半途中折回的一群,她们起初投身革命似乎更像是践行受教育新女性的使命,在她们看来接受过新式教育就必须有新的思维模式、新的行动实践,而当时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恰好为她们这
37、一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机遇,尔后的败退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她们浅尝辄止地体验过革命活动后便退回到情感婚姻之中寻求庇护,而对于革命的理想也随即抛之脑后;第三类西方性女性则直接体现在自身性欲的满足上,她们并不是真正的荒淫者,但也不是真正的革命者,在革命进程中,她们扮演的既是参与者的角色,又是谋求个性解放、实现自身价值的主动者。对于革命,她们充满着个性化的浪漫想象,缺少脚踏实地的认知,纯属空中楼阁的幻想,也正因为如此,她们的革命参与注定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2、个人主义思想。她们在大革命前昂扬激奋,充满革命的积极性与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当革命失败后,她们幻想被残酷的现实所打破,就只能彷徨、迷茫与消沉。她
38、们虽然“走进革命”,但实际只在革命“边缘上张望”。她们带着忧郁和哀伤在个人主义与群体意识的矛盾冲突中徘徊、挣扎。与此同时,个人本位主义也使她们在两性关系方面矫枉过正,滥用了自己的智能。她们抛弃了传统女性的那种封建禁欲主义思想,却走进了“杯水主义”的胡同。这种强烈的利己主义和个人本13位主义让她们想的仅仅是怎样征服男性,对男性似乎有一种敌视之意。但是她们却忘了社会上还存在着两性不平衡现象,因此她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理解,也注定了她们的苦闷与悲剧。(二)革命方式的单一化1、参与社会运动的被动性。在茅盾蚀三部曲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妇女加入到激进的社会运动的浪潮中,看似主动的社会行动
39、,实则包含着众多的社会因素的推动。一是女性文化教育所产生的舆论环境。五四运动之后妇女身心均获得了解放,获得权利的同时也意味着责任的背负,文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充实了她们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也使得社会对女性的期许也水涨船高。尽管社会环境并没有明确地规定妇女应该额外附加何种程度的社会责任,但是作为更富社会参与感与责任感的女性们却自发地加入到社会改造的队伍中,并表现出比异性更为蓬勃的激情与活力,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二是女性所接触环境的单层次化,致使她们无法在其他的社会空间里实现更多的改造可能性和获得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遇。以静女士为例,她是典型的学校生活案例,她在学生时代所接触到的革命活动仅限于学生组织
40、的游行示威,缺乏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效,只停留在政策方针的宣传,社会舆论的鼓动上,除此之外,少有大刀阔斧的实践改造。2、牺牲自身幸福的主动性。革命本身就属社会运动的激进方式,这一属性直接影响了革命参与者所选取的的行动方式。在幻灭中,静女士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婚姻安排,毅然只身闯荡上海,以求学为名行反抗之实,而这一行动的结果是以感情的无着落和学业的无长进为代价的。尤其是他跟强惟力连长的爱情,更像是昙花一现的梦境,当他们尚且陶醉在彼此的关爱里无法自拔时,静女士做出了凛然的决定,规劝产生一时优柔寡断念头的强惟力重回战场,静女士的决定并非出自本意,在她内心何尝不是渴望着与爱人的长相厮守但是她又是自我标榜为时
41、代新女性的一代,在大革命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她认为没有任何自私的理由,心甘情愿的为所谓的革命理想牺牲个人的幸福而毫无怨言。在动摇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事件莫过于被胡国光这类革命投机倒把分子所挑起的妇女解放运动,这场意在解放妇女的活动最终演变成了蹂躏女性的一场疯狂闹剧。而真正为妇女解放运动出谋划策的方罗兰、孙舞阳等人却被现实逼进进退两难的死角无法施展抱负。在这起事件中,做出最大牺牲的莫过于女性,包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妇女和奔走在革命队伍中的女性领袖。普通妇女的惨遭蹂躏、朱女士的暴毙以及孙舞阳出于道德规范而做出的情感让步都是以牺牲个人幸福而告终的。在动摇中,章秋柳出于对史循的怜悯同情而萌发了救助的
42、念头,她不计后果的付出着,14她天真地指望着自己一厢情愿的付出能获得期许的回报,哪怕是史循一时一念的改变也是对她最好的安慰,她从未想过从他人身上获得何种安全感与依赖感,支撑她将救助行为继续下去的理由完全只因一己的无私,不受逼迫。(三)革命逻辑的简单化。对于茅盾笔下塑造的这些女性而言,她们头脑中的革命逻辑是指向否定冲动的,或者说,否定的纯洁姿态才是她们参与革命的全部真相和内容。她们的生活道路更多的是走向对抗性的迷恋,而非理性指导下的成熟抉择。通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第二类女性和第三类女性的共同点是对于革命的理解只是一味的否定,强调改革,而不是将思考重心放在革命的前途上。她们重在依靠推翻现存不合理现
43、象的理念来进行社会运动的开展和社会活动的参与。如静女士在学业结束后去武汉谋职业最后都以失望收尾,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后她并没有吸取教训重新反思自己参与革命的举动,而仅仅通过不断地换工作来达成自己的革命愿望;孙舞阳完全是行动派,是全身心投入革命活动的典型,但同时也是最缺乏思考力的代表,对于革命她有着比男性更为热忱的激情、更为精准的判断力、更为迅捷的行动力,尤其是在紧要关头她展现出了优于男性的决策力,尽管如此她还是盲目的行动派,缺乏正确的革命理念的指导必然使得她的革命行动无疾而终;章秋柳的革命理想破碎之后竟然荒唐到想通过挽救个人的颓废状态而牺牲自己的健康,以至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她那急于求成的心态
44、是导致她遭受不幸的导火索。(四)对自由的曲解茅盾笔下的三类女性都有自主争取自由的权利,可是他们对自由的定义却很难尽如人意,有些有失公允、有些不和道义、有些甚至误入歧途。第一类传统型女性中以金凤姐为代表,她虽然失去了人身自由,但是对于自己的生活还是具有自主选择的意愿与权利的,然而她的自由争取过程却是以有违社会公德与纲常伦理为前提的。第二类转型期女性对于自由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一味地反抗与逆反上。这类女性由于对“自由”意义阐释的局限,使得她们往往在一个目标追求落空之时以另一个目标的替换来达到心理的满足,也可以算作是一种代偿行为表现。第三类西方性女性则将自由的定义升华至个性的不受束缚,乃至情欲的放纵与情
45、感的宣泄。但是她们不曾考虑到情欲放纵本身并不是个体生命的价值体现,反而有可能是对“自由”的一种亵渎,并进而成为对于女性自身尊严的践踏。“自由”应该意味着获得解放的个体更加珍视自身的一切,并且把它交付与灵魂共契之人,而不应该是放浪形骸,自我作践。10而这些女性的这种自我放纵行为,本身也使其难以得到男性的尊重。就更不用说诸如追求中的赵赤珠,10唐欣身体叙事中的性别主体辨析重读茅盾的蚀三部曲C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2007年3月10日343715在穷困潦倒中妄想着以卖淫“保留着身体”,进而“保持思想的独立”以争取“自己的独立自由”这
46、一“正大的目的”。这些都是女性解放误入歧途的表征。究其原因,产生诸如此类的心理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因素一是疯狂报复的心理机制;二是歇斯底里的精神气质;三是疯狂地寻求感官刺激11。1、疯狂报复的心理机制。这类心理最为鲜明地体现在第三类女性身上,她们的报复对象普遍集中于异性和社会。慧女士因早期的情感创伤表现地最为极端,她如受了伤的野兽无理由无选择地施行她的报复;而章秋柳认为女子最快意的事莫过于引诱一个骄傲的男子匍匐在你脚下,然后下死劲把他踢开去;孙舞阳对异性采取游戏般的态度也是有目共睹的。2、歇斯底里的精神气质。第三类女性都与众多异性调情,她们时而是高傲的欲望女神,瞬息之间,又如受伤的
47、困兽,冷酷无情拒男人于千里之外,冷热不可捉摸。在她们自信的外表下是神经质式狂乱无常的心理。当理想破灭,她们所面对的无非是性格残缺的自己和了无生趣的黑暗现实。3、疯狂地寻求感官刺激。在茅盾蚀三部曲中,女性普遍是不畏世俗的,她们充分展现了原始本性的一面,不再受制于礼教论理的束缚,从自己的生理需求出发去寻求感官刺激。金凤姐为了求得一己的身安冒着乱伦的风险与胡国光的儿子公然调情;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私生活之混乱也是世人皆知的事实。四、茅盾女性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一)寻求自我的超脱与解放。在茅盾蚀三部曲中的女性最引人注目的一点莫过于第三类西方型女型摆脱过去从外界寻求帮助与依靠的模式转而依靠自身来谋求立
48、足生存的转变。在这些女性的成长经验中,得到的是不断的破碎与丧失。一次次的挣扎,一次次的逃离,她们被逼入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只有回到自己的内心,在自我纠缠中争取自救。章秋柳在寻求出路时有过两条发展路径一是走社会路线,妄想通过个人参与革命来力挽狂澜;二是走个人路线,幻想通过对颓废个人的拯救达成自己的心愿。她从事任何事情的出发点从来不为谋私利,而是为了外在事物的向善发展,并通过施予帮助与温暖来满足自身对无所拘束的需求。不为挂碍,方能脱俗。(二)独立性的刻意强化。在茅盾这部小说中,他似乎刻意简化了女性存在的历史现实背景,而强化了女性存在的独11李永东时代新青年的颓废叙事重读茅盾的蚀三部曲J吉首大学学报
49、(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第29卷第2期10310916立性,在故事内容的叙述中大革命的背景作为主色调被淡化,而女性的自主活动却被作为表现主线凸显。在塑造女性的独立性方面,茅盾着意在个性独立上,由于不涉及经济独立所以这些女性身上的独立性特征是不完整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女性的个性特征才愈加分明。在这些女性展现的唯美异常而又无可逃避的宿命的结局中,我们看到的是女性自我认同的困境及无力的抵抗,她们身上的独立性更像是强扭的生瓜,单纯地追求标新立异的独立性而不考虑发展环境适应与否,这便是导致宿命式悲剧的原因。(三)符号式的双性化特征。在茅盾笔下的女性(特指第二类和第三类女性),以独异的生命姿态存在,统一经过符号化的处理,普遍具有双性化特征,即在这类女性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某些优点和长处。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表现为自信、独立、合作、沉稳、敏感、热情、成熟等男女两性都具有的特征12。在此,女性性别的双性化是指女性开始逐步摆脱刻板的性别角色,拥有部分男性性别特质,融合男女性别的优点于一身的一种趋势。比较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等人的性格相似特征,除了女性的特有的妩媚多姿,最为明显的是她们都展现着自立自足的风采,由此带给人自信、热情的风韵。她们从不示弱,甚至对于男权文化有一种激愤情绪。正是这种心理定位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