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毕业论文(20届)女学先驱甬江女中研究所在学院专业班级人文教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目录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英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一、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与特点1(一)近代女子教育产生的背景1(二)近代女子教育的特点11、与当时社会变革与转型关系密切12、近代女子教育享有了合法地位13、近代女子教育在困难中成长2二、甬江女中的开办与历史沿革2(一)甬江女中的开办2(二)甬江女中的历史沿革3三、甬江女中概况4(一)甬江女中成立初期4(二)甬江女中在逆境中成长51、推行导师制,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62、在战乱中曲折办学73、学生活动84、一代巾帼教育家老校长沈贻芗女士10
2、(三)建国后的甬江女中11四、甬江女中与地方关系及其影响12参考文献14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I【摘要】近代以来,宁波凭借着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迅速发展,当宁波帮名誉中外的时候,很多人却不知道宁波教育事业曾经的辉煌。1844年宁波开埠后,英国传教士阿尔德赛小姐(MISSMALDERSEY)就在宁波城内开设了女塾,成为了浙江最早的教会学堂,也成为全国第一所女校,开启了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大门。本文将详述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宁波甬江女中的建立、发展历程、概况、与地方的关系及影响等方面,重现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的历史,填补中国教育史的空白。【关键词】女子教育;甬江女中;历史沿革;地方关系。II【ABSTRACT
3、】SINCEMODERNTIMES,NINGBOHASDEVELOPEDRAPIDLYBYVIRTUEOFITSSTRONGECONOMICSTRENGTHNINGBOGANGISFAMOUSATHOMEANDABROADWHILEMANYPEOPLEDONOTKNOWTHEGLORYOFEDUCATIONINNINGBOAFTERNINGBOBECAMEATRADINGPORTIN1844,THEBRITISHMISSIONARY,MISSMALDERSEYOPENEDAFEMALEPRIVATESCHOOLWITHINTHECITYANDITBECAMETHEFIRSTCHURCHSCHO
4、OLINZHEJIANG,ALSOISTHEFIRSTGIRLSSCHOOLINCHINAITOPENEDADOOROFCHINESEGIRLSSCHOOLEDUCATIONTHISPAPERWILLDISCUSSSOMEINFORMATIONABOUTTHEFIRSTCHINESEGIRLSSCHOOLNINGBOYONGJIANGGIRLSSCHOOLINDETAIL,INCLUDINGITSESTABLISHMENT,DEVELOPINGPROCESS,OVERVIEW,THERELATIONSHIPWITHTHELOCALITYANDIMPACTTHEPAPERWILLALSOREPR
5、ODUCETHEHISTORYOFFIRSTCHINESEGIRLSSCHOOLANDTOFILLTHEGAPSINCHINESEEDUCATIONHISTORY【KEYWORDS】FEMALEEDUCATIONYONGJIANGGIRLSSCHOOLHISTORICALEVALUTION,LOCALRELATIONS1一、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与特点(一)近代女子教育产生的背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近代大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大门。随着中国社会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开始实行了殖民教育,打破了中国教育儒学独尊的局面。“近代女子教育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列强们用大
6、炮打开了中国大门的时候,在五口通商口岸以传教为目的开办了很多教会学校,以便用“基督教文化开战胜中国固有的文化”,由于新教徒中很多人明确信奉男女平等的原则,而且决心投入一场十字军运动,以争取中国妇女的平等权利,因此教会女学也随之出现。虽然教会女校起初的目的是为了殖民文化、宗教的需要,但是他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女子长期没有专门教育的传统局面,开创了女子学校教育的先例,也在客观上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情感,促进女学的发展。(二)近代女子教育的特点1、与当时社会变革与转型关系密切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开始由传统的封建社会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社会环境急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女子教育不可避免
7、的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又似一股洪流,冲击并瓦解着封建社会种种抑制女子才智的成规陋习和传统观念”2、近代女子教育享有了合法地位虽然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起初是外国传教士创办的,钦定学堂章程把女子教育排除在外、奏定学堂章程则以家庭教育包含女子教育,但是,在诸多有识之士的呼声中,国人自办的女学开始出现,于是,清政府颁布了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对女子学堂各方面做出了规定和要求,标志着中国近代女子享有了接受学校教育的合法权利和近代女子教育具有了合法地位,为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
8、学制强调男女平等教育权奠定了基础。舒叶和晚清政府与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60张慧玲论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2)75王秀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社学社会科学版,200139323、近代女子教育在困难中成长首先,传统思想的阻碍。在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的影响下,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很难让人们从思想史很快接受,因此创办者只能从沿海思想较开发的地方兴学。其次,创办者热情高但缺乏经验。创办者多由于对国家的满腔抱负而创办学校,并没有办学经验,但也正是他们的努力使得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在曲折中成长。最后,
9、保守势力的反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是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近代女子教育在各方面还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促使妇女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妇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进程。二、甬江女中的开办与历史沿革鸦片战争失败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将宁波列为了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由此宁波成为了受外国列强影响较大的地区之一,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方面,更体现在了文化教育方面。列强们为了进行文化、思想上的同化,纷纷在宁波开设了教会学校,其中1844年,英国传教士阿尔德赛女士(MISSMALDERSEY,179718
10、68)在宁波的女塾便成为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开启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大门。(一)甬江女中的开办1844年1月1日,宁波正式开埠,指定江北岸为外国人通商居留地,英国派驻领事,取得领事裁判权,尽管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校建立的地点和后来办学中心均不在江北岸,但其后来与在江北岸一带的另一所女校合办,所以江北岸与甬江女中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当年,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教士、“东方女子教育协进社”委员阿尔德塞女士来甬传教时在宁波城内祝都桥竹丝墙门内大屋(今中山西路182弄36号附近)办起了一所女塾。这不仅开了宁波当地女子教育的先河,也成为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女子学校。1934年,东方杂志所刊褚季能“女
11、学先声”一文指出中土第一家女学校,便是阿尔德塞小姐于道光二十四年在宁波创办的;中国教育大事典记载1844年设立的宁波女塾,是中国内地最早的教会学校,亦是中国最早之女学校。阿尔德塞女士来华前曾于1837年与伦敦会教士麦都思夫妇在南洋爪哇泗水设女塾,教育华侨子女。1842年,阿尔德塞来到香港,成为入华女传教士第一人。1844年,她到达宁3波,独自开设了近代中国第一所女校祝都桥女塾。学校曾接受英国东方女子教育会(SOCIETYFORPROMOTINGFEMALEEDUCATIONINTHEEAST)的资助。阿尔德塞终身未嫁,人称马利姑娘,一辈子从事义务教育。1857年她因病离华赴澳洲,卒于家中。18
12、44年开设的宁波祝都桥女塾,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无女子进学校的传统,使国民逐渐意识到女子教育不但可能而且必要。其开办确实为清末中国教育输入了新鲜血液,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在我国教育近代化历程中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二)甬江女中的历史沿革1847年,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柯夫人(MRSCOLE)来到宁波江北岸,在江北槐树路设立了另一所女校。1857年,阿尔德塞女士任满离甬时,两所学校合并办学,由美国长老会接办和管理,改称“崇德女校”,校址就在江北岸槐树路(今江北区实验小学所在地)。1860年,美国浸礼会传教士罗夫人(MRSLOLD)设立了“圣模女校”,校址在姚江南岸盐仓门的西边(今永丰路)。至此,“
13、崇德女校”和“圣模女校”两校隔江相望,各自逐渐的都办起了小学和中学。1919年,长老、浸礼两会协商,将“崇德”、“圣模”两校的小学班级和中学班级合并,分别成立小学部和中学部。将两校中学部合并后,两会决定共同捐资兴建新的校舍。1923年春,位于城区战船街的新校舍落成,“崇德女校”和“圣模女校”的中学部合并一校,正式迁入新校舍,当年秋定名为“私立甬江女子中学”。当时学校仍由长老、浸礼两会共同管理,由美籍教士徐美珍女士出任校长。当时的甬江女中仍按照旧学制四年办学,后于1925年改为新学制,高中、初中各为三年,虽然改成了当时中国现行新学制,但学校仍然坚持着外国教会办学的总体制。1927年,在北伐战争的
14、影响下,宁波开展了要求收回教育权的运动。当北伐军到达宁波时,地方人士纷纷号召收回外国人办学权,中华基督教教育会通过决定,将学校逐渐交由中国人管理。1927年7月,甬江女中也转由国人自办。当年即成立了校董会,选举鲍哲庆为董事长,董事会由4人组成,其中外籍董事3人。该董事会立即聘请圣模女校毕业生、原甬江女中教务主任、奉化籍沈贻芗女士出任校长,沈校长为甬江女校付出了毕生的经历,这在下文中还将做论述。甬江女校收归国人后,在经费上仍接受教会的津贴,思想上提倡信仰褚季能女学先声N东方杂志,1934(31)2327孙善根,谢振声潮涌城北近代宁波外滩研究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1164自由,仍不同程度宣传
15、宗教,但在其他方面,如课程设置、规章制度等方面已与宁波一般学校差异不大,特别提出的是,甬江女校特别加强对外语的教学,学生人数从1929年的88人到1935年斐迪中学女子部并入,已有学生200余人,教职员20余人,学生成绩优异者保送至沪江、之江、金陵女大等教会大学甚至出国深造。至此,甬江女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1948年,甬江女中25周年校庆时,蒋介石曾题词“天下为公”,翁文灏、陈布雷也题词表示祝贺。新中国成立后,甬江女中不再领取外国人的津贴,并由宁波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2月正式命名为“宁波女子中学”。1958年8月改为“宁波六中”。1959年7月改名为“宁波女中”。1968年4月由改为“宁波
16、六中”。1994年7月命名为“甬江高级职业中学”,如今的甬江高级职业中学成为了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现址位于宁波海曙区翠柏路309号,总建筑面积3万5千平方米,学校现有四大类十八个专业,其中服装专业为省示范性专业、广告美术、烹饪专业为市重点专业,在校学生3300多人,教职工186人,其中高中级职称教师占654,在职业教育方面占据领先地位。三、甬江女中概况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从成立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风风雨雨,不同阶段的甬江女中呈现给了世人不同风貌,为方便论述,本文根据女中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办学特色、师生活动等各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将甬江女中的概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论述(一)甬江女中成立初期成立
17、初期的甬江女中经历了最初的“祝都桥女塾”、“崇德女校”这两个阶段。祝都桥女校成立时,免费招收女学生,并提供衣食起居的各项费用。女塾开设的课程有圣经、国文、算术,在学生的功课之外还要求学习缝纫、刺绣,学生们已经开始接触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特点一样,祝都桥女塾的开办困难重重。由于受到长期封建思想的影响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时的民众对于外国传教士所开办的学校有着许多的顾虑,再加上外国列强们是用枪炮打开国门的,为此民众对他们更是充满了仇恨。但是随着民众思想的不断开放、西学东渐的影响以及祝都桥女塾创始人阿尔德塞女士的不断努力,女塾逐渐得到了认可。祝都桥女塾在成立一年后就
18、有了15名学生,到了1852年,学生数量发展到了40人。不过当时的学生主要来自于社会底层,这是因为女塾免学费、5提供食宿、发给衣服和少量津贴等优惠措施打消了民众心中的顾虑,部分底层家庭便冒险将女儿送进了女塾。中国基督教调查团编写的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卷3第232页中这样描述“不过为使婢弃女及最穷苦之女孩,以校中有衣事供给,故甘冒与洋人接近之危险。”这样,祝都桥女塾作为甬江女中的前身,成为了中国第一所女校,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记下了重要一笔。在论述甬江女中的历史沿革时提到,1857年,阿尔德塞女士离甬时将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柯夫人于1847年开办的另一所女校合并办学,改名为“崇德女校”,因此这里也简单
19、论述下这所女校的概况。1847年美国传教士柯夫人设立女校的课程主要有汉语、圣经、数学、地理和英文。我们在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卷3第234页的记载中看到“该校1849年的课程规定凡女生均教以本国之文字。彼等不习中国经书,惟诵读含有基督教训之课本及接近之科学书籍而已,复议口头上之问答,俾彼等熟习圣经中之故事。数学与地理亦为彼等课程中之一部分,而尚有两学生,则学习英语焉。”可见,这与该女校的最初办学目的吸收信徒、培养教徒的妻子和女布道师相符。两校合并后,“崇德女校”由长老会接办和管理,课程设置也基本与合并前并无太大差别,女学生们虽然接受的是封建伦理和宗教的教育,但是,在作为通商口岸的宁波学生,随着开放
20、程度的提高,他们的知识面也不断的开阔,识别是非的能力也日趋提高,特别是辛亥革命结束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女学生们接受了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学校培养了很多妇女解放的先行者,她们成为了近代宁波第一批妇女运动的骨干,著名的毕业生有1926年秋任浙江省妇运会主席、抗战时期“全国妇女慰劳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委员兼劳作部长的我国早期妇女运动工作者吕晓道等。中华民国成立后,“崇德女校”师生在宁波教育界颇为活跃,到了五四运动时期,崇德、圣模两校与鄞县女师的女中学生推选代表参加市区13所中学学生代表在后乐园(现中山广场)举行会议,成立了“宁波学生联合会”,讨论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决定开展宣传并着
21、手发起抵制日货运动。(二)甬江女中在逆境中成长1919年,“崇德女校”和“圣模女校”的中学部合并后,长老、浸礼两会共同捐资兴建中国基督教调查团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第三册M232中国基督教调查团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第三册M234孙善根,谢振声潮涌城北近代宁波外滩研究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116新校舍,民国十一年,学校在城区战船街建造了三层西式教学楼,可容纳近600人求学,至今仍保存完好(今位于宁波海曙区和义路106号现甬江职业学校内),琴房、实验室等配到设施齐全,建于1930年的体育馆采用跨度为15米的木结构屋架,是宁波市第一所室内体育馆。1923年春,新校舍落成,合并后的中学部正式迁入新校舍
22、,秋定名为“私立甬江女子中学”。学校由长老、浸礼两会共同管理,并由美籍教士徐美珍出任校长,实行旧制四年办学,虽然1925年改为新学制,但学校还是坚持教会办学总体制。这一年,徐美珍还开除李秀清等七名爱国学生,像应届毕业生谢墨君并非学生运动领袖,也被扣发毕业证书一年。“五卅”运动后,全国各地开展收回教育权,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奴化教育的斗争,宁波在当时也开展了收回教育权的运动。1927年,对于甬江女中的历史来说是一个里程碑。7月,宁波当局和教育界人士以“宁波收回教育权急进会”名义,在浙江率先将甬江女中教育权收回,驱逐外籍校长,并成立了校董会。选举鲍哲庆为董事长并聘请沈贻芗女士出任校长。从此,甬江
23、女中在沈贻芗校长的带领下,与国家命运一起,在逆境中成长。1、推行导师制,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1931年,沈贻芗校长向当时的浙江省教育厅申请立案,并获得了核准,规定了学校的编制、设施、课程、班级等等均按照私立中等学校章程正规的办理。当时的学校虽然没有制订出各项成文的规章,却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营造出了良好的校风,摸索出了一些即使在当今社会也称得上完备的教学制度,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当时学校推行的导师制。导师制规定,每位教师负责20名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教育。导师与学生共同生活,随时指导考核,随时检查纠正,每周举行导师会议一次,商讨事宜,各导师与导生集体谈话如遇有问题学生,导师予以个别指导,或
24、集体善导。此外,学校还十分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在德育上,学校每周安排德育教育的中心科目,如爱国、勤学、尊师、爱友、礼貌、诚实等等;在智育上,吸取立案前的一次会考中学生数理化成绩太差的教训,要求他们勤学苦练,学好理科,而英语、音乐、美术、劳作向来是抓紧的;在体育上,学校也极为重视,兴建了本市第一座室内体育馆,这样雨雪交加之日也能照常进行教育和锻炼,培养出的“甬江女篮”在比赛中每每是所向披靡的;在生活上,学校规定学生一律穿校服,热天是裙子,平时是黑布旗袍,显得朴素大方,整齐划一,养成不分心于穿戴打甬江女中校庆委员会甬江女中25周年纪念刊M7扮,而专志于用功读书的良好习惯。就这样,甬江女中改为国人自
25、办后,在英语、国文、女红教育等方面硕果累累,学生人数逐渐增加,教学设施、教学制度也日趋完善,学生们的校园活动也相当丰富多彩,她们办起了校刊甬江声、体育馆内的小舞台每周末都有各班级轮流上台表演、“甬江女篮”外出参赛成绩骄人学校由此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历届毕业生中成绩优秀者被保送入沪江、之江、金陵女大等院校,也有出国深造的。当然,由于历史渊源和现实条件,当时的办学经费除小部分来自学费收入外,大部分仍由教会补助,原来必修的圣经课虽已经改成了课外活动,不信教的师生也不再受歧视,但新教的师生仍不少,而且沈贻芗校长本身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所以校园内还不能摆脱宗教活动,日常朝有晨更,夕有晚祷,一遇星期
26、节日,便去市内教堂做礼拜、听讲道。2、在战乱中曲折办学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宁波也遭到了日军频频的空袭,日机的狂轰滥炸使得无辜市民死伤惨重。此时,甬江女中的沈贻芗校长刚刚结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进修,获得硕士学位,成为了宁波第一位女硕士,回到宁波。看到女中数百名师生的安全受到了日军威胁,沈校长再三筹划,为了是师生们的生命安全,10月,她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弃校转移沈贻芗校长决定将学校迁至她的家乡奉化亭下,借用沈氏、单氏宗祠为临时校舍,排除万难,开始继续教学。和许多因战乱搬迁的学校一样,这时的甬江女中面临着很多困难首先是师资不足,部分教师未能随校迁来山乡,以致师资力量短缺,除了随来的教师自愿
27、多授课外,只得再想办法聘请代课老师,于是女中请浙大教授毛路真教数学、武岭学校教师李琢人教美术,后方十八医院医师为义务校医以此解决山区缺医少药的困难;其次生源不足问题,和教师一样,当时的许多学生由于本人及其家长的顾虑未能随校迁移,学生人数大减,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一方面在鄞西接待寺筹设女中初中分校,容纳一些失学学生外,另一方面就在奉化当地招收失学男生来亭下女中借读,以充实学额;再次办学经费不足问题,生源的减少直接导致学费收入的急剧下降,加上迁校时鄞奉公路已经拆毁,校具运输多靠人力、竹筏,因此费用支持大增,不得已,学校只能暂时发给教职工“国难薪”(每月二十五元),直到半年后才有所好转;最后是山区艰
28、难的生活困难,由于山乡无电,火油又贵,学校提倡早起早睡,尽量利用早自修的时间以弥补晚自修时间的不足。宁波市教育委员会宁波教育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8但是,经过这样几年艰苦的岁月,战势并没有好转反而继续恶化。1941年随着鄞、奉相继沦陷,亭下村已经受到了日军的进一步威胁,学校不得不再次内迁。学校在四明山区董村的“永德宗祠”和岩坑的“龙化寺”建校办学,学校深入了穷乡僻壤,条件更加艰苦,但是师生们依旧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心,经常淡笑风声以减轻战争带来的压力。这样,经过了两次内迁,学校师生的总数依旧不足一百人。然而情况开始继续恶化。1942年,四明山董村、岩炕一带出现土匪,无恶不作,当地群众纷纷
29、逃难,为了师生的安全,沈贻芗校长果断决定将师生化整为零的决策派员护送一部分学生陆续通过四明山游击区到上海教会中学借读;遣散一部分学生使其安全归家,随家行动;其余师生则由沈贻芗带领赴宁海跃龙山,以甬江女中的名义加入鄞县临时联合中学,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幸好甬江女中的加入“联合中学”校方很欢迎,还请沈贻芗担任教务主任。艰难的岁月终于过去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联合中学”也完成了他的使命,几经漂泊的师生们终于回到了原来的甬江女中。但是迎接他们的却是建筑残缺、瓦砾满地的校舍。再大的困难都经历了,这么点难不倒女中的师生。于是他们重新振作起来开始重建校园。学校一边暂借圣模小学的校舍继续招生开课,一边
30、增聘新教师,开始了艰难的重建创业。一个半月后,学校已增加新教师三十余人,新生三百多人。不久,女中从外国保险公司取回两万美金赔款,并向海内外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募捐,置备了教学设施,重建了新的教学大楼和师生宿舍,为了应对严重的通话膨胀,学校还以当日米谷现价折付教工工资使之安心教学,这样总算治愈了战争的创伤。到了1948年25周年校庆的时候,学校已基本恢复了原有的规模,在校学生500多人,教职员工30余人。1949年9月17日,教学大楼刚刚竣工,却被国民党飞机误炸,导致半幢大楼炸毁,人员伤亡,学生人数锐减、校董会解散,在政府、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学校不得不再次迁往鄞江桥上课,直到次年舟山解放后才迁
31、回原址。甬江女中至此结束了她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办学生涯。3、学生活动“崇德”、“圣模”合并为“私立甬江女子中学”的次年,1924年5月,甬江女中的校刊甬江声创刊。该社刊成员26人,社长胡彩玉,中文顾问杨守实,英文顾问是美籍校桂心仪甬江女中老校长沈贻芗A宁波文史资料第八辑M1990,479长徐美珍等,甬江声为16开本,中英文合刊,杨守实在发刊语中写道“甬江声是甬江青年女子的精神生活,换言之,就是甬江女子的呼声,希望热心教育并主张尊重女权的同志们,互相提携,共同在这国民运动的康庄大道上做一点青年所应做的事。”甬江声以刊发学生习作为主,中文部分设有“言论”、“小说”、“随笔”、“译述”、“杂著”、“
32、诗词”、“纪事”七个栏目。创刊号图文并茂,介绍了校舍、实验室、卧室、藏书室、授琴室,还包括了校长、教师、学生照片9幅,有全校教职员12人、学生66人的合影,另有一幅为平民学校招生游行的照片。此外还有学生习作图画8幅,女中学生论文、散文译文等18篇,23篇小说,13首诗和4部剧本。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文部分七个栏目的背页有八个公益性广告,介绍上海和宁波的一些商店和医院,其中还有一个公益性广告宣传节制,驱除嫖、赌、烟、酒四恶魔。创刊号中的纪事栏目记载了1923年6月22日至1924年5月9日的学校大事记,对研究甬江女中的校史乃至宁波近代教育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甬江女中学生们除了编辑甬江声外,校园生活开
33、展得也丰富多彩,体育馆内的小舞台成为了学校最热闹的地方。1947年届毕业生许行老师回忆说,从初一到高三,每个周末由各班轮流上台表演,又有一次,许行所在的班级还自导自演了飘。此外甬江女篮也常常活跃在运动场上。在旧中国寻找真理的年代里,女中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收到了进步思潮的影响,纷纷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该校甬江声就反映出了他们关注社会、提倡妇女解放的思想,如李瑞仙校刊中发表的什么是奋斗奋斗什么就号召大家为真理而奋斗,此外还有怎样才算超人、女权运动与教育之关系等充满探索与向上的文章。当传来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时,她们在中共宁波市委领导下,与四中、启明、效实、商校等学生一起参加了“宁波各界五卅惨案后
34、援会”,勇敢地站在了反帝爱国斗争第一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女中学生自发组织了抗日救国会,借游艺募捐,购买大量的木棉布帛,手工制作上百张棉被,寄给前方的战士。1933年,女中学生又买布做衣,送给东北的义勇军战士。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甬江女子中学出现了龚香惠、沈鞠如等优秀的中共党员学生,她们带领着同学、同胞,日以继夜为抗日救国而奔走。即使在战乱内迁的年代,女中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也很丰富,据1937年1940年就读于甬江女子中学的马决觉回忆说“礼拜天我们也搞些活动,我记得我们排过雷雨之类的话剧,都是宣传反帝反封建和抗日思想的。”1941年4月,日军逼近,女中师生再次转移到四明山区的董村和岩坑
35、。女中数北京女师大风暴N时事公报19258710百名师生在坚持上课的同时,还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可以说,甬江女中的教育发展史伴随着与中国命运息息相关的学生运动史。在这个书声琅琅的校园,有一群女学生,忧国忧民,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书写了“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史诗,挥就了女中辉煌的一笔。4、一代巾帼教育家老校长沈贻芗女士沈贻芗,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奉化亭下村,由于父亲是一位思想开明的商人,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辛亥革命后对于民主共和、男女平等的观念非常赞同,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沈贻芗(原名遗香)。沈贻芗在圣模女校毕业后因成绩优异曾留校任教一年,1922年,她进入上海沪江大学教育系
36、学习,1926年毕业后回甬就回到母校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回到宁波后的沈贻芗受到了当时徐美珍校长的器重,聘她为当时的教务主任。女中收回国人自办后,校董会又公请她出任校长,从此,沈贻芗为了把学校办得比以前更好,投入了她全部的精力,带领着甬江女中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继续谱写光辉的篇章。沈贻芗担任校长后,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学校的教育、编制、设施、课程、班级等方面均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淳朴良好的校风,她推行的导师制,实行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多方面综合教育,培养的学生受到了社会的认可。1935年,沈贻芗受校董会派遣,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就读,后获硕士学位,成为宁波第一位女硕士。1937年,抗日
37、战争爆发前夕,宁波受到了日军飞机的轰炸,沈贻芗毅然回到祖国,她说我的命运必须和甬江女中的命运联在一起。于是,她动员全校师生迁往她的家乡奉化亭下,坚持开课。1941年,日军逼近,她又率领师生到四明山区建校办学。那时师生们生活极其艰苦,作为校长的沈贻芗坚持和师生们同桌而食,共患难。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女中师生们既刻苦攻读,又不忘爱国救国,积极参加救亡运动,在街头、村落表演救亡戏剧,教唱救亡歌曲,激发民众爱国激情,有力地支援了浙东的抗战活动。1942年,由于当地土匪出没,治安情况极端恶劣。沈贻芗又带领师生前往宁海,并入鄞县临时联合中学,直到抗战胜利回到宁波。看到市区的校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在伤心之余,
38、沈贻芗重新振作开始了重建之路,在她的努力下到了1948年25周年校庆的时候,学校已基本恢复了原有的规模。沈贻芗担任校长以来,从不拿学校一份薪酬,所得薪水尽数分给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为了潜心教育事业,她终身未婚。11然而建国后,1951年5月全市开展了广泛的镇压反革命运动,沈贻芗一时受到了错误的处理,她只好离开了这所从外国人手中接过来连续工作了二十五年,与她生死存亡的学校。离开学校后的沈贻芗生活非常艰难,1958年秋,在支援大西北生产建设声中,她远赴甘肃在幼儿园中当起了“老阿姨”,工作非常辛苦。三年自然灾害开始后,为了给孩子们补充营养,她托亲友从上海寄了白糖过来,自己却舍不得吃,1960年时她已
39、经骨瘦如柴、大病缠身了,亲友带她回到了上海治病。文革期间,她又被送回老家居住,生活只靠胞妹沈坪香每月从上海寄过来的10元生活费。但是周围不明事实的人常误以为沈贻芗作为校长,有单身积蓄肯定不少,常问她来借钱,殊不知沈校长的薪水早给穷亲贫友特别是给急难学生“借”光了,但沈校长仍不遗余力的帮助周围的人。1978年,因亭下村兴建水库她被移民到溪口镇落户,在镇上,她义务辅导英语爱好者进修。1980年秋,她八十大寿时,众多教育局名人向她祝寿,沈贻芗说“我没作出什么贡献,只不过做些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罢了。今年虽是八十,我想当它十八,为祖国的四化事业再尽我的薄力。”1983年,沈贻芗平反昭雪,恢复公职,办理了
40、退休手续,此时的她已经满头白发,她担任了奉化县政协常委、民革奉化县委委员、宁波甬港联谊会副会长等职务。她充分发挥对教育的热爱度过了她的最后时光。1989年9月26日,沈贻芗女士在上海公寓溘然长逝。(三)建国后的甬江女中1951年5月,镇压反革命运动后,沈贻芗校长受到了错误的处理离职。随后,这所私立学校即于当年7月正式由宁波人民政府接管。于次年2月命名为宁波女子中学,学校的性质由私立转为公有,慈溪医师盛行健捐赠私人别墅2700平方米作校舍。现已60多岁的葛菊娥老人于1951年入读甬江女中,1954年起在女中执教,她亲历了女中的接管过程。她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女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学生的身份变了
41、。以前上得起女中的都是富人家的女儿,但新中国成立后,穷人家的女孩子也开始坐进了女中的课堂。至1958年8月又改称为宁波第六中学并实行男女同校,至此,风云起伏了一个多世纪的女子教育结束了。1959年7月改名为“宁波女中”。1968年4月由改为“宁波六中”。1994年7月命名为“甬江高级职业中学”。2005年,市政府投资5000万元,在翠柏路309号原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全面改建的,具备一流现代化教育设施的新校区投入使用。经过改建和装修后的“甬江职业高级中学”,占地约72亩,共有教育用房2万多平方米,校内有教学楼一桂心仪甬江女中老校长沈贻芗A宁波文史资料第八辑M1990,5112幢、实验楼
42、一幢,包括20个约2700平方米的实验室、1300平方米的图书楼、1000平方米的行政楼、有300多个座位的标准报告厅,以及一个室内体育馆和有400米跑道的标准田径场,一个塑胶网球场等,一所全新的职业高级中学耸立在宁波城区。四、甬江女中与地方关系及其影响一直以来甬江女中与地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因为宁波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所以给了女中成长的土壤,女中的建立也传播了更为开放的思想,使地方妇女解放运动、学生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抗战期间与全国反帝反封建运动相呼应,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当祝都桥女塾成立时,女塾并没有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许多群众对传教士办的学校不免有些猜忌和疑惧。当时有人
43、说阿尔德塞是魔鬼的化身,已杀死她自己的孩子,现在又来算计别人的孩子;有人说她办学是假,骗儿童去挖眼睛炼药水是真。敢于冒险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又常常又急又吓地赶到学塾看孩子是否安全,有的干脆就中途领回虽然经过阿尔德塞女士的努力,反复动员学生家长,保证津贴和生活费优惠等措施,女塾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有限的学生大多数来自社会底层,可见在女中创办的前期并没有得到地方社会的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宁波的社会环境、人们的思想继续变化,女校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在社会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女校学生心系国家安危,与北京、上海等地的学生运动联系起来,在五四、抗日期间对地方反帝反封建运动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战乱中,女中与地方共
44、患难,终于度过了艰苦的岁月。1948年10月13日,甬江女中举行了盛大的25周年校庆活动,蒋介石、行政院长翁文灏都给学校题字,表示祝贺,这足以说明甬江女中在当时显赫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校庆活动是隆重的,上午9点,在唱歌、唱诗、读经、祷告后,教会牧师和女中的领导发表了演说;下午2点,由于下雨,原计划露天的体育表演改在了体育馆内举行,学生表演了健身操、新堡舞、团体操、丹麦舞等;晚上,举行了游艺会,表演了历史剧、演讲、歌剧、合唱等节目,来宾们都为学生的精彩表演而大为称赞。甬江女中的百年教育成就在校庆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甬江女中为宁波社会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对宁波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孙善根,
45、谢振声潮涌城北近代宁波外滩研究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11613用,甚至对近代中国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教会女中的出现成为了当时宁波地方女子唯一可以接受新式教育的地方,使地方女子有了和男子同样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了宁波甚至中国女子教育的近代化。其次,甬江女中使女生们的视野不断开拓,她们的观念、综合能力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先行者,成为近代宁波第一批妇女运动的骨干。这所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中学建校160年来,已培养了近3万名高初中毕业生。最后,女中的产生改变了地方社会的传统思想。在传统宁波社会,绝大多数女性地位低下,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家庭之教,女子不与;学校之设,女子不厕”。
46、女中对当地女子思想观念的改变有这积极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改变地方传统的封建观念,为宁波社会的近代化起到了促进作用。虽然女中前期作为教会学校以培养基督教信仰的价值观作为其最初的办学目的,但在近代教育的气氛中,女生们不仅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知识,还接受了近代的民主的思想,尤其在近代宁波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对近代宁波社会乃至于对近代中国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坐落于宁波和义路106号的原校址,现在是宁波市的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在宁波城区改造中部分拆除,仅保留建于1922年的教学楼和建于1930的大礼堂。这不仅是宁波所存不多的质量上乘、形制美观的民国时期建筑物,更是宁波乃至全国教育史上难得的旧址
47、,是具有双重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今她静静的立于姚江之畔,铭记着这段历史。宁波六中150周年校庆纪念册M1994,15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3514参考文献1舒叶和晚清政府与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602张慧玲论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2)753王秀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社学社会科学版,20013934褚季能女学先声N东方杂志,1934(31)23275孙善根,谢振声潮涌城北近代宁波外滩研究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1161176中国基督教调查团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
48、第三册M2322347甬江女中校庆委员会甬江女中25周年纪念刊M8宁波市教育委员会宁波教育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9桂心仪甬江女中老校长沈贻芗A宁波文史资料第八辑M,1990,475110北京女师大风暴N时事公报19258711宁波六中150周年校庆纪念册M1994,1512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3513陈君静,吴莉教会教育与近代宁波社会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131514古忠玉,郭齐家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及其社会影响J教育研究,2002(11)747815索秋平谈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近代化J科教文汇,200791016杨银权
49、科举制的废除与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萌芽与发展J兰州教育学院院报,2010(1)161917薛文彦略论清末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产生及特点J阴山学刊,2007(3)656818闫广芬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认识、视野、使命J教育研究,2006(11)737919MARYIEDWARDSWOMENSSTUDIESCURRICULUMDEVELOPMENTAVIEWFROMTHEUNITEDSTATESDWOMENSSTUDIESPROGRAM,THEUNIVERSITYOFMICHIGAN,ANNARBOR,197838739520MARISAVINOVSKISSCHOOLINGANDPOORCHILDRENIN19THCENTURYAMERICAD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1992313320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