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51 ,大小:1.58MB ,
资源ID:2360283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3602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开谈《传习录》.doc)为本站会员(hw****26)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开谈《传习录》.doc

1、1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圣经独家趣解作者:沙滩孤雁写在前面王守仁(14721529) ,汉族,浙江余姚人。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谥文成。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书法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 ,奉祀孔庙东庑第五十八位。有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传世。梁启超先生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曾说过“因 阳 明 以 知 行 合 一 为 教 , 要合 观 学 问 事

2、功 , 方 能 看 出 其 全 部 人 格 , 而 其 事 功 之 经 过 , 具 见 集 中 各 文 , 故 阳 明 集 之 重要 , 过 于 朱 、 陆 诸 集 。 ”明 确 提 出 阳 明 先 生 的 书 集 之 重 要 性 高 于 朱 熹 、 陆 九 渊 诸 集 。如 果 将 王 文 成 公 全 书 比 喻 为 研 读 阳 明 学 的 皇 冠 的 话 , 那 么 其 中 的 传 习 录 无 疑 就 是 这 顶 皇 冠 上 最 耀 眼 的 那 颗 明 珠 。 传习录是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传习”一词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中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

3、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包涵了王阳明全部的哲学思想及其基本主张,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圣经”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 传习录作为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因人施教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书中包括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的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理论,仅仅流传于口耳之

4、间。中卷有书信八篇,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他们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另有两篇短文,阐发阳明的教育思想。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它使王学体系齐备。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他所提出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 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的“心即理” 、 “致良知” 、 “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5、。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 ”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 ,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人心的这种明觉,可以说是心学功夫的基石中的基石。在这个基础上所用的格致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通俗讲解哲学著作,尤其是这种中国古代谈论很抽象的心性问题的哲学著作,是比较难的,哲学的著作和科学上的著作,往往就是艰深、晦涩、不食人间烟火的代名词,以至于当年霍金在写时间简史这本书时,出版商就明确的告诉他,这本书中假如多一个数学公式,就会吓跑多少多少读者云云。以至于霍金教授在写整本书的过程中,都在拿捏着2如何能在尽量少用数学

6、公式的前提下,更明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达到不吓跑出版商的上帝的目的。谢天谢地,霍金做的很好,他的那本书很成功,为出版商赚了个盆满钵满。讲解传习录的过程中,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举个例子,也许传习录中随便拿出一段就只有曲曲几十个字,但是为这几十个字所下的注解往往就有十几条,上百字之多。往往一段话中会出现一种“无一字无来处”的情况,就是每个关键的字词都是大有来头,每个词都是爷,你有一点打点(理解)不到,就别想在这段的文义上吃懂过去。更令人头疼的是,有时即使你看了注解仍然是一头雾水,因为那些出处的原文同样是“界面很不友好的” ,就是说引文同样艰涩难懂。看这样的书,就算有一点古文功底的人看了几页也会筋疲

7、力尽。更别说那些没有多少古文基础的人数更多的大众读者了。现在已经出版的翻译传习录的书也有不少版本,我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做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呢?现在市面上翻译传习录的书是不少,但是我发现他们有如下毛病,他们的注解很精细,翻译也可以做到信雅达的境界。这样看来也没有错,这也是我们对待古代文籍的一贯方法,注解完翻译完也就万事大吉了。但在我看来,这样还不够,心学本来就是注重体悟与实践的学问,用语言来表达,也是为了传播而不得已而为之。对传习录只是做到能通顺翻译为现代文这一步,功夫依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将其中的含义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阐发出来,其实就算做到这一步,也依然还是纸上谈兵。因为心学的核心功夫在于融

8、入个人的骨髓和血液,形成一种本能和习惯,就是说啥时候你做到面对天理时就像西门庆面对潘金莲时一样,那就恭喜您,您已经基本学成了。到了这一步,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变化气质”了。真的将心学的精神实质领悟了,即使把传习录上所写的内容全部忘掉也没有关系了。可惜的是,我现在连一本能比较通俗地把“兵”谈好的书都没有发现,所以自己不揣浅陋,原意冒着被板砖拍扁的危险,来写下自己读传习录的心得。开始时,这些心得主要是作为读书笔记的形式写给自己看的,但是,就像古人吃了芹菜,觉得味道还可以,就送给朋友两捆,称之为“芹意”一样,我就把自己的这两捆芹菜晒在这里,和还能够看到眼里的同道中人分享。另外,阳明先生在传习录刚出版的

9、时候,就说过这样的话“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增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传习录.序 )这一点是所有读传习录之前的人所应该首先了解的。讲解传习录 ,必然绕不过引文和注释这一关,但是就像霍金在时间简史中生怕一个数学公式就吓跑若干读者一样,我也生怕枝蔓过多的引文和注释也搞得读者寥无兴致,尽量在意义表达清晰的前提下少用学术气息浓厚的引文及注释,引文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义,而不是为了显示作者知识面的渊博, (而事实也是,好多引文我也

10、是现用现查的) 。在翻译上面,我的某些做法更会让严谨的古文译者嗤之以鼻,但是我还是要坚持自己的做法,我不求翻译上的字句的严格对应。只求能最贴切地将阳明所要表达的意思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又尽量去除催眠剂的副作用。因为读枯燥的讲抽象道理的文章,很容易让本身兴趣就不大的朋友十分钟后就睡意盎然。所以, 传习录中一些在今天读来都没有理解障碍的文字甚至就不翻译,直接就原文进行探讨和发挥。下面说下我研读传习录的基本方法,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以经解经,什么意思呢?阳明心学的概念思想,在传习录本身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和说明,只需要精读传习录本身上下文的内容,足以透彻了解其内容。这一种研读方法是从南怀瑾先生

11、那里学习到的,在此表示一下对先生的感谢。传习录是一种语录体的师生之间答问的记录,如果单独看其中一段,有时候会对3一些概念摸不着头脑,但是往往在书中的其他章节,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如此,我们联系不同章节的内容,就可以对传习录的主旨思想有一个最贴近阳明先生本意的把握。另外,在读传习录时,我十分认同钱穆先生对阳明学的看法,即“脱弃训诂和条理的眼光,直透大义,反向自心” ,洵可谓能得王学“事上磨练”之著精神处,因此对于传习录中有关训诂考据方面的内容,不做过多纠缠。钱穆先生又言“讲理学最忌讳的是搬弄几个性理上的字面,做训诂条理的功夫,却全不得其人精神之所在。次之则争道统,立门户。尤其是讲王学,上

12、述的伎俩,更是使不得。 ”因此, “直透大义”是我在谈传习录中的另一特点。最后,再说下传习录文体的特点,我读传习录时,碰到的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是同一个字,就是像“理、心、性、道、气、物”等等这些字眼,在不同的段落,甚至在相同的段落,都会有不同的意义。比如这个“物”字,按照阳明的说法就是“意之所在便是物” ,但是有时候,他谈到的这个“物”字也会游移到类似我们今天唯物哲学中对“物质”所下的定义上面。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阳明在说“意之所在”的时候,那就等于是说世界上还是存在“意所没有在”的事物的,那么这个“意所没有在的事物” ,也必须给他取个名字吧,而汉字也就那么多,所以还是得叫它“物” ,

13、这些特点,是读传习录的人必须用心体会才能领会到的。所以有时候看到我对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段落里有不同的解释,也不用奇怪,字义都是脱离不了上下文的意思的,不同的语境下,其意义也必然不同。上卷 明正德十三年(1517 年)八月,王阳明的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刊本内容包括正德七年至十三年的阳明先生语录,分“徐爱录” 、 “陆澄录”和“薛侃录”三部分,此初刻本正是今本之上卷。 徐爱录 徐爱(14881518) ,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阳明的妹夫,也是阳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阳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 曰仁殁,吾道益孤。 ”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 【原 文】 先生于大

14、学 “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 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

15、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门人徐爱书。 大学:原为礼记的一篇,宋时从礼记中抽出,以与论语 、 孟子 、 中庸相配合。后来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四书”之一。旧本:指礼记中大学篇,程朱认为礼记.大学有讹误,就改了抽出后的大学的章句。称旧本是为了和程朱改后的版本相区别。先儒:指程颐、程颢兄弟二人和朱熹。4爱:即徐爱。二氏:指佛家与道家。 居夷三载:王阳明因为得罪宦官刘瑾,于正德二年(1507 年)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五年(1510 年)升任江西庐陵县知府,在贵州龙场前后

16、三年,因当时龙场的地理位置偏远,民尚未开化,所以称之为“居夷 ”。 謦欬(qng ki):原意是咳嗽,比喻人的谈笑。 牝牡(pn m):雌雄。骊黄千里:出自淮南子道应训 ,秦穆王使伯乐求马,使者报以牝而黄。使人取之,则牡而骊(深黑色) ,穆公不悦。伯乐叹谓人只见其外而不见其内,见其粗而不见其精。及马至,果千里之马。【译文】阳明先生对于大学中“格物”等说法,都以旧本为准,也就是程朱他们所说的误本。我刚听说时感到惊愕,然后怀疑,再之后就是殚精竭虑,互相比较着就教于先生,才知道先生的学说就像水是冷火是热一样(砸到地上就是一个坑)无可质疑,就算过一百年出现的圣人其所说的范围也无法逾越先生的学说。先生的

17、聪明智慧乃上天所授,却平和乐观和蔼可亲,不注重穿衣打扮的外在修饰。外人知道他少年时豪迈不羁,还曾经充当过一段文学青年,而且还是佛家和道家两大门派的热心票友。所以匝一听到先生的学说,都称先生是标新立异、刻意炒作。却不去认真省究。他们不知道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惟精惟一之功,实际已经超凡入圣,其学说功力已经达到纯纯粹粹,大中至正之境界了。我日夜在先生的门下修习,但见先生的学说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刚学好像很浅近,而真学下去会越来越感到深不可测。十余年来,竟未能窥见到其边缘!世上的某些人,有的仅与先生有一面之交,有的是连先生的一点音容笑貌都未曾接触过,还有的本身就怀着忽略轻视

18、先生学说的愤青心理,而后就急不可待地想在刘翔完成 110 米栏比赛所用的时间之内,凭借风传的说法去主观臆断地揣测先生的学说,这怎么可能呢?就是那些追随先生身边学习的人,听先生的讲学, 也往往是得一而遗二,只抓住一些鸡零狗碎而遗弃了先生学说的精髓。所以我徐爱完备地记录下平日听先生讲学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听课笔记,而和同道中人分阅共享,以资探讨订正,这样算是做到了没有辜负先生的一番惇惇教诲吧! 学生 徐爱录【解析】这段话实际上全是徐爱说的,算是传习录徐爱录的一个序言,说明一下成书的原因,并介绍一下自己的老师阳明先生的气质形象和学说概貌。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对于阳明先生无限的崇敬和爱戴之情,用语行文颇像

19、我们的友邦朝鲜的人民在谈论他们伟大的领袖。但是不同的是徐爱这里的语气和他的内心感受是完全一致的,他没有虚誉之词,字字句句皆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意。整段翻译后,结合注释,理解上就没有什么障碍,唯一有牵扯的是那个大学的版本问题,这个细谈起来话就多了,希望了解背景细节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一直以来,宋明理学领域,阳明学说和程朱学说之间的恩爱情仇一直都是大家所津津乐道的话题,现在的主流观点都是挺阳明踩程朱的,朱熹在当代比较不被待见。但是我们须要知道,阳明学是在朱熹学说那巨大的身影之下成长起来的一家儒学主峰,换句话说,阳明是踩着朱熹的肩膀才爬到顶峰的,无论是从学说的血脉联系还是从个人感情上,阳明学说

20、和朱熹学说都有着斩不断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阳明本人也从不会公开举起颠覆朱熹的旗帜,反而是在阳明晚年,他还企图从朱熹的后期著作中找出一些能为这位朱圣人打个圆场的学术根据。就这样吧,这段能说的就这些了,下一段开始,我们进入阳明心学的正式课堂。001【原文】爱问:“在亲民 ,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5宜从旧本作亲民 ,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 ,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 如保赤子 ,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

21、字义。 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 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 ;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 ,便是亲民 ,便是明明德于天下 。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 。 修己便是明明德 。 安百姓便是亲民 。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在亲民:大学古本作“在亲民” ,朱熹改其为“在新民” 。新民:朱子曰:“今亲民云者,以文义推之则无理。新民云者,以传文考之则有据,程子于此,其所以处之者亦已审矣。矧未尝去其本文,而但曰某当作某。是乃汉儒释经不得已之变例,而已何害于传疑耶?”司徒: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唐虞因之。周时六卿之一,称之为地官大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

22、人民的教化。敬敷:恭敬慎重地传布实行。五教:五种伦常之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尧典:指尚书尧典 。“克明峻德”二句:指尚书尧典中的“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克:能。峻:大。九族:以自己为本,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孙为九族。【译文】徐爱问:“大学里的在亲民这一句,朱熹先生说应该改为新民讲,接下来的一章的作新民文句,似乎也可以作为朱熹先生说法的凭据。先生认为,应该遵从旧本作亲民讲,这也有什么根据吗?”阳明先生回答说:“作新民的新字是自新的意思,与在新民中的新(的意思)不同,怎么能以此作为证据呢?作字与亲字相对应,但是不

23、是亲字的意思。下面讲的治国 、 平天下处,都对新字没有阐释和说明。比如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 如保赤子 ,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都是亲字的意思。 亲民就好像孟子所说的亲亲仁民的意思。对他们亲就是对他们行仁的意思。因为老百姓之间缺乏亲和,舜让契作为司徒官,敬慎地传布五种伦常之教,所以称之为亲之也 。 尚书尧典中的克明峻德就是大学中的明明德 , 尚书尧典中的 以亲九族到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就是大学中的亲民 , 也就是 明明德于天下 。又如孔子说的修己以安百姓中, 修己就是明明德 。 安百姓就是亲民 。说亲民就是兼有教育和培养的意思。说新

24、民就觉得意思偏了。【解析】要完整理解这一段的意思,必须先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最好读一下大学的原文。朱熹改动大学原文这段公案,说来话就多了,抻开了来写,足以出一本专著,以南怀瑾先生的讲义为底本的原本大学微言一书,有对这段公案的详细探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此书。朱熹改“亲民”为“新民”到底是对是非,非我的学力所能妄加论断,这里为了避免枝蔓过多,仅限于在阳明思想体系的范围内简略谈一下。这里就依照阳明驳斥朱熹之非的论述脉络,从中窥探阳明家学的宗旨。我们先来看下大学原文开头一段的文字: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

25、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上面这段是大学开头的一段话,阳明和朱熹之间的嘴仗,就是围绕着这段来打的。我之所以把这段话摆到这里,那是因为,不但这段话和现在我们要谈的内容有关系,而且和传习录中的其他章节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首先表明了如下一点,阳明心学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不是阳明先生本人天才般的独自创造,

26、而是对儒学道统的一种继承和开创。在阳明之前,已经有群星闪耀般的无数位儒家学者在这里薪尽火传地耕耘了近两千年。现在,火炬传到了阳明的手上,历史注定,在这里,火炬手王阳明将要带着儒学的火种冲到又一个高峰,一个至今我们也只能仰视,而无法超越的高峰。那么,传奇该从哪里开始呢?好的,朱熹,朱圣人,你,出列!就从和你单挑开始吧!不管各位对这段是怎么看,我个人认为,在整本传习录中,如果按照佶屈聱牙的程度来降序排列的话,这段可以荣登榜首,几乎到了无一字无来处的境界,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的前提下,读之犹如天书,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界面极其不友好。但万山磅礴,必有主峰,我们没必要被文段的表面所吓到,现在我们抛掉那些让

27、人头大的有关引文来源的纠结。细看这段,文眼其实只有两个字,一个是“新”字,一个是“亲”字。下面重点就谈这两个字。大学相传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做,主要是讲正心穷理,修己治人的道理。 大学开篇就谈到了三纲八目,三纲分别是“明德” 、 “亲民” 、 “至善” 。八目是“格物” 、 “致知” 、“诚意” 、 “正心” 、 “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 。儒学的核心是对人的塑造,修齐治平也是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而展开的。先从朱熹的视角来谈下,三纲“明德” 、 “亲(新)民” 、 “至善”中, “明德”就是“正大光明的品德” , “明明德”就是“发扬正大光明的品德” ,前一个“明”

28、字是做动词用。“至善”是指“事理当然之极”也就是“自然如此,理该如此”可以看出这两纲都是从人的修养来谈的。所以,朱熹认为中间夹了一个“亲民” ,主动亲近老百姓,好像是脱离了人的修养,又加上大学后文有“作新民”的提法,所以朱熹认为此处有误,就把“亲”字改为了“新”字, “新民”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也可以归类为人的修养,和其他两纲就浑然一体。就上述而言,朱熹改的也很有道理啊,但我个人认为,还是有瑕疵。 “明明德”与“新民”是否在意义上过于接近了, “将正大光明的德行发扬”是否已经涵盖了“除旧图新”之意?光明之德来,旧暗之私自然去,还用得着再单独提出“新民”作为一纲了吗?我们再来看阳明

29、坚持的“在亲民” ,其中的“亲”字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让老百姓知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 ,虽然没有单独提出“除旧布新”的“新”字,但是其中自然也涵盖了让人“迁旧从新,弃恶从善”之意。阳明坚持“在亲民”的旧本说法,根据在于在接下来的文字中,没有对“新”字义的发挥,反而多有对于“亲”字义的发挥。阳明对于“亲民”和“明德”关系的理解是:“明德”是单独个体原本就具有的正大光明的德行,“明明德”就是就发扬个体的“明德” ,那么“亲民”就是使天下的人们都能尽其所能的“明明德” ,看似这两者一个在谈个人的修养,一个在谈“化民”之法,但其实谈的还是一个个人修养的问题,这个该怎么讲呢?儒家一向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传

30、统, 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而不称之为小学 ,7是因为其中所讲之道都是能对家国天下有担当的圣贤之道, “亲民”的意思是“使人们亲” ,那么这个“使”的主体,自然还是那些居于领导地位的上层人士,古代把这个阶层称之为“士” 。人民自身作为一个群体,按照西方人的说法,可以称之为“群氓” ,这样说,并不是对人民这个群体的污蔑, “群氓”的定义是:聚集起来的表现为同质均一心理意识的人类群体,他们拒绝理性而复杂的思考,对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只简单地选择两个极端,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误。有人会反对这个说法,说人民群众才是最伟大的,他们创造了一切,这句话其实也只能作

31、为政治口号宣传一下,更合理的说法是,贤能之士也是从人民群众中孕育出来的,但是当这些贤能之士从群众中脱颖而出,走到引领者的位置时,他们自身已经进入了“士”的阶层。所以说,指望人民自身,他们很难自我亲和,自我更新,还需要贤者来倡导,这从那些最落后的部落中,重要事情也往往要靠一些族长或者部落首领来裁决也可见一斑。这么一来,就可以说“亲民”也就成为贤者“明明德”施之于人民的外用。 “明明德”不是空守着一个“明德” ,使人民“亲”是“明明德”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的特殊性在于:他是通过唤醒其他一个在人数上占大多数的群体的“明德”而实现本身的“明德”的。有点绕嘴,大家可以细细体会。它使得儒家的个

32、人修养不再局限于一身,而是推广到家国天下的全体人身上,这就是阳明思路所理解的“亲民” 。按照阳明的理解, “至善”是“明明德”所追求的境界,也是“明明德”和“亲民”所共同追求的境界。002【原文】爱问:“知止而后有定 ,朱子以为事物物皆有定理 ,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定理:在朱熹的大学或问中,有“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义外:孟子告子篇中,有“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至精至一:书经大禹谟中有“人心惟危(易私

33、故险) ,道心(依道之心)惟微(细微) 。惟精(不杂形气之私)惟一(专一依据义理) ,允执厥中。 ”人欲之私:朱熹大学章句注此句, “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译文】徐爱问:“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这句话,朱熹先生认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似乎和先生的说法相违背。 ”阳明先生说:“在事事物物上去求至善,那就是将理义看成在心之外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是明明德达到至精至一的程度就是至善,但是也不能脱离事物。像朱熹的大学章句中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这句就很恰当。【解析】这段非常具有代表性,也是朱熹思想和阳明思想的最尖锐对立之处的直

34、接表述。我们都知道那个非常著名的“阳明格竹”的典故。在阳明先生早年,他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学说体系,但是立志成为圣贤的理想早就在他心中扎根。在立志成为圣贤的探索中,阳明早年是听信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说,按照朱熹的说法,事事物物上皆有理在,于是阳明就与朋友一同静坐格竹子。他的朋友坚持了三天,就打熬不住了,主动败下阵来,阳明捋起袖子,说:“你歇歇,我上!”阳明的战绩明显比他朋友的要好,他坚持了七天,然后就累得病倒了。但同样没有格出竹子的理。从那以后,阳明开始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怀8疑,直到龙场悟道,建立自己的学说体系,才彻底和朱熹的学说形成分庭抗礼之势。朱熹认为“理”当于事事物物上求之,阳明认为“理”

35、不外乎人之一心,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到底哪个是第一位的,是事事物物,还是人之一心。按照朱熹的意思, “理”存在于事事物物中,只要坚持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积少成多,终有一个融会贯通的时候,具体是什么时候可以通,朱圣人没有说,反正您就按我说的格吧!朱熹就是这么一个套路, “理”在事事物物中,外在的事事物物是第一位的,颇像我们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中讲的承认物质是决定意识的,物质是处于第一位的一样。反方选手王阳明举起了“反对”的牌子,我们来看一下他的陈述词:“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

36、阳明的发言中,比较难理解的是“却是义外也”这句,我看了几家对这句的翻译,也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意见,经过比较,我采信了陈荣捷先生编撰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中的理解,这里说的“义外” ,来源于孟子告子篇 ,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好像是将“仁”和“义”割裂开来来说的,但其实也只是为了表述上的有条理,“仁”指内心对“大道”的洞明无碍,其实就是“明明德” ,就是“至善” , “义”就是宜的意思,是“仁”的表现与作用。现在再来看阳明说的“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这句,意思是朱熹将主宾关系弄颠倒了,本来是“仁”的表现作用的外在的“义” ,被当做了第一位来表达

37、,下面阳明说“至善是心之本体” ,这里说的“至善”其实就是孟子表述的“仁” , “至善(仁) ”的境界就是心体发扬正大光明之道到达精粹纯正而又惟一处。接下来就是一句“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这句是非常吃紧的,是需要加上着重号的,如果没有这一句,阳明心学将坠入现代哲学中所冠以的“唯心主义”名称的万丈深渊而永不能超生。“至善”是心之本体,阳明说的心,当然不是从生理学意义上所表述的那一团血肉之心,而是就心的功用与作用而言的心。关于这一点,在传习录后文,我们会具体谈到。心的作用是对外在与内在的感知和反映,所以心所包容的内容不是虚无的,那么“至善”就是心对其所能感知之物的一个最切合于事理的能动把握, “至

38、善”的来源依然是世间的万事万物,但是在阳明看来,笼统地说万事万物是世界诸理的来源,却流于“庞杂而缺乏要点” ,因为万事万物在没有投射到人心之时其对人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当万事万物投射于人心之时,当心物融合的那一刹那,人心对事理的反映与本然如此的自然之理重合为一时,那个心之所止的点就是“至善” 。说“至善是心之本体” ,因为“理”这种东西,按唯物主义哲学的表述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阳明无非是认为这种“客观存在”在被人心能动反映并在不掺杂主观私见的“天人合一”之时,即是“至善” 。这也就是他赞同朱熹的另一注解“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的原因。问题也来了, “

39、至善”的产生毕竟脱离不了事物,阳明凭什么将第一位的这把交椅赐予心体,而不是世间的万事万物呢?这是个好问题,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所激辩不休的焦点也就在于这头把交椅之争。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都可以从逻辑上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是对的。唯物主义的那套说法,在学校的教科书中我们大家都已经学过,此处不再赘述。现在我们走入阳明先生的内心世界,来探寻他建立自己学说时的肇始心结。按唯物主义者的论述, “物质、规律”这些东西,无论人的存在与否,他都是在那里的,这没有问题。但阳明的视角不是这样的,世界的万事万物,甚至还包括了人自身的内外感受,在人本身没有参与进来之时,它只是一片毫

40、无意义的死寂。 “物质、规律”这些东西对于一块石头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石头没有感知,没有生命。宇宙万物虽然不是特9意为人而存在的。但是没有人的意识的参与,宇宙万物无论是混沌未开还是井然有序,都只是一出自歌自舞自开怀单调乏味的独角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阳明将人的内心对世界感知的能力放在“主”的首位,将具体的万事万物放置到“宾”的客位,也就是阳明认为世界的事事物物只有在心参与进来之后才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这就是阳明看待世界的视角。在传习录后面的内容中,阳明说过这样的话“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

41、地鬼神万物离去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放在这里,正好可以印证阳明思想立论的根基。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 “主”与“宾”是互依互存的,没有“宾” ,你这个“主”又是谁的“主”呢?所以阳明也说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的话,这样表述就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了。同理,没有“主” ,你又是谁的“宾”呢?虽然是依存,但是以人心为主,这正是阳明心学的特色。阳明先生本身的事功,也印证了这种世界观所造就的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时是多么给力。上面所讲述的,也就是阳明心学的最大玄机,而在这段传习录的开篇第三段,就已经明白无误地昭示在那里了。

42、这样讲不知道您看明白了没有,没明白也没有关系,在后面的段落中还会反复讲到这些概念,在用多种角度阐释之后,相信大家是可以体悟明白的。003【原文】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

43、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

44、,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温清定省:礼记上有“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凉) ,昏定(安)而朝省(视) 。”意思是作为子女,冬天要关心父母是否暖和,夏天要关心父母是否凉快,晚上要向父母问安,早上要对父母探视。【译文】徐爱问:“至善只在心上求,恐怕还不能穷尽天下的事理吧?”阳明先生回答道:“心就是理,天下还有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10徐爱又问:“比如服侍父亲的孝道,侍奉国君的忠诚,结交朋友的信义,治理民众的仁政,其中有很多道理,恐怕也不可不探

45、索一下吧?”阳明先生长叹一声,说道:“这种说法带来的弊病已经存在很久了,又岂能一句话就让你开悟!姑且就你所问的来说吧。比如服侍父亲,难不成要从父亲身上求个孝的道理?侍奉国君,难不成从国君身上求个忠的道理?结交朋友、治理民众,难不成去朋友身上、民众身上求个信义和仁政的理?这孝、忠、信、仁都在自己心里,可见心就是理。自己的心没有私欲的蒙蔽,就是天理,不需要再从外面增加一丝一毫。自己的这个和天理合二为一的心,用到服侍父亲上就是孝,用到侍奉国君上就是忠,用到结交朋友和治理民众上就是信义和仁政。只要在自己心中去除私欲,存养天理的方面用功就行。徐爱说道:“听先生这么一说,我已经觉得有所醒悟。但是旧有的说法

46、缠绕在胸中,还有没能彻底明白的地方。比如服侍父亲一事,其中的冬温、夏清、昏定、朝省之类,有许多具体的程序步骤,不也是需要来探讨一下吗?”阳明先生说:“怎么能不探讨。只是要有个头脑,那些程序步骤也是依附在自己心上去除私欲、存养天理上来探讨。就像说冬天保证父母的温暖,也只是要尽自己此心的孝道,唯恐有一毫人欲夹杂在其中。说夏天保证父母的凉快,也只是要尽自己此心的孝道,唯恐有一毫人欲夹杂在其中,讲求的也只是自己的心。如果自己的心没有人的私欲,纯然是天理,是一片实实在在的孝顺父母双亲的心,冬天自然就惦记着为父母保暖,便要去探求一个“冬温”的道理;夏天自然就惦记着为父母消暑,便要去探求一个“夏清”的道理。

47、这些都是那诚恳的孝顺之心所散发出来的具体步骤。由此可见必须先具有这种诚恳孝顺父母的心,然后才有这些具体的步骤散发出来。就像树木,这诚恳孝顺的心就是树根,具体的孝顺步骤就是枝叶。必须先有树根,然后才能长出枝叶。不是先抓住枝叶,然后再去种树根。 礼记上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必定是先有个深厚的对父母的爱作为根,才产生了和气、愉色和婉容。【解析】从文义上而言,这段的内容不难理解,但所谈的内容却是阳明心学中非常重要的心即理的概念,由于阳明阐释地已经非常清楚,我不想就此段本身再谈什么。我想从另一个更有时代意义的角度来谈谈。阳明在这里举例子阐释“心即理”的

48、概念,很不巧的是,徐爱提问时举的例子全是围绕着忠孝仁义这些伦理方面的内容。而我们知道,近代中国自清朝末年,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起因正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而工业文明的起源,是来自于科技的进步。 百余年来,世界潮流浩浩汤汤,但是,总体趋势不外乎两个词,这也正是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所提倡而至今国人仍在孜孜求索的两个词,那就是“科学”与“民主” 。“民主”这两个字说起来牵扯面太大,我们姑且按下不谈,这里只谈“科学” ,更准确的表达是“科技” ,涵盖了科学和技术这两个方面。工业文明的兴起是以科学技术上的突破为前提的。近代学术界对人类文明的划分,无一不是以科技上的重大进步性事件为标志而表述的。如“蒸汽机时代” ,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作为进入工业时代的标志;接下来是“电力时代” ,以电的广泛运用作为人类文明迈入新阶梯的标志;再后来就是现在我们正处于的“信息时代”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作为人类文明更上一层楼的标志。在这样一个个以科技突破作为时代进步标志的事件中,我们看不到一点徐爱所问的“忠孝仁义”的意味。相反,将“忠孝仁义”放置到绚烂多姿的“信息时代”的框架下,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