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瓷器之 九龙花瓶等 2010-10-16 00:31:40| 分类: 工艺作品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九龙花瓶规格: 口部直径 7cm,高 34cm,底部直径 16cm 数量: 一件 年代: 清朝?嘉庆年 质地: 瓷器 藏品描述:本藏品为清嘉庆年间所制。造型优美,口小腰鼓,选材优质,做工精良,施以红、蓝釉,颜色纯正,手感细腻,光滑。瓶身烧制九龙戏云图案,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瓶颈部和底部绘有细致花纹,精美绝伦。这尊九龙花瓶整体造型大胆夸张,着重写意,它不单纯追求形似,而是着重于表情,姿态的传神。尽力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统一,色彩艳丽而不损害其天然神韵,使作品意趣索然。
2、在清代瓷器中为不可多得的精品。古代龙一直是皇权象征,一般除了皇帝,龙纹图案民间禁用。清代瓷器九龙图比较盛行,多为宫廷所用。在 2006 年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举行的中国瓷器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御制“九龙”青花瓷瓶拍出在 54 万美元天价。此件九龙花瓶就价值来说不出其左右。名称:古凳 规格: 直径 32cm,底部直径:33cm , 底部内空圆直径 19cm,高 38cm 数量: 一件 年代: 宋朝晚期 质地: 瓷器 藏品描述:施三色釉,外部有人物雕像和马、虎雕像。 此瓷器古凳为宋代晚期作品。采用了三色釉,而宋瓷多为单釉,非常罕见,釉面色彩古朴凝重。整体采用镂空造型,人物、马和老虎的形象被塑造的
3、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并被赋予了浓厚的故事情节,在宋瓷中绝不多见,大大提高了它的欣赏价值。凳的上部和底部边缘分别饰有螺旋纹,更显典雅别致,独具匠心。在收藏界,宋瓷代表了瓷器收藏的顶尖水准。无论其稀有程度、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宋瓷显然都要超过明清瓷器。虽然宋代窑口众多,但是存世量非常稀少,特别是三色釉瓷器更是凤毛翎角。一把宋代耀州官窑的瓷壶,去年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却以 680 多万元成交。 这件古凳堪称宋瓷精品,可谓收藏中的潜力股,今后上扬的空间巨大。汝窑瓷器北宋汝窑瓷器,被誉为是中国最完美的青瓷。汝窑瓷器以其温润的天青釉色闻名于世。因烧制时间短,传世品极少,历代视为稀世珍宝。目前全世界仅存不足
4、 70 件汝窑瓷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 21 件的典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二十几件。两个故宫博物院的收藏都堪称世界之冠。宋代,是瓷器大发展时期。此时中国陶瓷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个时期,以汝、钧、官、哥、定等“五大名窑” 为代表的众多制瓷流派推动陶瓷业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汝窑被推为五大名窑之首,因为它把青瓷烧造水平推向了极致,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称。意思是说,就像现在明星中的超级明星。青瓷水仙盆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文会图,这幅画描绘了宋代宫廷里的一次茶会,那天宋徽宗向受邀前来的文人展示了各式各样的陶瓷器。宋徽宗不仅擅长笔墨书画,而且还
5、是一位好古成癖、崇尚自然含蓄和清淡质朴的道学家。我以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却是一个最无能的皇帝。北宋初期,宫廷里便收藏着各种色彩的陶瓷器,其中受宋徽宗赞赏的只有蓝色。为了追求理想的蓝色,他在汝州建造了汝官窑(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专门烧造皇室御用的青瓷,也就是汝瓷。根据宋代咸淳起居注的记载,汝瓷的釉色是一种“天青色” 。大雨过后,蔚蓝的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这种颜色正是宋徽宗所寻求的理想中的色彩。汝瓷追求的是“天工与清新” 的境界,它古朴、浓厚、天然朴拙、柔丽静雅,一下子倾倒了那位不会治国的风流皇帝。据传说,曾有工匠问宋徽宗,汝瓷应烧成何种颜色,徽宗不语,一指天。众人望天,恰好雨过天
6、晴,有一种淡雅而神秘的自然之天青色。从此以后汝窑便以这种天青为追求目标。还据说,这种颜色是宋徽宗曾在梦中看到,梦醒之后命人仿造。总之,汝瓷之色的来源说不清道不明。除非你悟透了天人合一。葵花式小碗汝窑瓷器汝窑的烧造,充满着各种传奇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玛瑙入釉” 的传说。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 ”。传世汝窑瓷器在口缘和棱角之处若隐若现能看到淡粉色的光泽,或是“玛瑙入釉 ”的结果。我听说,古代烧制汝窑,方圆几公里会全部戒严,不许闲杂人等经过,尤其是怀有身孕和来例假的妇女。还要祭天祭地,参加烧造的人要沐浴更衣,斋戒等等。俞子明作浅绛彩人物图直筒壶俞子明是清末的通俗
7、瓷画师,作品较多,然而当今他的浅绛彩瓷画炙手可热,市场上几乎不露面。笔者有幸藏有一把俞子明作的浅绛彩人物图直筒壶,无论画面还是题字皆是俞子明的真迹,其高14cm,腹径 11cm。 俞子明字静山,室名友竹山房、风柳室等,安徽新安人,同治光绪时人俞子明是绘浅绛彩的高手,他的作品有人物、花卉、山水,都画得很精彩,淡雅不俗。他的款字也很好,行书流畅、潇洒。 此把茶壶描画了一位儒雅贤士端坐品茗的情景。他头戴灰白儒巾,脚蹬皂革靴,身着斜领大襟宽袖衫,右臂倚桌,左手持杯,面目慈祥,鬓须飘逸,嘴唇微张,目光凝视两僮,仿佛在叮咛如何煮茶。而两个书僮也画得十分生动逼真。席地而坐的那僮儿手持蒲扇使劲向炉膛内扇风,红
8、焰旺得窜出炉门,他虽侧面而未见眉目,但那种专注认真的神态已显露无遗。端盘侍立的僮儿稚气未脱,一根翘辫,一张圆脸,正转身聆听东家的吩咐。人物的形体比例正确,衣褶洗炼自然,五官端正传神,真不愧高手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图中的背景道具也画得十分细腻周全。一张束腰直腿马蹄脚的明式画桌上搁置种种文房清供:砚、笔、盂、册、花瓶、画缸不一而足。儒生身后根几之上有一盆红花,另一边古朴的水壶、雕花的火炉、青绿的垫石以及放炭煤的陶罐组成了完整的煮茶器具。所有的摆设相当考究风雅,而唯独儒生坐的却是一只简陋的小板凳,可见古代文人的随性和脱俗。 从这把壶上可见俞子明所作设色雅致,在墨线勾勒的轮廓内平涂一层透明的湖绿、天青
9、、淡赭、鹅黄色等,而只在嘴唇、炉火和花朵处点上些许红色,以显点睛之妙,这是典型的早期浅绛彩。 壶的另一面题词:“一壶雪汁清香透,解渴浇愁酒不如。丙申冬月,俞子明作。” 为壶中之画作了贴切的注脚,也为瓷壶本身作了最好的广告。丙申年即光绪二十一年(1896 年),距今已有一百十余年了。 俞子明的浅绛彩瓷画构图简约、用笔工整、设色淡雅、古意盎然。因而受到浅绛彩收藏者的追捧。五彩龙凤大盘明 万历 台北故宫博物院高 4.6cm,口径 30.3cm,足径 20.3cm。侈口大圆盘,窄唇,矮圈足。胎薄,施釉洁白,器面图案为釉下青花与釉上低温彩共同描绘成。明神宗万历时期,官方手工业喜爱制作五彩缤纷的作品,以寓
10、意吉祥为要,而题材琐碎;在同一平面上,常以各种形状的开光框缘界隔出不同空间与主题,使观者视线所及,纹饰满布,几无间隙;多样主题并呈,让人目不暇给,充分营造华丽而热闹的气氛;同样的风格也见于此时的漆器和织物的图案设计。另方面,若仔细观察细部,则见画工用笔软弱潦草,不经意的出现笔线出锋,色彩漫溢出界的情形,均可见此时窑场大量产制却又疏于管理,以及匠者应付的心态。以本件开光中的穿花龙凤为例,龙凤都只是形式化的外型,缠枝番莲也只拘谨的勾描外廓再填色,笔致柔弱稚拙,似乎只是依样葫芦,虚应故事;但其仍尽量保持官样的原貌,官土轻薄洁白,釉色莹亮,色料淘洗匀细,其繁复多彩、色调喧哗,以及细碎的填染,反而成为此
11、时期让人惊艳的特色。元仿古鼎影青炉游牧出身的元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积极接纳汉文化,尽管他们创造了八思巴文,但汉字依旧是当时的主要流行文字。中国制瓷史上还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不到百年的元代,创造出了元青花、枢府瓷、釉里红以及单色釉瓷、蓝底白花等新品种,从根本上改变了元以前景德镇瓷单一影青釉和单一刻划花装饰的局面,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元代影青瓷器的釉色与宋代的影青相比略显青白,釉面虽滋润,但不如宋时清澈透亮,它受到失透的元枢府瓷影响;器型也由轻巧挺拔变为厚重饱满,增添了不少附饰;在制瓷工艺上,瓷胎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使得烧造温度升高,产品变形减少,大大提高了效益。元仿古鼎影青炉,
12、系元代流行的香炉款式,宋代已经烧造,具有浓厚的仿古代青铜鼎风格,元代造型更趋工整,比例尤为恰当。炉高 9.5 厘米,直径 9.8 厘米,内深 8 厘米。盘口直颈,冲耳,耳的正面有长条形回纹图案,鼓腹,圜底,下承三只外撇兽蹄形足。足底和炉底无釉处可见斑驳的黑砂,这是当时工艺上的一个特点。炉内为灰白色露胎,竹刀修胎精到,仔细观察方可发现腰间的接痕。釉色青白,釉面滋润光亮不透明,略有缩釉点。整个香炉器造型古朴典雅,浑厚庄重,让人爱不释手。圈内有朋友认为这个香炉应是元代的枢府瓷釉三足炉。我当然很希望它们是枢府瓷釉,枢府瓷要比影青瓷更加珍贵。但有的书将其归为影青,或称其为早期的枢府瓷。原因是元代的枢府瓷
13、,是从宋代的影青瓷发展而来的,有传承关系。我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时,专门到景德镇湖田窑考察,当地人把发掘标本中釉厚者归为枢府瓷,釉薄者视为影青瓷。已故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我的老师汪庆正先生,曾来寒舍聊叙,我请他鉴定此香炉,汪老拿下眼镜,拿着香炉仔细观察,一口说是影青瓷。他说:人们习惯叫影青瓷为“青白瓷” ,闻名的14 世纪的卵白釉(枢府)是由青白瓷衍生出来的,虽然元代青白瓷在釉色的晶莹和胎体的薄润等方面逊色于宋代,但它成为元青花的母胎,功不可没。汪庆正认为:枢府釉瓷胎体一般比较厚重,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称之为“卵白釉” 。传世品以元代最高军事机构 “枢密院”定烧的卵白釉瓷为多见,
14、枢密院定烧瓷在盘、碗器的纹饰中印有“ 枢”、“府” 二字,故又称之为“枢府”釉。宝石红僧帽壶明 宣德 台北故宫博物院通盖高 19.2cm,口径长 16.1cm,口径宽 11.2cm,底径 7.6cm。壶口沿呈三阶渐高边,形似僧伽帽,故名。器外通体施红釉,釉色鲜红,并带类似橘皮上的针孔气泡眼,口、足、帽沿边等出棱处,呈现白边,内部及底釉泛青。胎骨匀细,圈足露胎,细腻洁白,间带铁质斑点。器无款,底刻乾隆御制诗。僧帽壶形使见于元代,宣德宝石红僧帽壶为世所称,口、足或转折棱边常见“灯草边“白边,为宣德红釉普见现象。宝石红僧帽壶,深受清宫帝后所爱,清佚名画“胤祯妃行乐图“之四幅中,雍正妃傍的立柜格上即置有宝石红僧帽壶。 饱饱你的眼福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