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0 ,大小:632.50KB ,
资源ID:2394494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3944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诗歌鉴赏全集.doc)为本站会员(hw****26)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诗歌鉴赏全集.doc

1、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一 怎样阅读古代诗歌 春思二首 其一 【例 1】不详 【例 2】 【作者】 贾至 【朝代】 唐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赏析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 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可与这首诗参证的有他的另一首西亭春望诗:“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岳阳楼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这里,除明写诗人身在岳州外,“柳青青”的景色与“草色青青柳色黄”既很象,而“日长

2、风暖”的景象也近似“偏能惹恨长”的“春日”与“不为吹愁去”的“东风”。至于“满洞庭”的“春心”,与这首诗题所称的“春思”也大致同义。“春心”是因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情归心:“春思”是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 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

3、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 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巧妙了。 人们

4、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 ,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

5、年犹恨速, 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可以为读者所理解。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却不是荒诞不经的胡思乱想;诗人可以自由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要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 【例 3】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作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释 : 选自柳河东集。“ 浩初上人”, 潭州 人。是从临贺到柳州会见诗人 剑铓:剑锋。苏轼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

6、西邻翟秀才诗有“割愁还有剑铓山”。自注云:“柳子厚云: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皆岭南诗也” 若为:怎能 译文 海边的山峰如同剑锋,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如果把自己的愁肠和身子割成千万份的话,分散在峰头上定能看到故乡。 赏析 柳宗元这首诗,给读者的印象是:诗人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 浪诗话里所说的“沈著痛快”一类。这在唐人绝句中是不多见的。 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一直怀友望乡,愁思郁结。为了排遗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

7、剑锋,更触动愁怀,真是“登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湘口馆)。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 首句写登山所见的景象。“海畔尖山似剑铓”,这是描写柳州四野群峰的峻峭。“似剑铓”,真是形象可怖,令人惊心动魄。但这并非夸张之词,而是写实,是贴切的描写。柳州一带,千山林立 ,多拔地峭竖,有如桂林。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柳宗元的字)诗,知海山多奇峰也。”苕溪渔隐胡仔也说:“余两次侍亲赴官桂林,目睹峰峦奇怪 ?海畔尖山似剑铓 之句,真能纪其实也。” 第二句紧承上句,触景伤怀:“秋来处处割愁肠”。秋天是万物由盛而衰的季节,天气萧

8、瑟,树木凋零,容易惹动愁思,所以古人多有悲秋之词,诗人此时此刻,更是如此。“割愁肠”一语,是由“似剑铓”的比喻所产生联想。似剑铓的尖山,在萧瑟的秋季里,对“一身去国三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逐客 来说,确是觉得有如锋利的宝剑在割自己的愁肠似的。诗人的愤郁绞痛由此可见一斑。 三、四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诗人希望能有一个变身法,将一身变化作千万个身,以便“散向峰头望故乡”。这虽是一种幻想,却把诗人希望重回京城和怀念亲友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形象生动。 这首诗前两句比喻新颖贴切,后两句设想更是奇特,但都是从实感中产生,并非凭空诞想,所以读来既新鲜又真实感

9、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 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苏轼论唐人诗,以柳宗元和韦应物相提并论,指出他们的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见书黄子思诗集后)王士祯也说:“风怀澄澹推韦

10、柳。 ”“简古”、“澹泊”或“澄澹”,乃是柳诗意境风格的一个方面,虽然是其主要的方面,但并不能概括柳诗的全貌。柳诗自有其别调。他的诗,像悬崖峻谷中凛冽的潭水,经过冲沙激石、千回百折的过程,最后终于流入险阻的绝涧,渟滀到彻底的澄清。冷冷清光,鉴人毛发;岸旁兰芷,散发着幽郁的芬芳。但有时山洪陡发,瀑布奔流,会把它激起跳动飞溅的波澜,发出凄厉而激越的声响,使人产生一种魂悸魄动的感觉。此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 4】 落日怅望 唐代: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

11、敢照,恐惊平昔颜! 鉴赏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 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

12、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 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

13、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 “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殊的艺术效果。细细玩味,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

14、,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

15、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 孤寂之情的表现。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马戴这一首望乡之曲就是这样,它的乐音越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遥遥传来,至今仍然能挑响读者心中的弦索。 【例 5】 卜算子 漫兴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1。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2。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3。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4。 词句注释 1、 “千古 ”两句:言汉将 李广 英勇善战,功勋卓著。

16、据史记 李将军列传,广与匈奴战,敌众我寡,重伤被俘。匈奴人置广于绳网上,行于两马之间。广佯死,突然跃起夺得胡儿骏马,南驰以整残部。李将军:即李广,参见 八声甘州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 2、 “李蔡 ”两句:言李广虽功勋卓著,却终无封侯之赏。而 李蔡 人品不过下中,名声去李广甚远,却得以封侯赐邑,位至 三公 。事见史记 李将军列传。 3、 “芸草 ”两句:锄草。芸:同 “耘 ”。陈根:老根。笕( jin)竹添新瓦:剖开竹子,使成瓦状,以作引水之具。笕:引水的长竹管。此作动词用。 4、 “万一 ”两句:朝家:朝廷。力田:选拔人才的科目。汉代设 “力田 ”(努力耕作)、 “孝悌 ”(孝顺父母、友爱兄

17、弟)两科。中选者受赏,并免除徭役。舍我其谁也:除了我,还能是谁呢?语出孟子 公孙丑下: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 文学赏析 题曰 “漫兴 ”,是罢官归田园居后的自我解嘲之作,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胸中有郁积,腹中有学养,一触即发,一发便妙,不可以寻常率笔目之。此词通篇都是在发政治牢骚抒发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失意,但上下两阕的表现形式互不相同。 上阕用典,全从史记 李将军列传化出,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西汉名将李广四十余年中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英名远播,被匈奴人称为 “飞将军 ”。小令篇制有限,不可能悉数罗列这位英雄的传奇故事,因此词人

18、只剪取了史传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断:公元前 129 年(汉武帝元光 六年),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广军败被擒。匈奴人见广伤病,遂于两马间设绳网,使广卧网中。行十余里,广佯死,窥见其傍有一胡儿(匈奴少年)骑的是快马,乃腾跃而上,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归汉。匈奴数百骑追之,广引弓射杀追骑若干,终于脱险。斯人于败军之际尚且神勇如此,当其大捷之时,英武犹胜。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传,可谓善传英雄之神。作者从史料中选取这一片断,是见其匠心独运。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 史记 叙李广事,曾以其堂弟李蔡作为反衬。词人即不假外求,一并拈来。蔡起初与广俱事 汉文帝 。景帝时,蔡

19、积功劳官至二千石(郡守)。武帝 时,官至代国相。公元前 124 年(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右贤王,有功封乐安侯。公元前 121 年(元狩二年)为丞相。他人材平庸,属于下等里的中等,名声远在李广之下,但却封列侯,位至 三公 。词人这里特别强调李蔡的 “为人在下中 ”、 “却是封侯者 ”,一 “却 ”字尤值得品味,上文略去了的重要内容 李广为人在上 上,却终生不得封侯,全由此反跌出来,笔墨十分节省。 四句只推出李广、李蔡两个人物形象,无须辞费,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 楚辞 卜居)的慨叹已然溢出言表了。按词人年轻时投身于 耿京 所领导的北方抗金义军,在耿京

20、遇害、义军瓦解的危难之际,他亲率数十骑突入驻扎着五万金兵的大营,生擒叛徒 张安国 ,渡 淮南 归,献俘行在,其勇武本不在李广之下;南 归后又献十论、 九议 ,屡陈 北伐 中原的方针大计,表现出 管仲 、 乐毅 、诸葛武侯之才,其韬略又非李广元所能及。然而, “古来材大难为用 ”(杜甫 古柏行 ),如此文武双全的将相之具,竟备受猜忌 ,屡遭贬谪,时被投闲置散。这怎不令人伤心落泪!因此,词中的李广,实际上是词人的自我写照;为李广鸣不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头是冲着那人妖不分的南宋统治集团来的。 下阕写实,就当时的田园生活抒发感慨,满肚子苦水都托之于诙谐,寓庄于谐。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二

21、句对仗,工整清新。上下文皆散句,于此安排一双俪句,其精彩如宝带在腰。 “芸 ”,通 “耘 ”。 “笕 ”,本为屋檐上承接雨水的竹管,此处用作动词,谓截断竹管,剖作屋瓦。既根除园中杂草,又修葺乡间住宅,词人似乎准备长期在此经营农庄,做 “粮食生产专业户 ”了。于是乃 逗出结尾二句: “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话说得极风趣,然而明眼人一看即知,这是含着泪的微笑,其骨子里正不知有多少辛酸苦辣。 “舍我 ”句本出孟子 公孙丑下,到得词人手中,一经抽换前提,自负也就变成了自嘲。尽管词人曾说过 “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见宋史 辛弃疾传)的话,并不以稼穑为耻,但他平生之志,毕竟还在做一番轰轰烈烈的

22、大事业,旌旗万夫,挥师北伐,平定中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岂满足于做一 “农业劳动模范 ”。读到这最后两句,读者真不禁要替词人发出 “骥垂两耳兮服盐车 ”(汉 贾谊 吊屈原赋 )的叹息了。南宋腐朽不堪,萎靡不振,始困于金,终亡于元,非时无英雄能挽狂澜于既倒,实皆埋没 蒿莱 之中,不能尽骋其长才 。千载下每思及此,辄令人扼腕。惟一切封建王朝,概莫能外,盛衰异时,程度不同而已。观 辛弃疾 此词,其认识价值就在这一方面。 此篇的写作特色是,上阕使事,就技法而言为曲笔,但从语意上来看则是正面文章;下阕直寻,就技法而言为正笔,但从语意上来看却是在

23、正话反说。一为 “曲中直 ”,一为 “直中曲 ”,对映成趣,相得益彰。又上阕 “李蔡为人在下中 ”、下阕 “舍我其 谁也 ”,皆整用古文成句(前句,史记原文为 “蔡为人在下中 ”,词人仅增一原文承前省略了的 “李 ”字),一出于史,一出于经,都恰到好处,后句与 “万一朝家举力田 ”这样的荒诞语相搭配,尤其显得戏谑而妙不可言。格律派词人视 “经、史中生硬字面 ”为词中大忌(见 沈义父 乐府指迷 清真词所以冠绝),殊不知艺术中自有辩证法在,化腐朽为神奇,只要用得其所,经、 史中文句不但可以入词,甚至可以作到全词即因此生辉。此篇就是一个雄辩的例证。 此前词人隐居江西上饶带湖之时,也曾作过一篇与此内容

24、大致相同的八声甘州 夜读李广传。该词为长调,末云: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风格颇见苍劲悲凉。此篇则为 小令 ,心境之悲慨不殊,却呈现出旷达乃至玩世不恭的外观。这充分说明,艺术 大匠在构思和创作同题材作品时,不仅非常忌讳炒古人的冷饭,并且不屑重复自己,无怪乎在他们的笔下总是充满着五光十色,新鲜活泼。 【例 6】 生查子 独游西岩 青山招不来,偃蹇 谁怜 汝?岁晚 太寒生 ,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 去。 词句注释 生查( zh)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尊前集 注: 双调。元 高拭 词注: 南吕宫 。四十

25、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西岩:上饶县志 山川:“西岩在县南六十里,岩石拔起,中空如洞,内有悬石如螺,滴水垂下,味甘冷。 ” 偃蹇( yn jin):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苏轼 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 怜:爱怜,喜欢。 岁晚:指寒冬腊月。 太寒生:比较寒冷。生:语尾助词,无义。 离骚:指战国诗人 屈原 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 ”,东汉 王逸 释为: “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 比兴 和瑰奇迷幻的 “求女 ”神境作象征 ,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26、文 学赏析 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 “偃蹇 ”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一笔两意,巧妙之极。而以“谁怜汝 ”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 情上合二为一。“岁晚 ”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这样双绾之后, “太寒生 ”就成了词人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既然山被词人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冲出青山 “唤我溪边住 ”的语句,就不再突兀丽矫情。两位岁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谋相伴,简直再合情理不过。 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

27、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过片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这就如同一个绝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结韵则作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 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这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因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因专心读书,他再无心仰望天空。偶尔一瞥眼前,只见溪中之月凝止不动,似在入神而听。另外,这里的 “夜夜 ”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 ”化为夜夜的 “明月来 ”,使词人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词人感情的勃郁愤懑

28、色彩。夜夜如此,长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待测量而后知了。 这首 词是词人词作中修辞手法运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拟人、双关、悬念、暗示等等。而它们也使此词在艺术表达效果上超凡人妙,在情感风味上厚重而含蓄。 学案 2 了解古代诗歌七大题材 【例 1】 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 ,古祠高树两茫然 。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 。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 ,空向秋波哭逝川 。 词句注释 苏武: 汉武帝 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使:一作 “史 ”。 古祠:指苏武庙。茫然:茫然不解。 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断:一作 “落

29、”。胡:指匈奴。 陇:通 “垄 ”,陇关。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甲帐:据 汉武故事 记载:武帝 “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 ,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 ”意指汉武帝已死。 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剑:一作 “盖 ”。丁年:壮年。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茂陵:汉武帝陵。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此借指汉武帝。封侯:封拜侯爵。 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 论语 子罕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里指往事。 整体赏析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两句分点 “苏武 ”与 “庙 ”。第一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

30、的激动心情。 “魂销 ”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 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 “古祠高树 ”,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 幅是望雁思归图。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两句写苏武

31、 “回日 ”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第一句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第二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 “甲帐 ”、“丁年 ”巧对 。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 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 【题 1】 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 胡世将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

32、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赏析: 1140 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胡世将任川陕宣抚副使,与吴积极抗金,刘琦、岳飞、韩世忠等也在中原重 击金兵,抗金形势大好。但不久,朝廷任用秦桧,力主和议,罢斥一批抗战人士,把淮河至大散关以北土地拱手让给敌人,本词作于同年秋季。作者痛感朝廷失计、和议误国,满腔愤懑,发之于词。上片以眼看神州沦丧哪有范仲淹、韩琦式的英雄人物来保卫河山起句,极度愤慨溢于言词。 “北望 ”二句,北望长安不见,意为中原已沦丧,连函谷关以西的大半土地也失陷了,语含讥讽,情极沉痛。 “晨嘶 ”二句,

33、写自己清晨骑马出营,傍晚伴着胡笳宿营,因为订了和议,结果任凭岁月流逝,闲白了头发,却不见抗战杀敌。 “三秦 ”二句,宕开一笔,回顾历史。收复陕西,在历史 上有过,那是汉初三杰的故事。言下之意,今天仍可以收复失地,关键在于实行抗战政策和任用贤才。 下片紧承上片写不能收复失地的原因。 “试看 ”二句,关中形势险要可以坚守,但朝廷在千里之外,又力主和议,不肯发兵。这里,他把矛头直接对准秦桧一帮卖国贼,进行谴责。愤怒地揭发了投降派的罪行。 “阃外 ”二句,回顾 1130 年(高宗建炎四年)张浚合五路兵马与金兀术战于富平(甘肃灵武),诸军皆败之事,但今天人们忘记耻辱,又谈和议。 “拜将 ”三句, “台

34、”, “阁杳 ”,写这几处历史文物被破坏和被遗忘,表现了当时人们不重人才和糟蹋人才。能守而 不守,忘记耻辱,糟蹋人才而侈谈和议,这些现实都促使充满爱国激情的作者激愤难当,但又无可奈何,他只有仰天长叹。最后以 “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作结。全词充满政治色彩,论事透彻,用典恰当;感情饱满,激昂慷慨;风格沉郁悲壮,洒脱豪放。 此词为感时而发所作,斥责和议之非,期待有抱负才能的报国之士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固它用东坡赤壁怀古韵,故此词亦可称 “兴元怀古 ”。不过东坡赤壁词主要追思怀念周瑜,此词则追怀与当地有关的好几个历史人物。(一) “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项羽入关后分秦地为三,后因称关中为三

35、秦。汉家三杰,就 是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与韩信。刘邦于秦亡后被项羽封为汉王,定都南郑。后来他听从萧何建议,南郑为韩信筑坛拜将。刘邦后来出关向东讨伐项羽,并最终取胜,主要就是依靠了张良、萧何、韩信。(二) “拜将台欹,怀贤阁杳。 ”怀贤阁是纪念三国时北伐至此的诸葛亮。这是因为诸葛亮几度北伐,即驻兵汉中以出斜谷,而且死后葬于汉中的定军山。陆游感旧诗记南郑两个胜迹,就是拜将坛与武侯庙。 “惨淡遗坛侧,萧条古庙壖。 ”自注: “拜韩信坛至今犹存。沔阳有蜀后主所立武侯庙。 ”怀贤阁建于斜谷口,北宋时犹存。苏轼诗集卷四有诗题曰: “是 日至下马碛,憩于北山僧舍,有阁曰怀贤,南直斜谷,西临五丈原,诸

36、葛孔明所从出师也。 ”(三) “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 ”一范一韩,指的是北宋时驻守西北边境的范仲淹与韩琦。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与韩琦同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为抵御西夏、巩固西北边防起了重要作用。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 “(范)仲淹与韩琦协谋,必欲收复灵夏横山之地,边上谣曰: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些历史人物,有的成就大业,有的北伐中原,有的威震边陲。 “神州沉陆 ”、北宋沦亡之后,面对 “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 壁 ”的山河残破的形势,不能不令人临风怀想古来于此为国立功的上述先贤。这时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怀古感时,以表达他希钦和追慕的先贤感情。

37、但首句 “神州沉陆 ”之后,紧接着 “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 ”,这么写实是深慨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紧接着下面说 “汉家三杰 ”已成 “往事 ”,拜将台与怀贤阁则一 “欹 ”一 “杳 ”,都是暗寓 “时无英雄 ”之慨。当时张浚是个名望很高的主战派领袖,主张 “中兴当自关、陕始 ”,自请宣抚川陕。可惜他志大才疏,对金兵作战常失利。建炎四年九月,他所指挥的五路之兵四十万人与金兵交战合溃败于富平(今属陕西),至追 此关、陕丧失不可复。胡世将上痛和议之非,近伤富平之败,和则非计,战则非能,抚今怀古之余,内心更加感到自己责任重大,既愤且忧,自然 “赢得头如雪 ”了。以功业论,无疑胡世将还算不上什么 “中兴

38、名臣 ”。但此词忧怀国事,着眼大局,不失阃外边帅的气度。 “塞马晨嘶,胡笳夕引 ”两句,也很好体现了西北战场特有的边塞气氛。篇末写怒发上指,阑干拍遍,情怀激愤,这么写显示内心忧愤既巨且深,再也无法平复了。 【例 2】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馀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 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苏轼写梅花的诗并不多 ,但这首红梅却堪称一首借物寓人、托物言志的咏梅佳作。 诗前半段,“怕”、“贪”、“恐”、“故作”,等字,将一枝红梅描摹的像人一样生动。红梅也怕愁、也贪睡、也懂入时、也知“故作”。姿态性情,无不毕现。这些都应是人

39、的性情,却都被安在红梅的身上,可孰料这么一来,却将红梅不愿与俗芳同艳、却又故作俗色与群芳相处无间的性情表露出来。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他的 朴实。“尚馀孤瘦雪霜姿”,则是她的出世脱俗、 她的洁身自 好、她的高贵纯洁,但决不高傲跋扈。 第三句“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就是她的高贵不愿随流。“无端”二字用得实在是好,酒晕竟“无端”上了玉肌,但从第三句看,到底写人写花已不甚了然,但是我们一联想到红梅,于洁白之中透出微微的红意,那不正如饮酒后微红的肌肤吗?这是全诗唯一一处正面描写红梅外

40、表的句子,而这种描摹也实在是太震撼人心了,没有过多的笔墨,就直接说她是饮酒后微红的肌肤!愚意以为此当为描述红梅的最佳语句。结合整个第三句, 说的够清楚了,作者就是要把红梅给人化,把人给寓于红梅之中,具体是什么人,不可知也,可以是瞻仰前辈风流名仕、也可以是“余以自况也”!他说的就是人也要有红梅那种高情,那种纯洁。 最后一句,是说前辈诗人不知道红梅原来是有气质与品格的,往往只看中对外表枝叶的描绘。 诗的开首,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冬末晚开,迟于群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自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此处写出了梅的意态宛然,愁情荡漾。其实,这是诗人自己的悲慨。“自恐”句点出了这

41、位“愁美人”的心态,实乃诗人历经艰 1080 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经历惊险的诗人,对忠而获咎的境遇难以释怀。一个“恐”字,乃点睛之笔,点出了心灵痛苦的印记。“冰容”用得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孤傲超群的品格,与题目红梅相映,也给人留下悬念:“红梅”何来“冰容”? 颔联“故做小红桃杏色”句,写出“红”的缘由。在诗人心中,此梅是玉洁冰清的白色,现在偶然出现红色,对应首联中的“怕”、“恐”,是故作姹紫嫣红的“随大流”姿态。紧接着“尚余孤瘦雪霜姿”却奇峭地勾出了梅的 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气质。“孤瘦”,点出花朵稀疏俊逸,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雪霜姿”是梅品格本质所在,此时,尽管故做红

42、色,然而傲雪霜的风姿犹存。“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颔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领之高妙。 颈联对梅的内心作了深入探究,并解开了白梅何以变“桃杏色”之谜:“寒心未肯随春态,即“小红桃杏色”。诗人把梅的内心 “寒心” 与外表 “春态”对立起来,用“未肯”来连接,表示出梅的孤傲品格。而对红色的出现,诗人轻松地解释道:美人刚喝过酒, 寒心,外表 玉肌,原本分不开;红色为“酒晕”,乃一时之变相,本质未变。“酒晕”句极富美感,也出人意料,实为高雅之戏谑,幽默诙谐的性格与曲折绝妙的诗意揉合得水乳交融。 末尾两句,“诗老”指北宋诗人石曼卿。石曾有红梅诗:“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东坡觉得此句可笑,不用诗人眼光看梅,而仅以“红”色与桃杏相辨,这是他不能同意的。东坡讥讽“ 诗老不知梅格在”的同时,把对梅的赞扬与自身的理想巧妙地升华,也 做足了红梅的题目。这个结尾,升华了全诗,余味无穷。 【题 2】不详 【例 3】不详 【题 3】不详 【例 4】 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 ,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更南浦 ,送君去。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