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解第四课:胃气论讲解,主讲:程刘海,胃气论原文,胃气者,中极也,机枢之要。阴阳沖气,沖乃和,是为动,是故木气生于东方,其性温;金气生于西方,其性凉。金木者,水火之变,亦其渐也,与土同居,岂能断哉!是故,胃气者,亦显大道,寒温制化有道也。胃气者,居中而主后天,饮食入则化,有如烹饪。土气沖,升降有序则运,故清浊自分,出入自律,故源源不断也。此乃后天之源,护生之本,决不可断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内经出现“胃气”这个名词达23次李东垣专注脾胃论西医解剖学的出现,使得“胃气”变成“器官化”“胃气”,是什么?正所谓:大道至简,本于阴阳。,一、胃气的特征:津液,“胃气”,“阴阳沖气”而成。“气
2、”又是什么?“精微物质”,非常抽象。说文解字:“气,云气也”。是水的另一种形态:气态。在人体,胃气的存在形式,是津液。,“胃气”,是“显大道,寒温制化有道”。说明具有水火双重性。“胃气”如“显大道”,此也是“二合为一”。,胃气作用:从阴气讲,体现荣养,维持形态,也是“阴成形”。从阳气讲,体现“消谷”。中焦“消谷”如同“烹饪”,也需要“水”。化物。胃中津液,是消谷的根本。,胃气寒温制化失衡,多是寒热错杂的疾病。但是,也会有纯热证,或者纯寒证。例如:阳明病,“胃气生热”,则是“不恶寒、反恶热”。“完谷不化”,“胃气”寒多见,但“胃气”热,也见。最典型方证:调胃承气汤与生姜泻心汤。,二、胃气的运动:
3、升降,胃气论,又称为“中焦”论。组成:胃中津液,“金”与“木”。金木是运动方式:升降。,“木气生于东方”,“其性温”,则能升、能散“金气生于西方”,“其性凉”,则可降、可收。金木二气,“一分为二”,是胃气的运动状态。断则人死。,“胃气”升降,体现在“运”。在金木升降作用下,完成清者升留、浊者降排的过程,此是“清浊自分”。升降有常,而“胃”不常满。,所以,胃气升降有序,是“护生之本,决不可断”内经所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三、胃气的立极:平衡,胃气,叫做“中极”。居“中”,“平衡”作用。胃气,作为极点。圆心,或者“零刻线”。,人体,以“中极”为“零刻线”。平衡对应:上下对应
4、(头与小腹),同则对应(右手与右足),左右对应(左手与右足)。“脑与小腹相表里”。,四、胃气的判断食欲与消化、脉象,“食欲”:一、食欲不振二、“消谷善饥”“消化”:一、胃胀。二、“完谷不化”,或大便不成形、溏泄“脉象”:考察“胃”、“神”、“根”。脉无力,或脉管硬。,五、病案分析,女,4岁,居北京初诊:2014年5月20日主诉:胃痛2天病史简要:患儿2天前因饮食不当而出现胃脘部不适,渐而隐痛,伴有呕吐,在某医处就诊,给予“藿香正气水”治疗,服用之后,呕吐止,但是胃痛加重,为求治疗,故来就诊。刻诊:胃脘痛,按之甚,伴呃逆、口臭,纳差,大便2天未解,小便偏黄。舌象:舌质尖偏红,苔中部厚腻而白,少津
5、脉象:脉寸关滑数,关偏弦,辨证:少阳病处方:小前胡汤去生姜,加天花粉20g前胡40g 黄芩15g 半夏20g 党参15g大枣4个 炙甘草10g 天花粉20g2剂,一剂一天,水煎取汁250毫升,分成三次,饭后温服。,二诊:2014年5月21日中午电话来告:患儿服药后大便已解,腹痛、呃逆已除,食欲渐佳。,按语:临床上误区,不辨证,使用“藿香正气水”。小孩,认为积食,大山楂丸或者保和丸之类。不是盲目与经验。,发病初,与“藿香正气水”,吐止痛剧,考虑:方证是否对应。寒热辨证,仔细分清。有热证,用“藿香正气水”,以热增热。从病位来看,中上两焦。,患儿表现“胃痛、呕吐、呃逆”,涉及胃气理论。病因:饮食不当
6、。胃气寒热平衡打破,多寒热错杂证候。温燥药物,耗胃中津液,致使肠道津液不足,所以“大便2天未解”。,患儿已以阳热证候为主。胃气生热则消谷,胃中有寒则纳差。“纳差”,“苔中部厚腻而白”“寒”。此患儿是寒热错杂证,阳热证为主、明显,属少阳病。,少阳病,则使用和法,调和寒热为主,主方是小前胡汤。上中焦热前胡、黄芩;中焦痰湿半夏;胃气损耗党参、炙甘草。少阳病证候病理:邪结胸胁半夏、党参。上中通达,津液得下,胃气自和。去生姜,热证明显;加天花粉,去胃中热邪,滋养胃家津液,大便自下。注意:关于用药,以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为主。,节 目 预 告,下节课:通解第五课内容:三焦论讲解时间:2014年11月12日晚7点(周三)上课认真听、多思考、多复习。准备:宋版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