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就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正确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辨唯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指出特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是在物质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而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它指出特质是可以被认识的。这就是在物质观上坚持了 “ 可知论 ” 和 “ 一元论 ” ,而是和“ 不可知论 ” 、 “ 二元论 ” 划清了界限。 它指出物质是个哲学范畴。这就在物质观上正确地处理了哲学的物质概念,同世界本身的物质现象以及具体科学物质结构和属性理论关系,它们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从
2、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它的错误在于用个性来取代共性。 2 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主要表现,如何正确发 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如何才能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一,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第二,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际,物质的
3、世界必须用物质的力量来改造。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第三,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 过程。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从自身发展中产生能思维的生物,经历漫长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 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 高级动物 的感觉和心理; 3.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
4、识的产生。 纯粹的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2.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3.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意识本身;意识离不开物质,但又不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现象的特征。 意识是特殊的物 质 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
5、第一信号系统 和 第二信号系统 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 人脑只是思维的器官,并不是思维的源泉。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 映象 ,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 意识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可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 2.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 3.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歪曲虚假的主观 映象 仍然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
6、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 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
7、,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5、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答:(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 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社会 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 3)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质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 科学实验。它是从物
8、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 3)在社会生活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7、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 :(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 同一性 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2)矛盾的 同一性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 ,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
9、.矛盾的 同一性 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在事物量变过程中 ,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为质变做准备。 b.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8、简述矛盾基本属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普遍性 原 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务中 ,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
10、展过程的是中,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方法论 :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茅盾的特殊性 原 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茅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 现: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特点。 方法论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不切实际的教条 经验主义 。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原 理:而这时编者工艺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11、;普遍性属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互相转化。 方法论 :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 工作方法 ,具有重要意义;掌握从特殊性到普遍性再到特殊性认识的方法; 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 工作方法 。 总之立足课本 . 9、试述矛盾特殊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世界上万事万物之所以各不相同,就是由于它们所包含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 意义。分析矛盾的特
12、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正确地认识事物。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 10、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 意义:一、要坚持适度原则;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三、要注重量的积累;四、要学会 “ 优化结构 ” 。 11、试述辩证否定观的
13、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 的否定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 2)辩证否定观具有重要的 方法论 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启示我们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充分考虑事物存在的条件,既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又要在否定中看到肯定。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 12、试述普遍联系的思想及其对当今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义。 在哲学中联系是个普遍性极大的范畴,它概括了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科学
14、的 系统论 的产生就是基于世界的普遍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 的条件论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在 工作方法 和思想方法上的运用。 普遍联系的哲学要求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全面、系统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防止片面的和 形而上学 的 思维方法 。 13、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主观能动性 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 主观能动性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
15、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 主观能动性 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 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 能动性 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 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 辩证法 有机统一 起来。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
16、理告诉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 唯心主义 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 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 机械唯物主义 错误。 4.在我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过程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 唯心主义 、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
17、民群众 主动性 、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不断夺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胜利。 14、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 是指每一矛盾及其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个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同时,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在某种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 “ 社会主义 ”提示了社会发展的普
18、遍规律,包含了社会主义所固有的共同本质,是矛盾的普遍性; “ 中国特色 ” 体现了中国国情的特殊规律、基本国情,是矛盾的特殊性。一方面,中国国情无论多么特殊,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否则就会失 去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又必有考虑中国的国情,把两者结合起来。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
19、共性的个性。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这个道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他原理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给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矛盾的一般法则。人类的认识总是先从认识个性开始,经过抽象,把握该类事物的共性;然后在共性的指导下,再去研究新的个性。人类认识的一般秩序是: “ 个性 共性 个性 ” 或 “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
20、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15、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 “ 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 ? 第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
21、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 否定之否定 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又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从而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 第二,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否定之否定 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另外,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新事物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不完善的。新事物只有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才能最终战胜旧事物。还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时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 ( 2) 割裂事物
2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 循环论 和 直线论 的错误。循环论 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直线论 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 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将终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
23、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 3) 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 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事物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代替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 资本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任何时候都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
24、折,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走曲折的路。要反对看不到我们伟大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盲目乐观态度,也反对形形色色的悲观论调。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有哪些? 其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其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其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其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 义认识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 a、 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 感性认识 是 客观事物 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 ;理
25、性认识 是在 感性材料 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 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 ;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 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相互依赖: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 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 辩证统一 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唯理论 或 经验论 的错误。 3.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哪些条件? 1.勇于实践 ,深入调查
26、 ,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 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 ,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也就是说 ,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 4.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必要性和条件各是什么? 必要性: 从 理性认识 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条件:其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到
27、普遍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理论必 须服从实践。 其二,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其三,理论应当被群众掌握。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使实践获得成功。 5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谬误和失败?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