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专业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5021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全球化背景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外语 、外语教育及 涉外领域 的 外语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是 : 1. 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善于吸收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国际交流服务。 2. 掌握系统的外国语言学 及 应用语言学等专业理论,具有从事外语教学、科学研究和国际商务交流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二、研究方向 1外国语言研
2、究 2外语教学研究 3商务语言研究 4翻译研究 三、修业年限 硕士生修业年限一般为 3 年 , 如果以第一作者且第一署名单位 为 东北师范大学在外语核心期刊或 CSSCI 检索源刊物上发表与硕士论文相关的论文 1 篇以上(含 1 篇),修完规定全部课程且成绩优异者可提前申请答辩毕业,否则不能提前申请答辩毕业。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硕士生在修得课程学分(不低于 27 学分)和通过论文答辩( 3 学分)后方可被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 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合理 安排课程学习、论文工作和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 1. 硕士生培养采用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及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充分发挥个人学
3、习与研究计划在引导和促进硕士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人学习与研2 究计划。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学习计划和研究计划,应在入学后 3 个月内完成。 2. 硕士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负责硕士生培养的全过程,并帮助学生选择发展方向;成立以导师为核心的指导小组,原则上由 3-5 人组成,配合导师工作。 3. 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 、 本学科基础知识和 基本理论方面的作用。在确定硕士生录取名单后 , 尽早将其选择专业方向的必读经典文献目录发给录取的每位硕士生,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 , 要求每位硕士生必须在开题报告之前做至少 2 次公开的读书报告
4、,并上交两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本培养方案设公共基础课( 7 学分)、学科基础课( 6 学分)、专业主干科( 6 学分)、发展方向课( 8 学分),课程总学分不低于 27 学分 。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 程 类 别 课 程 编 码 课程名称 开课 学期 学 时 学 分 备注 公共 基础课 100020001001 马克思主义理论 2 60 3 106020001001-4 第二外语口语(日、俄、德、法语) 1 40 2 需选择 2 门 4 学分课程 106020001005-8 第二外语写作(日、俄、德、法语) 2 40 2 学科
5、 基础课 106020202008 外语 研究方法 2 40 2 需至少选择 3 门不少于 6 学分的课程 106020202002 语言学导论 1 40 2 106020202009 学术 论文写作 3 40 2 专业 主干课 106020203014 应用语言学 1 40 2 需 至少 选择 3 门 6学分的课程 106020203002 功能语言学 (博士通选) 2 40 2 106020203001 语用学 (博士通选) 2 40 2 106020203003 语篇分析 (博士通选) 1 40 2 106020503003 翻译研究 2 40 2 106020503004 跨文化交际
6、1 40 2 106020503015 商务交流 1 40 2 106020503005 商务谈判和高级口译 2 40 2 发 展 专业方向106020204001 认知语言学 3 40 2 需 至少 选修 2 门不少于 4 学分的课程 106020504012 二语习得与心理语言学 2 40 2 106020204003 社会语言学 (博士通选) 2 40 2 106020504010 语言哲学 (博士通选) 2 40 2 106020504002 外语评估和测试 3 40 106020504003 语义学 3 40 2 3 方 向 课 课 106020504011 应用 语言学 前沿专 题
7、研究(博士通选) 1 40 2 106020504006 商务案例研读 2 40 2 106020504007 高级商务文函写作 3 40 2 106020504008 电子商务研究 3 40 2 公选课、跨专业课 1) 外语教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生在教育学院提供的公选课程(或研究生课程)中任选 2 门不少于 4 学分的课程。 2) 商务语言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在经济学院或商学院提供的公选课程(或研究生课程)中选择下列课程中的 2 门不少于 4 学分的课程: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 销管理,国际贸易。 2教学方式 硕士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讲授与研讨相结合、讲授与研讨 相结合、专题讨
8、论与学术报告相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3考核方式 硕士生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 ,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主干课为考试课,其 它 课程为考查课 , 学科基础课中的“”号课程为闭卷考试课程 , 其 它 课程考核方式详见课程简介。 4补修课程 生源为同等学历或跨学科的硕士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 2 3 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不 列入培养方案,列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七、学位论文 硕士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修满规定最低学分以上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学位论文工
9、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研究计划与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和论文评阅与答辩。 1.研究计划与论文选题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在入学后 3 个月内完成研究计划,并在第一学期拟定选题范围,提交院里备案。 2.论文开题报告 修业年限为 3 年的硕士生应第三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修业年限为 2 年的硕士生应在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 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 8 个月。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4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 做 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报告的次数至少 2 次,形
10、式为书面和口头,范围应在学生所选专业之内。 4.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校内导师组以及校外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论文答辩应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重点考查论文是否使硕士生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训练。 每学年安排两次学位论文答辩,分别在每年的 6 月中旬和 12 月中旬进行。论文答辩应按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各个环节,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记 3 学分。 八
11、、实践活动 硕士生培养应重视实践教育,力求实践教育贯通课内与课外各种教育活动。在注重课外实践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发挥课堂教学的实践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通过 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复杂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特别要求硕士生积极参与外事交流、翻译实践、教学实践、导师科研项目等活动,以提高硕士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此培养方案从 2010 级学生开始执行。 附: 经典文献目录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 Austin, J. 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Brown, H.
12、 D. 2002. (2nd 1994).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Brown, P. & Levinson, S. C.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Cheng, X. 2006. Selected Readings in Western Philosop
13、hy of Language. Dalia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5 Cook G. 1995. Principle &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6 Fromkin, V, Rodman, R. & Hyams, N. 2007.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8th Ed.).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7. Halliday & Hasan. 1976. Coh
14、esion in Englis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 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London: Edward Arnold. 9. Hatim, B. 2001.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0. Lahiff, J. M. & Penrose, J. M. 1997. Business Communicat
15、ion Strategies and Skill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11. McCarthy, M. 1991.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Mitchell, R. & F. Myles. 2004.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2nd Ed.). London: Arnold. 13. Nunan, D. 1992. Research Meth
16、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 Robins, R. H. 2000. General Linguistics(4th 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5. Scollon, R. & Scollon, S. W. 2000.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
17、nd Research Press. 16. Thompson, G. 1996.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17. 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8. Yule, G. 1996. Pragma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翻译 1. Hatim, B. 2001. Teaching a
18、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2. Baker, M. 1992. In Other Words: A Textbook on Translation. London: Taylor & Francis Limited. 3. Bassnet, S. 2002.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
19、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 Gentzler, E. 2001.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 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5. Nida, E,A.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6. M
20、unday, J. 2001.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Routledge. 7. Newmark, P. 200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商务英语 1. Himestreet, B. & Lehman. 1993.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Belti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
21、ing Company. 2. Lesikar, R. V. , Pettit , J. D. & Flatley, M. E. 1996. Lesikars Basic Business Communication. 6 Chicago: IRWIN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3. Means, T. 2004. Business Communication. Inc, South-Western. 4. Rodgers, D. 1998.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Case Studies in En
22、glish, Norwegian School of Manage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Geffner, A, B. 1998. Business LettersThe Easy Way. New York: 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Inc 6. Baugh, S. Fryar, M. & Thomas, D. 1994.Handbook for Business Writing. Chicago: NTC Business Books, NTC/Contemporary Publishi
23、ng Group, Inc. 7. Stuckey, M. 1992. The Basics of Business Writing by, New York: Amacom,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the Worksmart Series. 8. Olson, D. & Yong Shi 2007. Introduction to Business Data Mining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 9. 卡尔 夏皮罗 、 哈尔 瓦里安 Information Rules.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10. 埃里克 布伦乔尔森 、 格伦 厄尔本 Strategies for E-Business Success(斯隆管理评论) . 北京: 高等教育 出版社, 2006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