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7 ,大小:2.21MB ,
资源ID:2399181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3991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doc)为本站会员(sk****8)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doc

1、作者: wtlin 工作室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本章概述】 自然地理中有关物质交换、循环和能量转化,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和转化规律,是形成基本地理规律的基础原理,是开启地理学原理的一把钥匙,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地位。 在每年的高考和毕业会考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教材内容虽然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但对于这些自然要素并未要求深入了解,而是紧紧抓住要素的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即重点是要了解自然要素的变化过程、原因及其影响。 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课标解读】 课程 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

2、环过程”表达了三个要点: 1地壳的物质组成是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础知识。从地壳的物质组成入手,认识矿物与岩石,特别是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对正确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物质循环”强调的是过程,即岩石与岩浆的转化过程。具体还体现在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的过程上。教学中要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岩浆间的相互转化上。 3“运用示意图说明”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运用简明地理图像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反映出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基本能认识最常见的矿物或岩石。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相互转化过程

3、。 3能运用示意图,简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对常见矿物、岩石标本及图片的观察识别,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常见矿物、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 2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

4、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壳的物质循环 难点: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转化。 【教学准备】 自制 PPT 课件,矿物、岩石标本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广袤的维多利亚大沙漠中 ,有一块硕大的岩石。这块岩石周长 9 千米,高 330 米,一块岩石就构成了一座小山,堪称世界最大的岩石蔚为壮观。更为奇特的是,这块被称为艾尔斯石的巨石还有奇异的特性,当阳光从不同角度射向巨石时,会变出许多不同的颜色。为什么周围是沙漠而艾尔斯巨石会出现在这里?它为什么会变色?它是

5、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壳是自然地理工科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学生活动: 1 播放矿物的视频材料。 2 将你所知的矿物写出来,并进行分类。 3 按座位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发一套“常见矿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并利用颜色、硬度对矿物进行简易识别。 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条痕等 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如指甲、曲别针、玻璃、小刀),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讲解: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万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 岩石中存在

6、的基本单元。 作者: wtlin 工作室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3 补充:硬度 指矿物的软硬程度。如指甲的硬度为 2.5。小刀的硬 度为 5 5.5。金刚石硬度为 10,是最硬的矿物。 条痕 矿物在白色釉瓷板上磨擦时所留下的粉末痕迹,它与矿物的颜色并不一致。 顺口溜记忆“莫氏硬度计”简表: 一滑(石)二石(膏)三方解(石),四萤(石)五磷(灰石)六(正)长(石),七石(英)八黄(玉)九刚玉,硬度为十是金刚(石)。 矿物分为金属矿和非金属矿。而金属矿又分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等。 承转: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二)、岩石 学生活动:播放岩

7、石的视频。思考:元素、矿物、矿产、岩石的相互关系。 学生讨论 交流,教师指导。 讲解:岩石按成因分类,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学生活动: 1 播放岩石视频。 2 阅读 P31-33 教材,并同桌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下表。 类 型 成 因 常见岩石 主要特征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喷出岩 地下岩浆喷出 地表冷凝而成 流纹岩、玄武岩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成 石灰岩、砂岩、 页岩、砾岩 具有层理 构造,化石 变质岩 岩石的温度、压力等发生变化使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变

8、化而形成 片麻岩、大理岩、石英、板岩 承元素 矿物 单质或化合物 矿产 岩石 富 集 聚 集 岩石 组 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 4 转:组成地壳的岩石有时会互相转化。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 P33 页,回答: 1 什么叫地质循环? 2 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如何? 3 地质循环产生了什么影响? 小结: 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 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与之

9、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承转:在地质循环过程中,岩石圈中的岩石等物质是不断转化的。 (二)岩石的转化(板书) 学生活动:阅读 P33-34 页。将你理解的地壳中的物质循环用示意图画出,并与同学交流。 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在地表外力 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地质循环示意图: 判断岩石圈物质

10、循环模式图的窍门: 窍门一: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基础。 窍门二:各类岩石要重熔再生成岩浆,大多要经过变质,因此有两个箭头指向的可能为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 岩浆 岩浆岩 变质岩 A 岩浆活动 C 变质作用 D 重熔再生 B 外力作用 沉积岩 岩 浆 C D D D A B B C 作者: wtlin 工作室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5 窍门三: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 积岩中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 课堂小结 】 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矿物,矿物集合成岩石,岩石组成地壳。组成地壳的岩石按成因 可分为三大

11、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而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化的,这就形成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物质循环。 【板书设计】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1、概念 2、矿产 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 4、矿物的分类 5、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 (二)岩石的转化 1、概念 2、分类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1、地质循环 2、 地质循环能量来源 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 (二)岩石的转化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 6 【课后活动】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4.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5.花岗岩

12、、砂岩和石英分别属于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6.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查转化的模式图是 【教学后记】 作者: wtlin 工作室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7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内容“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它表达了四个要点 1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重心应放在“变化”上,而非“地表形态(地貌)”本身上。研究其变化,必须研究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分布、高大山系、大裂谷等宏观地形的分

13、布,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二是区域大地构造。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3外办作 用与地表形态。在内力造就的地表形态的骨架上,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4“结合实例加以分析”,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了解,而应列举典型的地貌加以说明分析,从中学会地貌成因分析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14、,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 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3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4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5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探究科 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

15、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 3通过对一些内外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图片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 8 4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树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思想。 【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运用流水、风力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难点: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学准备 】 自制 PPT 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

16、石组成的。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 45 亿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地球 (壳 )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海洋可以变为陆地,如登山队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古生物化石;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如台湾岛在很早以前是和大陆连在一块的,后来由于中间地段地层发生陷落,便形成了今天的 台湾海峡。是什么因素造成地壳及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呢?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板书) 学生活动:阅读 P36“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分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

17、生讨论、交流后,填表:内、外力作用比较表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 现形式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 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 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在空间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 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作者: wtlin 工作室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9 总结点评: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

18、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总是同时在改变着地表形态,但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因此,今天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不断推动地壳 发展变化的动力。在广阔的地表形态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不过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且由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例如,在海陆两大地貌单元的基础上,全球便有了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的分化;陆地

19、表面从高山、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分布格局,到阴坡、阳坡的差异,又在不同尺度上引起地理环境进一步分化,从而使地理环境更加丰富多彩。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 运动与宏观地形(板书) 板块构造学说形成于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它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学生活动:学生读课本 P36 P38 页,结合图和活动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完成活动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然后小结如下: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板书) (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

20、六大板块(读图)。 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 注意点: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 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板块的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 (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这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 10 (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

21、 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 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等。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如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等。 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陆地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板书)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板书) 教师讲解: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问: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 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 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当岩层受到来自水平方向的强大挤压力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皱;当岩层或岩体受到来自垂直方向上的强大压力或张力时,岩体便会破裂,两侧的岩块会发生上下左右的错动、位移,这 种现象叫做断层。 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问: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