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平凡坚守不忘初心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 洪宝银, 1946 年出生, 1965 年入伍, 196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1年复员成为一名普通的黄河工人, 2001 年光荣退休。他先后在炊事员、修防工人、工程班长、机械队长、吸泥船长等岗位上工作过, 1976 年被评为黄委先进工作者, 1977 年被评为黄委劳模, 1982 年被评为山东省劳模。 采访中,洪宝银老人用平和的语气,讲述了他几十年的治黄工作经历。他说:“都是以前干过的一些事情,那个时候大家都这样干,我也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1971 年,从部队复 员后,洪宝银被分配到高青县黄河修防段工作,领导安排他到分段干炊事员。由于之前
2、没干过炊事工作,刚开始只能是先在厨房里烧火,一边烧火一边跟食堂师傅学。洪宝银说:“当时心里是很不愿意的,感觉很委屈,一个刚刚复员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却天天在食堂里烧火,感觉很没面子,下班回到村里,乡亲们问起在黄河上干什么,都不好意思说。”当老人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脸上依然带有一丝羞涩。 再后来,他的思想逐渐转变过来了,领导既然这么安排,肯定有这么安排的道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干炊事员,也一定得干出个样来,不能让人 瞧不起。工作中,他不怕脏、不怕苦,兢兢业业,跟着师傅认真地学,慢慢地,炊事方面的各种技能就都学会了。每天早上起来蒸馒头,蒸2 完馒头之后炒菜,下午再准备晚饭。当时分段食堂要负
3、责 80 多人的伙食,而炊事员只有两人,工作量非常大,从早上 4 点多钟起床,要一直干到晚上 9 点多,天天如此,他从没喊过苦叫过累,一干就是 4 年。洪宝银从最初的只会烧火,到后来蒸馒头、炒菜样样精通,还能做出花样翻新的菜肴。有时同事们在工地上干活回来晚了,他就把做好的饭菜放在锅里保着温,不论早晚,都让同事们回来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被同事们称为贴心的“服务员”,得到了领导的称赞,洪宝银连续 4 年被评为单位的先进工作者。 到一线最艰苦的地方去 1975 年,黄河堤防加固工程、整险改坝工程、机淤固堤工程逐渐展开,任务艰巨,困难重重。洪宝银看到这些,心里着急,感觉自己年轻,作为黄河人就该参与黄河
4、工程建设,这也是他初到黄河时的愿望。因此,他多次写申请,要求到一线班组参加工程施工。当时,同事们并不理解,都觉得他在食堂干炊事员好好的,风吹不着,日晒不着的,为什么非要到大堤上去一身汗一身泥的,挨风吹日晒受罪呢? 洪宝银告诉同事,他就是想去黄河大堤上锻炼自己 ,真正学点黄河修防工治黄技术,年纪轻轻的,不去黄河大堤上锻炼也不行啊,到时候有人问起黄河防汛知识,一问三不知咋行?经过多次写申请,反复找领导要求,最终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当时领导找他谈话,说去工地可以,但要去高青花沟营部管理调度工作,就是拖拉机碾压调度,到那里可要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不能反悔。洪宝银满口爽快地答应了。 当时正是第三次大复堤
5、期间,工地上人山人海、机械轰鸣。洪宝银负责花沟营部十个管区的拖拉机调度,还要检查 2 公里大堤工程批土的厚薄3 和碾压质量。拖拉机碾压是“上二五压一七”,夯是“上三寸打二寸” 。批土厚了不能碾压、土里有杂质不能碾压、红土包边达不到宽度不能碾压,如果达不到要求进行了碾压,就不符合质量要求。所以,只有掌握好了这“三不能压”质量标准,才能调度拖拉机进行碾压。为了不影响施工,大多数拖拉机是在晚上碾压,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他都是晚上盯在工地上,那时年轻,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也不感到疲乏。 两个月的工程完成后,洪宝银又被调到大道王分段,参与大道王坝头工程改建。他从没垒过坝头,就跟着有经验的老职工学
6、习怎么砸石头、怎么垒坝头。通过几天的学习锻炼,他慢慢找到了砸石头的诀窍和垒 坝头的技巧,掌握了干活的要领。时至今日,老人回忆起来还是神情兴奋,说:“那种感觉真好。”当时参加垒坝头的临时工有 100 多人,找个能承担这么多人吃饭的炊事员很难,领导就动员他再去食堂干一年炊事员,答应等这个工程完工之后,再让他回到工地一线去。 洪宝银老人说:“你看,到工地刚找到干活的感觉,又让我当炊事员,心里那个不情愿啊。但又一想,既然领导找到咱,也是对咱工作的一种认可。听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当黄河职工也不例外啊。”他又回到食堂当炊事员,带着两个临时工,承担起了 100 多人的伙食工作。那个时候没有和面机什 么的,蒸
7、馒头的面全部要人工用大木杠子压,都是手工揉面蒸馒头,没白没黑地干活更是家常便饭。就这样,洪宝银一直干到当年年底大道王坝头整改工程完工。在大道王分段干炊事员那段时间,他同样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被评为黄委先进工作者,受到了表彰。 第二年春天,洪宝银被调到刘春家工程班当班长。一上来就当班长,4 面对手下的一些老工人、老同事,洪宝银感觉压力很大,况且自己还年轻,技术也不如老同志好,觉得自己没资格去管人家。在施工管理中,他主动承揽施工段,带头干,不会就虚心跟着老同志学。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带动 大家的工作热情,工程进度和质量全都上去了。那时候垒的坝头质量要求很高,不能有“燕子窝”“直缝”“
8、错牙缝”“坝面洞”等,黄河垒坝头不像我们正常的砌墙,平时的砌墙是浆砌,垒坝头全部是干砌,石头对石头,磕不直就对不严;如果磕掉了一个角就会出现“坝面洞”。垒坝头是个技术活、精细活,那时候熟练工一天能垒 0.7 平方米,技术就算相当好了。刘春家 26 号坝头全部是由洪宝银负责,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测量设备,测量全部用土办法,就是在坝头底下定好基础,从下面到上面拉上一根直线,该“圆头”的圆起来,在顶上挂上线,弄上杆子对照 1 1的坡 来施工,当时 26 号坝全部砌的是“席花坝”。工程完工后,惠民修防处领导来检查工程质量的时候,都赞不绝口,现场对他们的施工质量进行了表扬,后来很多县局都到这里来学习参观。
9、洪宝银老人说:“那个时间垒坝头从春天到夏天,特别是麦收季节,天气格外炎热,坝头上的石头被太阳晒得都烫手。一般早上八点上班,中午十二点下班,下午两点就上班,不论是临时工还是正式工,下班不按点,不落太阳不下班。干上一天的活,不知道出多少汗。那时候风很大,黄河大堤上的沙土被风卷起来,眯得人睁不开眼,人们身上的汗水都变成了泥水,送水的一天送三四 趟都不够喝的。垒坝头、砸石头工作非常劳累、非常辛苦,但就是这样的劳累和辛苦才能真正锻炼人的意志,促进人的成长。当整坝工程完成,人们身上都被太阳晒得脱一层皮,脸被晒得黑黝黝的,5 手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说着老人伸出了一只宽厚的大手,脸上露出了敦厚的微笑,似乎那段回忆只是昨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