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30KB ,
资源ID:2400560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4005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破谜: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电影改编.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破谜: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电影改编.doc

1、 1 破谜: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电影改编 摘要 英国小说家约翰 ?福尔斯创作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剧作家哈罗德 ?品特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小说文本和电影剧本之间既有契合,亦有疏离。本文试从电影的双线结构创造性地展现小说的当代视角,电影对小说中心人物莎拉的处理使人物简单化和平面化,电影故事结局的安排冲淡了小说的存在主义意蕴以及电影改编的其他可能性探讨几方面入手,对电影改编的得失加以评析。 关键词 元小说;双线结构;荒谬感 出版于 1969 年的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作 家约翰 ?福尔斯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小说以“元小说”叙事技巧,对 19 世纪维多利亚

2、时代虚伪的社会风尚进行了审视与反思。小说的成功吸引了众多的电影工作者对之进行改编创作,但是由于其元小说的性质,使得改编极为棘手,直到小说问世十年之后,英国著名剧作家哈罗德 ?品特的改编才使得小说被搬上大银幕。 法国中尉的女人仿写“维多利亚小说”,实际上却是用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反过来破坏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叙事。这种破坏,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小说的视角,作者用当代视角对维多利亚时代进行了反思, 具体表现为作者在作品中不停引用当时的文学作品、社会文献、乡野民谣等,并不时打断叙事,加入作者的议论,全面地展现和评判维多利亚时代。同时,在使用维多利亚小说写作样式的同时,作者还表达了自己2 对小说写

3、作理论的思考。其次是小说人物的处理,莎拉的人物设定既在某些方面模仿维多利亚小说,又具有相当的颠覆性和神秘性,并以其捉摸不定的性格成为一个完全新型的人物形象。最后是作品的结局,作者颠覆了维多利亚小说的固定范式,让小说有了开放式的三种结局。以上三个特征,使得法国中尉的女人成了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小说,如何在电影改编上将 原小说作者的意图更好地呈现出来,哈罗德 ?品特做了自己的努力。 一、结构:单线与双线 为了将作者约翰 ?福尔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当代审视体现出来,品特为影片安排了另外一条原小说没有的故事线:拍摄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男女主演在现实中的婚外情故事,并通过他们的交谈、思考,将原小说中作者的议

4、论带出来。这一安排,一方面使得原来小说中的当代元素和议论部分得以呈现;另一方面,当代演员成了小说里作者的化身。实际上,男女演员也的确承担着一个“作者”的身份,用他们的表演,呈现原小说里面的旧时代的故事。电影中也安排了 很多呈现电影工作者“再创造”的场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甚至演员的心情,都会影响到故事的表达,让观众得以去思考“创造”与“再创造”的关系。这一安排,使得“作者”的身份被赋予了电影创作的特殊色彩小说的作者只有一个,但电影的作者是多元的。电影这一媒介的特殊性在此得到了强调。 而男女演员当代的爱情故事又成了维多利亚时代爱情故事的复调,莎拉和查尔斯突破种种虚伪的道德约束,突破自身的阶级局

5、限,终于心灵相通。现实中的安娜和麦克虽没有处于那种严苛的社会环境,却仍然摆脱不了各种羁绊和束缚,最终以分手收场。这不能不 说是对福尔斯爱情主题的3 进一步延展和思考:除去那种森严的等级规约,人和人之间是否就能够享受情感的完全自由? 双线结构的安排较为有效地表达出了福尔斯小说的当代视角,不能不说是个有新意的创造。 二、人物:谜一样的莎拉 福尔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莎拉非常神秘,不仅查尔斯无法理解,就连作者本人也没有试图给她一个行为动机的解释。莎拉的神秘首先体现于内心异乎寻常的强大,她为了能被放逐到社会边缘,而故意编造自己伤风败俗的故事,她似乎是个勇敢的战士,看透了社会道德的虚伪与矫饰,要用自己孤傲的

6、姿态与之抗衡。他人越 是嘲笑,她越能获得一种优越感。关于这一点,查尔斯与心理学家朋友分析她是有“自虐”倾向的一类人,但这终究只是查尔斯一厢情愿的猜想。结合作者在小说中对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风尚的讽刺,我们不妨把莎拉看作是作者自己的批判声音的形象式的外化,以一个挑战者的姿态出现在生活中。而考虑到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状况,这类人物出现的现实可能性其实并不大,这使得莎拉这一形象又具有超现实的虚构性质。而“元小说”的特征之一,就是通过颠覆“仿真”来揭示“虚构”的本质。可以说,莎拉的神秘性是小说文本“元小说”性的一种体现。 莎拉的神秘其次 体现为她对事态的绝对掌控上,她能预知自己能以什么样的方式吸引男主人公,

7、她似乎也对男主人公的一切都了如指掌。相比之下,查尔斯就像一个奇迹见证者,除了被诱惑、被设计,似乎无所作为。小说中的查尔斯是一个常规、常理的存在,他以他的“被动”和“可理解”4 成为莎拉的反衬,让莎拉的形象越发高高在上、神秘莫测。 最后,莎拉的神秘体现为其身上的“荒诞感”。莎拉神秘地失踪了,在将查尔斯的生活彻底打乱、搅碎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失踪,也是查尔斯和读者的理性都不能理解的,这使得莎拉的行为具有荒谬感,就像无逻辑的生活本身,有了 存在主义的“偶然”色彩。小说的结局之一是莎拉的神秘终于把查尔斯弄到精神崩溃的地步,这也是理性的崩溃,是小说中那个井井有条的 19 世纪世界的崩溃。 福尔斯对莎

8、拉这一形象的设计至少有三个企图,其一,莎拉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作者的象征,那个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任意进行创造的“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自己的小说人物(在本书中即男主人公查尔斯)进行绝对的掌控。福尔斯旨在通过莎拉这一形象,来揭示和反思传统小说作者的“上帝”身份。福尔斯对“莎拉即是作者”的另一暗示,是莎拉在与查尔斯交往的初期,通过编造故事来吸引对方 ,这是一次叙事行为的胜利。结尾处,查尔斯陷入一种孤独处境中,与小说开头处莎拉的孤独恰成对照,而莎拉则因为她的“叙事”的成功而获得了无所不能的自由;其二,莎拉的不可理喻的行为,又具有一种非理性所能解释的“荒谬感”。对生活荒诞本质的揭示,恰恰是 20

9、 世纪现代派文学的特征之一,莎拉的形象也可看作是福尔斯对当代世界的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理解:现实是无理而又无解的。其三,莎拉这一形象无疑是对 19 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女性人物形象的一种颠覆。传统小说女性的反抗都是在一个社会框架内进行的,换言之,她们并没有超越时 代的反思能力。而莎拉却遗世独立,站在至高点上,蔑视着自己所身处的现实环境,而当梦寐以求的爱情到来之际,5 莎拉却选择了更高层次的自由。所以,她的原型来自于 19 世纪,但人物精神无疑是 20 世纪的。 带有多重身份印记的莎拉是小说的灵魂人物,电影中为了表现这种复杂,让当代的电影演员安娜成为莎拉精神内涵诠释的又一载体。电影表现旧时代的故事,

10、采用了小说中的喜剧结局,给了莎拉一个解释,一切行为动机似乎都有了逻辑,使得莎拉的神秘性得以部分消解,因而查尔斯怡然欣喜地与莎拉破镜重圆。而对于莎拉的自由选择,电影则安排给了当代的 安娜,她在最后不告而别,留给男演员一声叹息,他的呼唤“莎拉”似乎也隐隐传达出了小说中男主人公查尔斯对莎拉的神秘的困惑,但观众终究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安娜不告而别的原因,前文用相当的叙事段落,交代了两人的家庭羁绊。所以,最终的分手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基于此,小说作者赋予莎拉的种种象征意义,并没能在电影中得以全面地展现。电影的处理弱化了莎拉作为“作者”身份的暗示,又给予其荒诞行为合理的解释,莎拉所有的选择都可以概括在“自由”

11、这个大框架之内。而演员安娜的不告而别,又因为前文的交代,给出了现实的理由。电影在过度现 实化莎拉形象的同时,失去了小说中莎拉形象本来具有的种种深意。 三、结局:悲与喜的意涵 福尔斯给自己的小说设计了三个结尾:其一出现在小说的三分之二处,查尔斯拒绝了莎拉再见面的请求,和自己的未婚妻结婚,过完了富足却平淡乏味的人生,莎拉就此出局。借此,这个故事成了一个出轨男人回归正统、浪子回头的人生经历的重述;其二是查尔斯经过三年的寻找,在6 几近绝望之际找到莎拉,并与之破镜重圆;其三是找到莎拉的查尔斯询问当年莎拉消失的原因,却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愤而离去。 结局之一,莎拉的故事没有写完,因其不完整性 而使得故事的

12、重心偏移了,本来是主角的莎拉,变成了查尔斯的人生插曲,因此,这一结局可以看作是一个虚假的结局。同时也可以当作是作者对 19 世纪人物的理解:受社会规约限制,风流韵事最大的可能就是消泯于无形。结局之二是维多利亚小说式样的结局,给部分事实以解释,莎拉的行为有了理由,动机变得合理,世界是规范统一的,这恰是传统维多利亚小说的处理方式。结局之三是莎拉之谜延续到了最后,查尔斯面对的始终是个谜一样的女人。他在过去误解她,现在和将来都不会理解她。所以,查尔斯绝望了,他离开了莎拉,一个人去面对叵测的生活:“生活的洪流 滚滚向前,奔向那不可测的、苦涩的、奥妙无穷的大海。”这是一个存在主义式的结局,对一切不可解的东

13、西保持缄默,同时也表达出了十足的无奈。另外,这第三个结局,也完成了一个叙事圆圈。结尾无助的查尔斯正如小说开头眺望大海的莎拉,不仅外在的场景(泰晤士河畔和大海边)是对应的,就连人物的内心状态也是一致的。 电影改编把小说中的悲喜结局分别给了两个时代的两对情人,使得原小说中莎拉与查尔斯的故事成了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故事范式;而当代故事的悲剧结局,也没能传递出原小说中由莎拉的不可理解所带来的荒诞感,冲淡了悲剧结局的存 在主义意蕴。同时电影改编中,没有相同人物不同情境的对比,也很难看出 19 世纪到 20 世纪文学精神的嬗变,削弱了当代视角对 19 世纪的审视,而这一点,是被小说作者福尔斯潜藏在文本之7

14、 中的。 四、路径:改编的其他可能 福尔斯的小说有着文体的自觉,这部小说是以仿维多利亚小说的形式出现的,作者在每一章的开头都要引用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物言论和著作,他不时地提醒读者,他的小说仅仅是作者的想象和叙述,在本质上是“虚构”而非“再现”。这种对真实的颠覆,提醒着我们这是一部现代主义的“元小说”。 而品特的电影剧本并没有 像原小说作者那样在文本中思考媒介的性质,并将自己的思考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小说中的非小说成分等)。那么,对应“元小说”对小说本体的思考,电影是否也可以在改编中体现出对电影这种媒介的思考呢?比如,让观众认识到摄影机“眼睛”的存在,认识到自己所看到的并不是“现实”,而是创作者截

15、取出来的“仿真”现实。影片或许可以在某些地方强调出电影“看”的特质,让观众感觉到叙事者的存在,从而反思电影这一媒介的性质。而品特电影改编中的叙事者则完全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不仅看不到摄影机彰显其视野限制,反而它在时时提示着观众,该往哪里 看,该看到什么。摄影机甚至被隐藏起来,只在现实和拍摄的电影之间起到一个连接作用。这使得影片在整体上维持了一种流畅、“真实”的叙事幻觉,而这种“上帝视角”恰恰是福尔斯在自己的小说中一直试图质疑和颠覆的。 想要凸显摄影机的在场,就必然涉及镜头的组合,即蒙太奇手法。正如布列松所指出的那样:电影为避免简单地跌入再现,必须进行“断片化”,通过剪接,将人与人、人与物用目

16、光连接起来。在这一点上,戈达尔的电8 影观念似乎可以借用来传达这种“元电影”的思考。 总之,品特的再创造既形象化地将当代评判带进 19 世纪的故事, 同时又在双线结构中损失了小说的某些特殊的意蕴内涵,使得小说故意设置的谜题被简单破解。这一改编,为读者和观众对两种媒介的相互转换的认识提供了又一个有意味的范本。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年基金项目“现代主义小说电影改编中的叙事转换研究”(项目编号: 2013009)阶段性成果;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2015 年度高教科研课题“英国文学课程教学实践创新与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 JGJX2015D33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英 约翰 ?福尔斯:法国中尉 的女人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 2 戴锦华 .镜与世俗神话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 李丹 .从“历史编撰元小说”的角度看法国中尉的女人 J.外国文学研究, 2010( 02) . 4 赵红妹 .法国中尉的女人:从小说到电影 J.电影文学, 2007( 12)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