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 专业导航课后的感受 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而法律等则是社会科学。中文专业的内容不同于法律经济等,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发散性。其他学科的学习或许可以立竿见影很快地让人掌握一些使用的技巧和实际工作的方法,而中文的学习,文化素养的养成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没有一个硬性的指标来衡量,因此,中文专业的学习应该更多的靠积累,如钱钟书先生所说“至法无法,就是读,没有取巧就是勤奋努力”。 宋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地即宇宙,人生,命指物质,尤指精神,为万世开太平是指实现天下大同确立一个良好的制度,邓小 军著有 儒家文化与民主制度的逻辑结合 一书,便是对中国儒家文
2、化与现代民主制度的探索,这也是我们读书人的追求。 (多来自老师上课所讲) 陈寅恪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最为博学的人之一,游学欧洲十余年,未得一学士学位,却懂得二十多门外语(能用此种语言研究)回国即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他的读书是“求真悦学”,不带功利心地读书。有些文人想让他担任研究所的所长,他以妨碍学术之自由而断然拒绝。他说“ 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所以我說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俗諦在當時即指 三民主義 而言。必須脫掉俗諦之桎梏,真理才能發揮,受俗諦之桎梏 ,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
3、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 在今日市场化经济等因素的冲击下,知识分子逐渐由“求真悦学”,追求“纯粹的知识”向学术的功利化,“以学为术”转化。“王国维死去八十年以来,经历着现代化 变革的中国社会不断改造和消除着传统的以人文理想为内涵的求真悦学的学术精神,视学为术因此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学术观念。视学为术的学者,是没有学术的自由独立意志的,相反 自觉地将学术作为无独立价值的工具,用之为一己之利益服务。这就是余英时所指出的中国文化彻底边缘化的状态,不少知识分子已开始视文化为寄生物,整个文化领域更完全失去了自主性,变成生活中最无关轻重的外围装饰品。” “视学为术的文化环境不仅使学者们在学术活动中急功近利
4、,而且滋生了许多不学而术的新型学者。不学而术的学者有两个特点:第一,不学,即这些学者轻视和排斥自己的学术专业,实际上中止了学术研究;第二,而术 ,指他们利用自己学者的职业身份,运用非学术的技术任意甚至恶意使用自己有限 的(半途而废的)学术知识,以达到其功力目的。”因此余英时提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知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读书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是培养一个人的良心血性,如孙立人所说“我们看人,最要紧的是注意他的忠义血性,有了忠义血性,则其他的优点,自然都有了。有忠义血性的人,什么艰难困苦的事都愿意去
5、做。尤其青年人,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活力充沛,都有着远大的志愿,是最富有良心血性的时期也就正因着这种良心血性,推动青年 人去奋勇迈进。因为有了良心,就有良知良能,所谓良知良能,孟子曾解释说:人之所不能而学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又说“知而不行者,非不知也,知之不明也”,而读书正可以使我们达到“知之极明,而行之极勇”。孙立人又说“我国过去一般人,有一种最不对的见解,就是说学而优则仕,好像读书人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做官,这实在是莫大的错误。我认为读书人,受国家的教育,更应以国民的身份,贡献于国家,贡献于社会,为大众服务”。而今我国社会上怪像迭出,贪污腐化问题,网络上色情等不良信
6、息迭出,人与人间越来越不相 互信任,如果在学校没能学好知识,培养好良心血性,在学校骂别人,到社会上却一样被别人骂”。 至于在学校该如何读书不可局限于教材,教材是没有错的,但只能为我们提供一些观点,制成品,一份说明书;而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也是以一个“引路人”出现的,“像一个导游,给我们介绍景点,而景点的真正的魅力是要我们自己去看一遍才能真正领会”。对这一点,林语堂说“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 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若必强读消化不来”,“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又说“学校专读教科书,而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今日大学毕业的人所读的书极其有限。然而一部小说概论,到底不如读三国
7、,水浒;读一部历史教科书,不如读史记”,“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 然而,青年人正是血气方刚而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之时,加上外界的各种诱惑与诱导,容易误入错误的境地,浪费了青春的大好时光,对此梁启超曾说 “发扬蹈厉之精神,当用于做事之时,不能用于求学之 时 ”,天下唯有学问有修养之士乃能真有发扬蹈厉之精神;无学问无修养者,仅能谓之狂躁,谓之轻率,以之办事,无一事可成也。故学生若不于学生时代,以静穆之风善养其发奋蹈厉之精神,则他日必成为狂躁之士,轻率之士终身将不能成一事,可不勉乎哉!况学问之业 ,非有冷静之头脑,不能得益”,“学生若不于求
8、学之时,养成冷静之头脑,则于学问之业,日相去而日远矣。静穆之风,可不贵哉”。 参考书目: 1,论读书 ,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精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 年 7 月第一版 ,62 页 ,63 页。 2, 统驭学 , 孙立人 , 中国驻印军印缅抗战 , 团结出版社 ,2009 年 2 月第一版 ,25 页 ,27 页。 3, 中国学者为何 ”不学而术 ”-兼谈 ”于丹现象 ”, 肖鹰 , 立场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年一月第一版 ,51 页 ,52 页。 4,莅北京大学校欢迎会演说辞,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9 月第一版 ,117 页 。 5, 對科學院的答覆 ,陈寅恪。 6,余英时谈读书,余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