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财工程 1 国 家信息化 金财工程是随着财政改革与发展以及国家信息化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目的是达到“四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数据运用和统一组织实施。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有利于增强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提高财政收支活动的透明度,促进政务公开,是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迫切需要。 2012 年 1 月,在省、市财政的精心指导下,县财政局迎难而上、精心部署,金财工程大平台正式上线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实现了模块全覆盖。我县的金财工程大平台包括指针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工资统发、公 务卡四大模块,且四个模块应用于县直所有单位,是江西省所有县区中使用模块最全
2、,应用最广的。 二、安全性的网络建设。为确保金财工程网络安全及畅通,避免出现信息安全问题。我局积极配合省厅提出的安全要求。县直各预算单位通过 VPDN 拨号的方式直连省厅,且要求一台计算机一个账号,提高了网络的安全级别。 三、合理的系统保障及优化。自“金财工程”大平台启动以来,为保证各预算单位、各科室操作人员、各乡镇财政所工作人员会操作、懂查询、明流程,局信息中心专门安排两台计算机用于现场答疑,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懂的事项进行现场的处理 。不定期会同用友公司工程师、各科室负责人、各乡镇财政所操作人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答疑,并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通过面对面沟通的方式将问题最快捷的解决。 一
3、、财政管理体制情况 (一)省对我市的财政管理体制 (二)市对县财政管理体制 (三)、进一步完善省市县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 1、提高省级财政下放财力额度。受近年来县级财政高增长所造成的高基数问题的影响,新体制上划省财政基数后,省级让出 5 个百分点,按照我市 2007 年预算测算,全市仅新增财力 2455 万元,分解到 14 个县市区中后,大部分县区所增无几,有的县仅增 加几万元。这些财力对于县市级财政特别是财政困难县来说,实在微不足道,仍难以缓解县级财政困难。因此,建议省级财政应从“财力下移、增强县级财政实力”的财政体制改革宗旨着眼,进一步提高财力下放额,并适当调整县级的体制基数,使县级财政切实
4、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2、重新调整税收增长激励机制。此次财政体制改革确定了新的增长激励机制,这对于鼓励县级多收多得、提高县级增收的积极性,无疑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是从各县实际情况看,由于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发展较慢的县,特别是“两区县”将无力享 受增收返还奖励。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会使财政富县愈富、穷县愈穷,加大县与县之间财力的差距,不利于县与县的协调、和谐发展,也与财政体制改革的初衷相悖离。同时,我市属资源型经济,近几年来由于资源价格迅速攀升,经济发展迅猛,财政收入连续三年平均增长 40.42。但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由于主要行业产品价格逐步趋于平稳,加
5、之受国家政策性等因素的影响,财政增收的空间已经很小,加之省定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比例逐年提高,因此,新体制规定的超过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省分享部分 50%和 30%的返还比例过低,难以发挥“调动各级(实际 上是县级)积极性,实现财力下移,充实和增强县级财力”的政策功效。因此,提出如下建议:对税收增长返还激励机制进行适当调整,取消现行机制中“超过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的规定,将县级税收当年增收部分全额或大部分返还县区。具体来说,对“两区县”和贫困县,将其增量全额返还;对其他县的增量部分予以大部分返还,省、市与县级的具体比例可以确定为 2: 8 或 3: 7,让县级多收能够多得。这样,才更有利于在更大
6、范围内更有效地调动县级财政增收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县级财政的实力。 3、更多地关注财政实际困难县。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各县县 域经济发展情况不尽相同,部分财政自求平衡的县目前甚至比贫困县还要拮据。然而,由于体制原因,却享受不到更多优惠政策的支持。我市黎城县属财政自求平衡县,但近年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它县,收入增长乏力,支出压力不断加大。经过多次反映, 2007 年上级财政给予了一定的转移支付,但人均财力仍低于困难县。而且在一些配套资金比例及专项资金安排上享受不到困难县的优惠政策。为此,建议在加大对贫困县扶持力度的同时,综合考虑各县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财力及财政供养人员状况等因素,对这
7、些目前财政运行确实存在困难的县区,应给予必 要的扶持,保障其基本的公共支出需要,促进县域各项事业和谐、协调发展。 4、进一步促进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目前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问题比较突出,给县级财政支出造成较大的压力。比如农业、科技、教育等法定支出,都要求县级财政每年的投入幅度要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还有公路建设、农村沼气、饮水安全、无房派出所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社会保障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新型农民合作医疗等各种配套以及公检法经费保障、消防业务经费保障等经费保障政策都要求县级财政予以保障,但不少县级财政 每年的可用财力绝大部分用于保障公教人员工资
8、,很难保证上述规定和各种配套支出。因此,在完善财政体制改革中,应充分考虑法定支出、各种配套资金、业务经费保障政策等上级出台的各种支出因素,减轻县级财政的负担,提高县级统筹发展的能力。 三、近年来,中央的一些支出责任下放给地方的支出压力。 1、驻市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将原属企业的学校下放到了地方,造成了地方财政负担。按省有关檔, 2005 年起,我市完成了第一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财务核实上报工作。 2006 年,省财政厅以晋财企 200610 号、 21 号檔下达我市企业剥离学校 六所,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898 人,下划基数为 2706 万元。 2007 年,为了进一步推进驻市省属企业分离办社会
9、工作,省财政厅又以晋财企 2007228 号檔下达我市企业剥离学校 15 所,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 1727人,下划基数为 6922 万元。在下划基数中仅包括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不包括学校基础设施修缮经费,加之,随着国家增资及津补贴政策的落实,经费增加部分都将由市级负担。这些都加大了我市财政支出压力。 2、现行政法机关经费保障基本以同级财政保障为主。由于本级财政的财力状况不同,造成地方对政法机关的经费保障压力较大。 我市地方各级政法机关的经费保障情况基本是好的,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大大优于同级其它党政机关的经费保障水平,基本保证了政法机关正常运转和开展各项工作的需要。 2007 年,我市市级政法
10、机关经费支出总额达 1.9 亿元,其中:财政拨款支出 1.73 亿元,占支出总额的 90.79;行政性收费等其它收入安排支出 1756 万元,占 9.21。在市级政法支出总额中,本级财政安排 1.88 亿元,占 98.49;上级财政补助 288 万元,占 1.51。 13 个县(市、区)政法机关经费支出总额 2.74 亿元,其中:财政拨款支出 2.43 亿元,占支 出总额的 88.97;行政性收费等其它收入安排支出 3017.2 万元,占 11.03。在县级政法支出总额中,本级财政安排 2.55 亿元,占 93.02;上级财政补助1909.5 万元,占 6.98。 从以上决算支出情况看,我市政
11、法机关市级支出总额中,财政拨款支出与行政性收费等其它收入安排支出的比例为 90:10,其中:市级为 91:9,县级为 89:11。本级财政安排与上级财政补助的比例为:市级 98.5:1.5,县级 93:7。市本级财政安排支出高于县本级财政安排支出 5.5个百分点,上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的补助高于对市级财政 补助 5.5 个百分点。由于现行政法机关保障体制的关系,各级各地方的财政状况如何,决定着各级各地方政法机关的经费保障现状。目前,我市县级政府、财政对政法机关的公用经费保障,高于县四套班子机关和其它机关单位数倍,甚至于十多倍的办公经费,加大了县级政府的压力,也忽视了县级财力的可承受程度。 四、中央
12、和省的刚性支出。 1、中央要求教育、农业、科技等支出,每年必须要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达到法定支出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五章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 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章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具体比例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确定。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第五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
13、列出,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确保教师工资和学生人 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全国研究开发经费应当占国民生产总值适当的比例,并逐步提高,同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全国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具体比例,由国务院予以规定。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截留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 2、省里对市级政府一些支出刚性要求、政策和达标要求也较多。如 2006 年省
14、财政厅和我市财政局签订的目标责任制中对积 极支持新农村建设,就要做到 5 个高于,即市本级本年度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本市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预算内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且直接用于改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对种粮农民的种粮补贴、粮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的资金多于上年。 2007 年省里又规定,省政府确定的“十二件实事”,市本级有配套资金任务的,要及时足额落实配套,本级预算内向农村的卫生投入增幅高于上年。市本级所属县级预算内安排的科技、教育和农业支出增幅要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类似要求在 2008 年的目标责任制中都有明确规定。
15、3、工资性政策执行情况。尽管各项刚性支出较多,但多年来,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元的基本工资全部到位,地方补贴因各县市区财政收入不同多年来到位情况也不同。去年,我们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规范收入分配的政策,开展清理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从 2007 年 7 月 1日起市县两级全部执行新的公务员津贴补贴制度。但是由于财力所限,黎城、平顺、壶关三县的公务员津贴补贴仅发放到规定标准的一半。市本级住房公积金政策、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和医疗等各项保险政策均无缺口,但在大部分县区这些政策难以兑现。 五、教 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的保障情况。 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2007 年全市教育支出 16.
16、24 亿元,比上年增长 29.28%。其中:下达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资金 2.06 亿元,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拨付免除学生杂费资金 6787 万元,免除了全市 47.8 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落实生均公用经费 1.04亿元,全市所有学校均达到和超过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安排农村校舍维修长效机制资金3830 万元、职业教育困难学生助学金 2309 万元,足额安排远程教育、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资金,在促进教育公平上迈 出了更大步伐。 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落实计划生育政策。 2007 年全市文体、计生支出 1.87 亿元,其中,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文化低保”工程资金 570 万元,为全
17、市 835 个贫困村的 30 万农民群众送戏、送书、送电影,丰富了边远贫困山区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拨付文艺演出团体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 340 万元、体育训练经费 200 万元、计划生育政策专项经费 1210 万元等,有力支持了我市文化繁荣,群众性体育蓬勃发展及计生政策的全面落实。 着力支持推进医疗卫生服务。 2007 年全市医疗卫生支出 4.54 亿元,比上年增长 45.54%。 积极支持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重点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时足额拨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健康员和乡村医生、农民健康基金、乡镇卫生院等农村和农民改善医疗条件资金 8363 万元,发放农村医疗救助资金 784
18、.15 万元,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积极支持以小区卫生服务为重点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小区卫生服务专项资金500.9 万元、城市医疗救助资金 356 万元,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加大就业和再就业财税扶持力度。 2007 年认真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财税扶持政策,拨付就业和再就业补助资金 1311 万元,使全市新增就业 3.6 万人,再就业 9965 人;为全市 53 户自谋职业带头人发放小额贷款 708.9 万元,使 6608 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落实“零就业”家庭人员岗位补贴及三项保险资金 万元,使全市 636 名“零就业”家庭人员走上就业岗位,保持了就业形势
19、的基本稳定。 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2007 年拨付农村与城市低保、农村与城市医疗救助配套资金 1538 万元,提高了低保标准及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增加了城市低保对象的猪肉、副食、液化气等生活必需用品的价格补贴;发放燃油价格补 贴 1420.38 万元,化解了因价格上涨对广大群众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安排资金 1033 万元,积极支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建设、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行政事业单位女工生育保险,促进了私营、个体和城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拨付农民工工资专项资金 1227 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此外,社会福利、优抚
20、安置、救灾救济和残疾人事业均足额安排,保障有力。 加大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工作力度。 2007年全市环境保护支出 3.53亿元,比上年增长 80.12,增支 1.54 亿元,积极组 织环保专项建设资金申报工作,争取中央和省级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和治理环境污染专项补助资金 5396 万元,市级安排资金 4826 万元。支持了各县市区环境监察执法标准化建设和焦化、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 52 个项目的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强排污费使用管理,在对近 3 年来 98 个市级环保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的同时,对当年申报的 22 个市级扶持项目进行了投资评审,确定了支持的重点。 进一步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
21、 2007 年安排资金 657 万元,为 92 个行政事业单位的 236名无房户和住房未达标户(离退休职工)发放了住房补贴,到目前 基本解决了我市离退休职工中无房户和住房未达标户的住房补贴问题。 六、近年来,我市经济增长速度快、效益好、在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市管县初,我市在各地市中属于实力相对薄弱的地市。多年来,经过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及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全市经济总量扩大,财政收入随之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年来,我市财政收入一年一个新台阶。 2003 年突破 36.5 亿元,增长 41.63; 2004 年突破 51.00 亿元,增长 39.08; 2005 年突破 71
22、.38 亿元,增长 39.95; 2006 年突破 101 亿元,增长 41.88%. 2007 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 125.19 亿元,比上年增长 23.68,是 2003 年的 3.43 倍,总收入占 GDP 的比重达到 22.74,比上年提高 0.75 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49.75 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 39.74,比上年增长 7.87,增收 3.63 亿元,总收入规模和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双双跃居全省各市第二位,比上年前移一个位次, 14 个县(市、区)中,除沁县外,财政收入都超过了亿元,其中 5 个县市区的总收入规模超过 10 亿元,郊区、襄垣、长治县 3 县区进入全
23、省 188 个县市区的前 20 强,郊区排名 全省第 4。 2007 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 78.88 亿元,是 2003 年的 2.85 倍,比上年增长 13.01。 2007 年全市财政收支特点是:超预算、超同期、增收多、保障好。集中体现在以下 4 个方面:一是全市经济发展、结构趋优、质量提高。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收入规模不断壮大,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全部增收,占一般预算增收额的74.48%,比上年增长 8.21%。二是项目建设成效明显,电力、机械、煤炭、焦化等重点行业税收大幅增长,占到税收总额的 81.34%。三是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以建立现代
24、企业制度为显著标志的股份制经济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其增收额占到全市增收总额的85.6%。四是县域经济继续壮大,县级全部实现财政增收。全市县级财政收入 121.04 亿元,比上年增长 30.98%,增收 28.63 亿元,剔除“两权收入”完成 114.74 亿元,比上年增长 36.98%,增收 3.1 亿元。五是支出预算执行良好,重点项目得到充分保障,民生投入增幅较大。科技三项费等法定支出均足额安排,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农林水事务等支出的增加数额均在亿元以上,财政公共保障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 提高,为全市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我市财政收入增长较快,
25、总体来讲,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一是中央和省市不断出台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全市整体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二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旺盛,我市的能源、原材料、化工、电力等行业经济效益较好;三是市委、市政府以项目建设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和城市特色化成效显著。据统计, 2006 年,全市共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新型化和农业特色化项目 388 个,到年底,建成投产的 95 个,达产达效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 381 亿元。 2007 年,全市共实施投资千万元 以上的项目 464 个,总投资 2019亿元,其中,已建成投产的项目 187 个,完成投资 256 亿元,项目达产达效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 372.3 亿元;正在建设的项目 189 个,总投资 938.3 亿元,项目达产达效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 508.5 亿元;目前进行前期准备的项目 88 个,总投资 827.7 亿元,项目达产达效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 638.4 亿元。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使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型产业规模扩张,旅游产业开发取得良好成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