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503.91KB ,
资源ID:24316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43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循环海水养鱼系统中的氮循环通路【毕业设计】.doc)为本站会员(文初)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循环海水养鱼系统中的氮循环通路【毕业设计】.doc

1、本科毕业设计(20_届)循环海水养鱼系统中的氮循环通路所在学院专业班级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2目录引言141材料与方法1512实验设备及控制条件1513实验设计1514实验方法与步骤1615各组分含氮量的测定16151蛋白质含氮量测定16152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总氮的测定1616主要实验仪器1617数据计算和统计162结果1721各实验组的日摄食量变化1722各实验组PH的动态变化1723各实验组水体中的氨氮变化1824各实验组亚硝酸盐的变化1925各实验组硝酸盐变化1926各组的三态总氮变化2027系统氮输入量2128系统氮输出各分量21281鱼体

2、N增值量21282贝类N增值量22283水体中的颗粒有机氮22284水中溶解性无机氮2229氮通路通式及实际氮收支233讨论2331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PH变化及其调控技术2332循环养殖系统内的三态氮平衡2433饲养密度对氮收支各通路的影响244小结24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251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在10IND、15IND、20IND和25IND养殖密度下,循环海水养鱼系统中的氮循环通路。结果表明循环系统中氮的主要输入来源为饵料的投入,主要输出方式有鱼体同化,水体溶解的无机氮和颗粒有机氮。在水体中三态氮的相互转化离不开硝化细菌的作用。同时PH对水体的影响极为重要,在循环水系统中要时刻保持P

3、H值的稳定,以适合鱼类生长,减少氨氮、亚硝态氮的毒性作用。不同养殖密度中饵料氮给系统输入的氮,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关键词循环水;氮循环;氮收支;氮平衡;养殖密度ABSTRACTTHISTHESISHASSTUDIEDINCIRCULATINGSEAWATERFISHCULTURESYSTEM,THENITROGENCYCLEPATHSIN10IND,15IND,20INDAND25INDBREEDINGDENSITYITFOUNDTHATINCIRCULATORYSYSTEM,THEMAININPUTSOURCEOFNITROGENINPUTINFEED,FISHASSIMILATION,

4、ANDWATERDISSOLVEDINORGANICNITROGENANDPARTICULATEORGANICNITROGENISTHEMAINOUTPUTBETWEENTHETHREENITROGENINTHEWATERCANNOTBESEPARATEDINTOTHEROLEOFNITRIFYINGBACTERIAPHOFTHEWATERBODYISEXTREMELYIMPORTANT,INTHECIRCULATINGWATERSYSTEMTOKEEPTHESTABILITYOFPHVALUE,TOFITTHEGROWTHOFFISH,TOREDUCEAMMONIA,NITRATETOXIC

5、ITYPRESSUREBREEDINGDENSITYINTHEFEEDOFDIFFERENTNITROGENINPUTOFNITROGENTOTHESYSTEM,WITHINCREASEDSTOCKINGDENSITYINCREASEDKEYWORDSRECYCLEDWATERNITROGENCYCLENITROGENBUDGETNITROGENBALANCEBREEDINGDENSITY14引言循环水养殖RECIRCULATINGAQUACULTURE系统是把现代工程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水产养殖工程上,它的兴起和发展只经历了短短的三十多年,有关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还很不成熟,但不影响循环水养殖的发展

6、1。循环水养殖的主要特征是水体的循环利用,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利用曝气、沉淀、过滤等手段迅速除去养殖对象的代谢产物和饵料残渣,使水质得以净化以实现重复利用。其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有很多优点2(1)循环水养殖用水量少,只少量添加补充水的前提下实现水体重复利用率达90以上。特别对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2)循环水养殖占地少,可以节约2/3左右的土地。(3)养殖环境可控制,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小,养殖生物生长速度快,养殖密度高,生产周期短,单位耗水养殖产量大(4)饵料利用率高。(5)基本能做到少排放或零排放,且能集中处理,对环境压力小或无压力。(6)用物理消毒设备切断病源,养殖过程不用

7、药物,可实现绿色安全养殖。在自然界,氮元素以分子态(氮气)、无机结合氮和有机结合氮三种形式存在。大气中含有大量的分子态氮。但是绝大多数生物都不能够利用分子态的氮,只有象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一类的细菌和某些蓝绿藻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硝态氮(硝酸盐)加以利用。植物只能从土壤中吸收无机态的铵态氮(铵盐)和硝态氮(硝酸盐),用来合成氨基酸,再进一步合成各种蛋白质。动物则只能直接或间接利用植物合成的有机氮(蛋白质),经分解为氨基酸后再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在动物的代谢过程中,一部分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尿酸和尿素等排出体外,最终进入土壤或水体。动植物的残体中的有机氮则被微生物转化为无机氮(氨态氮和硝态氮),从而

8、完成生态系统的氮循环3。循环水系统中氮的循环大多数变化都是生物化学变化,而且在每一个步骤一般都伴随着氮的化合价的改变,从氨氮的3价到硝酸盐氮的5价4。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各种形态氮之间的动态循环及转化如图1所示。图1循环水系统中氮循环及流向FIG1CIRCULATINGWATERSYSTEMANDTHEFLOWOFTHENITROGENCYCLE15氮不仅是养殖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元素,也是养殖水体内较常见的限制初级生产力的营养元素,其在水体中含量和比例往往会引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藻类生长的变化,也会导致沉积物营养盐的积累变化,最终影响生态系中能量的利用和转化,对于养殖水体来说,保持稳定的浮游

9、植物群落结构和数量是提高养殖产量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所以了解养殖水体中氮的存在形态、迁移转化以及平衡,可为保持养殖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提供依据。同时氮也是作为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重要指标。有研究表明鱼类养殖池中90以上的营养物质来自饵料的投入,而这些营养物质中仅有很少一部分被同化,其余均以可溶性或非可溶性状态留在养殖水体中。大量营养物质的输入一旦超过水体的同化能力,便会造成养殖环境恶化,同时也会威胁鱼类生长5。目前国内已有许多针对循环水氮利用及氮收支的研究。如循环水养殖罗非鱼中的氮循环研究6、养殖密度对异育银鲫氮和能量收支的影响7、中国明对虾精养池塘氮收支8、凡纳滨对虾室内封闭式养殖水质变化与氮收支

10、9、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小球藻对三态氮的吸收能力10、对虾养殖池塘氮磷收支11等。本研究采用循环海水养殖石斑鱼,研究了不同饲养密度模式下的氮循环通路,为深入研究循环水养殖中的氮循环和氮平衡提供参考资料。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场所及实验材料实验在宁海岳井洋渔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实验用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取自公司养殖池,选择体色正常、健壮无伤、摄食正常的个体,体重8G13G,共75尾用于实验,按实验设计要求随机分养于4个实验用循环养殖系统中适应驯化。饲料为中山市统一企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石斑鱼挤压沉性配合饵料,粒径5MM7MM。贝类滤清槽采用壳长规格03MM05MM的毛蚶。1

11、2实验设备及控制条件实验用循环养殖系统由养鱼槽、贝类滤清槽和多级过滤桶三部分装置组成。养鱼槽和贝类槽的规格为74CM54CM42CM,实际起始水量180L,两个水槽以塑料管连通,过滤桶的进水管连接贝类槽,出水管连接养鱼槽,通过过滤装置使两个水槽的水保持循环,循环次数为9次/H。在养鱼水槽四周遮光处理,避免石斑鱼受惊干扰。过滤桶容量25L,填装多级滤料,实际装水10L。养殖系统中用电热棒维持水温24。盐度1019,PH743795。放入实验鱼前在循环水系统中加入海水复合硝化活菌素。在每个养殖系统中置气头1个,不间断充气,保证水中溶氧充足。13实验设计本实验分4个实验组,分别放养不同尾数的石斑鱼。

12、1实验组养殖鱼水槽放养10尾石斑鱼2实验组养殖鱼水槽放养15尾石斑鱼3实验组养殖鱼水槽放养20尾石斑鱼4实验组养殖鱼水槽放养25尾石斑鱼实验周期进行14D。期间不添水,不换水。通过测定养殖前后水体中的无机氮、投喂的饵料含氮量、石斑鱼生长氮、毛蚶生长氮、结束时的颗粒有机氮(包括悬浮和沉淀的排泄物、饵料残渣、细菌菌团等),16根据氮平衡公式确定循环海水养鱼系统中的氮元素通路及分配。14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开始前称量每尾鱼体重,4个组鱼体重分别为1084G、1815G、2084G和2323G。开启过滤器使循环系统运转,调节温度使各实验组养殖水槽达到实验要求,实验鱼放养于养殖槽中适应7D后开始进行实验。

13、实验期间,每天700和下午1600投饵,1小时后捞出未吃完的剩余颗粒饵料,记录摄食数量。同时每天记录水的PH值、温度、采集养殖鱼水槽内的水样,水样抽滤后滴加三氯甲烷固定,水样瓶密封储存在冰柜中待测定。实验结束时称量鱼体重,收集水体中的颗粒有机物。并抽取鱼样、毛蚶样和4个实验组的水样,待含氮量测定。15各组分含氮量的测定151蛋白质含氮量测定将实验结束后所的饵料、鱼样、毛蚶及颗粒有机物样品烘干研磨,称取一定量的实验样品,各样品称量3份。将各试样加入消化炉试管中,同时在试管中加入02G硫酸铜,2G硫酸钾,10ML浓硫酸,将试管放入硝化炉中消化。消化炉温度自200开始,每半小时升高50,直至温度升至

14、450。当消化炉温度到达450时持续消化观察溶液变为澄清(澄清液为浅蓝色),同时管壁上无黑色油渍为止。溶液澄清后继续消化半小时,以保证消化完全后关闭消化炉,将试管移出消化炉静置冷却。在消化炉消化过程中,用电子天平称量200G氢氧化钠放入烧杯中,加1000ML水,配置成浓度为40的氢氧化钠溶液以待消化试管冷却后供全自动定氮仪使用。用1000ML的量筒接1000ML的蒸馏水,将83ML的浓盐酸加入蒸馏水中,稀释后的盐酸以待定氮后滴定溶液。用从烘干箱中取出的干燥NA2CO3标定盐酸浓度,记录标定数据。当消化试管冷却后依次将试管安放入全自动定氮仪定氮,定氮后的液体用盐酸滴定,记录滴定数据。152水体中

15、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总氮的测定将每天采集的水样用全自动水质间断分析仪测定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记录实验数据。水样中的总氮测定使用等物质量过硫酸钾消解法1216主要实验仪器KDN08C消化炉,ATN300全自动定氮仪,全自动水质间断分析仪(EASYCHEMPLUS),EL104电子天平,酸式滴定管17数据计算和统计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滴点盐酸浓度按公式按公式(1)计算MX1000C1(1)(V1V0)52991/2MX17式中MX干燥碳酸钠的质量,单位为克(G)V1滴定使用盐酸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V0空白盐酸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MX碳酸钠的

16、物质的量固体蛋白质含氮量按公式(2)计算C1V14MN(2)M1000式中C1滴定盐酸的浓度,单位为毫升(ML)V滴定使用盐酸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M称取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2结果21各实验组的日摄食量变化00051015202530350123456789101112131415时间/D摄食量/G10IND组摄食量15IND组摄食量20IND组摄食量25IND组摄食量图2不同饲养密度下各实验组每日摄食量变化FIG2THEDIFFERENTSTOCKINGDENSITYOFDAILYFOODINTAKEINEACHEXPERIMENTALGROUPCHANGES实验期间实计各实验组日

17、摄食量如图2所示。由图2可见各实验组鱼在第1D摄食量为实验期间的最高,分别为138G、207G、262G和290G,随后从第2D4D摄食量较少。在第7D和第8D又出现一个摄食量高值,第9D后开始摄食量为0。22各实验组PH的动态变化实验期间实测各实验组水体中PH如图3所示。由图3可见,1874757677787980123456789101112131415时间/DPH10IND实验组15IND实验组20IND实验组25IND实验组图3不同饲养密度下各养殖水体PH变化FIG3THEDIFFERENTSTOCKINGDENSITYOFCHANGESINWATERPH各实验组的初始PH值分别为10

18、IND实验组788、15IND实验组78、20IND组776、25IND实验组772,实验期间各实验组的PH值都大致上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在实验开始的前2D呈现出稍许的下降,降幅在10左右,此后立即出现反弹,四组均超越初始值,第5D7D呈现高位波动,此后各组的PH值均呈直线下降,并趋于一致。在第13D达到低谷,第14D再次回升。比较各实验组的PH值发现,10IND密度试验组的PH始终高于其他三组,而饲养密度最高的25IND组PH值最低。23各实验组水体中的氨氮变化在试验期间各实验组水体中氨氮变化情况见图4。由图4观察可见,在试验期间各实验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

19、0123456789101112131415时间/D氨氮浓度/PPB10IND实验组15IND实验组20IND实验组25IND实验组图4不同饲养密度下养殖水体的氨氮变化FIG4THEDIFFERENTSTOCKINGDENSITYOFCHANGESINWATERAMMONIA19组氨氮变化都有很大的波动,大体上出现2D4D一个波动。其中10IND实验组变化波动最为明显,在变化波动过程中各实验组达到最大值的天数都不相同。各组变化中都在第10D和第11D这两天达到实验期间的最高值,且从第7D开始氨氮浓度高位波动值均高于前期。结合图3还可见,从第7D开始,PH开始下降,氨氮平均高位波动值上升。而第1

20、3D开始PH值开始回升后,氨氮值趋于下降。24各实验组亚硝酸盐的变化在试验期间各实验组水体中硝酸盐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由图5观察可见,除了20IND0204060801001201400123456789101112131415时间/D亚硝酸盐浓度/PPB10IND实验组15IND实验组20IND实验组25IND实验组图5不同饲养密度下水体亚硝酸盐变化FIG5THEDIFFERENTSTOCKINGDENSITYOFCHANGESINWATERNITRITE实验组出现异常高峰外,各实验组亚硝酸盐变化波动很小,与图3比较可见亚硝酸盐浓度几乎也是24D出现一个高峰值,当氨氮浓度在低峰值时,亚硝酸盐

21、出现高峰值。20IND实验组起始值高于其余各组,从第0D下降,到第3D达到试验期间最低值。第4D升高后又下降到平稳值,从第8D后开始上升,到第10D达到试验期间的最高值后下降,第12D后再次上升第13D上升到和第4D差别不大的值。10IND、15IND和25IND实验组波动相对很小,在40PPD范围内,其中25IND实验组起始值较其他两组高,10IND实验组在第5D达到试验期间小波动的最高值,15IND实验组在第9D达到试验期间小波动的最高值。在第14D时3个实验组亚硝酸浓度的高低分别为25IND实验组、15IND实验组和10IND实验组。25各实验组硝酸盐变化根据试验所得数据处理在试验期间各

22、实验组水体中硝酸盐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2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0123456789101112131415时间/D硝酸盐浓度/PPB10IND实验组15IND实验组20IND实验组25IND实验组图6不同饲养密度下水体硝酸盐变化FIG6THEDIFFERENTSTOCKINGDENSITYOFCHANGESINWATERNITRATE由图6观察可见,各实验组在试验期间起始值都低于2000PPB,在第0D第3D开始上升,10IND实验组和20IND实验组在第4D6D基本持平,15IND实验组和25IND实验组分别在第4D和第5D出现一个下降,变动在1200P

23、PB1500PPB范围。各实验组在第8D都出现上升,上升大小分别为25IND20IND15IND10IND,其中25IND实验组上升了4500PPB上升范围最大,各实验组在第9D都达到实验期间的最高值,其后开始出现下降,25IND实验组下降幅度同样最明显,在第8D后出现的波动中10IND实验组波动值范围最小。各实验组试验期间总体硝酸盐浓度10MG/L,实验结束后小于5MG/L。26各组的三态总氮变化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处理在实验期间各实验组水体三态氮变化如图7所示。由图7观察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0123456789101112131415时间/D三态氮

24、浓度/PPB10IND实验组15IND实验组20IND实验组25IND实验组图7不同饲养密度下水体三态氮变化FIG7THEDIFFERENTSTOCKINGDENSITYOFCHANGESINWATERTHETHREENITROGEN可见各实验组实验期间三态氮浓度在0D11D基本上都呈不断上升态势,由11701PPB64652PPB、最高上升至64652PPB。各组三态氮浓度与饲养密度大致成正相关,即密度越高水体中每日的三态氮也越高。结合图6可以发现,由于三态氮中硝酸盐占主导地位,因此硝酸盐浓度变化直接左右着三态总氨的变动,21当硝酸盐浓度大范围变动时,三态氮浓度也随之出现相同变动。27系统氮

25、输入量各实验组实验期间根据测定鱼类总摄食量计算得到总氮输入见表1。根据表1可见,表1不同饲养密度总摄食量及总输入氮TAB1THEDIFFERENTSTOCKINGDENSITYOFFISHTHETOTALFOODCONSUMPTIONANDTHETOTALINPUTOFNITROGEN实验组总摄食量(干重)/G单位体重摄食量/G总氮输入/G144800410405258500320528389100410804499800410901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总摄食量也随着提高,循环系统中总氮输入量随之升高,各实验组单位体重摄食量为0041。结合图2、图3、图4可见,水中三态氮总量也同样升高。28系

26、统氮输出各分量281鱼体N增值量各实验组实验期间鱼体总增重及氮含量见表2。表中结果显示,鱼体同化氮以10IND组表2不同饲养密度鱼体增重及含氮量TAB2THEDIFFERENTSTOCKINGDENSITYOFFISHWEIGHTANDNITROGENCONTENT实验组鱼体总增重(干重)/G总氮含量/G占体系比例1197011628621980117222338102252804434025728522最高,为286,随着养殖密度继续增加,鱼类同化氮反而下降为285。282贝类N增值量各实验组实验期间贝类总增重及氮含量见表3。由表3可见,贝类的同化氮只占系统氮组成的59135,且鱼类的养殖密

27、度与毛蚶的同化氮之间无显著相关。表3不同饲养密度贝类总增重及含氮TAB3THEDIFFERENTSTOCKINGDENSITYOFSHELLFISHTOTALWEIGHTGAINANDNITROGEN283水体中的颗粒有机氮各实验组实验期间水中颗粒有机氮的含氮量测定结果见表4。实验结束时系统中的颗粒有机氮包含悬浮颗粒和沉淀的有机颗粒,约占体系的4045。表中结果显示随着饲养密度的提高,摄食量增加,水体中的悬浮颗粒也呈上升趋势。表4不同饲养密度水中颗粒有机氮的含氮量TAB4THEDIFFERENTSTOCKINGDENSITYOFTHENITROGENCONTENTOFPARTICULATEOR

28、GANICNITROGENINWATER284水中溶解性无机氮实验组贝类总增重(含壳干重)/G总氮含量/G占体系比例118700245925620071135339400506248080103114实验组沉淀的颗粒/G悬浮的颗粒/G占体系比例10110006342720129008240030138022645340124023539823各实验组实验期间水中溶解性无机氮含氮量测定结果见表5。由表5可见水体无机表5不同饲养密度水中溶解性无机氮的含氮量TAB5THEDIFFERENTSTOCKINGDENSITYOFTHENITROGENCONTENTOFDISSOLVEDINORGANICN

29、ITROGENINWATER实验组水中初始含氮量/G水中最终含氮量/G最终含氮量占比例/100070099227200090138244300110176205400130195202氮存量是氮循环系统中的重要输出之一,约占体系氮组成的1/4左右。29氮通路通式及实际氮收支各实验组中氮通路平衡模型为CNGNDNONLN其中CN为饵料中的总氮GN为鱼体和贝类同化的氮DN为水中溶解的氮ON为系统中颗粒有机物氮综合表1表5可以得到如下的实际氮收支式10IND组氮循环通路为100CN2864G1N593G2N4272ON2272D1N15IND组氮循环通路为100CN2216G1N1345G2N399

30、6ON2443D1N20IND组氮循环通路为100CN2799G1N622G2N4527ON2052D1N25IND组氮循环通路为100CN2852G1N1143G2N3984ON2020D1N3讨论31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PH变化及其调控技术氢离子浓度一向被认为是养鱼水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养鱼用水的水质时通常都要测定P值。这是因为氢离子浓度从多个方面影响到鱼和鱼的生产13,通过测定PH的高低可以判断这个水体硬度是否合适,充氧是否足够。同时在氮的循环中P值也起重大作用,硝化作用固氮作用都以弱碱P值7085最适宜,遇到酸性或碱性条件都会受到抑制。通过图2测定数据显示,不同饲养密度下水体PH值的变

31、化情况是相同的,总体来看各实验组PH在743795之间,这个范围是鱼体适应范围。前7D中PH趋于稳定的形式,说明水体变化不是很明显,说明水体中各因素变化不大,鱼类生长正常。在第7D天以后,PH值出现下降,因为长时间投饵,水中颗粒有机物增加和鱼类呼吸及微生物生长使PH降低。由于一般水体缓冲能力比较弱,PH很容易发生改24变,水中的残留饵料、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和微生物生长都能降低水体的PH值。在实验期间通过不停的曝气可以稳定PH值,在实验前7D可以看见其效果,但如果PH下降,根据PH降低的大小可以适量加入碳酸氢钠(小苏打)将PH调高,要降低PH可以使用碳酸二氢钠,这是现代养鱼常用的方法。32循环

32、养殖系统内的三态氮平衡养殖系统中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残饵等有机物累积,细菌的氨化作用往往会使水体中氨氮浓度增加。氨氮浓度高对鱼体有很大的危害15。此时亚硝化菌的存在就是至关重要的,亚硝酸菌属细菌,一般被称为“氨的氧化者“,因其所维生的食物来源是氨,氨和氧化合所生成的化学能足以使其生存。可是当氨氮被转化为亚硝酸盐时,又会对鱼类的生长产生新的威胁,因为亚硝酸盐含量增高同样会对鱼类产生危害15,因此还需硝化菌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硝化菌是将亚硝酸分子氧化再转化为硝酸分子的一类细菌。一般被称为“亚硝酸的氧化者“,因其所维生的食物主要来源是亚硝酸,但其他有机物亦可利用,它和氧化合可产生硝酸,所生成的化

33、学能足以使其生存。因这些硝化细菌能将水中的有毒的化学物质(氨和亚硝酸)加以分解去除,故有净化水质的功能16。本实验进行中同样添加了硝化细菌,由图3、图4、图5可见,氨氮在升高后降低,同时在氨氮降低时亚硝酸盐浓度有所升高,硝酸盐浓度同样开始升高,可见系统中氨氮通过亚硝化菌和硝化菌转变成了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使系统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一直保持在一定浓度下的动态平衡,不对鱼造成危害。在实验期间温度是保持不变的,所以不会对硝化细菌产生太多影响。系统中氨氮主要来源于鱼类蛋白质代谢,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氨氮会有所积累,但在消化细菌的转化下其浓度还是会下降。氨氮一般以非离子氨(NH3)和铵离子(NH4)存在,

34、非离子氨对鱼类毒害很大,而离子态铵对鱼类无害,大多数养殖鱼类对NH3在短时间内的耐受水平在0620MG/L,但到0103MG/L鱼类已经产生应激反映,近年来研究表明鱼类能长期忍受的最大限度的氨浓度为002MG/L13。本实验中氨氮浓度一直在鱼类短时间耐受水平内,实验不受太大影响。亚硝酸盐是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中间过程的产物,是具有潜在毒性的无机氮化合物,美国地面水水质标准要求亚硝酸盐浓度01MG/L14。33饲养密度对氮收支各通路的影响目前,国内有关养殖密度对氮收支的影响的研究较多17。本实验中饵料输入氮是系统氮的唯一来源,占系统氮输入的100,水体的本体氮约在17左右。系统输入的饵料氮随养殖

35、密度的增加而升高,这与李玉全等17的研究结果相似。各实验组系统中的毛蚶的放养量相同,由表1可知,各组间随着石斑鱼饲养密度增大,总摄食量也显著增加,25IND组是10IND组的2倍以上,摄食量增加必然带来排粪的增加,鱼粪便经细菌分解作用形成细小的颗粒有机物,这些有机颗粒正好被毛蚶所利用。因此,表3中25IND组的毛蚶增重量和同化氮是10IND组的43倍。但从氮通路收支式看,毛蚶的同化氮所占系统的氮比例与循环石斑鱼饲养密度没有直接的相关。4小结本实验研究表明,在不同密度养殖情况下氮循环系统通路中,颗粒有机氮所占比例最大,约占42左右;被鱼体同化的氮是氮循环输出的重要途径,约占28,由结果可以看出不

36、同。同时有报道证明对虾养殖系统中水体是氮输出的主要形式,本实验由结果也可以看出这一情况,还可以发现颗粒有机物和悬浮物同样是氮循环的重要环节。经过本实验可以证明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氮循环主要是经过饵料氮的输入,生物同化、水体、排泄物等和的输出构成。25本实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发现(1)在不同养殖密度下循环系统中被鱼体同化的氮和水体中颗粒有机氮是氮循环的重要输出途径。(2)循环水养殖系统中PH值和三态总氨值与养殖密度密切相关。(3)系统中贝类的绝对同化氮与养殖密度成正相关,但占系统氮分配的比例与密度无关联。参考文献1LIXIUCHEN,ZHANGGUOCHEN,ZHANGMIN“ZERODISCHARG

37、E“MODELOFCOMBINEDBIOFILTERSINRECIRCULATINGABALONECULTURESYSTEMJ2007,231732胡爱英2007水产养殖设施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现代渔业信息,2281516,203朱兆良,邢光熹氮循环维系地球生命生生不息的一个自然过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254高锋,李晨,金卫红应用生物脱氮新技术处理循环养殖废水的研究J水利渔业,2007,27381835BRIGGSMRP,FUNGE2SMITHSJANUTRIENTBUDGETOFSOMEINTENSIVEMARINEPONDSINTHAILANDJAQUACFISHMANAG

38、,1994,247898116李宝华,魏俊利,孙广明,等循环水养殖罗非鱼和淡水白鲳中氮、磷的循环与平衡J,天津水产,2004,225307姚峰,甄恕綦,杨严鸥,等养殖密度对异育银鲫氮和能量收支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34514558苏跃朋,马甡,田相利,等中国明对虾精养池塘氮、磷和碳收支的研究J,南方水产,2009,6554589臧维玲,杨明,戴习林,等凡纳滨对虾室内封闭式养殖水质变化与氮收支的试验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5281019102410刘兴国,管崇武,宋洪桥,等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小球藻对三态氮的吸收能力研究J,渔业现代化,2007,1341719,1611齐

39、振雄,张曼平对虾养殖池塘氮磷收支的实验研究J,水产学报,1998,22212412812夏首先水中总氮、总磷的联合消解测定J,水资源保护,1998,1171913杨雅华,朱丽华,陈秀玲,等半封闭循环水养殖池塘水质环境监测与分析J,河北渔业,2010,62628,3014李谷,吴振斌,侯燕松,等养殖水体氮的生物转化及其相关微生物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14111515张进凤,李瑞伟,刘杰凤,等淡水养殖水体氨氮积累危害及生物控制的研究现状J,河北渔业,2009,6414416刘瑞兰硝化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7676917李玉全,李健,王清印,等养殖密度对工厂化对虾养殖池氮磷收支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07,692693118乔顺风,李红顺水体生物急性氨中毒的成因和调控技术J河北渔业,2005,2272919王志敏,崔立娇工业化海水鱼类养殖现状与发展趋势J河北渔业,2009,84652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