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营销心理学故事版 第一章 消费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消费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一、消费心理学的对象 (一)消费心理学的对象 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是消费者心理活动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营销活动与消费者市场心理之间的关系。消费心理学试图揭示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规律。 (二)消费者含义 人人都是消费者。消费者心理,人皆有之。狭义的消费者指消耗商品使用价值或劳务的人。广义的消费者包括对商品或劳务的需求者、购买者和使用者。消费中常有这么三种互相关联的活动,一是产生需要 的活动过程;二是寻找和购买商品的活动过程;三是使用体验商品的活动过程。在这当中,参与各个活动过程的人,可以是几个不同的人,
2、也可以是同一个人。如老人们享受着儿女送的滋补品;学生们吃着食堂师傅做的可口饭菜;孩子们穿着父母购买的衣服;科技人员阅览着从资料室借阅的各种书籍,等等。凡是参与了消费活动的任何一个过程或全部过程的人,都是广义的消费者。 有时我们还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丈夫陪同妻子到商场购物,朋友给自己介绍某种商品,并当参谋;营业员诱导、劝导顾客买下某种商品。以上所讲的“丈夫”“、朋友”“、营业员”都 是以某种方式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和作用,甚至参与了购买决策的人,但他们不能称作“消费者”,根据他们在消费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担任的角色,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影响者”。 (三)消费者的分类 为了研究的需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
3、消费者进行分类。 1.根据对某种商品的消费状况,可将消费者分为现实消费者、潜在消费者和非消费者。现实消费者是指对某种商品在目前有所需要,并通过市场交换活动获得商品或亲自使用并从中受益的人。生产经营企业主要是为这类消费者服务。潜在消费者是指当前尚未购买或使用某种商品,但在将 来的某一时间有可能转变为现实消费者的人。生产经营企业应该特别重视这类消费者,因为他们是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在竞争中保持并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潜在力量。非消费者是指当前和将来都不可能需要、购买和使用某种商品的人。如皮大衣和丝棉被这类御寒商品,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就是非消费者。对猪肉这类副食品来说,真正的回民就是非 消费者。盲人不需要除
4、盲文以外的图文资料,聋子不需要听觉的商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通过调查研究,把非消费者排除在企业的目标市场之外。否则,生产和经营将是徒劳的。 2.根据消费的目的可将消费者分为个 人或家庭消费者、集团消费者和企业消费者。个人或家庭消费者是指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需要而购买和消费商品的人。集团消费者是指为满足团体的各种不同需要而购买和使用商品的组织。包括政府机关,文艺、教育、科技、卫生等事业机构。企业消费者是指为了转卖或进行产品加工而购买、消耗某些商品的经济实体。包括产品制造企业、批发商业企业、零售商业企业、代理商等。 二、消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书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重点研究消费者的心理现象和商
5、品营销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具体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影响消费者心理和 行为的内部因素 1.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任何心理活动都有它产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这些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同样,消费者从进入商店之前到把商品买去使用的这整个过程,一般来说也存在着对商品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消费心理学通过研究每一过程的发生、发展和表现形式等的规律性以及三个过程之间的联系,可以发现消费者行为中包含的心理现象的共性。 2.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人们在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反映出来的个人特点和相互差异,是形成消费者不同购买动机、购买方式、购买习惯 的重要心理基础。通过研究消费者的
6、个性心理特征,可以进一步了解产生不同消费行为的内部原因,掌握消费者购买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了解社会消费现象,预测消费趋向,为制订生产、经营战略和策略服务。 3.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又是由需要引起的。消费者究竟有些什么需求?是一些什么样的动机驱使他们采取某些购买行为?需要和动机是消费者进行各种消费活动的源泉和推动力量,也是我们研究消费者的出发点。因此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从了解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入手,并且把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和动机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与宗旨。 4.消费者的生理因素。消费者由于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机体构造方面的特点和差异,会导致
7、消费行为的各种类型,这也是生产、经营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必定要考虑的问题。 (二)影响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外部因素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不仅受个人因素影响,还受到他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因而人与人之间的消费活动又有相同之处。而且,只有从社会因素对其影响的角度来研究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才能科学地解释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并为消费心理和行为的预测提供切合实际的依据。 外部因素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比较主要的因素有: 1.社会因素 包括文化、民族、种族、社会阶层、集体、宗教、家庭、受教育程度、职业特征等。 2.市场因素 包括商店布局、广告宣传、销售服务、营业人员、经营方
8、式、企业形象等。 3.商品因素 包括商品设计、包装装璜、商标命名、原料工艺、商品质量、商品价格等。 4.自然因素 包括地理环境、气候变迁等。 影响消费者的客观外部因素不同,反映出的心理、行为也就不同。如白种人与黑种人,无神论者与佛教信仰者对商品的要求 上就存在着不同的心理。 三、消费心理学的性质和地位 消费心理学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的边缘科学,它横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可以说,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自己的许多分支,消费心理学的产生就是如此。消费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一般原则在消费领域的运用和具体化,是普通心理学
9、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表现在两者都以人为对象,都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区别在于普通心理学是以所有的正常人为对象,研究所有人的共同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的系统科学;而消费心理学则是以消费者为对象,研究消费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分支学科。消费心理学的理论来源,除了普通心理学之外,还来自于哲学、经济 学、社会学、广告学、商品学、营销学和人类文化学等学科。随着市场的演变和发展,消费观念和经营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消费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科学依据日益充足,学科体系将日臻完善。 消费心理学借鉴不同学科的多种研究方法
10、,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进行观察、记述、分析和预 测,探索其规律性,为工商企业生产和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的经验,以提高企业认识、控制、预测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四、学习和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意义 我国现阶段的消费状况概括起来可以这么看:整个国家消费需求以较高幅度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尤其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已开始进入到国际上认可的中等水平;商品买方市场初步形成,消费支出分流日益明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脱贫标准的制定,基本保证了贫困户的生活消费;居民消费比重逐步提高,政府消费比重逐渐下降。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 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消费尤其是个人消
11、费的引导和调节。 学习和研究消费心理学直接的实践意义在于: (一)有助于政府部门协调整个国民经济要发展和正确引导我国人民的消费,就必须了解、研究消费的各个方面。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底子又薄,各地区间的差别较大。从北国边疆到江南水乡,从高原山区到平川大坝,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参差不齐,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千差万别。发达地区的人们已经拥有众多的高档消费品,而某些边远地区的人们还过着贫穷的生活,甚至个别地区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普遍、经 常、深入地了解、研究本国人民的消费状况,有助于政府有关部门掌握人民的消费需求,发展生产、搞活流通,协调整个国民经济,尽可能地避免决策的失误。 (二)有助于企业
12、进行科学经营决策一方面,随着我国人民消费的大变化、大发展,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去研究解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工商企业更多地要依靠自己去谋求生产和经营的发展。而现在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生产结构不合理,产品销售率低,库存积压严重,从根本上讲,归结于经营决策问题。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活动 规律和行为方式,有助于企业科学地进行经营决策。如企业经营管理者可以利用人们消费行为的心理规律,应用广告、商标、装潢和店面陈列、橱窗设计等手段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运用心理学的规律洞察消费者心理来 预测消费市场,从而达到用消费来引导生产。 (三)有助于
13、营销人员提高商品销售的竞争力商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发展,供过于求的商品大幅度增加,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营销也将越来越困难。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致胜,是每一个营销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 营销人员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人的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有意识、有 针对性地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努力发挥自己个性的优势方面,抑制消极面,可以为营销双方的心理沟通创造良好的基础。另外,根据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重视从商店设计、商品陈列、商品包装、商业广告到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从介绍商品、展示商品到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等,都有助于提高商品销售的竞争能力。 (四)有助于消费者自己进行消费决策人人都是消
14、费者。每个人认识了自己的消费行为和周围他人的消费行为,会有助于他们正确地进行消费决策,使自己获得物美价廉、称心如意的商品。另外,可以防止受到商业经营者多种推销措施的诱 惑,从而更好地调节自己的需要,使自己的消费行为更合理、更经济,避免盲从上当。 第二节 消费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消费概述 为帮助了解什么是消费心理学,应弄清楚消费及有关的几个概念在本学科中的指向性。 一、消费的概念 广义的消费,包括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两个方面。 (一)生产消费 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和消耗,也即直接生产过程本身。显然,生产消费不属于本学科所研究的消费的范围。 (二)生活消费 生活消费
15、又称 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耗各种物质资料、精神产品和劳务的过程,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通常所说的消费,就是指生活消费,也即是个人消费,是消费心理学要涉及的主要范围。 人类要生存,要享受,要发展,就必须消费一定的物质资料、精神产品和劳务,否则,就不能生存,不能享受和发展。生活消费表现为个人和社会集团的消费。个人生活消费,是恢复和发展劳动力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人们依靠自己的收入购买物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是在个人或家庭范围内实现的一种消费形式。 社会集团公用消费,是依靠社会消费基金来满足 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一种消费形式。它由国家或集体通过兴办教育、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公共住宅
16、、公共交通、公共娱乐设施和体育运动场所等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二、消费资料 消费资料与消费的关系最为直接,对消费的影响也最大。消费资料又可分成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这是因为人们的消费有不同目的,以及客观上存在的三个不同层次的需要。由于社会生产力从低向高发展,人们的消费目的,从维持生存发展到为了享受:由于体力和智力的发展,人们的需要也由单层次、少层次逐步演进到多层次。 (一)生存 资料 生存资料是人类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所必需的消费资料,它的主要作用是保证人们体力的恢复和生命的维持。所以,生存资料是人类在生产和再生产中最起码的生活资料。 (二)享受资料 享受资料是使人们的生活过
17、得方便、舒适和丰富多彩的消费资料。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一个人的劳动所得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有多余之时,才会提出享受的要求,才会出现满足享受需要的享受资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一部分原先的生存资料提高了质量、变换了面貌,成为享受资料;另一些新生的享受资料则可以帮助或代替人的活动, 并且做得更好。享受资料进入人们的消费领域,拓宽了人们的消费构成,是消费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三)发展资料 发展资料旨在使人们德、智、体、美能获得充分提高和全面发展而出现的更高层次的消费资料。书籍、报刊、影视等是基本的发展资料,它的作用是提高人们的素质和精神境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发展资料消费水
18、平的提高,只有通过这种提高,才能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以上三种消费资料的界限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一般而言,生存资料偏重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方面的 需要,发展资料偏重于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要,享受资料则可以说是两者兼而有之。 三、消费行为 消费行为主要指消费者寻找、购买、使用和评价消费品及劳务的行为。人们的消费行为不仅表现在购买各种物质商品方面,也表现在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方面。如旅游,车船费花了一大笔,不过是为了赏心悦目。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在精神文化方面消费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消费行为是一个过程,一般由下列阶段组成: (一)形成动机 消费行为总是从需要开
19、始的,需要的激发会形成相应的购买动机。 (二) 了解信息 了解商品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先回忆自身的经验,从记忆中获得知识;也可能求助于有关的广告或口传信息;还可能借助他人的消费经验。 (三)选择商品 在了解并掌握有关商品信息的基础上,消费者会确定选择的标准,并据此从若干相同或相近的商品中挑选出自己的购买对象。 (四)购买商品 选择的结果使购买意向变为购买行为,这阶段是购和销之间的双向过程。 (五)使用和评价 购买是为了使用,顾客对商品的实际使用,会有各种感受和评价,并将产生肯定或否定的经验储存于记忆之中 ,还会告诉他人,将影响下一次的购买行为。 四、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从广义上讲,是指社会供给广大
20、消费者的消费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它表明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即人均消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从狭义上讲,是指消费者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或支出的水平。 衡量消费水平的高低可用两种方式表示: (一)实物表示法 实物表示法也称实物指标。人们的需要是用供生活消费的物质产品来满足的,因此消费水平要用人均拥有的物质消费品数量来表示,这是衡量人们消费水平的核心指标。实物消费主 要包括食物、服装、日用工业品、住房等几个主要方面。 (二)价值表示法 价值表示法也称价值指标,是整个社会消费水平的综合反映。通常所采用的具体指标是:社会总消费额和人均消费额,社会平均每人每年的实际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拥
21、有量。 五、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消费资料(含劳务)的组成和比例关系。 (一)消费结构的分类 消费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从满足需要的程度看,可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从满足需要的不同效能看,可分为吃 、穿、住、用等;从满足需要的消费品的价值看,可分为低档、中档和高档;从满足需要的方式看,可分为个人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从满足需要的行为看,可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和劳务的消费等等。 (二)恩格尔系数 “民以食为天”,在所有的消费资料中,食物是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因此,消费结构一般用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百分比表示。根据国际流行的观点,收入越少,总支出中用于
22、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重越大。这是 19 世纪中叶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最先提出的,故称“恩格尔系数”(亦称恩格尔定律)。恩格尔是 19 世纪德国的一位行政 官员和统计学家,他原来是一个采矿工程师,后来当上了萨克森地区统计局局长。他第一个探讨了收入花费在各项支出比率的规律。 就一般规律来讲,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准越高;恩格尔系数越高,生活水准越低。就一个国家来讲,一个国家越穷,消费者平均用来购买食品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就越大;一个国家越富,消费者平均用来购买食品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就越小。联合国粮农组织依据恩格尔系数有一个划分贫富的标准,即恩格尔系数在 60% 以上者为绝对贫困, 50%-
23、60% 为勉强度日, 40%-50% 为小康水平, 30%-40% 为富裕, 30% 以下为最富裕。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提供,我国 1997 年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构成为:食品 46% ,居住 9%,衣着 12% ,交通通信6%,医疗保健 4%,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11%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8%,其它 4%(见 1998 年3 月 9 日人民日报)。这表明,我们城镇居民的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 六、消费与生产的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要生存,就要消费生活资料;而要取得供人类消费的生活资料,就要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
24、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创造出可供消费的对象;生产规定消费方式;生产为消费提供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 当然,消费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东西,它对生产有着巨大的反作用。马克思同时也指出“: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消费直接也是生产,即劳动力的再生产;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归宿。 总之,消费与生 产是相互依存、互为媒介的辨证关系。 第二章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过程 消费者从进入商店之前到把商品买去的整个过程,
25、由于周围存在着影响心理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其心理变化是复杂的。概括起来为三种不同的心理过程,即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既有一定的区别,又相互联系。心理学中把处于发生、发展动态变化中的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消费者的种种心理过程,无论是极简单的还是很复杂的,都是周围现象在头脑中的反映。下面,我们通过对这三个过程的分析,来探讨消 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 第一节 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从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开始的。什么是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呢? 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是先对某一商品有笼统的印象,接着去收集各种有关此商品的信息
26、,然后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初步地分析,最后综合地加以理解。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即指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接收、分析和理解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个过程包括了消费者对商品的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 一、感觉 (一)感觉的本质 消费者要认识周围的客观世界,要分辨商品的颜色、气味、软硬、粗细、温度、重量等各种具体特性,就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口尝,用手摸,并通过神经系统将信息从感觉器官传递到大脑,产生对商品个别的、表面的心理反映,形成印象,如此等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感觉。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始于对
27、商品的感觉。人不仅能感觉自身以外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即外部感觉;还能感觉到自己身体所发生的变化,如感觉四肢屈伸,饥饿、饱胀等,即内部感觉。这里所探讨的感觉 ,主要是消费者对商品的外部感觉。感觉虽然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简单认识,它反 映的并不是客观事物的全貌,但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重要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见列宁选集) 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通过锻炼是能够得到提高的。如有些经验丰富的品酒员根据酒的味道,不仅能辨出酒的品种,而且还能指出该酒已大概存放了多少年。有时消费者对商品的感觉,不仅
28、源于其属性,而且还会蒙上主观的色彩。如对两种饮料,在蒙眼测 试时并不感觉到味道的不同,而去掉眼障,了解了各自是什么饮料后再品尝,则能感觉到味道的不同。 (二)感觉的意义 在心理学中感觉虽然是一种简单的心理过程,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消费者认识商品的起点,是整个心理过程的基础。在市场销售中,消费者对商品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商品的认识和评价,消费者首先相信是自己对该商品的感觉正因为如此,有经验的工商企业,在设计、宣传自己生产或经营的产品时,总是千方百计突出自己商品与众不同的差别和特点;在出售散装或小件商品(尤其是水果 或糕点)时,总是将最好的摆在最引人注目之处
29、,有时还会请您“先尝后买”。“先尝后买”即试吃,近几年来,这在香港和台湾已逐渐风行,更成为一种流行的促销手法。他们将销售的大多数“新 面孔”食品均可任君品尝,因为一些食品由于采取不透明包装,消费者无法了解内里,更不知道好不好吃,而试吃可以解决消费者的疑虑。他们认为,以“试吃”推销新食品,业绩往往可以增加五、六倍,并能马上得知产品被接受的程度。国外有人利用感觉的作用创造“气味推销法”。伦敦的一家超级市场,在店内释放一种人造草莓香味,把顾客吸引到食品部,结果连橱窗里陈列 的草莓样品也被抢购一空。美国的一家食品公司在底特律城郊竖立了一块高 80 英尺、长 100 英尺的推销面包的巨形广告牌,不仅能播
30、放介绍面包的音乐,还释放出一种“神奇的混合面包”的香味,引起路人的食欲。结果这家面包公司的销量陡增两倍多。正因为如此,商店的布置、陈设、清洁卫生、营业员的仪表、态度和语言,给首次上门的顾客所造成的第一印象,有时会给消费者产生“先入为主”的效果。 感觉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来源,也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情感的依据。因为客观事物给予主体感觉的差异,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感受。例如,商场环境布置的好 坏,商品包装的不同色彩,营业员仪表的优劣等等,都会给消费者以不同的感觉,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 据研究,从外部感觉器官产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中,以听、视觉获取的信息为最高,约占 80% 左右,触觉占
31、15% ,而味、嗅觉仅占 5%. 感觉是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没有感觉就不能有知觉,没有知觉就不能形成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感觉越丰富,知觉越完整,记忆才有内容,才能进行准确的抽象概括。因此我们探索商业经营活动中人的心理过程,就必须从感觉研究起。 二、知觉 (一)知觉的本质 在实际生活中,人很少有纯粹的感觉。人总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叫做知觉。知觉和感觉是不可分离的,感觉信息一经通过感觉器官传达到脑,知觉也就随之而产生。因此,在心理学中,常称为“感知”。 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但他们又是不同的心理过程。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
32、它不是感觉的机械总和,知觉中还包含有它的心理成分,如过去的经验、思维和言语活动等。 知觉具有以下特征: 1.主观性 消费者在知觉事物和商品的过程中,经常把知觉到和观 察到的客观事实与他们本人的自我想象、猜测及其一定的信念、态度和偏好等等混淆在一起,使知觉的结果带有很多不真实的成分,这就是主观的知觉。如有些消费者在选购商品之前就表现为事先倾向于接受某些信息而抵制另外一些信息。在选购中易从主观意志出发评价商品的优劣。 2.选择性 在任何场合,知觉客体都是有主有次的。消费者不可能在一个特定时间内同时接受所有刺激感官的感觉,而只能有一部分刺激作为信息被接收、加工、储存或引起行动,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如美国哈佛大学有人作过统计,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天要接触 150 个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