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物流管理连锁零售业配送体系的协同管理对策研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逐渐的完善。当前,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无法得到很好满足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问题。连锁零售业的迅猛发展给人们日常各类需求带来了便利,同时“中国制造”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强大的制造业崛起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随着人们生活中的需求品增多,无论质量还是效率都越来越有高的要求,对连锁零售业而言,一个高效便捷的配送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而现代连锁零售业想要有更大的竞争力,单有一个良好的配送体系是不够的,还需要与制造供应商联合起来,共同构建起一个连锁协同的配送体
2、系,在满足了人们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各自利润,实现了互利共赢。1、材料来源简介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种途径获得有用的论文材料以及相关的信息首先通过互联网查询各类相关的新闻,信息,一些专家的博客和论坛等,了解现代相关行业讯息和发展动态,及时获知行业的现状;然后通过学校的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专业资料等学习理论知识,或利用校园图书馆内网进行相关文献解锁,查找有用期刊和文献等;最后在众多老师那里了解现代连锁零售业协同配送的发展情况,结合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的成功案例分析,将各大信息资源进行汇总、筛选以及整理,在此基础上加入自身观点,最终探讨出我国连锁零售业配送体系的协同管理发展模式。2、研究现状和存在主要的
3、问题评述刘玉奇(2009)认为,从配送“客体”(即商品)的多样性,配送“载体”(即物流设备)的差异性上,连锁企业实行统一配送时,应尽量按同一个商品族进行配送。同理,从配送里程和连锁企业网点的分布上看,连锁企业实行统一配送时,应尽量在有限里程内,对同一门店族或者渗透式布局的各种门店可进行统一的配送。而从配送流量的时间性特点,配送流向的双向性特点以及配送存量的节约性特点出发,认为配送中心的建立与统一配送之间又有着复杂的关系。根据不同模式的配送特点,与选择该模式的影响因素和国际连锁零售业成功的配送模式经验,提出了自营配送和选择第三方物流的辩证选择关系。黄静指出,从中国连锁零售业的发展概况出发,我国各
4、类连锁零售业配送发展有着诸多特点,并提出了我国连锁零售业配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率不高;经营理念落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硬件设施落后、自动化水平偏低等。应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应对策措施来提高我国连锁零售业配送的发展。MUMINKURTULUS(2006)指出,随着零售商店提供的产品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以及零售利润空间越来越狭窄,这使得零售商们在消费品行业中的高效运作越发困难。许多零售商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与他们的供应制造商有着紧密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但却只有几乎很少商家能够成功并且正确的实施。在最近这几年里,有许多供应链协同的思想被首先创造出来,例如CPFR(计
5、划,预测和补给中的协同),分类管理以及最近出现的分类首领制,还有其他许多即将出现,而其中一些已经代替了现有的消费品行业领域。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连锁零售业在构建配送体系上的误区,及商品与运输的特点,配送里程,配送中心和自营配送与第三方物流的选择上分析了误区,至今还没有可行方案,这或许与实际情况,复杂程度有关。而且我国连锁零售业配送的发展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是十分落后的,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有待极大地提高。在发展初级,连锁零售业的资金和基本设施短缺,以及外部物流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与其他连锁零售业协同合作,共同建立适合双方发展的物流配送体系,双方共同经营,同担风险。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选择第
6、三方物流的成本,还能结成同盟,信息共享,增加企业的竞争力。3、关于沃尔玛与宝洁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分析杨俊峰(2006)分析到,从供应链管理入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供应链的竞争,通过建立互信,采取协同商务达到互利双赢。其中,将生产和销售同步与依托精确数据进行决策的自动订货系统相统一,并且以零库存目标管理作为最佳的物流支撑是沃尔玛和宝洁公司在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中最为突出的优点。它不仅可以及时满足消费者各类需求,而且加速了库存周转,大大降低了库存持有成本,共同增加了利润。笔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大国,但制造商企业与连锁零售商企业在竞争中有着十分激烈的对抗,想要建立供应链
7、协同管理的模式就必须使双方企业摒弃“冷战思维”的思想。现实情况中,企业双方为了争夺渠道控制权,明争暗斗,把各自的利益来源建立在以对方利益的攫取中,这使得企业双方很难达成协同管理的思想。加之协同管理模式还需要企业共享信息资源,战略透明化等,企业害怕信息资源被竞争对手获取后给自己带来不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协同管理的思想被企业认同。4、关于供应链协同思想的分析曾文杰,马士华(2010)首先介绍了供应链协同的相关概念,然后从供应链协同的影响因素来进行研究。其中,集中研究的是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中的非技术性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初步得出了沟通因素,信任因素,承诺因素,以及合作因素对供应链协同的影响
8、。不仅如此,还利用模型和抽样实例,比较系统的说明了这四种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不同影响因素对供应链协同的具体作用,还有他们对供应链协同影响的顺序和作用的大小等。由研究结果来看,合作双方大都以沟通开始的,然后再彼此建立互信,这会增进双方发展承诺关系,进而进行合作,并且对协同产生了正性的影响。在沟通,信任,承诺,合作四个影响因素中,沟通因素对供应链协同有着非常显著和直接的影响;而信任因素对协同的影响范围全面,并且已是公认的重要因素之一;合作因素对协同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一个;相比较而言,最后一个承诺因素则对协同没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李秀起,赵艳萍(2010)对信任行为在供应链协同中的重要作用和分析中总结
9、出信任行为的三大特点,他们分别是不可或缺性,易碎性和易于感染性。结合信任行为的特点,进一步为我们分析了,合作伙伴的企业之间会受到哪些信任因素的影响。在影响因素之中,主要有“历史合作经验;企业声誉;企业实力;关系特定型投资的规模;机会主义行为;成员企业的相互依赖性;文化差异与地缘差异”等。最后,文章从促进信任的措施出发,提出了一些建立合作与信任的方法,为供应链协同创造条件。王亚宁(2010)强调,物流节点企业在供应链协同问题上的最大障碍就是信息很难做到共享。节点双方企业一是害怕信息共享后存在道德风险,二是担心在供应链管理上存在逆向选择。就如何建立信息共享策略给出了几点方案首先运用价格激励,如批量
10、折扣,为产品实行较低的转移价格;再来可以使用信息激励,努力提高企业之间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使企业之间更加关注彼此提供的有利信息进行决策,从而共同寻求各种新问题的解决方案;还可以从制定信息共享的标准上入手,以保证公平;健全监督评估机制,使成员能够互相监督,相互促进;最后就是克服企业间的文化差异,包容理解,各尽所能,优势互补。FRANCOISFCHARVET,MS(2009)提供了一个关于在买方和供应方中关键联系人员能够促进协同实践的更深程度的理解。比较人际关系质量在关键联系人员和人际关系质量的效果,一种双级分析就是就业。关系质量被衡量为由信任,关系承诺和关系满意度组成的二阶结构。四个协同实践被
11、考虑为信息共享,节点问题分析,联合性能测试以及灵活性。郭志伟(2010)从需求变动引起的“牛鞭效应”,以及节点企业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而出现的“双重边际化”问题进行分析和给出解决方案的。若节点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沟通不及时就会因为消费者需求的小量变动,引起上游供应商的供给大幅度变动,导致实际供给过多,库存积压,产品贬值等问题的出现,即牛鞭效应。若企业在制定策略和定价时只根据自身的边际成本和市场边际收益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则会出现供应链企业的总体利益下降,甚至会导致其他企业利益受损,即双重边际化。面对以上两个问题,作者给出了4个协调策略第一是使激励与目标保持一致;第二是提高信息的共享度和精确度;第三
12、是改善供应链的运营绩效;第四则是制定出能够稳定订货量的定价策略。曾文杰(2010)强调出,供应链协同与供应链合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混淆概念导致运用效果不佳。供应链合作指的是上下游企业之间,彼此建立的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关有效地信息沟通,彼此共担风险,共同获利。而供应链协同则指的是节点企业之间,为实现其具体产品或项目的良好运作而彼此进行协调和共同努力,对采购,生产,配送,销售等一系列物流活动都能起到最优化效果,降低成本,减少了风险,增加了顾客响应和满意度,从而增加了利润。这样就能带来比单个企业独立运营时更多的收益。可见,这两者存在差异,但同时也有着共同点;他们相互依存,但又对
13、立统一。正是由于企业进行供应链协同时能带来比独自努力更多的利益,上下游节点企业才想到了供应链上的合作,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增加整体的竞争力;而另一方面,企业建立起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关系,运用现代IT技术,使得彼此之间的信息有效沟通,这为实施供应链协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文章根据协同的相关性,将合作伙伴关系分为了4种没有关系;作为影响因素;组成要素和协同关系。通过合作关系与协同的4种关系,作者认为只有在结合实际的运作情况下,将两者联合起来考虑才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作用,创造出价值。胡建东,平海(2010)谈到了自组织理论的概念,提出任何一个供应链协同系统在现有的发展阶段时会不断获取来自外界环境的自由能,
14、使其现有子系统出现偏离平衡状态的运动;子系统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能以后,开始对自由能加工,渐渐转化并升华使其成为自身组织的一部分;最后当自由能积累到一定时,原先子系统经历量变最终形成质变,进而最终形成更高形式的供应链协同系统,如此反复循环下去。文章认为这为供应链协同的发展找到了客观依据,我们通过对环境的改变,对自由能的转化以及升华加以人为控制,使系统朝着我们需要的方向发展。如果人为因素足够,我们还能加速系统的转变,使供应链协同更加具有竞争力。这是哲学上一个简单的物质运动规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这是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规律模式,经历三段式发展的事物本身,看似又回到了起点,但与以前
15、相比是更高的起点,是旧事物转化成新事物的螺旋式发展过程。虽然我们不能改变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我们能够人为地加以控制,使之朝着我们需要的方向加速发展。供应链协同已经成为将来竞争的主流,我们想要在竞争中获胜,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协同管理模式,而应该不断理论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现有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为找到更多的转变方式而努力。笔者认为,供应链协同的概念已经在近几年的物流管理中频频出现,然后从近几年的管理实践上看,协同管理的思想和具体落实都没有起色,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协同管理在供应链中被认为是相当崭新,也是相当有现实意义的供应链实践,对物流成本的控制,企业库存以及物资的周转,资金的流动
16、,相互的合作和运输配送的时效性等有着重要作用。在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思想中,要想企业之间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通过协同管理来共同降低成本,使合作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共同发展,为大家带来最丰厚的收益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然而供应链合作中,有着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信任。成功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中,不仅要有信任,还要做到信息共享。协同合作下的企业,在信息共享后能够充分利用对方提供的信息资源,制定出最优方案,不仅能够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能大大降低库存成本,提高配送效率。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需求变动产生牛鞭效应的主要因素,克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有助于解决节点企业的生产,销售和配给是否能在最优水平下进
17、行等问题,以此降低各项成本,加速资金流动,减少需求变动和产品周期缩短带来的风险。供应链协同的思想被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人们常常混淆供应链合作和供应链协同这两者的概念,将其当作一回事加以运用。充分认识到这两者的不同,将两种理论指导实际去解决问题,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实的运用中,除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信息的有效沟通外,充分考虑企业的文化因素也是实施供应链协同合作思想的必要前提。5基于集配中心的生产和配送协同决策研究马士华,龚凤美,刘风华(2008)首先引入SUPPLYHUB的概念,即集配中心,他介于供应商和制造商的物流链之间,为他们能够在生产和配送协同活动中提供JIT策略给予保障。总所周
18、知,一些大型制造商需要多种物料进行流水线生产,他们往往根据物料需求计划和企业资源计划安排作业,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这自然对多个供应商的原料供给提出了要求,既要满足所需原料的及时供应,又要求原料不能积压太多导致高额库存的成本费用,所以集配中心便成了制造商和供应商的枢纽。首先制造商根据生产需要将自己的物料需求计划给予供应商和集配中心,供应商根据计划向集配中心发送信息并将原料送到集配中心,集配中心收集来自不同供应商送来的原料,经整合后再根据物料需求计划对制造商实行JIT配送,以达到高效快速而且原料齐全的供给。文章通过建立模型,运用模拟退火算法提出若制造商,供应商和集配中心三者分散进行决策时,虽然供应
19、商的成本较小,但整个供应链成员成本较大,且响应速度不高。若能在三者之间构建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运用信息共享,不仅能够降低整个供应链成员的准备成本和物流成本,还能对制造商的需求提供更加有效地JIT服务,加速原料和产品周转,缩短周期,增加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笔者认为,可以预见,集配中心对于生产,配送的协同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文章也只是根据供应商,集配中心和制造商三者来进行协同研究的。为此,我们需要将这种模式引入制造商,配送中心和连锁零售商这三者中去,为连锁零售业的协同管理找出新途径。6协同商务的内涵以及概念顾桂兰(2009)首先对协同商务的概念加以了说明,其本质是企业资源的最优化,这要求企业
20、必须将自己的合作伙伴,诸如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还有配送运输商等联系在一起,统筹规划,让所有协同商务的链接点企业一起协同运作,协同开发,协同采购,协同生产,协同物流以及协同营销等。协同商务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其一是信息与知识的共享;其二是建立合作的空间;其三是业务整合;最后则是商务的交易。文章从组织结构;技术;运营成本;利润分配;风险和信用这六个角度对信息共享的障碍加以了说明。而其对策则主要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整合共享数据资源;共同研发;以及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互利共信,同担风险等。黄晓林,贾旭光,包晓红指出,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不断发展,这两者的关系如今越来越紧密,相互渗透,互相依存。制
21、造业凭借用服务的理念来组织生产,而服务业则有着用产品的观点来设计服务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通过建立“协同商务模式(COCOMMERCE)”虚拟平台,让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强,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分工的竞争格局。对于“协同商务模式”的运行方案文章给了3个第一个是以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作为核心,带动同行其他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行业协同商务模式”;第二个是通过原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配送商等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线构建起来的“产品供应链协同商务模式”;最后一个则是借助资源和信息共享,以工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地为主构建起来的“产业区协同商务模式”。文章最后提到了虚拟平
22、台管理的类型和策略,并指出政府的优惠政策,初始的资金投入以及方向的指导都十分的重要。企业和行业间的相互支持,以及对平台的共同维护是构建虚拟平台竞争优势越来越强的的保障,有利于成员的长期发展。文燕平(2009)对我国协同商务应用的层次做了一个大致分类第一种是企业内部的协同,并且可划分为任务式协同,流程式协同和项目式协同三大主要模式。这是建立在高效的信息整合与共享的基础之上的,企业各部门之间有效沟通,快速响应能提高效率,共同降低成本,是企业高效运转的协同模式;第二种是企业间的协同,而且一般划分为大型企业基于供应链的协同和中小型企业的商务平台协同两大类。同样,这是建立在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企业间
23、信息系统上的,简称IOIS,通过信息系统构建起来的电子商务平台越来越多的受到中小型企业的拥护,这为他们自组织以及达成更多合作创造了条件;而第三种是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协同,同样以客户信息为基础,使企业更加了解客户需求,从而能够避开诸如零售商,批发商等中介环节,让企业能够为消费之提供定制服务和个性化需求产品等,增加了利润份额。对于协同商务出现的问题作者认为主要有解决方案过于复杂;成本过高、风险太大;协同目标的需求不强以及观念冲突等。笔者认为,协同商务比一般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涵盖了更多的内容,这是协同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无论是供应链协同也好,还是协同商务也罢,我们都能发现,信
24、息共享是实施协同管理模式成与败的关键,越来越多的策略研究都是围绕着如何进行有效的信心共享而展开的。对于文章中提到的三种协同商务虚拟平台“行业协同商务模式”平台,“产品供应链协同商务模式”平台,以及“产业区协同商务模式”平台,他们三者更具优势,特色鲜明,涵盖广泛。但是我们依然缺乏构建虚拟平台的具体操作,并且他们的可行性和收益情况都很难估计。不过这仍然是协同商务发展的一个方向,如果能够在成员企业中建立起协同商务的平台,那么依托这个平台就能使整个企业成员发挥出他们的各自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使发展可持续下去。7电子信息在协同商务中的运用分析刘大风,施放(2002)通过沃尔玛的案例强调出,电子商务与连
25、锁经营的协同发展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首先电子商务能够通过信息手段,实现从采购,运输,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上的优化组合,降低各项成本,增加利润;再来连锁经营模式凭借其广阔的市场占有份额,良好的品牌形象以及统一采购,经营和管理方式,使其竞争力的优势越来越突出,这为两者的协同运营创造了基础。以物流为导向的电子商务和以信息为导向的连锁经营,这两者的结合,可以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大大减少中介环节带来的成本费用,增加了信息共享,不仅消除了销售的地域限制,而且增加了产品的灵活性,使得服务也更加个性化。这两者的结合还降低了一些中小型企业在独自经营时所面对的风险,增加了他们在连锁经营中的竞争力以及知名度,还能
26、有效降低配送时间,保证产品交付时的质量等等。显然,这两者结合带来的收益是“112”的。李洪磊,林瑶(2009)指出,企业协同商务的手段之一就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协同的电子商务,如今无论是计算机硬件技术,INTERNET网络技术,还是计算机软件计算,都有着质的飞跃,这位企业实行协同的电子商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其中,企业的信息系统成为了企业内部和外部之间,信息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枢纽。可以说,一个好的信息系统就能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有效沟通与传递,企业外部之间也能及时进行信息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加企业外部资源的高效利用。文章指出,企业信息协同分为信息转移和信息创造两大类。所谓信息转移就是信息间的流
27、动,共享;而信息创造则侧重于对信息的整合以及学习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新信息。通过“信息转移到信息创造,再到信息转移”的逻辑过程能够使企业在长期发展中与时俱进。对于企业进行外部信息共享以达到协同商务的目的时,同样应做到“由企业内协同到企业间协同,再到企业内协同”的思想,这样对于企业内部信息资源能做到有效整理和利用,还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最近几年,连锁加盟行业越来越多,可谓发展势不可挡,其优势在于加盟者资金投入不会太高,门槛较低,并且品牌效应和统一的管理经营也为加盟者降低了运营风险,回报可观。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已经作为了企业间协同商务的标志,有的企业认为信息共享给自己会带来风险,只愿在企业
28、内部进行信息共享,不愿在企业间共享信息,以便降低风险成本。这样的想法显然不符合协同商务的理念,企业若能共享信息,那么自身也能拥有别人提供的有利信息,这时就要在整合自己内部信息的基础上,对外来信息进行合理加工,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新信息为自己所用,将外部信息内部化是合理利用信息资源,以及有效进行协同商务的必要保证。主要参考文献【1】刘玉奇,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存在的误区及其重构【J】,商业时代,2009年第05期【2】黄静,我国连锁零售业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研究【J】,社科论坛【3】杨俊峰,沃尔玛与宝洁的供应链协同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2006年12月【4】曾文杰,马士华;供应链合作关系相关
29、因素对协同的影响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第15卷第二期,2010年4月【5】李秀起,赵艳萍;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中信任行为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年第14期【6】王亚宁,供应链物流中节点企业信息共享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贸易,2010年第13期【7】郭志伟,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因素分析与协调策略研究【J】,经济师,2010年第7期【8】曾文杰,供应链协同视角下的合作伙伴关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0年6月刊(总第218期)【9】马士华,龚凤美,刘风华,基于集配中心的生产和配送协同决策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年12月第14卷第12期【10】胡建东,平海,基于自组织
30、理论的供应链协同管理【J】,物流技术,2010年第6期【11】顾桂兰,协同商务的信息共享障碍及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NO152009【12】黄晓林,贾旭光,包晓红,“协同商务模式(COCOMMERCE)”虚拟平台的运营与管理【J】,管理问题【13】文燕平,我国企业协同商务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经营之道,200911(上)【14】刘大风,施放,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协同运作模式探索【J】,商业研究,2002/01(下半月版)总第238期【15】李洪磊,林瑶,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协同化信息管理【J】,企业导报,2009年第11期【16】MUMINKURTULUS,SUPPLYCHAINCOLLABORATIONPRACTICESINCONSUMERGOODSINDUSTRYJ,PROQUESTINORMATIONANDLEARNINGCOMPANY,2006【17】FRANCOISFCHARVET,MSSUPPLYCHAINCOLLABORATIONTHEROLEOFKEYCONTACTEMPLOYEESJ,PROQUESTINORMATIONANDLEARNINGCOMPANY,2009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