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一、组成,消化管,口十二指肠,为上消化道,二、功能:,消化腺,第九章 消化系统,长而迂曲,口肛门,属有管腺,分泌物为消化液,均排入消化管腔内,帮助消化,包括口腔腺、肝、胰等,0000接纳、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除糟粕,二、消化管各段的微细结构,(一)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除口腔外,从内到外都可分为,上皮,固有层,粘膜肌层,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等,粘膜和粘膜下层,共同向管腔内突出,形成皱襞,粘膜,粘膜下层,复扁单柱复扁,结缔组织血管等,13层平滑肌,肌层,外膜,左、右季肋区,腹上区,左、右腹外侧区,脐区,左、右腹股沟区,腹下区,脐区,腹上区,腹下区,季肋区,季肋区,腹外侧区,腹外侧区,腹股沟区,
2、腹股沟区,上横线左右肋弓最低点的连线,下横线左右髂结节的连线,左右纵线左右腹股沟韧带000000000000中点的垂线,三、腹部分区,四、有关概念,1、消化,是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消化的方式有两种:,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2、吸收,0000是消化管内的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消化是吸收的前提;吸收是消化的目的。,第一节 消化管,一、消化管的大体结构,(一)口腔,(1)境界,顶腭,前23为硬腭,后13为软腭,见有:腭垂、腭舌弓、腭咽弓、咽峡,底肌性结构(舌骨上肌群等),前壁上唇、下唇、人中、鼻唇沟,侧壁颊,(2)分部,口腔前庭,固有口腔,经磨牙后方间隙
3、00相通,(3)内容物,舌,A、形态:上面分舌尖,下面见有舌系带,B、结构,A)舌粘膜,0000舌背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角化后脱落 +,唾液、食物残渣 +,细菌等,舌根粘膜表面隆起,深处有淋巴滤泡, 舌苔,、舌体,、舌根,、舌背,、舌下阜,、舌下襞,0000形成许多舌乳头,能感受味觉、触觉,舌扁桃体,B)舌肌,舌内肌改变舌的形态,舌外肌改变舌的位置,主要有:,颏舌肌,全部都是骨骼肌,又分为:,两侧收缩,伸舌,一侧收缩,舌偏向对侧,0000容纳牙髓由结缔组织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等组成,牙,最坚硬,可切、磨食物,辅助发音,A、形态,牙冠露于口腔内,牙根嵌于牙槽内,牙颈冠、根之间,覆有牙龈,B、结构,主
4、体是牙质,在牙根部的牙质表面覆以牙骨质,牙的内部有腔牙腔,在牙冠部的牙质表面覆有牙釉质,C、分类,以萌出先后分,乳牙,共20个 6.3.6,恒牙,共2832个 6.13,按形态和功能分,切2,尖1,磨牙2乳牙,切2,尖1,前磨2和磨牙3恒牙,表示方式:以表示上,下,左,右,以罗马字示乳牙,以阿拉伯字示恒牙,D、牙周组织,包括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龈,牙龈:即是覆盖在牙槽弓和牙颈表面的000000口腔粘膜,口腔腺,分泌唾液, 又名唾液腺。,腮腺,0000腮腺管穿颊肌,开口于上颌第2磨牙平对的颊粘膜上,下颌下腺,舌下腺,大的主要有:, 位于耳前下方,下颌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位于下颌体的深面,开口于舌下
5、阜,0000位于舌下襞深面,开口于舌下襞和舌下阜,二、 咽,(一) 位置,(二)分段及交通,鼻咽部,中耳鼓室,向两侧,口咽部,咽、腭、舌扁桃体共同构成咽淋巴环,喉咽,食管,向下,上附于颅底,下止于第6颈椎体下缘,向前 鼻腔,向前口腔,内有腭扁桃体,见有咽隐窝,向前喉腔,见有梨状隐窝,、咽扁桃体,食管,前后扁窄的长管状肌性器官,长约25厘米,脊柱前方, 上端于C6 椎体下缘平面接咽, 下在T11 左侧续胃,1 位置,2 形态,可区分颈段、胸段、腹段三部,3 分部,4 三个狭窄,起始部,与左支气管交叉部,穿膈肌食管裂孔,1 位置,中等程度充盈时,大部分在左季肋区,小部分在腹上区,胃,前壁,前,后,
6、毗邻,前壁,2.形态,下缘,后壁,二壁,二缘,二口,出口,幽门部临床上称胃窦,,4 分部,包括幽门管和幽门窦,医学发展的里程碑祝贺Barry Marshall和Robin Warren荣获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小肠,1 分部,全长约57m,“C”形,环抱胰头,位于腹上部,固定于腹后壁,约居第一至第三腰椎之间,长约25cm,2 十二指肠,2.1 位置,2.2 形态,2.3 分部,上部,降部,水平部,升部,3 空肠及回肠,位置,左腰部 脐部,脐部右髂部,长度,上2/5(2-2.5m),下3/5(4-5m),管径,较粗,较细,管壁,较薄,较厚,空回肠的主要区别,空肠回肠,(四)小肠壁微构特
7、点,1、皱襞 环行,近段高而密,远段则低疏,2、绒毛 由小肠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出形成,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吸收细胞,中央为固有层,,包含两种细胞:,皱襞,绒毛,微绒毛扩大小肠的内表面约600倍,杯形细胞,有吸收作用,表面有许多微绒毛,分泌粘液,起润滑作用,中央乳糜管,毛细血管,平滑肌,收集大分子营养物,收集小分子营养物,收缩有利于吸收后0000物质的转运,小肠绒毛的中央为固有层,内含有:,0000上述三者均有利于吸收后物质的转运,(六)大肠,分为盲肠、结肠、直肠和肛管四段,在盲肠的后内侧壁上附有阑尾,长约1.5M,0000盲肠和结肠的外形有其特征,是区别大、小肠的依据:,结肠带,结肠袋,肠脂
8、垂,由肠壁的纵行肌聚集而成,共三条,位于表面。,由肠壁呈袋状向外膨出而成,由结肠带边缘的脂肪组织聚集0000而成,1、盲肠,位于右髂窝内,呈袋状。,为大肠的起始段,0000此瓣可控制回肠内容物进入盲肠的速度,也可阻止大肠内容物的返流,0000上续结肠,左接回肠,在回肠开口处,粘膜形成皱襞,称为回盲瓣。,阑 尾,2、阑尾,0000为蚓状盲管,附于盲肠的后内侧壁,并开口于此,0000阑尾根部的位置较恒定,其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00麦氏点,0000盲肠的三条结肠带恰在麦氏点汇合,是手术中寻找阑尾的标志,史上最强医生:自己给自己做阑尾切除手术(1961年4月29日) 列昂尼德
9、罗戈佐夫,3、结肠,围绕在空、回肠周围,“门”字形,分为四部分:,两者之间的转折处为0000结肠左曲,两者之间的转折处为0000结肠右曲,乙状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4、直肠,位于骨盆腔的后部,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然后穿盆膈,与肛管相连,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骶曲(凸向后),冠状面上有三个弯曲,0000直肠下段肠腔膨大 壶腹部,内有23条半月形的皱襞直肠横襞,0000作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注意直肠的弯曲和横襞,和会阴曲(凸向前),分别向右、左、右,(五) 肛管,上段内有612条纵行的粘膜皱襞肛柱,肛柱下端与肛瓣边缘连成齿状线,齿状线下方,距肛门约1.5cm处有一线沟-白线,肛管和肛
10、门周围有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白线与齿状线之间为痔疮的好发处。,其下端的粘膜彼此相连肛瓣,肛柱与肛瓣围成的窝称为肛窦,,平滑肌,协助排便,骨骼肌,控制排便,粪便积于此,易诱发感染,00此线是粘膜与皮肤的分界线。此线上下区域的A供应,V回流及N支配等均不相同,(二) 食管壁的结构特点,2、上皮复扁,3、粘膜下层内有腺体食管腺,4、肌层:上13骨骼肌000000000中13骨骼肌十平滑肌000000000下13平滑肌,5、外膜纤维膜,1、皱襞 纵行,710条。食物通过时,展平。,(三)胃壁微细结构特点,1、皱襞从贲门到幽门的皱襞为纵行,0000000其余的为网状,食物通过时皱襞变低或展平,2
11、、上皮单柱,,3、固有层,贲门腺,幽门腺,胃底腺,可分泌粘液,覆盖于上皮表面,,包括,为胃底和胃体的固有层内的腺体,内含许多腺体胃腺,胃底腺主要的构成细胞为:,壁细胞,主细胞,胞质嗜酸分泌盐酸和内因子,胞质嗜碱分泌胃蛋白酶原,4、肌层,0000在幽门处,环行肌增厚,称为幽门括约肌,颈粘液细胞,圆锥体,核圆居中,最多,矮柱状,核圆,位于基部,较少,分泌粘液,较厚,可分为3层内斜、中环、外纵,(四)小肠壁微构特点,1、皱襞 环行,近段高而密,远段则低疏,2、绒毛 由小肠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出形成,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吸收细胞,中央为固有层,,包含两种细胞:,皱襞,绒毛,微绒毛扩大小肠的内表面约60
12、0倍,杯形细胞,有吸收作用,表面有许多微绒毛,分泌粘液,起润滑作用,中央乳糜管,毛细血管,平滑肌,收集大分子营养物,收集小分子营养物,收缩有利于吸收后0000物质的转运,小肠绒毛的中央为固有层,内含有:,0000上述三者均有利于吸收后物质的转运,3、肠腺,位于绒毛根部的固有层内,开口于绒毛根部,4、淋巴组织,可分泌多种消化酶、溶菌酶和粘液,以助消化,为小肠壁重要的防御装置,位于固有层内,从上下渐增,,上为孤立淋巴滤泡,下为集合淋巴滤泡,附:小肠壁内与吸收有关的结构:,2、杯形细胞、肠腺促进食物的消化。,3、吸收上皮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1、皱襞、绒毛、微绒毛扩大食物与肠壁的接触面积,4、中央乳糜管、毛细血管、平滑肌000促进吸收后营养物质的转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