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的反贫困经验 范文 从 1978 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 40 年的辉煌历程。这 40 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反贫困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那么今天,我就从四个方面来回顾一下中国反贫困的成就和经验。 一、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反贫困成就斐然 1978 年以前数亿中国人还在为温饱问题发愁,如今,经过改革开放 40 年的发展,中国有 7 亿多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全面小康打下了基础。曾经,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现在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率先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2、。我们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 按照现行标准计算,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从 1978 年的 7.7 亿人下降到 2017 年的 3046 万人,减贫 7 亿多人,贫困发生率从 30.7%下降到 3.1%。到 2020 年,我们 还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第二,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并且,随着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调高,人均消费支出也呈现了加快增长的势头。 第三,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
3、善。 过去,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尤其是交通不畅,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现在,这一情况有了很大改善。比如,贵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较为贫困的地区,交通建设滞后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知道,贵州山 地居多,在这样一个地方修路就要打隧道、架高桥,难度大不说,成本还非常高,相当于平原地区的 5-10 倍。但现在,我们克服了这些困难,把贵州建设成为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此外,贫困地区通电、通电话、能接收电视节目的行政村的比例均提高到 98%以上。可见,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第四,
4、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文盲、半文盲率持续下降,劳动力素质明显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 得到巨大改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贫困地区社会保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在基础教育方面,我们来和印度做一个比较。现在,印度的年轻人比中国要多,劳动力成本也比中国要低,但很多发达国家仍选择到中国投资办厂,为什么 ?核心就是劳动力素质。印度的基础教育做得不是很好,文盲率、半文盲率很高。而中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免除学生学杂费,有的地方还推行高中免费教育。也就是说,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无论
5、贫穷与否,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免费的小学、 初中甚至高中教育。这使得我国劳动力素质大幅提升,也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除了劳动力素质,还有中国人的吃苦耐劳精神,这二者相结合使中国劳动力质量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社会保障方面,国家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政府资助、集体扶持和个人缴费,使农民能看得起病,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中国扶贫开发规模之广、难度之大,绝无仅有 ;而取得的成果之巨,也足以载入人类发展史册。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比例,从 1990 年的 60%以上,下降到 2014 年的 4.2%,现在又下降 至更低。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 70%,全世
6、界每 10 人脱贫,就有 7 个来自中国。中国 40 年来的发展之路,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了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而中国的扶贫之路,同样为人类反贫困积累下中国经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曾说,中国将她的人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贫困中脱离了出来,我们呼吁各国分享中国的减贫经验。 对于中国来说,扶贫不仅是小规模的、社会化的生活救济,而是成建制、有计划、有组织的国家行动。犹记汶川地震后,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了高效的灾后重建。如果说这是“急诊”,那 么久久为功的扶贫工作,则是一种治疗慢性病的“调养”。无论是扶贫资源的动员和调配,还是具体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带有强烈“政府主导”色彩的扶贫模式,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是中国实现快速减贫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