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1,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了解土地利用的发展进程,理解土地可持续利用含义及其意义,目的要求:,掌握土地可持续利用原则,掌握土地利用规划设计程序。,1,2,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3,7.1 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土地利用(概念),是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 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 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是人根据自身的需要,人与土地发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决定土地的功能与作用的过程。,一、土地利用及制约因素,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4,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原始型土地利用阶段 自给型土地利用阶段 商品型土地利用阶段 可持续
2、土地利用阶段,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5,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6,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利用),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指人类为了从土地中获取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对土地实行周期性和永久性的干预。(Vink 1975),指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人与土地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决定土地的功能与作用的过程,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7,决定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方 式和结构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8,二、土地利用系统的概念和类型,土地利用系统(
3、Land use system):是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的土地利用单元所构成的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发展的一种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物生产系统,具有自己的边界、结构和功能(图)。,7.1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9,农业土地利用系统概念模型,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10,土地利用系统的分类的依据,根据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多少,可以为集约土地利用系统和粗放土地利用系统。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城镇土地利用系统等。考虑作物和植种制度,可分为复合土地利用系统和混合土地利用系统。,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11,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12,土地
4、可持续利用的更高层次的目标,不同的农作系统与其他非生产性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的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土地利用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 社会经济系统,共同构成,区域社会经济系统或区域景观生态系统,区域,分为,区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13,三、土地利用系统分析方法,是把研究对象土地利用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收集系统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与系统结构、功能相关的模型,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综合,解释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现象,对系统的行为和发展作出评价和预测,并对系统作出调控。,系统分析,7.1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14,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过程,(1)确
5、定系统边界;时空范围,流动的人、物质与资金 (2)确定系统目标;利用方式与指标体系 (3)进行土地评价;自然适宜性、生产潜力、经济评价 (4)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可行性、资源环境可行性、组织体制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等; (5)输入输出模型分析; (6)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分:加入约束条件优化模型 (7)报告或决策; (8)反馈修正。,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15,土地利用系统分析一般流程,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16,7.2 可持续土地利用理论,1、持续土地利用(Sustainable land use),即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需求 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
6、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 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内涵,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17,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技术、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利用合理,土地资源本身的功能能够得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包括,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18,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主要指土地资源必须以一定的种类和面积存在于特定的区域,才能保障发展的需要。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稳定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能力是其根
7、本目标。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正相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19,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五大支柱), 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原则); 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原则); 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原则); 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原则); 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原则),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0,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式,边缘经济发展模式 土地资源限制极端模式 土地资源服从经济模式 经济服从土地资源模式 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1,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
8、展,关系模式,平衡点,极端形式,过渡状态,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2,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3,包括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具体可表述为通过技术与行政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土地资源充分改善资源本身的质量特性,故持续土地利用是一个由行政管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区域综合生态系统工程,一、持续土地利用,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4,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5,即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提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二、持续土地
9、利用评价,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6,可持续评价的关键: 考虑土地利用在将来的发展变化趋势。 可持续评价的特点: (1)更加注意对土地利用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评价; (2)对各种因素的变化趋势要选择或确定判断标准,并以此反映将来的变化形式及其对可持续性的影响。,二、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7,FAO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提出的步骤: 确定评价目标; 分析土地自身因素的可持续性; 分析生物因素的可持续性; 分析经济因素的可持续性; 分析社会因素的可持续性; 环境效应评价; 综合上面的分析,判断持续性;,结论:若是持续性的,判断可能保持持续性的年份
10、;反之,则提出改进的办法。,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8,FAO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提出的步骤:“指示因素-标准-临界值”,指示因素(indicators):指测量反应环境状况或条件的有关土地或环境因素 判断标准(criteria):决定对环境条件进行判断的标准与尺度 临界值(Thresholds):表明某一因素超过一定的水平时,系统就会出现很大的变化,此时会出现突变,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9,通过“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PSR框架,对土地持续利用能力进行评判。压力: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压力引起质量变化;状态:土地资源的状态描述
11、(地表覆盖,地下水,水土流失)响应:社会对土地资源变化的对策调整(法律、政策等),土地质量指标计划(FAO et al.,1998),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30,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31,三、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在土地利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1)问题辨识阶段; (2)方案制定阶段; (3)方案实施阶段,“压力-状态-响应-修正”,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32,一、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与类型 土地利用规划 的概念 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全面安排和布局。,7.3 土地利用规
12、划与设计,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33,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是土地利用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措施几点共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符合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空间上/时间上土地资源分配土地利用的安排,7.3 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34,土地利用规划分为三种类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35,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由国家和政府在整个行政辖区内制定的宏观的和长远的规划。内容包括: A、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B、土地需求量预测和土地适宜性评价; C、确定各部门用地规模; D、提出各种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目标和方向; E、土地利用分
13、区; F、确定骨干工程规划与布局; G、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3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1)对土地利用实行政府干预和控制 包括控制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分区、农用地生态过 程、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 (2)对土地利用矛盾的协调 协调人地矛盾、部门之间的矛盾、地区之间的矛盾。 (3)组织土地利用 (4)监督土地利用,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3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 (2)系统分析原则 (3)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4)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最优原则,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3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1)准备阶段 (2)
14、调查研究分析阶段 (3)编制规划阶段 (4)规划审批和实施阶段,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39,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它是针对土地利用的某一方面而进 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如城镇规划、 土地开发规划等,是对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40,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特点,任务,类型,(1)针对性;(2)局部性;(3)具体性;(4)选择性。,改善和保护土地的生态系统,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产能力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包括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保护规划、单项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41,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42,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
15、续利用,43,四、土地利用内部规划(设计),或称土地景观生态设计。是在总体规划控制下,具体地进行各种用地的内部组织和设计,是微观的土地利用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继续和延伸。,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44,土地利用内部规划,耕 地 内 部 规 划,果 园 内 部 规 划,林 地 内 部 规 划,牧 草 地 内 部 规 划,渔 业 用 地 内 部 规 划,居 民 点 规 划,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45,五、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根据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在分析其土地利用的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适合该区域的土地生态改良措施与土地利用方案。,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46,可持续
16、土地利用模式设计,相当于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47,7.4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预警,一、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 它是在已经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来的土地类型的变化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属、行政界线等变化情况进行调查(或变更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行为。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手段、技术程序以及监测分析,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48,监测内容,(1)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 (2)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情况; (3)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情况; (4)基本农田保护区状况; (5)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监测。,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49,监测分析,(1
17、)地类变更分析; (2)权属变更分析 (3)耕地变化动态分析 (4)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LUCC研究(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 :其目标是提高对全球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动态过程的认识,并提高预测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能力。,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50,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LUCC ),进入20世纪90年代,LUCC问题作为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1996年在荷兰举行的有关LUCC的国际会议,明确提出了关于LUCC的5个框架问题和3个研究焦点。,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51,LUCC的5个框架问题:,过
18、去的300年中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是如何改变土地覆盖的?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理单元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人文因素是什么?在今后50一100年中土地利用将如何影响土地覆盖?直接的人文和生物自然过程是如何影响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承载力的?气候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变化怎样影响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反之又如何?,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52,LUCC的3个焦点问题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典型对比分析研究;土地覆盖动态直接观察和诊断模型;区域的与全球的模式综合评价框架,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53,LUCC对土地因素的影响,1、LUCC对区域气候及大气质量的影响2、LUCC对水量和水质的影响3、LUCC对土
19、壤性状和肥力的影响4、LUCC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54,三、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用一定的标准方法,以一定时间间隔,测量土地的微观特性,以观测和分析在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土壤和环境特性变化趋势的行为。,定义,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55,监测内容,(1)土壤特性的变化情况(pH、养分含量、结构、污染等); (2)气候特性的变化(光照、气温、降水等); (3)环境及环境污染的变化(大气组成、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56,(1)选择基准点; (2)建立本底或参照数据库; (3)定期在基准点进行观测,或采样分析。 监测结果在持续土地利用评价中的应用 生产力和生产稳定性方面:包括土壤综合肥力水平变化,土壤污染状况、灌溉水水质变化等。,监测方法,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57,思考题:,简述持续土地利用的5大基本原则及具体含义。论述持续土地利用思想对当前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指导意义。试述持续土地利用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区别与联系。,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58,End!,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