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财务报表分析蓝田股份案例 一、 蓝田年财务分析 (一) 静态分析 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 ) 流动比率 = - = 0.77(流动比率 )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蓝田股份的流动比率小于 1,意味着其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弱。 4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 -236,384,086.72(存货净额) 速动比率 = - = 0.35 (速动比率 )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蓝田股份的速动比率只有 0.35,这意味着,扣除存货后,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只能偿还 35的到期流动
2、负债。 净营运资金 =433,106,703.98( 流动资产合计 )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 127,606,680.11(净营运资金) 蓝田股份 2000 年净营运资金是负数,有 1.3 亿元的净营运资金缺口。这意味着蓝田股份将不能按 时偿还 12.7 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 2001 年中期主要财务指标 2001 年中期 2000 年中期 2001 年中期 /2000 年中期 净利润 (万元 ) 16861.20 18616.38 90.60% 每股收益 (元 ) 0.378 0.417 90.70% 净资产收益率 (%) 7.661 9.60 79.80% 扣除
3、非经常性损益后 的每股收益 (元 ) 0.416 0.414 100.48% 2001.6.30 2000.12.31 期末 /期初 每股净资产 (元 ) 4.934 4.557 108.30% 蓝田的历年报表显示,公司的经营业绩十分良好,资产回报率名列上市公司前矛。最近三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0 82 元、 1 15 元和 0 97 元,净资产收益率高达 28 9、 29 3、 19 8。 20012 年中报业绩虽有较大下降,但每股收益仍达 0 378 元,净资产收益率为 7 661,资产回报率指标不仅远高于农业类公司平均水平,而且远高于其它各行业优秀公司,如通信设备行业的中兴通讯( 5.42
4、%),房地产行业的深万科( 5.59%),高科技行业的清华同方( 5.27%)。 (二)动态分析 资产结 构趋势分析 蓝田股份 1997 年至 2000 年资产逐年上升主要由于固定资产逐年上升,流动资产逐年下降,到2000 年资产主要由固定资产构成。 短期债务偿还能力趋势分析 蓝田股份 1997 至 2000 年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趋势图显示,蓝田股份 1997 年至 2000 年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逐年下降,到 2000 年二者均小于 1。这说明蓝田股份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补充固定资产投资占用资金的能力越来越弱,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越来越弱。 组合趋势分析 蓝田股份 1997 年至 2
5、000 年主营业务收入、经 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和固定资产逐年同步上升,其中,固定资产增长超过主营业务收入;应收帐款逐年下降。 二、蓝天股份财务状况的具体分析 根据以上趋势分析,我们寻找到判断蓝田股份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真实程度的重要线索如下: 第一、 蓝田股份 1998 年至 2000 年流动资产逐年下降,其中,应收帐款和“其他流动资产”项目逐年下降,到 2000 年流动资产主要由存货和货币资金构成。 第二、 蓝田股份 1997 年至 2000 年资产逐年上升主要由于固定资产逐年上升,流动资产逐年下降,到 2000 年资产主要由固定资产构成。 第三、 蓝田股份
6、1997 年至 2000 年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逐年下降,到 2000 年二者均小于 1。这说明蓝田股份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补充固定资产投资占用资金的能力越来越弱,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越来越弱。 第四、 蓝田股份 1997 年至 2000 年主营业务收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和固定资产逐年同步上升,其中,固定资产增长超过主营业务收入;应收帐款逐年下降。这说明蓝田股份的“钱货两清”的交易越来越多,赊销越来越少。 第五、 固定资产增长速度几乎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 金流量净额”增长速度同步。这说明蓝田股份将绝大部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转变为固定资产。 第六、 蓝田股份流动资产持续下
7、降,应收帐款大幅度下降,而存货 1997 和 1998 年大幅度上升3 后,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存货占流动资产比例逐年直线上升,存货占资产比例 1998 年以后保持在10 15之间。 根据趋势分析发现的线索,我们可以发现蓝田股份的主营业务收入中可以证实销售收入的应收帐款越来越少,无法查询交易凭证的现金收入越来越多。蓝田股份的主营业务收入越来越多地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转化为如“ 渔塘升级改造”等固定资产。第三部分 同业比较蓝田股份两项主营业务 农副水产品业务和饮料业务的行业分类分别是“ A07 渔业”或“ A0705 淡水渔业”和“ C0 食品、饮料”或“ C05 饮料制造业”或“
8、C0510 软饮料制造业”。“ A07 渔业”同业企业比较对象为武昌鱼、洞庭水殖、华龙集团、中水渔业。 二、 资产规模扩张和公司业绩的情况及疑点 (一)资产规模扩张和公司业绩的情况 蓝田股份 (600709)于 1996 年发行上市,从公布的财务报告来看,该公司上市后一直保持着优异的经营业绩: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 2.66 亿元 发展到 2000 年末的 28.38 亿元,增长了近 10 倍;上市后净资产收益率始终维持在极高的水平, 最近三年更是高达 28.9%、 29.3%、 19.8%,每股收益分别为0.82 元、 1.15 元和 0.97 元,位于上市公司的最前列。 (二)资产规模扩张和
9、公司业绩的疑点及具体分析 作为一家传统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确实出乎一般人的想象。笔者依据蓝田股份上市后历年的财务报告 (截止 2000 年报 )以及相关公开信息对该企业的财务作了客观分析,发现其中一些问题可能还需要公司方面作出进一步说明。 历年财务 报告显示,该公司资产规模这几年扩张过快,其增长与业务的扩张不成比例,这反映在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近三年内下降较快,分别为 0.96、 0.79 和 0.65。 具体地从资产构成来看,蓝田股份上市后的流动资产规模基本在一定区间内变动,而固定资产(包括在建工程 )的增长速度却要远远高于流动资产,公司每年都有巨资用于工程建设。至 2
10、000 年底,蓝田的固定资产已达 21.69 亿,占总资产的 76.4%,可以说公司经营收入和其他资金来源大部分都转化为了固定资产。 企业固定资产的形成是经营收入的转化或者是资金支出的资本化 (即将当 期的费用支出计为资产的增加,而通过折旧的形式分摊到以后各期,如果计入在建工程,甚至连折旧都不必提 ),因而固定资产计价的不实会虚增企业经营收入或低估当期费用,从两方面都能起到增加当期利润的作用。而蓝田股份固定资产扩张过快,其可靠与否无疑决定了前几个年度利润的质量。 4 具体分析公司历年报表内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累积折旧等项目,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在建工程工期拖延,支出超预算 比如公司自募
11、资金项目 莲花酒店二期工程, 1996 年就开始施工一直到 2000 年末尚未完工,至今仍挂在在建工程项目上。又 如洪湖菜篮子二期工程,原预算 2 亿,但截止到 2000 年末,公司已累积在此项目上投入 4.17 亿 (包括该工程的细分项目 ),超支 100%。对于这些异常,公司还未作出合理解释。 2工程及固定资产项目分类混淆 公司对工程项目的分界较为模糊,经常在费用支出的归属上混淆, 1999、 2000 年报内多次出现调整在建工程、累计折旧项目帐面金额的现象。 3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过长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延长,会降低每年应摊的折旧费用,从而提高早期年度的利润。根据蓝田 2000年报信息,该公司
12、以前年度制定的折旧年限过长, 2000 年依据农业企业财务制度,大幅度缩短了一些固定资产的年限,增提了巨额折旧,致使当期利润比原折旧政策下估算的利润减少 4800 万元。值得指出的是农业企业财务制度 1993 年就开始实行,为何公司当初不依照执行?以往年度折旧年限过长对这些期间的利润产生多大影响,公司年度报告也未作说明。 总的来看,农业企业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较多涉及对自然环境的治理改造,具有较大的外部性,一些权益的归属以及费用金额很难明确界定,给资产计量和评估带来困难,一些费用性支出是否可以计入固定资产也没有明确标准。由于农业行业的特殊 性,上市公司除依照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外,还应参照一些行业
13、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但这些制度过于笼统,而且大多于 1992、 1993 年制定并实施,是否能够适应当前上市公司大资本、高产业化程度的运作还存在疑问。这一问题也反映在长期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等其他资产项目中,比如蓝田股份将数额巨大的湖面开发费、种植基地开发费用计入长期待摊费用,这些具有行业特殊性的费用资本化应该加以说明。 三、 公司收入的的情况及疑点 (一)公司收入的的情况 2000 年 3 月份,蓝田股份总经理瞿兆玉曾公开说:洪湖有 100 万亩水面可以开发,蓝田股份现 在只开发了 30 万亩,而高产值的特种养殖鱼塘面积只有 1 万亩,这种精养鱼塘每亩产值可达 3 万元,是粗放经营的 10 倍
14、,开发潜力还大着哩。 (二)公司收入得疑点及具体分析 看到这,很多人就会被吓了一跳。 2000 年上市的武昌鱼股份有限公司,他们养的武昌鱼的精养鱼塘一亩也就 2000 来块钱,而武昌鱼的招股说明书也显示,拥有 6.5 万亩鱼塘的武昌鱼,其养殖收5 入每年只有五六千万元,单亩产值不足 1000 元,不到洪湖“粗放经营”的 1/3,更不消说和蓝田的“精养鱼塘”比了。同在江汉平原的鱼米之乡,武昌鱼也不是很便宜的鱼,为什么 会有这么大的反差? 按立体养殖的说法算,从 13 块钱一斤的桂鱼到三四块钱一斤 (均指市场零售价 )的草鱼、鲢鱼、鲫鱼等分层养起,最后鱼的平均产值不会超过 15 元 /公斤,而正常
15、来讲,给一级鱼贩子的价格至少要低到市场价的一半左右。这样算下来,各种鱼的平均批发价绝不会超过 10 元钱 /公斤。 (武昌鱼在预测其高密度流水养殖项目时的鱼价是 9 元 /公斤 ),按这种算法,“每亩 3 万元”意味着蓝田的一亩水面最少要产 3000-4000 公斤鱼,就是说,不到一米多深的水塘里,每平方米水面下要有 50-60 公斤鱼在游动。这么大的密度,不说别的, 光是氧气供应就是大问题,恐怕只有在实验室里才做得到。 另外,渔业的季节性很强,上半年喂饲的资金投入很大,产出却很少,此时的资金周转速度较慢,而下半年现金回笼情况较好。 (见武昌鱼招股风险提示 )然而,我注意到蓝田股份的中报和年报
16、好像从没有反映出这种季节性因素,对此我也十分不解。 再说蓝田的那两种饮料,论名气不比露露、椰岛等饮料小 (有电视广告为证 ),看销售收入也差不太多,可是你向周围的人打听一下,在这三款饮料中,有多少比例人会经常选择野莲汁、野藕汁?问题来了,一年上亿罐饮料都被谁喝掉了?几个亿的销售是如何实现 的? 四、 公司业绩的情况及疑点 (一)公司利润的情况 蓝田股份于 1996 年发行上市,从公布的财务报告来看,该公司上市后一直保持着优异的经营业绩:上市后净资产收益率始终维持在极高的水平,最近三年更是高达 28.9%、 29.3%、 19.8%,每股收益分别为 0.82 元、 1.15 元和 0.97 元,
17、位于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前列,这对于一家经营传统农业的公司无疑是超乎寻常的。 (二)公司利润的疑点及具体分析 1.应收帐款怎么会如此之少? 公司 2000 年销售收入 18.4 亿元,而应收帐款仅 857.2 万元。 2001 年中期这一状 况也未改变:销售收入 8.2 亿元,应收帐款 3159 万元。在现代信用经济条件下,无法想象,一家现代企业数额如此巨大的销售,都是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完成的?其水产品销售,不可能是直接与每一个消费者进行交易,必然需要代理商进行代理,因此水产品销售全部“以现金交易结算”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而销售收入达 5 亿元之巨的野藕汁、野莲汁等饮料,不可
18、能也是以现金交易结算的吧? 2.融资行为为何与现金流表现不符? 6 2001 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加大了对银行资金的依赖程度,流动资金借款增加了 1.93 亿元,增加幅度达 200%。这与其良好的现金流表现不太相符。按照公司优秀的现金流表现,自有资金是充足的,况且其帐上尚有 11.4 亿元的未分配利润,又何以会这样依赖于银行借贷? 2000 年该公司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量 7.86 亿元,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则为 -7.15 亿元 (绝大部分是固定资产投入 ),这两个数字极为相近,这是巧合吗? 3.产品毛利率怎么会如此之高? 2000 年年报以及 2001 中报显示,蓝田股份水产品的毛利率
19、约为 32%,饮料的毛利率达 46%左右 (身处同行的深深宝的毛利率约 20%,驰名品牌承德露露毛利 率不足 30%)。从公司销售的产品结构来看,以农产品为基础的相关产品,都应是低附加值商品,一般情况下,这种产品结构的企业,除非是基于以下几种情况才会有如此高的毛利率:( 1)产品市场被公司绝对垄断,产品价格由公司完全控制;( 2)产品具有超常低成本的优势。从实际情况看,以公司现有的行业属性、市场环境、产品技术含量等方面进行评估,达到这样高的赢利水平的可能性有多大? 4.巨额广告费用支出哪里去了? 公司 2000 年的野藕汁、野莲汁等饮料的销售收入达到 5 亿多元,而其中仅 3590 万元是通过
20、集团公司遍布于全国的销售 网点销售的,仅占股份公司销售量的 1.9%, 2001 年中报显示的情况也基本如此。而野藕汁、野莲汁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巨额广告费用应该是由“中国蓝田总公司”投放的,因为在股份公司的报表中找不到巨额的广告费用支出。这里是否存在着虚增股份公司利润的嫌疑? 5.职工每月收入仅 100 多元? 从现金流量表“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栏中看出, 2000 年度该公司职工工资支出为 2256 万元,以 13000 个职工计,人均每月收入仅 144.5 元, 2001 年上半年人均收入为 185 元。如此低廉的收入水平,对于员工 30 以上为 大专水平的蓝田股份职工,对于历
21、年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股份而言,合于情理吗? 年报显示, 2000 年利润总额 5 亿元。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肖星博士的分析,蓝田股份的利润事实上主要来源于洪湖水产公司。 在蓝田 20 万亩的可开发水面中,从生产者的角度分析利润构成,洪湖水产的利润来源有两块:一是承包给当地农户自由养殖的约 1 万亩水面,另一个是由公司职工经营的 19 万亩水面 (不包括正在开发的 3 期工程的 10 万亩水面 )。在自己职工经营的 19 万亩中又有约 2 万亩是用来搞生态旅游的,由一个生态旅游公司管理 (包括对承包的一部分进行管理 )。蓝田股份 2000 年年报以及 2001 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水产品的毛利
22、率约为 32%,饮料的毛利率达 46%左右。显然,其超额利润来自于生态旅游和承包这两部分以外的特种养殖和饮料业务。 7 据记者掌握的资料,生态旅游公司 2000 年的收入占水产公司当年总收入的 1 6 强。今年,客流量在增加近一倍的情况下,日客流量达到 1000 人,现金收入 18 万左右。也就是说,旅游公司在不考虑淡旺季的情况下,去年的收入应是 3500 万元。承包给农户的 1 万亩水面,去年农户每亩每年交给蓝田 320 元,除去固定资产以外的成本,蓝田每亩收益为 200 元左右,总收入为 200 万。这样计算,水产公司的总收入应是 2.5 亿,而不是报表所称的 5 个亿。 如果考虑固定资产
23、的投入,包括庞大的围湖造堰工程,巨大的生态旅游的宾馆、景点等的基础建设,按照惯例,旅游景点至少要在五年以后才能开始赢利,即使从 96 年建设生态旅游开发的 2 万亩水面算起,至今,旅游业务刚过盈亏平衡点,是没有任何利润率可言的。那么,另外 2.5 亿元从何而来? 五、 公司造假 据中国证监会 1999 年 10 月公布的查处结果,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 无形资产 1100 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 1995 年 12 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 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 8370 万股改为 6696 万股,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
24、数额作相应缩减,隐瞒内部职工股在 1995 年 11 月 6 日至 1996 年 5 月 2 日在沈阳产权交易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事宜。 问题还远不止于欺诈上市留下的阴影,蓝田股份直到 2001 年中期的业绩仍难以让投资者信服。首先,业绩有控股股东操纵之嫌。蓝田股份虽声称公司已与控股股东做到“三分开”,但其“三分开”是真是假难辨。蓝田股份的经营活动与中国蓝 田总公司关系密切,该公司董事、原董事长兼总经理瞿兆玉,同时任中国蓝田总公司法定代表人。中国蓝田总公司是蓝田股份第一大股东湖北洪湖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的控股股东,两者间实际属“爷孙”关系。中国蓝田总公司作为蓝田股份的代销商,其代销数额虽不可观,
25、但作用却惊人。据中报显示, 2001 年上半年,中国蓝田总公司代销 759.47 万元商品,占当期蓝田股份销货的 0.93%。而蓝田股份生产的野藕汁、野莲汁、红心鸭蛋等产品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间的广告,及公交车、路牌等广告均由中国蓝田总公司支付费用,且公司也没有承诺在未来 支付该广告费用。蓝田股份的广告费如此开支,让头脑清醒的投资者疑窦丛生。问题在于两点:其一,高额广告费由中国蓝田总公司义务代付,蓝田股份的营业费用失真,净利润含大量水分。其二,中国蓝田总公司又有多大的能力继续负担这笔巨额费用而不需要任何回报?蓝田股份未来的业绩可能面临“缩水”。 其次,鱼塘里的业绩神话能维持多久。蓝田股
26、份上市后的业绩增长令人惊叹,该公司 1995 年净利润 2743.72 万元, 1996 年上市当年翻番实现 5927 万元, 1997 年至 1999 年三年分别为 14261.87 万8 元、 36472.34 万元和 54302.77 万元。蓝田股份的业绩增长就似“放卫星”,几乎年年实现翻番增长,直到 2000 年后才出现萎缩,降至 43162.86 万元。蓝田股份的业绩主要来自“神奇”的鱼塘效益,原总经理瞿兆玉曾在去年 3 月称,几年来产品始终处于不愁销的状态。瞿兆玉继而介绍,洪湖有 100万亩水面可以开发,蓝田股份现在只开发了 30 万亩,而高产值的特种养殖鱼塘面积只有 1 万亩,这
27、种精养鱼塘每亩产值可达 3 万元,是粗放经营的 10 倍。据有关报道称,蓝田股份在精养鱼塘推行高密度鱼鸭配套养殖技术,每亩平均产成鱼由 350 公斤提高到 1000 公斤,加上养鸭 收入,每亩平均收入由 1400 元提高到近万元,养殖成本降低 20%。另外,蓝田股份在洪湖饲养的红心野鸭蛋供不应求,实现原料自给后,每枚可增加毛利 0.3 元。而同样是在湖北养鱼,去年上市的武昌鱼在招股说明书中称,公司 6.5 万亩鱼塘的武昌鱼,养殖收入每年五六千万元,单亩产值不足 1000 元。蓝田股份创造了武昌鱼 30 倍的鱼塘养殖业绩,其奇迹有多少可信度?如今已越来越遭怀疑。 再次,应收账款之迷解释离奇。蓝田
28、股份去年主营业务收入 18.4 亿元,而应收账款仅 857 万元。公司方面称,由于公司基地地处洪湖市瞿家湾镇,占公司产品 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当地银行没有开通全国联行业务,客户办理银行电汇或银行汇票结算货款业务,必须绕道 70 公里去洪湖市区办理,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造成应收账款数额极小。蓝田股份的这一解释引出新的疑问,该公司似乎在上市公司中又创一项奇迹,即近18 亿多主营业务收入主要靠现金交易完成。稍懂财会知识的人士,势必对蓝田股份“钱货两清”方式结算下的销售收入确认产生怀疑。另外,蓝田股份去年野藕汁、野莲汁等饮料销售收入达 5.29
29、 亿元,难道饮料销售是因市场供不应求而未出现 应收账款吗? 第四,关联方其他应付款数额巨大。与其他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占用资金,导致上市公司其他应收款数额巨大相反,蓝田股份倒是占用了中国蓝田总公司等关联方巨额资金。 2001 年中报显示,关联方其他应付款余额 2.22 亿元。其中,向湖北洪湖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借款 2884.4 万元,其余均向中国蓝田总公司及其子公司借款,仅中国蓝田总公司直接借款达 1.93 亿元。如同代付广告费一样,中国蓝田总公司就似在为蓝田股份尽某种义务,就连 1999 年因上市造假被处以的行政罚款 100万元,也是由中国蓝田总公司代为垫付。一家年盈 利近五亿元、未分配利润
30、多达 10 亿元的上市公司,如此资金运用捉襟见肘简直让人难以理解。 六、蓝田造假,假在何处? 蓝田年报发布于月日,补充公告刊登于月日,一般性的技术差错隔几天就出来“打补丁”了,而蓝田的补充公告相隔一个来月,可见决非小事。 该补充公告主要是就母公司报表中的“其他应收款”科目作补充披露。原来,母公司账下其他应收款高达 16.44 亿元,占其净资产 21.78 亿元的比重达 75.48,这么大一笔巨款借给谁了呢?读9 了补充公告,我们才知道, 16.44 亿元其他应收款中,全资子公司蓝田水产 开发公司一家就达 16.275亿元,这 16 亿多的欠款,主要包括两块:、水产公司年到年五年内创造的利润共亿
31、元,这些利润均“转作内部往来处理”,借回给水产公司;、母公司借给水产公司流动资金亿元。 蓝田股份自年月上市以来,母公司主业年年亏损,、年几乎每年翻番的利润主要来自水产公司,这年公司累计实现利润亿元,而来自水产公司的就达亿元,比例为;年和年中期蓝田股份利润分别为 万元和万元,其中母公司的投资收益(主要为水产公司利润上交)为万元和万元,比例更高达和。年蓝田股份上市时对水产公司的投资仅万元,到年年报投资已增至亿元,而当年其贡献的利润就达亿元,投资回报率高达。 由于蓝田股份从不披露水产公司报表,人们对水产公司怎么会有这么高的利润一直心存疑虑。这一则并不起眼的补充公告,终于让人们明白了,原来水产公司的高
32、利润一上交母公司,做完报表后旋即“借”了回去,年以来累计“ 创利”亿多元,借出去的“其他应收款”也是亿多元。有意思的是,对水产公司历年实现的利润,均作“内部往来处理”的决定,据补充公告说,董事会曾于年元月、年月和年元月分别作出过决议,蓝田股份却均未披露。这亿多“利润”的一来一回又说明了什么?相信明眼人已经有所领悟。 也许是年年报被要求补充披露,到年中报,有关水产公司的主要指标作了重大调整。水产公司欠母公司的其他应收款从亿元降为亿元;母公司对水产公司的长期投资则由亿元增至 亿元,公司解释说,主要是原来将亿多利润作为借给水产公司的欠款,现在改为投资了。亿多元投资上半年上交母公司投资收益亿元,回报率
33、近(比上文提及的全年的回报率低得多了,由此我们领教了财务科目稍作调整便会出现多大变化的财务游戏),当然,这亿元投资收益,也没有像前几年那样立即“借出”,而是继续作为水产公司的追加投资。但是,不管是借款也好,还是追加投资也好,总之一句话,水产公司的高额利润始终留在水产公司,并没有进入蓝田股份的银行账户。这同天津广夏的“高额利润”并没有进入银广夏户头 ,又何其相似乃尔! 蓝田股份上市以来始终以绩优示人,而且现金流也相当不错。例如,年和年中期净利润为亿元和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为亿元和亿元。多年来人们总是以为,利润可以包装,可现金流不能包装,这正是市场对蓝田业绩一直有怀疑,可一直拿不出足够依
34、据的理由之所在。可是,现金流这么好的一家公司,上市以来仅10 年派过一次息,为派,亿股共需流出现金近万元,然而,中报显示,在应付股利栏下仍有余万元,也就是说仅仅是流通股东的红 利付出去了,非流通股大股东都还欠着;另外,公司还欠应交税金多万元,其他应付款亿元。现金流那么好却到处欠款,这一现金流到底是否真实? 在历次年报、中报中,公司总是提及其产品由中国蓝田总公司代销,可每年的代销额不过几千万元,而公司近两年销售收入却达亿元之多,各地市场却又很少见到蓝田牌野藕汁、野莲汁、野鸭蛋等产品,要知道这一类价格并不高的农副产品,真要销售亿元,市场上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啊。 值得注意的是,负责给蓝田审计的一直是原
35、沈阳、现华伦会计师事务所的两位会计师,出具的始终是无 保留意见的标准报告,包括当初的伪造银行存单和土地证上市,招股书和上市公告都是他二人审计,而且蓝田从沈阳迁址到湖北,同两位会计师的友谊一直牢不可破。 七、股权之谜 记者调查获得的资料显示: 1998 年 1 月 9 日,由瞿兆玉签字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递交了“企业申请变更登记注册书”,主要变更的地方有两处,企业法人名称由“中国农业物质供销总公司”变革为“中国蓝田总公司”,法定代表人由“张仲铭”申请变更为“瞿兆玉”。不久中国蓝田问世,中国蓝田总公司出现后的一大怪事是,从诞生那天起与蓝田股份的关系就很微妙。在双方的关联交易中 ,蓝田股份似乎总在占
36、便宜。蓝田股份上亿元的广告费都由中国蓝田支付,就连蓝田股份因为上市造假的行政罚款,也是由中国蓝田垫付的,无私奉献精神似乎发扬到家了。 财经记者康伟平指出,“他说这两个公司就像我的两个儿子,我不能看着一个儿子有饭吃,另一个儿子没饭吃”言下之意,资金在里面的流动是非常正常的。康伟平说显然是不正常,而且这里面很蹊跷。“为什么它们共有一个法人,而股权上没有一点联系,而同时经济上的联系如此紧密。” 从已经判决的案件看,蓝田公司一律败诉。记者注意到:这 11 案件的被告是中国蓝田总公司、洪湖 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湖北江湖生态农业股份公司,涉及的案由都是借款和担保。那这三家公司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据记
37、者调查: ST 生态,也就是蓝田股份的第一大股东是洪湖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它占 ST 生态总股本的 35%。而洪湖蓝田的控股股东是中国蓝田总公司,因此 ST生态是中国蓝田的孙公司。记者发现在 2001 年年报中,第一次公布了洪湖蓝田的股本情况,原来瞿兆玉个人是洪湖蓝田的第一大股东,出资 1300 万元,持股比例是 79%。这就不难理解瞿兆玉为什么说中国蓝田和蓝田股份是他的两个儿子了,不难理解中国蓝田为什么要“无私奉 献”了。其实对于瞿兆玉来说,这两个公司就象他的两个口袋,资金移动就象是“左口袋到右口袋”。而圈钱是瞿兆玉控制蓝田系公司的主要目的。整个蓝田系公司欠银行的资金超出 20 亿元。而蓝田公司已经是空壳,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