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36KB ,
资源ID:281978      下载积分:6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819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流体抛光技术研究【文献综述】.doc)为本站会员(文初)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流体抛光技术研究【文献综述】.doc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流体抛光技术研究 精密零件制造中的最终精加工是一种劳动强度大而不易控制的过程,它在全部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有时可高达 15%。 磨料流加工技术是一种能够保证精度、效率、经济的自动化光整加工方法,是解决精密零件最终精加工的一种有效方法 1。 它是以一定的压力强迫含磨料的粘弹性物质 (半流动状态的蠕变体或粘弹性体,称其为柔性磨料或粘弹性磨料 )通过被加工表面,利用其中磨粒的刮削作用去除工件表面微观不平材料而达到对工件表面光整加工的目的。 磨料流加工是 20 世纪 60 年代由美国 两公司独立发展起来的,最初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复杂几何形状合金工件的去毛刺

2、加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在宇航、导弹、电子、计算机等精密机械零件的工艺性能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以前用手工、机械、化学等方法对零件表面进行抛光、倒角、去毛刺均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对零件内小孔径、相互交叉的孔径及边棱进行抛光、倒角、去毛刺更是无能为力;而磨料流加工技术由于具有对零件隐蔽部位的孔、型腔研磨、抛光、倒圆角的作用,又有对外表面各种复杂型面研磨、抛光的能力,因而具有其它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目前,这项技术已应用在宇航和兵器 工业,同时也扩展到了纺织、医疗、缝纫、精密齿轮、轴承、模具制造等其它机械行业。 近年来, Fletcher 等研究了磨料流加工中应用的高分子聚合物的热特性和流变性

3、,认为介质的流变性对磨料流加工的成败具有重要的作用。 Davies 和 Fletcher 研究了几种配料的流变性与其相应的加工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黏度和磨料的比例都会影 响温度和介质通过工件时的压力下降,在磨料流加工过程中温度是影响介质黏度的一 个重要因素。 Williams 和 Rajurkar 的研究表明,介质的黏度和挤压力主要决定着表面的粗糙度和材料 去除率,表面粗糙度精度的改善主要发生在磨料介质的前几个挤压往复 行程中,并提出了估算动态有效切削磨粒数目的方法和每个行程中磨粒磨损量的计算方法。他们还提出了多孔抛光中金属去除分布的实验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发现用磨料流加工一个具有中心孔和

4、四个外围孔的工件时,中心孔的金属去除率比外围孔的金属去除率高 30%。由于目前尚缺乏对传统以及特种加工过的工件表面进行磨料流加工的合理工艺数据, williams 等还开展了对车、铣、磨和电火花加工表面的磨料流加工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加工表面的材料去除和表面粗糙度的改善。研究表明,初 始的表面状况对材料去除量有很大影响,而且能够满足对表面粗糙度改善的要求,特别是磨料流加工可以 大1 大改善所有电火花加工表面的状况,磨料介质的黏度对表面状况的改善影响显著;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磨料流加工表面的研究表明,磨料流加工去除了传统 以及特种加工对工件表面的影响,使表面更加均匀一致;磨料流加工与磨削加工之间有许

5、多的相似之处。 磨料流加工至今尚未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依然缺乏对磨料流加工工艺复杂性的理论认识与理论支持,目前这一工艺只能由工程技术人员主观地人为地进行控制, 而不适于大批量生产 2。 为此, Petri 等利用严格的实验技术,考虑了所有的关键参数,对磨料流加工过程提出了一种可预测的过程建模系统,即神经网络,该系统致力于各种产品和各种材料的磨料流加工过程建模。由于磨料在介质中分布的内在随机性和变量的多样性,磨料流加工工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同时由于人们缺乏对磨料介质性能以及材料去除的复杂性和随机性的认识了解,磨料流加工工艺的建模也是很 复杂的。在国内王纯、杨建明和王沽针对传

6、统的磨料流加工技术在磨料介质流速增大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剪切变稀”现象从而易失效的不足,研究开发出了磨料流振动抛光机床 和相应的加工技术,从而有利于较大幅度提高抛光效率,并提出了磨料流加工流动新的边界条件假设,用简易实验验证了这种假设。汤勇等对磨料流加工存在的壁面滑动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磨料平均速度存在着临界值,在高于平均速度时存在壁面滑动现象,同时壁滑速度随磨料平均速度增加而增大;磨料黏度升高,会使平均速度临界值减小,而壁滑速度增加的程度却增大,存在壁滑是实现磨料流加工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有关磨料流加工的研究工作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磨料流加工工艺及加工机理的实验研究;二是磨料

7、流加工工艺的建模技术与 加工过程的监控研究。 尽管磨料流加工技术已有 5O 余年的研究和应用历史,而且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工作者从 2O 世纪 7O 年代以来就一直在不懈地从事着该项技术的研究工作,但该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基本上还是停留于实验研究方面,或者说仍处于研究和应用的初级阶段,由于其加工过程只能由工程技术人员主观地进行控制,所以目前主要还是适于单件加工生产,很难推广应用于大规模生产。这主要是因为目前还缺乏对磨料流加工过程的综合复杂特性的理论支持。而磨料流加工所用夹具的设计是决定磨料流加工效果甚至是决定磨料流加工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如夹具上磨料流的进出口位置、大小、方向、数量等的设计确定,对

8、于磨料流在工件型腔或夹具型腔内的压力与流速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其加工的质量和效率。这样的一些设计问题目前基本上完全依赖于设计人员个人 的实践经验,其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甚至是否达到最优设计,尚不能在设计阶段做出可靠的分析评价,而只能通过实际加工,根据加工的结果对其结构设计进行可行性评价。实2 际中大多数的设计尤其是复杂的设计很难保证其一次设计的成功率,往往要经过多次的实验与反复修改,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加工生产周期的缩短,而且在无法进行结构设计修改的情况 下容易造成夹具或模具的报废,从而造成很大的浪费,增加生产成本,延误市场竞争的战机。 要深入理解和控制磨料流加工过程,就必须更多地了解金属去除与

9、表面生成的机理、过程模型、加工能力和控制方法,而要做到这些并解决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必须一方面借助于磨料流加工的传统实验研究方法,大量从事于磨料流加工机理和工艺规律 的实验研究和数据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数值计算和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开展磨料流加工虚拟技术的研究,从理论上对磨料流加工的过程进行虚拟仿真,实现虚拟制造。利用磨料流加工虚拟技术可以在设计 阶段实现对磨料流加工夹具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评价以至实现其结构优化设计和磨料流加工过程的优化与监控。 磁流变抛光技术,是利用磁流变抛光液在磁场中的流变性进行抛光 3。 在高强度的梯度磁场中,磁流变抛光液变硬,成为具有粘塑性的 Bingham

10、 介质。当这种介质通过工件与运动盘形成的很小空隙时,对工件表面与之接触的区域产生很大的剪切力,从而使工件表面的材料被去除。和传统光学精密抛光方法相比较,磁流变抛光具有能够获得质量很高的光学表面、易于实现计算机控制,能够得到比较复杂的面形、去除效率高、不会存在刀具磨损、堵塞 现象。 目前已经进行了磁流变抛光光学玻璃的初步研究工作。配置了适合于光学玻璃研抛的磁流变液,测定了不同加工参数对抛光效率、表面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磁流变抛光中工件材料的去除率与抛光盘的转速成正比,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外加磁场强度的增强而增大,工件材料的去除量与抛光时间成正比,符合光学玻璃抛光的 Preston 方程。用原子力

11、显微镜对工件进行检测,抛光后的光学玻璃表面粗糙度可以达到 1nm 左右。同时,还进行了 MRF 应用于微晶玻璃抛光的可行性研究,抛光后的微晶玻璃表面粗糙度达到 0.684 nm。 磁 流变抛光技术的优越性已经逐渐得到行业内的认同。产品表面质量好,加工效率高,可以有效去除亚表面破坏层,抛光强度可以通过磁场强度等多项参数控制。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形成的“小磨头” 对工件表面进行加工,有利于实现非球面光学原件的加工。目前,国内对磁流变抛光机理及其他材料的加工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大尺寸光学元件的加工更是很少涉及。根据我国对磁流变抛光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应着重研究以下 3 个方面: (1)磁流变液基础

12、理论的研究,配置出适合抛光加工的性能优良的磁流变液。 3 (2)磁流变抛光理论模型的建立,实现非 球面光学元件的加工。 (3)设计出性能优良、经济适用的磁流变抛光机床。 磨料水射流是自 19世纪 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和传统加工技术相比,它具有加工时无工具磨损、无热影响,反作用力小、加工柔性高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多种加工行业,用于加工陶瓷、石英、复合材料等多种材料 8 。 磨料水射流抛光技术是在磨料水射流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流体力学、表面技术于一体的一种新型精密加工技术。目前,国内外对于它的研究还比较少,只有少数学者进行了探索性实验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 理想

13、 的磨料水射流抛光加工结果是材料去除量小,表面质量高。若想得到理想的抛光结果,需选用压力低、磨料尺寸小的磨料水射流,即微磨料水射流。但目前微磨料水射流的理论还不成熟,有以下主要问题有待解决: ( 1)微细磨料水射流的形成。普通的磨料水射流形成是利用文杜里效应引射,使磨料进入水射流的,但 Miller 发现,当射流直径小于 300m 时,这种使磨料进入水射流的方式已不能应用。现在对于微磨料水射流混合机理的研究还少见报道。 ( 2)磨料团聚。当磨料颗粒为纳米级时,磨料的表面能很大,在磨料水射流形成过程中,磨料颗粒有团聚趋 势。在磨料水射流精抛光加工时,需要用到纳米级的磨料,而对于磨料水射流中纳米级

14、磨料的分散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 ( 3)微细磨料加工时发生喷嘴堵塞。由于微细磨料水射流喷嘴尺寸较小,在射流开关的过程中,极易堵塞。有的学者利用阀控制磨料进入喷嘴的时间,但同时,阀的快速磨损破坏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 4)因为对磨料水射流抛光技术的研究刚处于起步阶段,从实验到理论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抛光工艺、理论。磨料水射流精抛光加工时,材料去除机理是微观去除机理,各种材料的微观去除机理至今还没有定论。 ( 5)磨料水射流抛光加工(尤 其是精抛光加工时),选用的磨料尺寸很小,而喷嘴尺寸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原因,很难做到很小。这时,由于喷嘴尺寸与磨料尺寸比很大而引起的尺寸效应,其中的规律尚不清楚。 综

15、上所述,可以看出对于磨料水射流抛光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今后应从理论、实验两方面对磨料水射流抛光技术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武利生 ,李元宗 .磨料流加工研究进展 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 工程 ,2005,1:69-73 4 2张凌云 ,吴凤林 .磨料流加工技术现状及展望 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06, 138( 5): 166-168 3黄春峰 ,赖传兴 .现代特种加工技术的发展 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 ,2001(6): 14-20 4任红军 .磨粒流工艺技术及其应用 J.机械工人 ,2004(9): 21-23 5张峰 ,张学军 ,余景池等 .磁流变抛光数学模型的建立 J.

16、光学技术 ,2000,26 (2): 190-192 6尤伟伟 ,彭小强,戴一帆。磁流变抛光液的研究 J.光学精密工程, 2004,12( 3): 330-334 7程灏波 ,冯之敬 .磁流变抛光超光滑光学表面 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5, 37( 4): 433-436 8沈忠厚 .水射流理论与技术 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8,55-60. 9蒋旭平 ,胡寿根 ,钟声玉 .高压水射流冲击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 J.上海机械学院学报 ,1991,15(2): 107-110 10杨建明 ,聂先桥 .磨料流在工件孔腔中的流动特性分析 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09, 9( 2): 7

17、-9 11汤勇,陈澄洲,张发英 .磨料流加工时磨料流动形态的研究 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25( 9): 2-5 12赵伟 ,刘晓冰 ,朱派龙 .制造业的 一枝奇葩 -高压水射流加工技术 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1999,28(3): 1-2 13邵飞,刘洪军,马颖 .磨料水射流抛光技术及其发展 J.表面技术 ,2007,6,36( 3): 64-66. 14成建联 ,宋国英 ,李福援 .磨料水射流抛光时工艺参数对工件去除量的试验研究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 ,2002,22(1): 67-71 15方慧,郭培基,余景池 .液体喷射抛光材料去除机理的研究 J.光学技术,

18、2004,( 3): 248-250. 16张学成 .磁射流抛光技术 D.国防科 学技术大学,湖南,长沙, 2007, 9. 17聂先桥,杨建明 .磨料流加工磨料流动边界条件的确定 J.机械制造, 2001, 39( 10): 9-11 18V.K.Jain.Rhe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magnetorheological polishing fluid for MRAFF J. Springer-Verlag London, 2008, 7.(13): 656-668 5 19 Oliver W.Fahnle,Hedservan Brug,and Hans

19、 J.Frankena. Fluid jet polishing of optical surfacesJ.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98, 10.(3): 6771-6773 20Rankin PJ,Horvath AT,Klingeberg DJ(1999)Magnetorheology in viscoplastic media. Rheol Acta 38:471-477 21Carford R,Kaminski J.Chip control in tube turning using a high-pressure water jet J. Pro

20、cessi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Part B Manufacture Engineering,1998,212: 362-369 22Odenbach S,Stork H(1998)Shear dependence of field induced contributions to the viscosity of magnetic fluids at low shear rate.J Magn Magn Mater183:188-194 23Olive W Fahnle1Fluid Jet Polishing:removal proce

21、ss analysisJ.SPIEProceedings on Op tical Fabrication and Testing,1999,3739: 68-77 24Guo Z,Ramulu M,JenkinsM G Analysis of the waterjet contact/impact on target materialJ.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2000,33: 121-139 25Kordonski W.Shorey A.Sekeres A.New magnetically assisted:material removal with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jetJ. Proc.of SPIE,2003,5180:107-114 26Robert R.Shannon,James P.Mills,Harvey M.Pollicove,Patrick A.Trotta and L.N.Durvasula,“Optics that Fit“,Photonics Spectra,April 200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