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页 不等式证明问题的若干解题方法教学研究 中文提要 不等式的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历年高考的考核重点。可以独立出题作为大题的第一或第二题,也可与数列函数综合在最后两题中出现。与其他知识点联系密切。不等式的教学可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解不等式的教学,一是不等式证明的教学。本文就不等式的证明进行教学研究。通过对五种不等式证明的典型技巧性方法的研究,设计教学方案,希望能够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不等式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技巧解决较为复杂的不等式证明问题。主要论文设计内容分为两步,一,挑选出高中不等式证明的五种典型方法:公式法,放缩法,数学归 纳法,导数法以及变量代换
2、法。加以介绍。二,进行教学研究,研究成果通过制作教学设计展现,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方法讲解,方法的使用条件,方法运用(配以例题),以及最后通过总结,归纳出方法的选取原则。 关键词:不等式证明 方法 高中教学 第 2 页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inequality is a key issue in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the highlight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very year. The inequality pro
3、blem could either occur independently in the first two problem-solving questions, or integrate with sequence and function in the last two questions. The inequality is related closely with other knowledge and its teaching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inequality-solution and the other
4、 is inequality-proving. The article is committed to research the teaching method on inequality-proving problems. Designing the teaching plan by researching five kinds of typical skills on inequality-proving approaches, and the aim is to deepen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n inequality related problem
5、s by the way of thematic teaching method as well as could use various techniques to solve more complex problems flexibly on it. The main content includes two steps. The first step is introducing five kinds of typical methods selected from high school inequality-proving knowledge; they are formula me
6、thod, scaling method, mathematical induction method, derivative method and the variable substitution method. The second step is carrying out teaching research. The production of research is shown by the teaching plan and it will takes two periods of teaching to explain the methods, conditions of usi
7、ng the methods, the applying of the methods (together with examples) as well as how to choose a suitable method to the certain problem by summing up the key points. Key Words: the proof of inequality method mathematical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第 3 页 目录 第一章 研究综述 4 1.1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4 1.1.1 选题的意义 4 1.1.2 选
8、题的目的 4 第二章 不等式证明问题的若干典型方法介绍 5 2.1 公式法 5 2.2 函数单调性法 5 2.2.1 函数单调性法的原理 5 2.2.2 函数单调性法的重点 5 2.3 变量代换法 5 2.3.1 变量代换法的原理 5 2.3.2 变量代换法中的三角函数法 5 2.4 放缩法 5 2.5 数学归纳法 6 第三章 不等式证明问题的若干解题方法教学研究 6 3.1 说明 6 3.2 学案一 6 3.2.1 教程设计 6 3.2.2 教学过程 7 3.3 学案二 12 3.3.1 教程设计 12 3.3.2 教学过程 13 第四章 总结 16 附录 17 课前必备知识 17 参考文献
9、 18 第 4 页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1.1.1 选题的意义 在高中教科书中,不等式一章出现在必修 5 的第三章,和选修 4-5 中,是历年来高中数学教学和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在高考数学全国卷中有关不等式的考核内容站到 150 分中的 35 至 50 分不等并呈现上升趋势。并且不等式的概念及思想贯彻整个高中数学的学习。从集合到命题,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从方程到函数再到解析几何,都有不等式的运用,由此可见不等式的知识在高中数学学习及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也正是作此论文的意义所在。 1.1.2 选题的目的 不等式的教学宏观上可以分为两类:解不等式的教学及不等式证
10、明的教学。这里就高中不等式证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将不等式证明的典型方法罗列出来,分析方法的根本原理,及该方法在解决某一类不等式证明问题的优越性。并就每一类方法给出教学设计,并在最后加以归纳。希望在不等式证明方法的教学中深化学生对不等式证明问题若干方法的理解,加强其灵活运用能力。同时也让教师对不等式证明问题在第一轮总复习中的巩固教学条理更清晰,针对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是此次选题的目的。 1.2 本题的开题前的准备工作: 开题前的准备工作:第一,首先一高中 教材 A 版为准,查阅研究必修 5 及选修 4-5 关于不等式的内容把握不等式教学在不同阶段的教学重难点。第二,查阅关于不等式证明方法的教学专
11、题教案以及关于不等式证明方法的介绍讨论的论文及文献。第三,尽可能多的接触,解决近几年高考中出现或高考辅导书中出现的不等式证明的题目或例题。并从中挑选出难度不同但非常典型的题目或习题。 1.3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首先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 5 和选修 4-5 中不等式章节。 以及海口 14 中著新课标学案关于必修 5不等式的教学方案。 而由于不等式在高中以致更高程度数学方面的重要性,对于不等式这一课 题,学者,教师,以及少数优秀学生都有就不等式这一课题进行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多数以一种方法进行较深入的学术研究。 东洪平 利用二次求导确定函数单调性证明一些不等式一文中专门讲解利用二次求导的方法证明不
12、等式的一系列方法技巧。配以多个函数构造或函数求导较为复杂的习题。高中学生母建军例谈“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基本策略中详细划分列举了放缩法的三种小技巧:添加或删除一些正(负)项法,先放缩后求和法,放缩后列项法。研究也较有深度。此外还参考了李剑锋,用变量代换法证明不等式。吴文尧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技巧和 策略以及 2012A版三年高考,五年模拟其中有一些题目非常具有代表性。但以上文献主要进行学术研究,和方法介绍。并无教学上的设计。本论文主要结合方法技巧以及题目进行教学研究和设计。希望能够做出独特的内容和效果。 第 5 页 第二章 高中不等式证明问题的解决方法的介绍 2.1 公式法 利用高中不等式
13、必修 5第三章所学习的不等式基本性质,以及三角不等式,几何不等式等基本不等式公式等直接解决不等式证明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解决不等式证明问题的公式法。是最初涉及到不等式证明问题时的主要解决方法。 2.2 函数的单 调性法 2.2.1 函数单调性法的原理 根据不等式的特点构造函数,对于解决函数问题的最值,研究单调性是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之一。通过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得出函数在某一区域内的最大(最小)值从而证明不等式的恒成立是解决不等式证明问题的另一重要方法。 2.2.2 函数单调性法的重点 研究函数的单调性,除了一些简单函数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反比例函数外,对于较复杂的
14、函数,我们通常运用导数法来研究单调性,而导数法也是运用函数单调性证明不等式问题的重点。 这里,我们只谈导数法。运用导数解决不等 式证明问题又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A 直接构造函数,然后用导数证明该函数的增减性;再利用函数在它的同一单调递增(减)区间,自变量越大,函数值越大(小),来证明不等式成立。 B 把不等式变形后再改造函数,然后利用倒数证明单调性,从而证明不等式。 另:特殊情况时,需要运用两次倒数法解决问题。 2.3 变量代换法 2.3.1 变量代换法的原理 利用变量代换解决问题是初高中阶段一直以来解决方程等复杂问题的重要方法。而在解决一些不等式证明问题时也会运用变量代换法,通过不等式证明问
15、题的一些附加条件,通过变量替换,充分利用 附加条件,证明不等式。 2.3.2 变量代换法中的三角函数法 其中考察重点是三角函数代换法。由于特定题目条件,可以将变量用三角函数代换(如典型条件 122 ba ),而有些量采用三角函数代换后,可以充分利用三角函数之间的特有关系(相等的或不等的),把一个较难的问题简单化或者一般化,使不等式得到证明。 2.4 放缩法 放缩法的原理是将不等式一边适量放大或缩小,由不等式传递性证明左右两边的不等关系。放缩法的考核在高考中的频率今年来由所上升,放缩法一般同样需要结合其他方法,对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往往最能够体现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放缩法又可细 主要针
16、对五种典型的技巧性方法,选修 4-5 中所介绍的典型方法中分析法综合法主要是思想逻辑上的典型方法,不属于纯技巧上的方法,再次不以介绍研究。 第 6 页 分为添加或删除一些正(负)项,先放缩后求和,放缩后列项等。 2.5 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对于一些复杂的有关自然数的不 等式,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很好的证明方法。证明第一项成立,随后通过归纳递推,证明若 n=k=1 时成立,则 n=k 时也成立。所证明的一般是与数列结合的不等式。 第三章 不等式证明问题的若干解题方法的教学研究 3.1 说明 本教学研究要以教学设计的方式进行,针对五种不等式证明方法,设计成为两个专题教学学案,用两节课时进行复习教学。
17、不等式的公式法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方法,其他的方法也会很大程度间接用到公式法,因此第一课时首先要介绍的一定是公式法。其后,考虑到方法的联系归纳法和放缩法要归为一类,因为两中方法都主要解决与数列挂钩的不等式。归纳法主要针对关于数列通项的不等式,而放缩法则针对有关数列求和的不等式。而导数法与变量代换法归为一类,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变型不等式,要求构造新的函数或 变量。较为复杂。从难易程度与联系上考虑,将公式法,放缩法,数学归纳法放在一节课中作为学案一,而导数法,变量代换法(三角函数法),以及最后五种方法的总结比较,与一般情况下的方法选择原则放在学案二中。 3.2 教案一 3.2.1 教程设计 教学内容 不
18、等式证明的若干典型方法的教学(一) 课型 教学目的和要求 A 加深对不等式的理解,了解掌握不等式的五种典型方法的前三种。 a 公式法 b 放缩法 c 数学归纳法 B 掌握三种方法的技巧,原理 专题 第 7 页 教学重点和难点 A 重点:三种方法的用法,如何灵活运用,如何选用方法 B 难点:放缩法的三种小方法,数学归纳法解决不等式证明问题的做法及运用技巧 教学方法 复习课,复习引导为主,通过大量习题,向同学介绍方法,及其运用技巧和选用该方法的原因。 教具 板书教学 板书设计 不等式证明的五种典型方法 一 公式法 三 数学归纳法; 公式法内容 数学归纳法基本做法 (基本性质,基本不等式 ,三角不等
19、式) 二 放缩法 添加或删除一些正(负)项, 先放缩后求和, 放缩后列项 (表 1) 3.2.2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进行高中总复习第一轮有关不等式证明问题的复习专题。 (总论):我们在高二的必修 5 以及选修 4-5 中学习并深化了有关不等式的问题。不等式问题笼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解不等式,一种是不等式证明问题。不等式证明问题的考核也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有时候难度很大,也可能与其他知识点综合出题。所以我们今天重点来研究讨论不等式证明的几种典型解法,并研究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极其优越性。那么都有哪些方法呢? 例 1:已知 a、 b、 c都是正数,求证:( a b)( b c)( c a)
20、abc。 对于这样的题目,我们在刚学习不等式的时候就经常见到,我们用什么做法?请同学给出证明过程。 (生):直接利用基本不等式。 证明: a, b, c 都是正数 a b 2 ab 0 母建军 .例谈“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基本策略 .http: wenku.baiduview92ec8b89680203d8ce2f240e.html.2012 年 4月 3 日访问。 第 8 页 b c 2 bc 0 c a 2 ac 0 ( a b)( b c)( c a) 2 ab 2 bc 2 ac abc 即( a b)( b c)( c a) abc. (师)没错,这就是我们要今天复习的第一种方法,也
21、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公式法。公式法包括不等式基本性质及推广,基本不等式和三角不等式等。他们的内容,基本不等式和三角不等式的推导证明是在做同学必须掌握的。 不等式基本性质: A ,a b b c a c B a b a c b c C ,0a b c ac bc D ,0a b c ac bc 由性质引申得到: A ,a b c d a c b d ; B 0 , 0a b c d a c b d ; C 0 , , 1 ;nn nna b n N n a b a b 。 (亦可直接用于证明) 基本不等式:任意 a0,b0, 2abab a=b,等式成立。 基本不等式的推广: 设 a1,a2,
22、a3,an 都是正实数,则基本不等式可推广为: (a1a2a3aan) (1/n)(a1+a2+an) /n (当且仅当 a1=a2=an 时取等号) 三角不等式: |a|-|b|ab|a|+|b| 重点:这几个不等式非常重要,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其中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不等式证明问题的题目比较常见。其余公式则更多时候需要结合其他的方法综合解决问题。另外一定要 注意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即各项均为正数。 当然若全是负数,提取负号,仍然可以运用基本不等式。 同学尚未熟练掌握的下课要重点回顾。 第二种方法我们来介绍放缩法。将不等式一边适量放大或缩小,由不等式传递性证明第 9 页 左右两边的不等关系。
23、而放缩法又可细分为添加或删除一些正(负)项,先放缩后求和,放缩后列项等。 我们来学习。 例 2 已知 *2 1( ).nna n N 求证 : *122 3 11 . . . ( ) .23 nnaaan nNa a a 分析:首先必定要先将通项公式带入所需证明的不等式不等式,先计算出 1/ nn aa 的表达式,随后分析该式,舍去一些项,使不等式右边被缩小,从而简化合式,发现缩小后仍然大于左式,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达到证明的目的。 证明: 111 2 1 1 1 1 1 1 1 1. , 1 , 2 , . ., ,2 1 2 2 ( 2 1 ) 2 3 .2 2 2 2 3 2kkk k
24、k k kka kna 1222 3 1 1 1 1 1 1 1 1. . . ( . . . ) ( 1 ) ,2 3 2 2 2 2 3 2 2 3n nnnaaa n n na a a *122 3 11 . . . ( ) .2 3 2nnaaann nNa a a 命题得证。 例 3 函数 f( x) =xx414 , 求证 : f( 1) +f( 2) + +f( n) n+ )(212 1 *1 Nnn . 分析:此题不等式左边不易求和 ,此时根据不等式右边特征 , 先将分子变为常数,再对分母进行放缩,从而对左边可以进行求和 . 若分子 , 分母如果同时存在变量时 , 要设法使其
25、中之一变为常量,分式的放缩对于分子分母均取正值的分式。如需放大,则只要把分子放大或分母缩小即可;如需缩小,则只要把分子缩小或分母放大即可。此题步骤为先放缩后求和。 证明:由 f(n)= nn414 =1- 1111 4 2 2nn得 f( 1) +f( 2) + +f( n) n22 1122 1122 11 21 )(2121)2141211(41*11Nnnn nn . 命题得证。 第 10 页 例 4 已知 :an=n ,求证: nk=1k a2k 3 证明: nk=12kka=nk=131k 1 nk=21(k 1)k(k 1) nk=22(k 1)(k 1) ( k 1 k 1 )=
26、2111 ( 1)( 1)nkkk =1 nk=2( 1(k 1) 1(k 1) ) =1 1 22 1n 1(n 1) 2 22 3 本题先采用减小分母的两次放缩,再裂项,最后又放缩。难度较大,主要考验的是对放缩法的熟悉度,和对数学的感觉。 例 5 (综合题)数列 na 满足 na +2 1nnss =0(n 2 ) 1a =1/2 若 bn =2(1-n) na (n 2 ). 11b 证明 22221 nbbb 2 分析:理清解题步骤:证明不等式 求 bn 的表达式 求 na 的表达式 因为数列并不是等差等比数列,所以我们已知的公式只有 na =ns- 1ns 。 所以求 na 我们就要
27、先求ns。 这就是解题步骤。我们先来计算 na 的表达式。 解:步骤一: na +2 1nnss =0 na =ns- 1ns ns- 1ns =-2 1nnss 即:(ns- 1ns ) / 1nnss =-2。 若ns 1ns=0,则ns=0或 1ns =0,带入 na +2 1nnss =0,有 na =0。 有ns=0 且 1ns =0 ,则由 1na +2 1ns 2ns =0,有 1na =0, 2ns =0。 依次递推,有 1s =0。与已知矛盾。所以ns 1ns0 所以有(ns- 1ns ) / 1nnss =-2 1/ns-1/ 1ns =2。 nn sc /1 为等比数列。从第一项起 nn sc /1 =2+( n-1) 2=2n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