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42KB ,
资源ID:294442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2944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红尘中的超脱——浅析三毛生命中的死亡意识【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一***)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红尘中的超脱——浅析三毛生命中的死亡意识【毕业论文】.doc

1、 本科 毕业论文 (设计 ) 题 目: 红尘中的超脱 浅析三毛生命中的死亡意识 学 院: 中文系 学生姓名: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指导教师: 起 止 日期: 红尘中的超脱 浅析三毛生命中的死亡意识 摘 要 以“小人物”自居的三毛是 20 世纪 80 年代在港台、大陆以及海外华文读者里富有传奇色彩的台湾知名女作家之一。她致力于追求精神家园,然而孤独感和死亡意识始终缠绕着她。作为一个作家,她有着令人称羡的文学手笔,但在她的作品中却始终流露出“三毛式”孤独感 与死亡意识;作为一个女人,她有女性内心世界与外界矛盾的徘徊与挣扎,她以独特的形式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作为一个旅者,她把自

2、己的肉身与灵魂都置于自我放逐的流浪中,追逐着诗意的精神栖息居地,练习死亡的哲学,通过死亡来追求另一层次的升华。 关键词 三毛;死亡意识;自杀 In the world of mortals detached Analyses the awareness of death of SAN MAO life Abstract: With “little people“ claims of three hair is the 1980 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mainland China and overseas Chinese readers in rich legen

3、d Taiwan famous female writer one. She is working to pursue the spiritual home, but loneliness and awareness of death always clinging to her. As a writer, she has written a stunning result of literature, but in her work but always reveal “three hair type“ loneliness and death consciousness; As a wom

4、an, she has inner world wome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of contradictions and struggles to wander, with her unique form shows life meaning and survival value. As a traveller, she put her own body and soul lie in self-imposed exile stray, chasing the poetic spirit in habitat, practice of death philosoph

5、y, through the death to pursue another level of distillation. Key words: San Mao; Awareness of death; Suicide 在文学上,生存与死亡被称为是人类探讨的永恒主题,而死亡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人是要死的,这恐怕是人类发现的所有真理中最为朴实无华,也最是无从变易的一种。死亡似乎是一切生命的一个必然归宿。无论是一朵野花、一条毛虫,还是参天大树、熊狮猛虎,终将零落成泥化作烟尘。加缪断言对人类而言,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即自杀,就是说人类可以改变自然的进程,以自由意志来选择死亡。肉体虽败,精神

6、永生,这就是人自身 价值的充分体现。而死亡意识在心理学上促使人追求死亡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本能,是摆脱自身枷锁,追求自由永恒的介质。 作为一个文人,三毛的作品虽然以死亡为主题的较少,但充斥在作品中的死亡意识和孤独感却异常清晰,这也形成了三毛作品鲜明的美学特征。三毛心理意识的文本呈现,也形成了三毛作品独特的文学符号。作为一个女人,三毛又有着与外界所矛盾的心理倾向与挣扎,这使得她始终处于一种寂寞无人晓的孤独世界。作为一个旅者,三毛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她终其一生致力于追求精神家园,可谓是滚滚红尘中的边缘人。但孤独感与死亡意识却始 终缠绕着她,使得她的流浪最终以失败告终。本文就从文人、女人、旅者这

7、三个角度出发,来探讨三毛在这三个不同身份之下有意识或潜意识中流露出来的死亡意识,来反观她的自杀所反映出来的生命意识,以求得理性上的诠释。 一、唯美的文人 文学世界的死亡意识 死亡在文学中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死亡本身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死亡来揭示生存的真谛。岁月匆匆,人生稍纵即逝,生老病死,祸患灾厄,死亡是人生的必然归宿。叔本华在他的悲观论集卷中开篇就指出,人生来只以受苦为目的,因此死亡似乎是脱离悲惨世界的一种不错的 方式,苦难“直至死亡才结束”,这与卢梭的“当我瓜瓜落地的时候就已经进入竞技场,直到身死时才能离开”的观点无二 。 死亡意识贯穿于她的生命意识与生命观之中,并以

8、这样的死亡意识与生命观指导她的文学意识。在三毛的作品中关于直接写死亡的作品并不多,但是贯穿在作品中的死亡意识却清晰可见。她在作品中总是频繁地谈论生死,如在结婚礼物中,她说:“其实人生的聚散本来在乎一念之间,不要说是活着分离,其实连死也不能隔绝彼此的爱,死只是进入另一层次的生活,如果这么想,聚散无常也是自然的现象,实在不需要太过悲伤。”三毛对于死亡是 如此的淡然,面对死亡也没有显现出恐惧感和神秘感。在她的眼里,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聚散离合都是平常之道,实在没必要去过于感怀与悲伤,有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情怀。 作家以他对人生特有的敏锐感受力,较一般人或许

9、承受着更多的生存的焦虑。生存是需要理由的。作家的自杀,从某种角度上不正可说明,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是怎样一种痛苦、艰巨而终又难免归于虚空的新路历程?在作家三毛的作品里,更多的是写她自己的经历。所以,从某一角度来讲,三毛是个“我执”比较重的作家,就是这种“我执”的 创作手法,使三毛不能活在自由的世界里。她说过:“我写的就是我。”“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虽然撒哈拉的故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是三毛还是没有摆脱这种“我执”的创作,尤其是在她后期的作品中,由于这种观念的逐渐加深以及观众的窥探心理,使得三毛创作的压力变得更大,以至于她无法活在一个自由轻松的世界里。就像朱天心说的,“

10、三毛虽是写作文章的人,实则是个演员,她在生活中寻找幸福,而且很热诚地去扮演角色。”在三毛的散文作品里,不时散发出一种死一般的快乐体验。她在梦里不知身是客中写道:“心里那个 敲个不停的人情,使命,时间和责任,并没有释放我,人的一生为这个人活,又为那个人活,什么时候可以为自己的兴趣活一次?什么时候?难道要等到死了才行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我就 ” 可见三毛承受着比一般人更多的生命的重负,在她的生存中,她的意志不是自由的,永远受着世俗的支配与羁绊,活在自我的压抑之中,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在生活。于是,她总是在追求着意志的解脱之道。叔本华认为:“如果能够善用机会的话,死亡实是意志的一大转机。”

11、 所以三毛最后选择了自杀,这或许是她已经看破了尘世,而以一种美好的心态来迎接死亡 。她主动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与自由意志,不再被动地受命运的摆布。这正是她摆脱了世俗的羁绊,挣脱了原有精神的牢笼,重获自由的时刻。 三毛曾在假如还有来生中设想过死亡的情形:对于死亡这件事,我们曾经戏谑地讨论过,我说:“我愿意两人穿戴得整整齐齐躺在床上,手拉手,一起喊一、二、三,就死了。死后紧紧地合葬在一起,不能分开”强烈的死亡意识促使三毛都想到了该怎样去死,但是三毛对死的设想是浪漫的,是温馨、宁静的,她没有人类想象中的挣扎与挽留,而是死得幸福,死得安详。死亡意识已经渗透到三毛的骨髓里去了,无论是在 她高兴时,满足时,脑

12、海里总是会闪现出死亡的念头,总是喜欢以死来继续当前的生命状况。当她悲伤时,死亡意识更是紧紧缠绕着她,挥之不去。如她在背影中写道:“ 想到母亲是在台北住了半生也还弄不清街道的人,现在居然一个人在异乡异地拿着口袋到处打手势问人菜场的路,回公寓又不晓得走小街,任凭堤防上的浪花飞溅着她,我看见她的样子,自责得恨不能自己死去。 ” 三毛的“死亡”时不时在她笔下出现,并总是以一种诗意、详尽、达观的笔法来描述,她还相信死后会有灵魂,在白手起家中她有写道:“我看着一张一张的过去,丢下大叠照片。废然倒 在地上,那种心情,好似一个死去的肉体,灵魂被领到望乡台上看他的亲人,一样怅然无奈。”可见三毛不仅相信死后会有灵

13、魂,而且还相信生命是可以转移的。 三毛从小热爱读书,一生以书为伴。红楼梦是她最喜爱的一部书,也是对她影响最深地一部书。红楼梦不仅给了三毛文学上的启示,也给了她关于生命观的启蒙。“终其一生,三毛的哲学思想、生命观没有超出红楼梦的哲学框架。” 红楼梦的宿命观一直影响着三毛,其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的思想统治着三毛的思想,进而影响到三毛的整个生命观。所以“生命无所谓长短,无所谓欢乐、哀愁,无所 谓爱恨、得失一切都要过去,像那些花,那些流水”“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诸如此类的话在三毛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从三毛的笔下流露出的对死亡的思考与憧憬,以及对生命终结的选择,我们可以归结出“三毛式”的死亡意识的特点:死以

14、继生,生以死结。在三毛的意识中,死是快乐的生命的转移,死是悲伤的生活的终结。“总有一天,总有一天我会消失的,消失得无影无踪。活着的不再是我,我已不复存在了,我会消失”惑中的这段文字传达出处于雨季年华时的三毛就已经充满了迷茫与忧伤,充满了对死亡的强烈念想,人生在 她看来就如同张爱玲那句冷隽的名言: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三毛就这样带着极其悲观的情绪走过了她的雨季,死亡也就成了一种难以抵制的诱惑。 “我来自何方,没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风呼呼地吹,海哗哗地流。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三毛惑中这首珍妮的歌,实际上象征死亡的诱惑,死亡意识紧紧地依附着三毛,死亡阴影更是经常出

15、现在三毛的幻觉中。在珍妮的歌声中,三毛体会到了极致的快乐,听到了死亡的呼唤,在矛盾的伤感中依恋着颓废自虐的满足。在这境界中,三毛似乎为无所归依的生命找到了理想的归宿,也为 她解答了苦苦思索的问题:即人生本是一场空,从来处来,到去处去。 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去死,这是弗洛伊德从死亡本能中得出的一个意味深长的结论。也许它同样不过是自古以来关于死亡的许许多多的神话中的一种,如弗洛伊德本人所言: “如果我们必须去死,并且死亡首先会使我们丧失那些我们自己最钟爱的人,那么,服从一个无情的自然法则,服从于至高无上的必然性,总比屈从于某种本来或许可以避免的偶然遭遇要使人好受些。” 人只有在死亡面前才能深切体会到万

16、物皆空,体会到唯有自己才是真实。三毛正是想要做真正的自己,才选择了死亡。 二、纯真的 女子 女性世界的死亡意识 台湾著名女作家赵淑侠曾自创了“文学女人”的定义:指的是内心细致敏锐,感情和幻想都特别丰富,格外多愁善感,可以出尘拔俗,因沉浸于文学创作太深以致把日常生活与小说情节融为一片,梦与现实真假不分的女性作家 多半是才华出众的才女。套用此论断的话,三毛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 我们都知道三毛是一个作家,但她首先是一个女人,她也有女人的情怀。为了追求永恒的爱情,做一个完完全全、真真正正的女人,她宁愿去流浪,去追求幻想的浪漫爱情。读者大众对三毛的崇拜与敬爱,使她感到温暖、荣耀、可贵,但那只能使她得到

17、一时的满足。对于三毛这样的文学女人来说,爱情永远占据着生命的重要位置。只有纯真的爱情才能使她寂寞的心灵得到满足与安慰。三毛的朋友说,她“可能丧失爱与被爱的活力”而放弃生命。三毛曾在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的自序里写道:“我,只是一个实际的人,我要得着的东西,说起来十分普通,我希望生儿育女做一个百分之百的女人。一切不着边际的想法,如果我守着自己淡泊宁静的生活原则,我根本不会刻意去追求它。对于生活的环境,我也抱着一样的态度。我唯一锲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 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如果将我这种做法

18、肯定是乐观,那么也是可以被我接受和首肯的。” 三毛的父母都说三毛从小就是个逆子,她从来不听他们的劝说,却喜欢追求每一个年轻人都在追求的却说不出是什么的那份情怀。但她同时也是一个女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她追求所有女人想要的那份幸福与甜蜜。其实三毛的女性意识,实际上就是她本人的生活意志的体现 不为五斗米折腰,却甘愿对爱情俯首称臣;淡薄名利,却追求精神享受。必须学会独立,可以为了自己喜欢的男人做任何事,但却不会做男人 的附属品。在生活中,三毛实际上是个寂寞的人,她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疼爱,因而她才鼓起勇气,勇敢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就像她在滚滚红尘中写的人物沈韶华一样。高尔顿曾说过:“女性由于

19、她们的心理意象特别丰富、具体、详细,因而她们易于把自己所希望的,理想的,追求的或幻想的梦的事物与现实生活相混淆。” 而三毛就是这样一个敏感的女人,她富于幻想,她希望她笔下的都能跟现实相一致。所以她实际上生活在“自我幻化”的世界里,而她偏偏喜欢这样的世界。而当实际生活不在她的预想当中时,她的死亡意识就及其强烈。她渴望死亡,渴望追 求自己理想当中的生活。 其实三毛从小就表现出了与一般的女孩子不同的一面。十一岁的她就已经萌生出了死亡的念头,“在校园的老地方,我靠住那棵大树,趴在凸出来的树根上哀哀地哭,想到那个两年前吊死的校工,我又一次想到死。”当她受到数学老师的羞辱之后,便得了自闭症。对于一个刚步入

20、青春期的女孩来说,她要多自卑就有多自卑,要多孤傲就有多孤傲。而内向、偏于早熟的三毛,比一般的女孩子要来得更加敏感脆弱,所以这件事以后在她的内心已经结下了恐慌和自卑的死结,而与生俱来的死亡意识就慢慢地开始纠缠于她。“想到二十岁是那么的遥远,我猜 我是活不到穿丝袜的年纪就要死了,那么漫长的等待,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隧道,四周没有东西可以接触而只是灰色雾气形成的隧道,而我一直踩空,没有地方可以着力,我走不到那个二十岁了。”文学女人的情怀在她的青春期就显现出来,她的悲观、她的消极,无不暗示着她最后的归路。 文心雕龙说过,“情者,文之经”。在二十世纪时,女性散文家以爱为首,将爱视作永远的追求与渴望,以期获得

21、生命的圆满与精彩。自从五四时代冰心首倡“爱的哲学”起,女性作家们就以区别男性作家的笔调来阐明爱对于生命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三毛曾说:“只是为了爱,我们 会放弃、会沉迷、会不顾一切地飞入火去燃烧,让魂魄的眼睛在一旁冷静地视我变成灰烬,褪去颜色,散去人间”三毛正是有了荷西,才会在那段岁月绽放花一般的迷人风采,拥有读者的崇拜与追捧。当她作为一个作家取得成功时,她却强调:“我实在是一个家庭主妇,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别人把我当作家看,这种改变使我很不习惯。”因此与其做一个众人仰慕的作家,她更希望做一个家庭主妇。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告诉我们,自杀也是一种心理需要。 三毛的第一次自杀是为了尊重的需要,第二、三次

22、自杀是为了爱与被爱的需要,而最后的自杀,应该也是为了追 求内心的渴望的需要。荷西的死唤醒了三毛内心深处的死亡意识,而这种具有悲剧色彩的死亡意识,使三毛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她活出了别人几辈子也活不完的生活。 在三毛的死亡意识之中,爱与死是内在统一的。只有在死亡的意识之中,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爱的涵义;只有在死亡的震撼中,我们才能真正萌生出爱的活力,才会感受到生命以及整个宇宙的生机。死的意识萌发了爱的希望,可事实上,极度的爱,就意味着死的冲动。所以,三毛的充满爱的家园必然充斥着死亡的意识。她在极乐鸟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把一件事在心里对付清楚,我要 绞死自己,绞死爱情”。她就是这样一

23、个女性,始终在保持自我又要超越自我的矛盾挣扎中。 三毛以女性的柔弱承担起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并且多次在死亡边缘挣扎与反抗。在她的女性世界里,死亡意识也左右着她的女性意意识。在她的客观世界里,她在努力捍卫着自我灵魂的超越,勇敢地挑战传统。而在她的主观世界里,无论是生活受挫,还是爱情受挫,尤其是她在后期想要有一个灵魂的归宿却被王洛宾拒绝的时候,她对生活已经没有了希望。所以说当她的心灵寄托没有的时候,她就开始想着自杀,而那时她的绝对精神和终极价值已然死亡了。所以三毛在她的女性世界 里同时被死亡意识所缠绕着。 三、归途的旅者 旅行世界的死亡意识 流浪情结是三毛同琼瑶等一些言情作家区别开来的一个特征,也

24、是三毛探索生命观的一个重要途径。三毛一生漂泊,足迹遍布五十九个国家和地区,感受了许多不同名族的文化冲突。并且三毛的家庭是信奉基督教的中国传统家庭,三毛所受到的教育也是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的,东方人的悲天悯人加上西方人的博爱济世,使她在不同的地方都能经历不寻常的体验。虽说三毛在流浪的途中感受到了自在的气息,但她还是没有摆脱死亡意识的纠缠。只不过在旅行中的三毛的死亡意识融合着一种庄子的任自然、逍 遥游、忘生死,西方的灵魂轮回、死亡的哲学练习以及一种神秘主义的回归。 三毛曾经说过: “我是一个自由魂。 ” 喜欢三毛的人都知道她不拘束于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是喜欢到各个地方去走走、看看,这也充分体现了三毛向往

25、自由的情怀。她注重通过生命体验来找寻生命的意义,从而追求精神生活的升华,就像她橄榄树中写的,“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流浪。”这首三毛发自内心的流浪之歌,正是传达了三毛作为一个旅者想要的生活与追求。 三毛虽然出生在繁华喧嚣之地,但她却是个极其信仰自由与崇拜自然的人。在已被现代文明挤压得面目全非的都市里,三毛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脆弱敏感的情感得不到慰藉,回归自然也就成了她永恒的梦想与追求,诗意的栖居是她最理想与最想得到的生活状态。撒哈拉大沙漠荒漠寂寥,那里的人愚昧落后,但在三毛的眼里,那里却是她

26、灵魂的归属地。三毛和撒哈拉之间的缘分好像是早已注定了的,“不记得是哪一年以前,我无意间翻到了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里,它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 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为了这无法解释的乡愁,三毛毅然决然打点好了行装,准备踏上那片她向往已久的,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撒哈拉大沙漠。默默陪着她的,还有她深爱的丈夫荷西。第一次置身于撒哈拉,三毛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地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正是三毛与生俱来的死亡意识,以及后天所受到的现代文明的教育,使她游离在现代文明的边缘,

27、但又不能完全融入古朴愚昧、热情与野蛮并存的原始生活,这种矛盾就是死亡意识的潜伏之处。她挣扎在文明与原始的夹缝中,企图在两者之间 获得精神的归属感。如果说“生命”是三毛终极一生想要追寻的目标的答案,那么,“流浪”便是她探寻“生命”的途径。三毛自己也曾说过,“台湾是一次生命,沙漠又是一次生命,荷西的生是一场,荷西的死又是一场。” 三毛在沙漠时期的创作达到了她的创作高峰。她以自然朴素的笔调向我们描绘了一片洋溢着异国风情的美丽沙漠和充满着人情味的真实世界。在这一段时期,三毛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乐观豁达、自信美丽的女子。但是沙漠的日子是困苦艰难的,荷西由于要工作也不能时刻陪伴着她,所以在她的幸福日子背后也充

28、满着孤独与寂寞以及与生俱来的死亡意识。在 看似平静安详的生活中,三毛的脑海中关于死的念头也从来没有平静与消失过。生活,在她的身边创造了一桩又一桩血淋淋的死亡事件。比如三毛的房子附近就是一座座坟墓,沙漠夜晚出现的一盏盏“鬼火”,发生在遥远而清晰的“沙漠大屠杀”和那个沙漠军曹在危急的时候扑向死亡而换取了他一向视为仇人的沙哈拉威的孩子性命。三毛的好友的惨死,使得三毛发出这样的感叹:“每一次清醒,记忆就逼着我,像在奔流错乱的镜头面前一般,再一次又一次的去重新经历那场令我当时狂叫出来的惨剧。”“是的,总是死了,真是死了,无论是短短的几日,还是长长的一生,哭、 笑、爱、憎,梦里梦外颠颠倒倒,竟都有它消失的

29、一日。”一次次在现实面前大败而退时,三毛都要苦苦追问人生的终极去向,但寻来寻去,都摆脱不了飘渺、虚幻的色彩。所以每次她的流浪都带着“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也不要问我到哪里去”的消极情怀,潜伏着出世的影子。 当荷西死后,三毛几度处于疯狂之中,但她依旧保持着一颗撒哈拉的赤字之心,在撒哈拉独自流荡。 1981 年在异国他想流浪了十四年的三毛终于回到了台湾定居。虽然那时她已是中年妇人,但她依然努力地寻求生命的意义,又出发,开始了她的中南美洲之旅。她再一次将自己放逐到了异国的土地上 ,感悟自由的气息,探寻生命的意义。她将这次的旅途见闻结集为万水千山走遍,但显然这已经没有了撒哈拉时的自然质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

30、与自然交融契合的精神。三毛在中南美洲之旅时健康已极度透支,旅途的劳累和高原反应几次都让让晕倒在旅店中。自杀前一年的西藏之行差点儿让她永远留在高原。三毛以健康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着流浪和自由。 海德格尔曾说过:“受到历在的死亡天使的震动,我就不再是芸芸众生中那种不属于我的人,我可以自由地去做我自己。” 死亡意识使三毛担负了生命的强烈责任感,表现出了人性的巨大力量。一个外表柔弱的女子, 经历了许许多多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在流浪中展现勇气,在旅途中发现人性的柔美,在坚强中透视死亡的意识。 在飘荡了众多的国家之后,三毛敏感的心灵终于发现“高度文明的社会,我住过,看透,也尝够了,我的感动不是没有,我的生活方

31、式,多多少少也受到创门的影响,但是我始终没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将我的心也留下来给我居住的城市”。三毛注定是漂泊,是流浪的。在她那种“出生是最明确的一场旅行,死亡难道不是另一场出发”的思想意识指导下,三毛已经没有了原始人的那种对死亡的恐惧和神秘,而是认为“繁华与寂寞,生与死,快乐与悲伤,阳光与雨水 ,一切都是自然”。她也明白了“生命的转移”不是女娃与精卫鸟的转变,而是认为“死只是进入另一层次的生活”。 三毛的人生之旅把古往今来文人关于浪迹天涯的梦想阐释得淋漓尽致。不管她经历了怎样的艰苦磨难,她永远带给人的是一幅洋溢着浓郁异国风情,美丽壮阔,有情趣的生活图景。当问到为何流浪时,三毛用橄榄树道出了她

32、的心声。这种对于自由逍遥的追逐和生命价值确认的流浪,早已没有了物质意义上的颠沛流离,而是精神形态上的自我超越。三毛给中国当代社会输入了人文流浪的先例,她那走遍万水千山的生活状态也在无形间影响了众多人的价值观 和生命选择。 这就是三毛,一个独特的女人,一个追求死亡的女人,一个一生悲剧的女人。面对着生命的重重打击,勇敢地面对也勇敢地放弃。就像数十年前三毛自己曾说的话,“如果我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是一个幸福的归宿”,三毛最终还是用生命去实践了这句话。她在不同的身份下,将自己遗忘在另一个未知的空间里,用独特的形式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

33、而我已经飞过”,泰戈尔的这句诗正是三毛生命意志与死亡意识的体现。 注释: 葛敏怀 . 滚滚红尘的边缘人 三毛 作品的心理分析 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6) 周香 . 凋零的“撒哈拉之心” 论三毛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D. 湛江 :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 2010. 弗洛伊德 .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M. 第 48 页 . 上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86. 高尔顿 . 女作家创作的特殊情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1988 年第 4 期 . 李敖 , 梁羽生等 . 三毛在哪里 M. 第 35 页 . 陕西 : 陕西文艺出版社 , 1998. 时凤玲 . 三毛

34、 :滚滚红尘中的橄榄树 J. 菏泽 : 菏泽学院初等教育系 , 2007,(6) 陆扬 . 中西死亡美学 M. 第 116 页 . 武汉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8. 参考文献: 1 张瑞德 , 陈爱璞 . 三毛传奇 M. 广东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00. 2 崔建飞 , 赵 珺 . 凄美的欢颜 三毛 M.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 2005. 3 马忠欣 . 三毛之谜 M. 上海 : 东方出版中心 ,2010. 4 刘兰芳 . 美丽与哀愁 一个真实的三毛 M. 北京 : 东方出版社 , 2006. 5 师永刚 , 陈文芬 , 冯昭 , 沙林 . 三毛私家相册 M. 北京 :

35、 中信出版社 , 2005. 6 三毛 . 背影 M. 广州 . 广东旅游出版社 , 1996. 7 三毛 . 亲爱的三毛 M. 广州 : 广州旅游出版社 , 1996. 8 三毛等 . 三毛昨日,今日,明日 M. 北京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1988. 9 古继堂 . 评说三毛 M. 北京 : 知识出版社 , 1991. 10 三毛 . 三毛经典作品集 M. 内蒙古 :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 2003. 11 三毛 . 雨季不再来 M. 广州 : 广东旅游出版社 , 1996. 12 三毛 . 哭泣的骆驼 M. 北京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1985. 13 三毛 . 撒哈拉的故事 M. 山西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2001. 14 三毛 . 滚滚红尘 M.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 2005. 15 司马中原等 . 三毛的世界 M. 北京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1989. 16 李敖 , 梁羽生等 . 三毛在哪里 M. 陕西 : 陕西文艺出版社 , 1998. 17 陆扬 . 中西死亡美学 M. 武汉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8. 18 弗洛伊 德 .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M. 上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86. 19 颜翔林 , 死亡美学 M. 上海 : 学林出版社 , 1998.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