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 毕业论文 (设计 ) 题 目: 唐代边塞诗 的 兴盛 与诗人亲历 系: 中文系 学生姓名: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指导教师: 起 止 日期: 1 唐代边塞诗的兴盛与诗人亲历 【 摘 要 】唐前边塞诗就已产生,也留下不少边塞诗作。但是前代的边塞诗作都只是诗人根据自己的主观猜测和道听途说,根本没有去过塞外,没有亲身经历或者体会征戍生活。不过,却也给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借鉴。而到了唐代,国力空前繁荣,边塞诗人敢于远赴边疆,贴近战争生活,更真实的抒发诗人们内心的 思想感情。本文主要通过对前代边塞诗人与唐代边塞诗人的创作环境和唐代边塞诗人之间的比较,得知唐代边塞诗的兴盛与诗人
2、们的亲历战争有着紧密的关联,这也是为什么前代虽有战争,边塞诗却得不到兴盛,这主要与 唐代边塞诗人 从戎边塞,亲临西域 的切身体会息息相关。 越贴近边塞生活的诗人,所创作出来的边塞诗越气势磅礴,越贴近边塞生活的诗人,创作的诗歌越能打动人心。 【 关键词 】强盛国力 ;前边塞诗 ;边塞诗人;亲历战争 The prosperity of tang poetry frontier fortress poem and the poet experience AbstractBefore tang poetry frontier fortress poem is already have, also le
3、ft many age. But the former generation of age are just poet according to their own subjective speculation and hearsay, didnt go to beyond, no experience or experience for the defensibly life. But, but also to the tang dynasty to the creation of the age has provided the favorable reference. And in th
4、e tang dynasty, the national prosperity, dare to go to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t frontier, close to war life, more true to express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peoples heart.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generation poet in tang dynasty before the frontier fortress and frontier the poets environment an
5、d tang dynasty poet frontier fortress, for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rosperity of tang poetry frontier fortress poem that with the experience of the people of the war has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is is why the former dynasties though war, age but no prosperity, mainly with the tang dynasty poet
6、 frontier just over the frontier fortress, western region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more close to the life of the poet frontier fortress, created the number of ever-roaring, more press close to the life of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t, the creation of the poetry can move the
7、 hearts. Key wordsStrong national strength ; Before age ; Frontier fortress poets ; War experience 2 唐代边塞诗至为发达,骆宾王、岑参、高适、李益等名家辈出,已为人所共知之事;但何以会这样发达,则言人人殊。任何文学体裁的发展,如能演变为某一个时代的主流,则其中必具有许多促使其非如此不可的因素。 唐代的频繁战争和强大国力为边塞诗的发展奠定了环境 基础。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意气风发的时代,这个“大有胡气”的朝代中,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胜次数之多,在中国古代史上非常罕见。 于是征战出戍成了国
8、人十分瞩目的大事,也使唐王朝同塞外各国和边地人民的往来更加密切。这既激发了知识分子从军报国的自豪感和马上封侯的功名心,也给了知识分子涉足边塞或深入征戍生活的机会。其中有些人在鞍马烽火中,亲身体验了边塞的征戍生活,饱览了边塞风光,体验了边疆的民情风俗,也感受了战争的残酷及其给各族人民带来的灾难。把这些经历形诸诗篇,对他们来说,如箭在弦,势在必发。还有一些人虽然 没有到过边塞,但他们在时代气氛的熏陶下,或凭想象抒怀,或借咏史寄意,表达了对边塞题材的热切关注,因而出现了盛唐“无人不作边塞诗”的局面。 所以只有唐朝才能诞生专门的边塞诗派,诞生像“年年战骨埋荒外”这样的诗句。 如果说唐朝的空前繁荣,为边
9、塞诗的兴盛奠定了时代背景,那么骆宾王、岑参他们对前代边塞诗的有益借鉴以及边塞诗人的亲历就将边塞诗推向鼎盛。 一、前代边塞诗的有益借鉴 唐代以前,文学史上陆续产生过一些征戍题材的诗,出现过像敕勒歌那样歌唱边塞风光的杰作,但从总体上看,歌咏像汉唐大统一以后那种比较严格 意义上的边塞之作毕竟不多。 唐朝诗人在前人的创作基础上,加以借鉴并抒发自己的情感,为边塞诗的发展打下文化基础。这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有益借鉴: (一)题目借鉴 边塞诗起源于春秋战国,发展于两汉时期。 尽管诗歌创作不发达 , 没有为我们留下成熟的边塞诗 , 然而汉乐府中的上之回、战城南 , 以及许多已亡佚的作品 , 如陇头水、出塞、
10、入塞、关山月等等 , 却成了唐人边塞诗中最常见的题目。 如高适,借鉴了 梁代萧子显的燕歌行,创作出他的极负盛名之作;王昌龄也有出塞;李白也有关山月。 还有就是 唐代边塞诗大 量袭用前代乐府旧题 ,并加以 发展创造 , 如变 出入塞 为 前 、后出塞 , 由行路难而创出从军中行路难 ,如骆宾王的从军中行路难二首、李益的从军北征, 继承乐府 “ 缘事而发 ” 精神而创出表现边塞内容的新题 ,如高适的 塞上听吹笛 , 以及诸多 “ 即事名篇 ” 的边塞诗作。 (二) 意象借鉴 唐代边塞诗中汲取魏晋南北朝诗的词语、诗歌意象的例子 , 更是 比比皆是, 如陇水呜咽 , 天山飞雪 , 大漠黄沙 , 枯蓬白
11、草 , 紫塞长城 , 玉关辽海 , 连旗大旌 这些都是 表现手法的继承。 如骆宾王在 晚度天山有怀京邑中写“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写了一个与众不同 的天山,再如岑参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写“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3 写了一个漫天飞雪的天山,这其中还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白草,还有岑参“ 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 的莽莽黄沙,胡笳歌送颜真卿赴河陇中的陇水等等。这都是借鉴了前代边塞诗作中的一些意象,再加以修饰,成为自己的创作意象。 (三)主题借鉴 魏晋南北朝时期, 边塞题材诗歌 有 多种主题 , 诸如 描写 从军征战、抒发报国情志、揭露军中不平、反映反
12、战呼声、记录民族交往、歌颂域外风情、描绘塞上风光,上自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下至朋 友之情、戍卒之思、思妇之念 , 无不在唐代边塞诗中等到更加充分的表现。 如岑参的“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藩王能汉语”,记录了汉族与叶河藩王的交往;李益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抒发了征人思妇之情;高适的燕歌行,揭露了军中不平;骆宾王的 夕次蒲类津 描绘了塞上风光等等。他们借助前代边塞诗作中的主题思想,抒发自己的内心思想,将前人好的一方面加以继承并发扬,使得唐代边塞诗题材更广,发展更快。 二、边塞诗与诗人亲历 边塞诗从创作主体上看,应该具有边塞意识。所谓边塞意识,是指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置身边塞所获得
13、 的体验与认识,或虽非置身边塞,但具有与边塞军民及其生活息息相通的情思与感受。而前者恰恰给唐朝边塞诗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指引了方向。 边塞诗首先出现的地方并不是唐朝,但是却在唐朝得到了独特的发展。这是为什么呢?汉魏时期也有“名副其实”的边塞诗,如马援的武溪深、霍去病的霍将军歌以及曹操北征时期的边塞诗,均是边塞军旅生活的真实写照。到了南北朝时期,边塞诗在数量上急剧上升,但因南朝诗人受时代和疆域局限,并无一人到过真正意义上的北方边塞。即使是鲍照和吴均的边塞诗,虽气势磅礴,格调高昂,仍旧缺乏边塞的真实感。 经过隋代的过渡,到唐朝,涌现大批文人,投笔从戎。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4、卢照邻诗句“须应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进一步发展并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它不再是凭借史书遥思边塞写汉代英雄和史事,而是以亲历边塞和战事为基础,抒写自己的所见所感,记述边塞的人物和事件,与时代紧密结合,成为反映边塞生活的形象记录。 于是, 在 这些戍边的将士中就出现了许多诗人,他们在从事军事训练的同时也进行着诗歌创 作。如 骆宾王曾数度从军,到过陇西一带; 岑参曾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青的判官;王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 并在此期间创作了被评为有“气若江海之浮天”气势的出塞作
15、。 边塞生活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也养成了诗人大胆豪放、善于表达的性格。 (一) 骆宾王与他的边塞诗 “穷经不沾用,弹铗欲谁伸。天子未驱策,岁月几沉沦。轻生常慷慨,效死独殷勤。”初唐时期,国家初定,面临着严峻的外来侵略,文人投笔从戎,骆宾王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他人生道路的重新选择。于是,初唐许多诗人也与骆宾王一样,都有出塞从4 军或使边游边的经 历。如王无竞、卢照邻、张宣明奉命使边,乔知之、陈子昂、张敬忠、崔融、苏味道等出塞从军。相比而言,骆宾王出塞从军的次数比较多, 他的足迹远达西域和西南、东北边塞,这极大地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不仅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素材,也为边塞诗注入
16、了强烈的时代气息。他的边塞诗真实记录了他从军数年南北转战的苦乐悲欢,决非泛泛而谈。骆宾王走向边塞,不仅开拓了题材,把诗歌从宫廷和台阁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把边塞诗创作和边塞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摆脱了依凭汉代史书和空想拟作,使边塞诗因为作者亲历而更加真实 ,更加富有魅力。 骆宾王 的边塞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描绘边塞风光 骆宾王在他的边塞诗中描绘了独特的边塞风光,这都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与真实感受。前朝也不乏诗人描绘边塞风光,但是却给人的是一幅画,而不是一个现实生活,他们的“风光”都是自己主观臆想以及史书借鉴,根本没有亲身去体会边塞的生活,而骆宾王笔下的边疆风光则是他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17、真实可信。如夕次蒲类津: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 通 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 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写秋夜骆宾王在蒲类津所见所感,月照边塞,寒气袭人,壁垒森严,烽烟报警,衬托边塞气氛的紧张和征战生活的艰辛。 再如 从军中行路难二首其一 : 邛关九折无平路,江水双源有急流。杳杳丘陵出,苍苍林薄远。途危紫盖峰,路涩青泥坂。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中外分区宇,夷夏殊风土。交趾枕南荒,昆弥临北户。川原绕毒雾,溪谷多淫雨。沧江绿水东流驶,炎洲丹徼南中地。 这里的“急流”、“紫盖峰”、“绝壁”、“毒雾”等景象,不仅写出了西南边塞
18、的万恶环境,也体现了战士从军行路的艰辛,这也验证了他所 说的“行路难”。与李白的蜀道难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2.反映思乡之情 骆宾王数次从军,常年在外,他在描写边塞风光的同时,也常常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他感慨 “ 夜夜朝朝斑鬓新,岁岁年年戎衣故 ”,随着时间的流逝,黑发变白发,自己已经年老,但是军戎却还是依旧,战争不知什么时候会结束,自己什么时候能回家; 当 四季更替,万物重生, 他感慨自己仍在 “ 关山千万里 ” 之外, 还过着以黄沙相伴,天为盖地为庐的艰辛生活; 但 是功不成名不就 ,只能 “ 空馀望日想长安 ” 。 他在久戍边城有怀京邑中说:“春去年华尽,年来岁月芜。边城伤郢调,乡
19、思绕 吴蝓。”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也在与日俱增。他在边夜有怀中又说:“旅魂劳泛梗,离恨断征蓬。”将自己比作随波逐流的菜梗和漂泊无依的飞蓬,“惟馀北叟意,欲寄南飞鸿”,思乡的情感婉转而又深沉。最有代表性的是晚度天山有怀京邑: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宁知心断绝,夜夜听胡笳。 “身在曹营心在汉”,这里的比喻,却是说骆宾王身在西域军营,而心身却在早已飞回京城。5 这里的天山,在骆宾王笔下竟是如此安 详柔媚,完全颠倒了在历代文人心中的天山,这是因为他将天山当成了长安,将天山上的云和雪
20、当成了长安的上苑叶和御沟花,这是诗人将自己的心灵寄托在这里的天山,他将天山想象成故乡,以解思乡之情。在这美妙的联想中隐含着诗人有家不可回的的伤感之情。但是,浓烈的乡愁却阻挡不了骆宾王的斗志,他是“久历边塞而屡次下狱的博徒革命家” (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 ),也是感情丰富的诗人,渴求建立功业,又思乡情切。白天的军旅生活艰辛与紧张,只有到了晚上,才能对着那一轮明月,遥望自己心里的故乡,才有时间解一解满腹的乡愁。 3.敬仰汉代英雄 骆 宾王的边塞诗,除了对边塞风光以及乡愁的描写,还包含了他对汉代英雄的敬仰。他在出塞之前就将汉代英雄引为楷模到边塞之后这种英雄意识变得更为强烈了。“ 勒功思比宪,决略暗欺陈
21、。 ”他在出塞之前,就以汉代英雄暗暗鼓励自己,以他们为楷模,希望自己也能有一番作为。在他的边塞诗中,多次出现名将霍去病、班超,如 宿温城望军营 中,“ 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霍勋。 ”这里的班就是班超,霍就是霍去病, 投笔从戎之际,以班超的业绩激励自己,身在边塞军中,缅怀霍去病的丰功而自我鞭策 ;再如 在军中赠先还知己中,“ 献凯多惭霍,论封几谢班 。”他将 班、霍的历史伟业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与追求,相比之下,自己却显得非常渺小、感到惭愧。再如 从军行 中,“ 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 ”反用班超 的 典 故 , 更加强了骆宾王 誓死报国的决心 ,有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一片丹心之味。除此之外,
22、还有 名将耿恭典 、张骞等等,这不仅仅是敬仰汉代的英雄,更是高要求自己也要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二) 岑参与他的边塞诗 “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功名要在战争中取得,只有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英雄。岑参的伟大目标,指引着他远赴边疆,即使只是做一个小小的节度使判官, 却也比得上纸上谈兵那种虚伪的政治。 岑参一生三次远赴边疆。第一次出塞,在安西西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中掌书记,处理文书工作约两年。第二次出塞,封常清上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岑参以判官的身分,经常往来于北庭 (今吉木萨尔 ),安西 (今库尔勒 )、焉耆、交河 (今吐鲁番 )与轮台之间,大量精彩的边
23、塞诗多成于此时,所写有关北庭、轮台的诗就有十几首。有关北庭、轮台的涛,诗人形象地描述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态植被、气候、物产和民族风俗等。有不少诗作印证了历史。如陪封大夫宴瀚海亭纳凉一首印证了长安三年 (703)北庭城内置瀚海军的 史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庭大都护府的政治、军事和城的建筑。如诗句中有戍楼、北楼等情况,弥补了史书的不足。第三次出塞,出任关西节度判官。 岑参的边塞诗之所以受人欢迎,一方面固由于内容的丰富;另一方面,也在于他懂得运用最适当的表达方式。 他的边塞诗绝大部分为七言长诗。七言长诗宜于曼声歌唱,用来歌唱绚丽多姿的大漠风光,可以说是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工具了。在这些七言长诗中,诗
24、人巧妙地利用不同形式的转韵技巧,说到转韵的表达技巧,除李白外,应该就数岑参了。在他的诗中,有句句押韵6 通篇一韵到底的,如玉门关关盖将军歌、 敦煌太后后庭歌等;有两句一转韵的诗,如喜韩樽相遇;有三句一转韵的诗,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有四句一转韵的诗,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也有花样多端的转韵诗,如胡笳歌送颜真卿赴河陇等。七言长诗而又能作适当的转韵,用来描绘塞外风光,那简直就像现代人收看一出拍摄地很美的电影,令人赏心悦目。 唐代边塞诗之所以可贵,并不在乎诗人们把战争的实况描写的如何惨烈,基本上还有赖于下列几点因素: 其一,诗人本身对国家的前景不曾失去信心; 其二,当时的文人对于参军远戍
25、,并不视为畏途; 其三,平胡虏,静边 尘,在但当时的文人看来,一方面固然是为了报国,另一方面却也是获取功名的最好机会; 其四,汉民族与外来民族,从战争方面的不断接触,逐渐学习了胡歌,而胡人也学习了汉语(“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藩王能汉语”),在中外民族不断接触与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开远戍边,也许并不是太可悲的事。 以上几点,在岑参的诗歌中,表露的特别明显,这就使得他的边塞诗,既不会流于无病呻吟,也不会流于嚎啕大哭。当然,无可奈何的乡愁,总该是人情所不能难免,但是诗人的理性依然能控制乡愁,绝不让其漫无止境地发展,因而令他的边塞诗,在惆怅中带有点刚劲,在苍茫中看到希望,诗人把感情的分量分配得很平衡,从
26、而带给我们一种非常健康的感情。 在盛唐诗人中,岑参被公认为最优秀的边塞诗人。主要仍在他曾三次出塞,前后多年的边疆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资料,激发了热爱祖国的豪情,因而令他在这一段时期,写下了许多以边塞生活风光为题材的不朽诗篇。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 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是写封常清的一次西征。诗人全力写边城之寒,烈风之猛,黄
27、沙之甚,在此种情况之下,还要夜行作战,冒着犹如刀割的寒风,实在也是够苦的了;但诗人不曾说半个“苦”字,却陡然将笔锋一转,在诗中末三句,转说道虏骑绝不敢和将军短兵相接,等候献捷好了。在紧要处轻轻拨开,让眼前的景象不致变为凄凉,这就是诗人安排得最妥帖的地方。 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是鼎足之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 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的是
28、军幕中的和平生活。诗中描写西北地区的雪景,可以说是奇绝、美绝也凄绝。梁代萧子显燕歌行有句云:“洛阳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萧诗谓梨花如雪,能供读者联想的空间并不太多,但是,岑诗巧妙地将飞雪的景象形容为“千树万树梨花开”,7 这就带给读者以无限的温馨和希望。当然,战争永远是悲惨 的,“愁云惨淡万里凝”,就是本诗的主调。但是作者很懂得控制感情,他不想也不愿将这种过于悲惨的感情迸散出去,跟着就以置酒饮归客的事,让读者从愁云惨淡中转换一个新的环境。尽管他在以下所写的仍是一个愁惨的情景,如胡琴、琵琶、羌笛、暮雪、送行等,都是一些足以引起读者愁情的事物,但是诗人用客观的手法去描绘出大雪中送客的景象,
29、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感受,这样一来,带给读者的印象就更深了。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像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使他的边塞诗显出 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 (三) 高适与他的边塞诗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高适的诗歌,可以看作是战士的自白。这也是高适边塞诗的一大亮点。高适前期,两次到过蓟北,给边塞幕府僚属呈献过一些作品,将自己比为有安边韬略的孙武、吴起,虽不属于战士之歌,但是他的其他一些作品,特别是最杰出的蓟门五首和燕歌行,颇能表现战士的生活情绪和愿望,蓟门五首中的“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燕歌行中的“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
30、来岂顾勋”,都是战士们的自白。 在高适的诗中,边塞诗占十分之一左右。他的边塞诗,有的写征人思妇的感情, 有的写边塞风情,有的则刻画战争场面。其边塞诗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边防问题,以政论的笔调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有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谴责军中的苦乐不均、讽刺将帅的无能与腐化、哀伤战士的痛苦和无畏的牺牲、倾诉自己的边防理想等内容。他的燕歌行就是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
31、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高适一生曾三次出塞,分别是开元十九年、天宝九 年、天宝十一年。这三次出塞对高适的边塞诗创作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在这些期间描写了
32、大量关于驻守边塞的将士的生活以及边塞的战争场面。 如 蓟门行五首之一 :“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诗人 一方面写了将士们舍生忘死的报国精神,如送浑将军出塞: “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动作一年行。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 展现了以浑将军为代表的将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奋不顾身、勇赴国难的牺牲精神 ; 另一方面又以他们的口吻 写了他们长期征战、有家不能回的苦恼及希望早日回家的渴望, 如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 之8 一 : “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溪
33、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 、塞上听吹笛: “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 在这俩首诗中,前一首主要写的是将士的长期征途和边塞环境的苦寒,后一首主要是通过故乡和边塞的环境对比表现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高适的边塞诗,带着浓烈的抨击意味,这使他在边塞诗派中独树一帜。 (四) 李益与他的边塞诗 李益,这位“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 赴邠宁留别)自称是李广后人的诗人,在边塞诗的创作上深受高适、岑参等前辈边塞诗人的影响。他在安史之乱中长大,自然产生了报效国家、平定叛乱、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他“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
34、他曾五次出佐边塞幕府,怀着“北逐驱獯虏,西临复旧疆”的一腔豪情,从军塞外边疆,不仅亲身经历了与少数民族战争的洗礼与考验,并且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题材,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作。如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这首诗写的是行军途中的情景。诗人首先 点出天山气候之严寒,战士们顶着寒风、踏着冰雪夜行军,其条件之艰苦不言而喻。偏偏在这个时候,横笛却吹起行路难的曲子来,士卒本已沉重的心情更添了几分凄凉,思念家乡的愁绪强烈地攫住了每个人的心灵。三、四两句,用“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这样略带夸张的数字和动作,有力地强化了这种乡思之情。再如夜上受降城闻笛:
35、“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塑造了塞外月夜的凄清环境,反映了征人思乡之情切。 李益的边塞诗皆以环境来烘托气氛,笛声、月光、霜雪、秋风、鸿雁是诗中经常出现 的物象,笛声之哀怨、月光之清冷、霜雪之严寒、秋风之萧瑟、鸿雁之哀鸣,形象地映衬出戍卒的满腹愁情。由这些物象组成的画面,既是触动乡愁的典型环境,也是戍卒凄苦心境的写照,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诗中声、色、情和谐地融为一体。 李益善于运用准确的数词和副词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展示人物的心理。如“碛里征人三十万”说明思乡的人数之多,以“一时”强调征人的共同感受,以“一夜”表现征人愁不能寐的状态,表明思乡之情深。“尽
36、”字和“一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旨在揭示征人的感受。 李益的征人思乡诗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充分调动读者的想 象力,不言愁而其愁自现,不言情而情溢出,抒情浓郁真挚,塞外独特的景色和人物感情的抒发融合无间,从而造成了浑融完美的意境,李益的诗与其说是诗,还不如说是曲,他的诗美,人美,感情美。 三、 结论 前代边塞诗早于唐代便已发展,却不能兴盛,那是因为边塞诗人的创作都是根据史书描写的塞外以及战士的口述,他们根本没有到过边塞。所以他们的边塞诗比不上唐代边塞诗。那到过边塞的唐几位诗人,他们在创作上的造诣肯定也是不同的。 就拿骆宾王与岑参两位诗人来说吧。他们都在选材对象上与别人不同,骆、岑二人,都大量详实的描
37、写了边塞的旖旎风光,如 骆宾王笔下“天山”、“交河”、“兰山”、“阴山”、“祁9 连”的自然风光,岑参笔下“安西”、“昆仑”、“火山”、“阴山”、“轮台”的西域景物,这大量的地理文化被他们俩运用的淋漓尽致,充实了边塞诗的意义与内涵。他们笔下的风光是如此一致,但是他们在诗歌的创作感情上却有着截然的不同。他们都到过边塞诗,亲历战争的残酷,但是两人的创作却截然不同,这是因为骆宾王要比岑参更贴近战争,更贴近现实。骆宾王作为一名一线战士,需要拿武器,上战场,冲锋陷阵,经历一场战争,他更能体会战士们的心情,他能够将战场上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不掺杂 一丝个人色彩,但是岑参作为一名文史判官,相当于军师、参谋,
38、只在二线体会战争的残酷,他所写的是他的所见所闻,却不是自己的切身体会,他体会不到战士们的心情。所以,他的诗歌不及骆宾王的气势磅礴,也不及骆的乡愁之浓郁。 再来看高适与岑参,这两位诗人不仅朝代相同,而且所处的年代也相同,他们也都曾远赴边塞,亲历战争,但是他们在边塞诗的创作上也有各自的造诣。他们的诗中都表现了边防战士和中下级军官渴望报国立功、“安边”“封侯”而又抱负难展的痛苦,慷慨从戎而又久戍思归,奋勇杀敌而又悲愤不平的复杂心情。这当中包括了诗人自身的遭 遇,所以真切感人。但是,岑参主要写的是诗人自我,而高适写的较多的是他人。他们虽然都处于边疆,见证边塞生活,但是岑参主要是通过对自己的内心描写来衬
39、托他人的情感世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他人的生活状态作对比,而高适却没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去描写他人,而是直接从他人的哭诉之中体会他们的感受,他的创作没有岑参来的真实感人。因为只有自己才能清楚自己想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别人不一定能够真实的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诗歌的创作,总要是从自己出发去写,只有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生动形象,才能将别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 最后再来看看 李益与岑参之间的异同之处。他们都曾出佐边塞幕府,而且在描绘西域风光之时,都有着对西域独特的情感,他们的题材广泛,地理文化知识异常丰富,这为他们的边塞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们的诗中,悲凉中透露着希望,他们是如此的相似,但是却也还
40、存在着不同。李益的诗作流露出来的感情,比岑诗更真挚动人。那是因为李益在安史之乱中长大,自然是能体会战争的残酷,他从小就经历着战争,而且他的故乡就是西域,他与西域的感情比任何一个边塞诗人都要深。两人都曾亲眼见过不少征戍生活,但是李益却是从小体会,他是以他自己塞外人以及边塞诗人着两重身 份来创作的,越贴近边塞的人,诗歌创作越真情流露,与边塞感情越深的人,诗歌创作就越动人。 从以上几位主要边塞诗人的比较可以看出,边塞诗的成功创作,除了与诗人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之外,还主要依靠于诗人们谁更贴近征戍生活,越靠近战场,诗歌越气势磅礴,越靠近现实生活,体会就越真实,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就越真实,感情越真挚。这也是唐代边塞诗中所特有的性质,这也就能证明为什么前代边塞有存在,却不能兴盛,这还是与诗人们是否亲历有密切联系。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学现象 ,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的极盛与古典诗歌高度繁荣成熟相结合的产物。舍唐之外,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个朝代能够出现这样的创作高潮,产生与之媲美的作品,历史的不可重复性,决定了唐代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枝独秀”的地位。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