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历史学 世说新语中的浙江名士研究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的一部重要文献,历来被认为是一部关于魏晋名士风流的总集,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 学 价值。它为我们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从汉末到东晋末年的时代思潮和士人风貌, 是 我们认识和研究魏晋时期历史和文化所必不可少的资料。对于世说新语,历来的研究很多,大都从魏晋名士的人格类型,以及玄学清谈的思潮,魏晋名士的生命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特有的文学风格 方面着手 。虽然对于本书的人物形象和所体现的社会思 潮的研究很多, 但以一个特定的地域为切入点去研究的比较少 。浙江地区在永嘉南渡之后是很重要的地区
2、,受到了 很 多社会思潮的影响,既有原有的儒学的影响,也受到当时刚兴起的佛学思潮的冲击,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当时最流行的玄学清谈之风。所谓的浙江名士,既指 浙江籍的名士 ;也指外地的名士而在浙江长期活动过而产生一定影响的,如长期隐居在浙江的 谢安和支遁 。他们的思想的形成受到了很多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很复杂的,同时他们也给当地的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本文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比较生僻的,是前人较少涉及的范围。这给本文的 研究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需要一定量的整理工作,但也正是本文的价值之所在。 本文的研究 视角是比较新颖的,可以说这是本文的最大特色 。 本文以有代表性的浙江名士王羲之和
3、谢安为切入点,然后主要从他们二人在出和处,隐和仕,名教和自然,生命情怀和经世之志等等互相对立的生命范式上面所作出的选择。以此为突破口,然后得出他们人生选择背后的思想因素。在论述的过程中,还结合东晋时期特定的社会思潮加以论述,以便更好地把握王羲之和谢安的思想。名为浙江名士,实则为东晋名士,在东晋时期,有很多名士隐居于浙江地区,而他们特殊的生命 范式和出处抉择,正好反映的是整个东晋时期士风的变化,这或许是浙江名士研究的特殊意义。 在对王谢二人的出处抉择的研究方面,前人的研究主要是着眼于王羲之和谢安的思想的双重性,即王羲之既有很深的“逸民情怀”,对于生命的深深忧虑,又有及其强烈的经世之志。而谢安传奇
4、的人生经历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双重思想的表现,从隐居东山到最后的政治生涯,谢安人生重大转变后面的原因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可以得出很多的结论。国内的许多学者认为,谢安四十岁之后的出仕是啊“家道中衰”所致,而未从谢安一生的整体和东晋当 时的政治环境来考察。笔者则认为,关于谢安出处问题原因的解释上面,应该以当时魏晋玄学的思想源流来考察。具体说来,即就是东晋时期魏晋玄学对于传统老庄思想的改造上,特别是对东晋士人有很大影响的郭象庄子注一书。在郭象的注解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东晋士人所体认的老庄思想已经非老庄思想原本,庄子中所谓的逍遥是和政治领域想对立的。而在郭象认为,真正的圣人所达到的逍遥
5、是可以在政治领域中实现的。在魏晋玄学对于老庄思想的改造中,“内圣外王”成为玄学人格的最高理想,这种最高理想的正是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思想源流,打破了仕和隐 的界限。而在谢安身上真正体现了这种理想的人格。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的研究首先是要翻阅世说新语原文,然后重点找出有关王羲之和谢安的相关记载,选取其中能反映二人关于出处抉择和人生思想的条目。 在翻阅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永嘉南渡后,金陵为东晋以及南朝的政治中心,相应地也是文化中心,所以江苏地区的名士的数量要远远大于浙江地区,这是可以理解的。另世说新语中记载的名士的籍贯分布主要集中南渡之前的河南地区和山东地区,这两个地区的
6、名士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汉末和西晋之时洛阳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的很多世家大族大都集中于河南地区。而山东主要是琅琊王氏的显赫地位,以至在西晋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有和司马氏分天下之势。总体来看,这些地区都是当时的名士聚集区,但相对于这些地区,浙江地区当时还没有这些政治和文化上的优势,几乎在世说新语中很少看到在有浙江籍的名士,虽然王羲之可算是浙江名士的代表,但王羲之的祖籍是山东的琅琊,说白了还是琅琊王氏,而长期隐居东山的谢安当然也不是浙江本地人,虽然也有浙江籍的名士,但在数量和影响力上还是不能和这些外籍的名士相比较的。本文的研 究意义真在于此,正因为有这种情况,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
7、,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很有典型性的人物,比如王羲之父子,还有与之长期交游的大名士谢安,虽然名士的数量不多,但是却很有分量,其中王羲之和谢安是世说新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人物之一,有很强的代表性。而他们的思想是很复杂的,可以说收到了当时很多思潮的影响。当然最主要的是当时流行的魏晋玄学的影响。以王羲之为例,我们从他整个一生来看,王羲之早年自诩没有“廊庙之志”又说自己若受到朝廷的驱使,再远的地方也在所不辞,这明显不是体现出王羲之在出处抉择上面不是单一的,起码不是受到 单纯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也不是受当时流行的老庄隐逸之风的影响。而王羲之身处东晋,当时的东晋可谓内忧外患,在生命依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像整个魏晋时
8、期的士人一样,表现出了强烈对自身生命的关怀。这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来,兰亭序就是一条很好的原始资料,而王羲之对天师道的信仰,以及对服药的乐此不疲,以及后来的与王述不协,从而罢官。都表现出了王羲之是将自身生命放在第一位的。而谢安和王羲之一样,也有对于生命的深深忧虑,只是这方面表现得没有王羲之典型。王羲之在政治生涯中的表现展现了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所表现出了的远见和卓识,在 任地方官时,也能心怀民间疾苦。这些不是一个没有用世之志的人所能做到的。由此可见,王羲之是有着双重思想的。而这双重思想是怎样统一的?接下来是谢安的论述,首先是谢安的隐居东山,四十岁之后又出仕的原因,很多人认为谢安的出仕是和他的“家道中
9、衰”有直接关系的,而笔者认为谢安的出仕是他人生选择的必然结果,是和当时东晋的政治形势所决定的。确切的说,谢安的人格理想是魏晋玄学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有了这个“内圣外王”的最高理想,他早年的隐而不仕,后来的出山执政,才有了一个很好地说明和解释。而魏晋玄学是在郭象改造之后的魏晋 玄学,赋予了老庄思想一些新的内涵,从谢安对于郭象思想的了解很认同上面,我们可以看到,魏晋玄学所倡导的“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真正在谢安那里实现了。而王羲之思想的双重性我们也可以得到理解,在东晋时期,由于政治环境比之魏和西晋有所好转,东晋政权偏安于江南,士人已经无西晋士人所面临的去就关涉生命的问题。所以仕和隐的选择有了很
10、大的自由性。在王羲之身上既表现出了魏晋士人共有由于生命忧患所引起的隐逸放达的生命情态,也有中朝名士嵇康阮籍等所没有的经世之志。这两种思想情态的矛盾,正是在魏晋玄学的发展当中得到了统一,特别体现在 郭象庄子注中对于老庄原义的改造和阐发当中。在之前的老庄思想中,仕隐、去就、出处是有严格界限的,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而在郭象看来,万物都各自有自己的本性,所以只要遵从本性而为即是“无为”,圣人 只有“ 独化于玄冥之境”,“涉太虚而游惚怳之庭矣” ,达到和万物融为一体的“内圣”的精神境界,自然而然地就 能“外王”,在郭象看来“外王”即是“内圣”的自然而然的产物 。“ 夫唯与物冥而循大变者,为能无待而常通
11、,岂自通而已哉?又顺有待者,使不失其所待,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 ,”即是说圣人能够超越出处、仕隐、自然和名教等等得界 限,达到与万物融和的“无待”逍遥的境界,而这种逍遥自然也就超越于和适应于政治领域。 三、 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研究的第一步首先是要对世说新语的全书的名士做一个梳理工作,首先找出本文所要研究的两个人物的相关记载;找出能够表现人物主要思想和人格的文字; 其次,主要参照晋书中王羲之和谢安的本传,从二人的生平事迹上着手,概括出王羲之和谢安的思想特征以及来源; 最后,将其放到整个东晋时期的思想改变中去探讨,得出结论,魏晋时期浙江地区的名士风气在整个魏晋时期的独特性和独特意义。 四、
12、 参考文献 1余嘉锡 .世说 新语笺疏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唐 )房玄龄 .晋书 .北京:中华书局, 1974. 3张彦远 .法书要录 .沈阳 :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4杨健 .从世说新语看东晋琅琊王氏文人心态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第三期 5(南朝)慧皎 .高僧传卷四 .北京:中华书局, 1992. 6陈寅恪 .金明馆丛稿初编 .上海 :上海 古籍出版社 , 1980. 7(清 )严可均 .全 晋文卷二十四 .北京:中华书局, 1965. 8罗宗强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 杭州:浙江人民 出版社 ,1991. 9刘敬刚 .谢安三步曲:隐居、安晋、北伐 .皖西学院院报 .2003.2 月 10高华平 .评东晋的风流宰相 谢安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4.2月 11简修炜 .论谢安 .史学月刊 .1984.第二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