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政治思想的嬗变与情感内核的变迁 从曹操短歌行到阮籍咏怀诗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是汉魏之际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汉末在动乱中崛起的曹魏集团,弘扬了汉末“党锢之祸”中兴起的人文精神,在文学领域内抒写建功立业的悲壮情怀,哀悯民生痛苦,形成了慷慨仗气的文学风格。到了魏正始年间,随着曹魏集团内部司马氏一伙势力的强大和政治的黑暗,以阮籍嵇康、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文人一变建安风骨的英雄主义情调,从讴歌建功立业转向抒写内心孤独,形成了 远大遥深、离形得神的文学追求。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的转变,说明文学思潮的演变受着外部环境的制约与主体
2、的左右,值得仔细分析。 曹操与阮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自古以来对二人的研究就从未停止,刘勰、锺嵘、锺惺与谭元春、沈德潜、陈祚明、鲁迅、陈子展、袁行霈等等著名学者和大家对魏晋时期文学的研究都值得我们关注。近来,对两个时期的文学以及政治思想等研究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但诸多学者关注的往往是一个方面,而且过多的把目光聚焦在历史的大环境。 笔者主要通过参照外部历史大环境将其与曹操及阮籍的文本联系起来,试图通过 文本与历史结合的方式透视作为文学家的二人政治思想与情感内核的变迁。而对于文本的选择则以最为代表性的曹操短歌行与阮籍咏怀诗为主,通过对于文本的研习对比两人的思想异同,从而推见两个时期的文人
3、思想动态。 曹操个人在建安时期文人地位提高的转变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曹魏集团是汉末动乱中崛起的地主阶级集团。这一集团具有自己特定的情绪与理想,建安文学反映了这种政治理想与审美理想。曹操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文学创作要反映社会现实的理论主张,但从他存留下来的作品,全体现出了这一思想。短歌行感情充沛,气势雄健,表达了诗 人渴望得到贤才的辅佐,尽快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心情,这和他多次下求贤令的思想是一致的。 曹魏自建国以后,以九品中正制为官吏选拔制度。该选拔制度对曹魏统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刺激着不同社会阶层的势力在政治生活中的消长方式发生变化。阮籍正是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出任尚书郎。晋书阮籍传载:“籍
4、本有济世志。”但为何阮籍要辞官?为何又要沉浸在美酒当中?为何又故作旷达?我们需要的是从八十二首咏怀诗更为直观的找到其思想源头。同时,正始时期“当儒者以其自身的理想、信念对社会进行参与并把它付诸实践,却往往遇 到困难,特别处于乱世之际,他们发现理想与现实是如此之不协调,甚至是完全背离而难于实现,于是产生了一种深沉而庄严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一部分有着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一部分又有着其独特的历史特性。 二、 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文人处境的变化 二、 从曹操短歌行中见其政治思想与情感内核 三、 从阮籍咏怀诗见其政治思想
5、与情感内核 四、 比较曹操代表的建安文人与阮籍代表的正始文人的思想变迁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研读与魏晋南北朝史有关书 籍,了解魏晋时期历史。 2、研读曹操与阮籍的代表作品。 3、搜集古今中外有关曹操和阮籍的资料。 4、通过与老师同学的探讨整理出论文思路和框架。 四、参考文献 1、刘勰 .文心雕龙 2、锺嵘著 .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 3、 李达五辑评、刘享惠 等注释 . 4、沈德潜 .古诗源 . 5、鲁迅 .魏晋风流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坟 6、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纲要 7、刘逸生 .曹魏父子诗选 .赵福坛选注 . 8、陆侃如、冯沅君 .中国诗史 . 9、赵玉萍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研究 . 10、陈寿 .三国志 11、房玄龄 .晋书 12、严可均 .全上古 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13、高晨阳 .阮籍评传 14、徐公持 .魏晋文学史 15、顾农 .从咏怀诗看阮籍的理想及其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