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中考电路故障题扫描 电路故障一般分为短路和断路两大类。分析识别电器故障时,一定要根据电路中出现的各种反常现象,如灯泡不亮,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反常等,分析其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再根据题中给的其他条件和现象、测试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故障。 例 1. 在电学实验中,遇到断路时,常用电压表来检测。某同学连接了如图 1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 S 后,发现灯不亮,为检查电路故障,他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结果是 U V U U U Vae ab bd de 3 0 0 3, , ,则此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 A. 开关 S 接触不良 B. 小灯泡灯丝断了 C. d、 e间出现断路 D. e、 f间出现断
2、路 分析:观察电路,灯泡和定值电阻串联,闭合开关 S 后,发现灯不亮,说明发生断路故障。用电压表测量时,表与被测元件并联,相当于在被测元件旁又使电流有了一条路径。若被测元件通路,由于电压表电阻很大,等效于开路,对电路无影响,其示数为零;若被测元件断路,电流不能从元件通过,只能从电压表通过,因电压表的电阻很大,这个电流很小,灯泡不亮,但电压表有示数,且近似等于电源电压。本题中电压表测得U Vae3 ,说明电源可提供 3V电压; U Uab bd 0 0, ,说明 a、 d两点与电源两极相连的电路某处断开,U Vde3 ,说明故障在 d、 e两点之间且为断路。选择 C。 例 2. 如图 2所示的电
3、路中,电源电压为 6V,当开关 S 闭合后,只有一只灯泡发光,且电压表 V的示数为6V,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 灯 L1 处短路 B. 灯 L2 处短路 C. 灯 L1 处断路 D. 灯 L2 处断路 分析:先观察电路的连接方式为串联,电压表测 L1 两端电压。只有一只灯泡发光,说明电路中有电流,不可能发生断路故障,只能是短路。电压表 V 的示数为 6V,与电源电压相等,说明电压表的两个接线柱与电源两极直接相连,故灯 L2 处短路。选择 B。 例 3. 如图 3所示,当开关 S 闭合 时,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电压表指针不动。该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 A. 灯 L1 的接线短路 B
4、. 灯 L2 的接线短路 C. 灯 L1 的灯丝断了 D. 灯 L2 的灯丝断了 2 分析:先观察电路,灯 L1 和 L2 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 电流,电压表测 L1 两端电压。当开关 S 闭合时,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有电流,不可能发生断路,只能是发生了短路。电压表指针不动,说明 L1 两端无电压,灯 L1 的接线短路。选择 A。 例 4. 在图 4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 S 后,灯 L1 、 L2 都发光。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盏灯突然熄灭,而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不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 灯 L1 短路 B. 灯 L2 短路 C. 灯 L1 断路 D.
5、灯 L2 断路 分析:观察电路, L1 和 L2 并联,电流表测灯 L1 支路电流,电压表测 L1 与 L2 并联电路两端电压。电路的特点是各支路用电器工作时互不影响且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若一条支路断路,另一条支路的电压和电流不会变化;若一条支路短路,另一条支路无电压和电流。闭合开关后,灯 L1 、 L2 都发光,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盏灯突然熄灭,而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不变,因电流表测灯 L1 支路电流,说明 L1 支路正常, L2 支路断路。选择 D。 例 5. 原来室内的电灯都能正常发光。在台灯开关断开的情况下,把台灯插头插入插座中,室内电灯全部熄灭,保险丝熔断。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6、) A. 台灯功率过大 B. 台灯灯座处有短路 C. 台灯的插头处有短路 D. 插座处有短路 分析:保险丝熔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二 是发生短路。因为一只电灯的功率不太大,加之题中的台灯开关是断开的,所以 A不正确;因台灯开关断开,台灯未接入电路中,所以 B 不正确;如插座处原来短路,则不插台灯保险丝也会熔断,所以 D不正确;在台灯开关断开的情况下,将插头插入插座中,保险丝熔断,这相当于用一根导线直接把插座的两插孔连了起来,故障的地点是在插头,原因是短路,所以 C正确。选择 C。 例 6. 如图 5 所示电路,开关 S 闭合后灯 L 不发光,用测电笔测试电灯两接线处和插座两孔均能使测电笔氖管发光,经检查,保险丝未烧断,开关完好,以下四种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进户火线断路 B. 进户零线断路 C. 室内发生短路 D. 灯线断开了 分析:开关 S 闭合后灯 L不发光,用测电笔测试电灯两接线处和插座两孔均能使测电笔氖管发光,说明电灯两接线处和插座两孔均与火线连通,所以 A、 D均不正确;又经检查,保险丝未烧断,说明电路不可能发生短路,所以 C不正确;当进户零线断路时,灯与插座均与零线断开,而与火线连通,会使氖管发光,而且灯不亮。选择 B。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