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庄子意象创构的审美个性 摘要:庄子的意象创构具有“象”与“象罔”两个向度:道在“象”中向人显现,人在“象罔”中得道。“象”具有虚实相生之美与象征的功能,并在心、物之间展开创造与想象的巨大空间。与具有符号美,主张兆见吉凶,穷理尽性的周易意象相比,庄子意象寓虚于实,注重目击道存与感性体验;与充满貌象声色、神秘崇拜与悲剧意味的山海经意象相比,庄子意象遗貌取神,富含哲理,独具恢宏、超越与飘逸之美,洋溢着“自由”的精神。 关键词 :庄子;意象创构;周易;山海经;差异 ? 中 图分类号: J01 文献标识码: A 前人对庄子意象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但仍有可以继续推进的地方。从现状看来,一是
2、多着眼于个案分析,如庄子“鲲鹏”意象、“大木”意象、“神人”意象的专题研究等,这为我们进一步从理论上概括庄子意象创构的审美特征作出了充分的准备;二是多立足于庄子文本内部,这为我们从单个文本的视野拓宽到横向比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古代文化“象”思维发达,在源头上,就有形形色色的“象”,那在阴阳错布的符号系统中兆见吉凶的周易卦象,以及弥漫着灵异色彩的神话意象等,与 寓真于诞、恢诡谲怪的庄子意象共同献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见证着先民们创造与想象的智慧。将相似的形态并置于同一2 个视域,反而能在彼此互放的光茫中闪现各自的亮点,庄子意象创构的审美个性,正是在周易、山海经等璀璨明星的映衬中独放异彩的。 ?
3、一、庄子意象创构的两个向度:“象”与“象罔” 庄子认为“道”是创生万物、自本自根、超越时空的“道”,难以由人的视听言辩相求,但是,道又贯通于万物之中,也内在于人的心中,人可以在直觉中体道与睹道。这就使庄子的“象”,一方面融入主体之 “意”,另一方面又是“道”之彰显,从而成为审美主客体交融的产物,体现出作为古代重要美学范畴的“意象”的特征。为了引导人们体道、得道,庄子不仅大量地创构意象以喻道,还告诉人们,得道的方式不在于聪明言辨,而在于自然而然的有无之间。 庄子认为,“道”寓于“象”,人在若有若无的“象罔”中得“道”。庄子中出现的关于“象”的字句凡十三例,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象罔得珠”的故事
4、: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 ,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天地) ? 这个故事以“玄珠”喻“道”,以“知”、“离朱”、“吃诟”、“象罔”四个虚拟形象喻四种不同的求“道”方式。“知”,同“智”,是思虑的智者。“离朱”,传说中明察秋毫者,是视力极好的人。“吃诟”,郭象注“聪3 明吃诟,失真愈远”,成玄英疏“吃诟,言辩也”,是聪明而善于言辩的人。“象罔”,成玄英疏“罔象,无心之谓”,郭嵩焘注:“象罔者,若有形,若无形,故曰眸而得之。即形求之不得,去形求之不得也”(庄子集释),吕惠卿注:
5、“象则非无,罔则非有,不皎 不昧,玄珠之所以得也”(吕惠卿庄子义),说明“象罔”是无思虑、无明目、无言辩,若有形、若无形的人。思虑的智者、视力极好的人、聪明能言辩的人都不得“道”,而“象罔”却得“道”了。 庄子另有一则关于“浑沌”的寓言,寄寓了同样的思想: ? 南海之帝为 ?,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 ? “浑沌”与“象罔”都无形有象,但是命运截然相反。“象罔”胜过了 “知”、“离朱”、“吃诟”,得到了“玄珠”;“混沌”凿七窍,其实就是凿出“知”、“离
6、朱”、“吃诟”,却因此死去。两个寓言一正一反,阐述了相同的思想。 “象罔得珠”的寓言,揭示了庄子意象创构的两个向度道之“象”与得道者“象罔”。一是无形无名,视听言辩不能及的“道”,却可以在若有若无、虚实相生的“象”中显现,此“象”为道之“象”。二是只有无思虑、无明目、无言辩,若有形若无形的“象罔”才能得道,此“象罔”为得道的方式。道所显现的“象”正是老子所谓的“大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 其上不缴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老子十四章)。“道4 之为物,唯恍唯惚。惚今恍今,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今冥今,其中有精;其
7、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可见“象”若有若无、昏昧不清,是一片混沌,因此得道最自然的方式只能是以气合气,方能在有无、虚实相生中同于大通。 “象”与“象罔”的双向创构,体现了庄子对“象”的虚实相生之美与象征功能的自觉追求。这还可以在庄子关于“象”的其他言论中得到印证。庄子中出现的有关“象”的词句概而言之有两种 用法,一是作为名词的“形象”、“物象”、“迹象”等,二是作为动词的“取法”、“效法”、“比况”等。第一种用法有“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刻意),“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 !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至乐),“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达生)等。很显然,庄子对于“形象”、“物象”、“迹象
8、”的态度是否定的,“不可为象”、“无有象乎”,以及把“貌象声色”置于“物”的层面均与庄子一贯否定形质的思想相合,这使庄子的“象”具有不落形迹、虚实相生的美感。第二种用法如“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道) ,成玄英疏:“是以圣人象二仪之造化,观四序之自然”,有圣人取法乎天地之意。“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刻意),郭象注:“象天德者,无心而偕会也。”这是以水之性象征天之德。又如“以有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庚桑楚)、“心不待学而乐之,体不待象而安之”(盗跖),都是“比况”、“如同”之意,可见,庄子对于比拟的态度是积极的,而这种寓意深刻的比拟手法
9、的大量复现,使庄子意象世界充满浓厚的象征意味。 “象”与“象罔”的双向创构,使庄子意象在心、物二维之间拉5 开了巨 大的审美张力,让创造与想象的空间无限拓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 ?易教下中曾说过:“人累于天地之间,不能不受阴阳之消息。心之营构,则情之变易为之也。情之变易,感于人世之接构,而乘于阴阳倚伏为之也。是则人心营构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庄子的天地自然,无不映带着心灵的光辉,而成为“人心营构之象”。庄子以象喻道,以“得珠”喻“得道”,“象”与“象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交融在一起,由此及彼,从有限到无限,万象既鼓荡于人心之中,又恢恢乎包裹六极。康德说:“想象力(作为生产性的认识能力)在
10、从自然提供给它的材料中仿佛 创造出另一个自然这方面是极为强大的。” 1( P.158) ?这里包孕着两个“自然”,一个在“物”,一个在“心”。庄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正是在寸心与天地共同营建的巨型舞台上出场,轮番上演的人神鸟兽,无不若隐若现地浮动着原型的影子,而又带有强烈的夸张变形的意味。 宗白华说:“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艺术家创造虚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际。真理闪耀于艺术形相里,玄珠的 ?于象罔里。” 2( P.81) ?这段话已然揭示了庄子意象创构的两个向度:道寓于“象”,以“象罔”的方式得道。“象”与“象罔”,虚 实莫辨,彼此生发,展开了庄子恢诡谲怪的意象世界。 ? 二、庄子、周易构象方
11、式之差异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从庄子文本内部对其构象方式作出了大致的定位,但是孤立的文本分析往往囿于狭窄的视野,而难以出乎其外地把6 握其与众不同的特性。“虚实相生”、“象征”等仍然停留在大而化之的概念上,在意象话题中绕不开的一大源头周易之“象”,同样以这两点为著。因此,要进一步把握庄子意象创构的审美个性,首先必须把庄子同周易的构象方式加以区别。 一方面,庄子与周易都注 重营构虚实相生之象。周易 ?系辞上云:“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章学诚文史通义释曰:“象,盖道体之将形而未显者也”,也就是说,“象”在无形的“道”与有形的“器”之间,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系辞上),因而“象
12、”具有将形未形、捉摸不定、又通往无限的艺术魅力。在“形”、“象”与“道”之间,“形”落于实,“道”主于“虚”,唯有“象”介于有无虚实之间。周易以阴爻与阳爻为基本单位,演化成变幻莫测的六十四卦象,与庄子的“象罔”、“混沌”之若有若无,亦真亦幻的精神颇合。这是周易与庄子 意象的共同之处。 不同的是,周易之“象”寓实于虚,庄子之“象”则寓虚于实。周易将天地万物铸成符号,使天、地、山、泽、雷、风、水、火,或人体各部位,或各种人伦关系以简约的卦象形式呈现出来,更多地表现为意蕴丰富的符号美。王振复说:“周易文化与美学智慧的特异性首先是由其独一无二的符号体系所决定的。这种符号体系可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象”。
13、 3( P.168) ?王明居在叩寂寞而求音:周易符号美学专著中详尽地分析了周易的符号美学系统,并论述道:“八卦卦象,是经过远古人的意识熔炉冶炼 而成的智慧结晶。它是主、客观的统一。客观审美对象,纷纭复杂,五光十色,形态万千,无限丰富。远古人却把它藏在7 自己的思想仓库中,进行压缩、简化、概括,凝结为符号,并把特定的符号组成卦象,这是由多到少、从十到一、由具象到抽象的提炼过程。” 4( P.18) ?周易的阴爻和阳爻,是其整个符号系统的两大基石。而庄子则恰恰相反,他是寓虚于实,将抽象的“道”化为天、地、海、木、神、人、鸟、兽等各具形态的万物。庄子意象可谓包罗万象,无奇不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14、从人物意象看,有真人、神人系列,丑怪系列,能工巧匠系列 ,历史人物系列等;从自然意象看,有天、地、海、水、木等环境系列,有鲲鹏、鱼、蜩、学鸠、蝴蝶、东海之瞥、南方之鸟、坎井之蛙等动物系列;即使是虚拟的意象,如倏、忽、混沌、知、离朱、吃诟、象罔、骷髅、罔两等,也呈现出一片亦真亦幻的景象,始终不脱离感性的特征。千姿百态的意象使庄子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呈现为恢诡谲怪,纵横交错,神秘莫测的感性世界。 另一方面,庄子与周易都注重以比拟与象征的手法构象。整部周易就是一个庞大的象征体系。周易 ?系辞下传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 有人道焉”,言周易的卦象系统包罗天、地、人之万象以及其间无
15、穷无尽的变易之道,从易生太极到阴阳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每一卦象都意蕴多兼,正如钱钟书所说:“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 5( P.39) ?因此在周易的卦象体系中,举凡天地山泽、金木水火、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子丑寅卯,君臣父子、手足耳目、牛马走兽、赤黑玄黄等等莫不悉备其中。同样,庄子的意象系统也是一个象征的世界。庄8 子中,万象莫不喻“ 道”,鲲鹏展翅,象征得道的自由精神;大树系列,象征道的“无为”、“无用”的自然状态;天、地、海,象征道之广漠无边、无始无终、负载万物的大美;“神人”、“真人”系
16、列,象征道的超越一切的至高境界;“叔山无趾”、“哀始它”等丑怪系列,象征“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道”性;“庖丁”、“梓庆”、“轮扁”等匠人形象,象征“技进乎道”者;混沌、象罔等虚拟形象,象征道的不可分析、不落形迹的整全与虚无。 但是,庄子与周易所注重的比拟与象征功能在思想与方法上均有所不同。周易在“象”中兆见吉凶,穷理尽性,阐明义 理;而庄子在“象”中目击道存,注重体验,主张亲证。周易用“象”比拟天地万物以明吉凶,“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系辞上),其“象”重“兆见”,韩康伯注:“兆见曰象,成形曰器”,孔颖达疏:“萌兆乃谓之象”,兆见的目的就是明吉凶:“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系辞上
17、)。在这种吉凶兆见中,因果律成为一种惯用的推理手段,王振复认为,古人“为了这种预知实践后果的渴望,愈加专注于客观存在与发生发展的种种事物前期现象,认为其后果是由前因所决定的” 3( P.171) ?,因而导致了因果律的滥用。但是,这 也说明周易之“象”在比拟中,重视客观观察与理性的推导。周易的这种由感性卦象到逻辑推理的演绎,表现为由“象”而“数”的发展过程。左传 ?僖公十五年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可见周易之“象”,乃是不可避免地往“数”的轨道上发展。周易的“观物取象”也体现为一种客观的、理性的态度:“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9 俯则观法于
18、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种观,注重对自然界客观物象的观察、模拟与阐明 义理,显然与庄子濠梁观鱼而感受到“鱼之乐”的“观”不同。周易把“象”与“法”对举,是为了“穷理尽性”(说卦传)。系辞传中所提出的“立象以尽意”(系辞上),也是这种思想:“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可见,易传认为,语言所难以表达的思想,可以在“象”中尽其意,此处一连串以几个“尽”,表达了穷理尽性的决心。而庄子虽然从“言”转到“意”,从“意”转到“象
19、”,但庄子的“象”仍在 人心的体验之中,对于天地万物的态度只是赞叹、随顺而不多加穷究也认为不可穷究。他从根本上否定“知”,认为言不尽意,理智思虑都无以明道,而主张在体验中目击道存。轮扁斫轮那种妙不可言的体验,连自己的儿子都无法传授,说明这种体验还带有不可言传、个人亲证的色彩。 可见,庄子与周易虽然都注重虚实相生的美感,都注重比拟与象征的手法,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周易意象寓实于虚,将天地万物铸成符号;庄子意象寓虚于实,将抽象的“道”化为各具形态的万物。周易意象主张兆见吉凶,穷理尽性,阐明义理;而庄子意象主张目击道存,注重感性体验。 ? 三、庄子、山海经构象方式之差异 10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
20、大致上可以将庄子与周易的构象方式区别开来。此外,不少学者还指出过庄子意象与上古神话的渊源关系,如茅盾、袁珂等,晚近更有一些中西方学者直接从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庄子。的确,庄子意象与神话意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庄子中的鲲鹏、大木、神人、浑沌等均可在神话中找到蓝本。夸张、变形、象征以及奇幻的想象,是庄子与神话意象所共同具备的。但是从“象”与“象罔”两个向度之间展开的庄子 意象,则与神话有着本质的区别。兹将庄子与作为上古神话代表的山海经在构象方式上作如下比较: 首先,庄子与山海经的意象创构都极富创造力,夸张、幻化等手法是二者共同的偏爱。庄子中,有对鲲鹏、树木之“大”的夸张,还有对蜗角之国的“小”的夸张
21、,对支离疏、叔山无趾等“丑”的夸张等等。山海经中夸张手法更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也是神话之所以成为神话的基本特征。此外,幻化也是庄子与神话通常使用的手法,庄子中有鲲化为鹏的寓言,神话中亦有鱼化为鸟,成为鱼身鸟翼,既能游于东海,又能夜飞之 鸟的故事。庄子中有马生人:“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至乐),山海经中也有马生人:“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海内经)。女娃化作精卫鸟,大禹治水化为熊等故事也常为人所乐道。夸张与幻化使意象富于变化,体现出非凡的创造力。 不过,两相对照,我们发现在意象形态的具体特征上,庄子与山海经却有所不同。山海经意象多形象组接,如鱼身蛇尾、鱼身鸟翼、鸟身人面、兽身人面等,组接的极至,便是出现了“龙”这种“接受了兽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