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吉首大学 JISHOU UNIVERSITY 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姓名:田曦芳 学号: 20114198021 学期: 2012-2013 第一学期 2 目 录 1 资源型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 . 3 1.1 济宁市地下煤炭开采与地面建设 . 3 1.1.1 济宁市煤炭开采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 3 1.1.2 解决煤炭开采与地面建设的对策 . 3 1.2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化 . 4 1.2.1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格局特征 . 4 1.2.2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格局演化 . 4 2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问题 . 5 2
2、.1 大庆市建设用地扩展 . 5 2.1.1 大庆市建设用地概况 . 5 2.1.2 大庆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因素 . 5 2.2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 . 6 2.2.1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 概况 . 6 2.2.2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特征 . 6 2.2.3 珠江三角洲 投入产出与建设用地效率的耦合关系 . 7 2.2.4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 . 7 2.2.5 解决措施 . 8 3 城市建设与耕地的矛盾 . 8 4 土地集约利用 . 9 4.1 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 . 9 4.1.1 土地集约利用内涵 . 9 4.1.2 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关系
3、. 9 4.2 香港与深圳土地集约利用分析 . 11 4.2.1 香港与深圳土地利用结构比较 . 11 4.2.2 香港与深圳土地集约利用分析 . 11 4.2.3 香港与深圳差距产生的原因 .12 4.2.4 深圳今后应如何向香港学习 .12 3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摘 要 : 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也正经历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化:城市的扩张使得城市用地景观逐渐替代了农业用地、自然用地为主的景观。与此同时,快速的城市化也产生了许多生态和社会问题,为使城市 扩张 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必须了解城市扩张的驱动因素。 本文通过对比较有代表性的资源型城市,如济宁
4、市、徐州市、大庆市,以及珠江三角洲城市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问题的根源所在,并例举了香港特区的土地集约利用,为解决这些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化;城市建设用地; 扩展模式;土地集约利用 1 资源型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 1.1 济宁市地下煤炭开采与地面建设 1.1.1 济宁市煤炭开采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地下煤炭资源开采对地面建设的影响是现实而长远的,并成为济宁发展的突出矛盾。煤炭开采形成大面积坍塌区,造成生态系统退化、景观破花坏和污染地下水,影响生态经济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制约了城市建设用地空间。 在济宁市生态经济区,现实的空间本底和既有概貌与未来空间本底和
5、区域情景完全不同,这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矛盾。这种时空情景矛盾主要是由于生态经济区是济宁市煤炭资源的主要开采区,按既有 采煤计划,未来生态经济区将形成大面积的坍塌区。届时,生态经济区再难以找到相对较大且地下结构稳定、不存在塌陷风险的区域用于城市建设、居民点选址或产业布局。生态经济区存在煤炭开发短期行为和土地永续利用的明显矛盾,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更科学的发展道路尤为重要。 1.1.2 解决煤炭开采与地面建设的对策 20 世纪 7080 年代以来,在处理地上建设与地下采煤的关系上,国家提出4 的原则是地上服从地下,九十年代中后期,又提出了要兼顾地上与地下的原则。建议对地下采煤资源和地上城市建设的关系
6、,进行细分,形成“地上服从地下”、“地 上地下统筹”和“地下服从地上”三种类型区,明确哪些地方的煤炭资源可以开采,哪些资源暂时不可以开采,以科学指导煤炭资源开采和城市建设。该区的发展应统筹解决地下资源和地上建设的冲突,煤炭资源开发与土地永续利用,资源型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矛盾。根据不同的塌陷区现状,进行不同形式的改造、更新和再利用,引导形成集约高效的新型生态城区。 1.2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化 1.2.1 我国 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格局特征 城市建设用地的是空格局是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核心内容,其不断演化的动态特征深刻反映了城 市化进程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及矛盾。我国
7、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了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是四大类主要城市用地,其中居住和工业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为 35 57,居住和工业用地的空间组合关系直接决定了城市用地空间结构;由道路用地形成的交通骨架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意义并不在于描述其自身沿城市某方位或由城市中心向外的扩展变化;绿地是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构成,主要影响城市用地结构功能。在城市产业分类中,服务业(广义的第三产业 )比重的高低是反映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与服务业对应的商业金融、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及其他公共设施等服务业用地的空间扩展变化反映了城市化进程,构
8、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内容。对于矿业城市,伴随着资源条件的变化,城市产业加快转型,产业用地加快调整,居住、工业和服务业用地构成了城市结构演化的主导力量。 1.2.2 徐州城市 建设用地的时空格局演化 矿业城市的经济重型特征直接影响矿业城市用地空间格局及其演化。一方面,城市的重型特征决定了矿业城市工业引导城市的扩展机制,受工业重型化影响,工业与居住用地空间相互分离的格局特征较为突出; 另一方面,经济的重型特征制约着矿业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调整,相对于工业和居住用地,商服用地发展明显滞后,在城市发展的相当长时间内,波峰位置和增长区域没有外推,没有形成连续的扩展区域,并且商业也更大程度地服务于工业,和
9、工业用地表现出粘5 合扩展关系。 基于资源生命周期的矿业城市经济转型成为影响矿业城市用地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力量。一方面,随着资源条件的变化和产业的快速转型,内城工业用地置换显著,工业用地置换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城逐步展开,居住和商服用地加快发展,商业转型服务于整个城市,城市建设功能用地之间由离散扩展关系过 渡为粘合扩展关系;另一方面,伴随着产业转型,矿业城市的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用地的扩展分异格局演化迅速。随着城市产业的转型,工业用地快速向城市外围工业区快速发展,居住用地向环境优美及城市的主导方位快速扩展,基于北部和西部矿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2003 年之后,徐州的北部和西北部也成为居住
10、用地分布和扩展的重要区域,商服用地服务于城市发展并受城市新城区建设引领,向南和东南部快速扩展。 2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问题 2.1 大庆市建设用地扩展 2.1.1 大庆市建设用地概况 大庆市是因石油开采而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 市,行政总面积 2.12 万 km,2009 年全市 总人口 280 万。大庆地区原来是一片草原。 1955 年大庆油田开发后,城市随之兴起和发展。大庆市自 1979 年建市以来,一直经历着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过程,城市化水平有 1979年的 9提高到 2000年 49的高城市化水平,经历了土地利用方式多元化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迅速调整。 大庆市这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用
11、地的面积越来越大,且集中分布在石油开采加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2.1.2 大庆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因素 油田固定资产投资和油田工人工资是大庆市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 要驱动因素。同时还发现,工业产值是农业用地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工业产值越高,转化为城市用地的农业用地越多,如果农业生产率较高,则会有更多的自然用地转变为城市用途。可见,如果人们为了高额的经济回报,大量开采石油会破坏环境,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认真对待环境问题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 6 2.2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 2.2.1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增长, GDP 总量由 1980 年的 152.60
12、亿元增长到 2007 年的 6846.50 亿元(按 1980 年可比价),共增长了近 50 多倍,年 均增速达 15.13,若不考虑价格变动因素,珠三角的经济增长速度则高达22。与此同时,建设用地也迅速扩展并呈现不断连绵的特征,由此带来农用地的大量减少以及生态空间的丧失,给区域生态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2.2.2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特征 1.明显的空间指向性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性。其实质上反映出香港这一国际性大都市对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及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从而使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建设用地扩展与空间演化表现出明显的“香港指向性”,在靠近香港的珠江三角洲东岸地区
13、,建设用地 扩展最为剧烈。另外,珠江三角洲的建设用地还表现出向沿路、沿海等区位聚集的特征,由此表现出明显的“海洋指向性”和“道路指向性”。 2.小城镇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引导下的乡镇企业大发展,一方面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分散化的工业化道路,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该地区“自下而上”为主导的城市化过程,使珠江三角洲以建制镇为代表的小城镇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因此,珠江三角洲的建设用地扩展表现出明显的“小城镇倾向”。据统计,珠三角建制镇用地由 1996年的 580.50 增加到 2006 年的 1118.19 ,面积扩大了近一倍,占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 23(同期新增城市用地仅占 16),其扩展速度也明显高于城
14、市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由 1996 年的 1497.70 增加到了 2643.93 ,占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 48,且主要分散分布于小城镇。 3.分散布局与低效利用并存 珠江三角洲的建设用地分布在区域层面表现出分散化的特征,且分散化程度明显高于人口、经济等其他要素。珠江三角洲 1988 年、 1998 年与 2006 年的建设用地紧凑度分别是 0.0031、 0.002443、 0.00175,紧凑度越来越小,表明整个区域的建设用地斑块形状越来越复杂,空间形态越来 越凌乱,空间格局趋于分散。斑块层面的分散化,其实质反映了建设用地地块的破碎化,表明建设用地集聚水7 平不高,建设用地布局散乱,从而在很
15、大程度上影响了建设用地效率的发挥,造成了建设用地低效利用、无序蔓延的局面。据测算,珠江三角洲 2006 年的建设用地效率(即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出)为 3.08 亿元 /,和世界先进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据有关资料推算,美国,日本,新加坡及西欧和大洋洲等大多数工业先进国家建设用地的产出率普遍在 10 亿元 /以上,是珠三角平均水平的 3倍以上。 2.2.3 珠江三角洲 投入产出与建设用地效率 的耦合关系 建设用地效率与投入产出系数呈现指数变化关系,随着投入产出系数的上升,建设用地效率呈指数下滑。一方面说明经济增长越粗放,建设用地效率就越低,建设用地的利用也越粗放;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经济结构趋于
16、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建设用地效率将逐渐提高。由此可见,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将是提高建设用地效率的重要手段。 图 1 珠江三角洲投入产出系数与建设用地效率的曲线拟合( 2006) 2.2.4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其自身 粗放型、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必然联系,两者之间是互为因果,相互推动的,共同构成“土地 经济”互动系统。 分析如下 : 首先,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正是凭借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及低廉的建设8 用地扩展成本,吸引了大量“三来一补”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确立了外向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各地为吸引外商
17、,纷纷压低土地资源价格,甚至以零地价出让土地,形成了“以土地换发展”的局面。珠江三角洲也由此踏上了经济增长的快车道。 这种“资源廉价送礼式”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是主要依靠土地、 资源以及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总体呈现“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的特征;其二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行业结构层次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其三是外向型经济以镇、村两级为主要投资载体,且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资意图,产业布局小而全、散而乱。上述三大特点正是造成建设用地高速扩展、无序蔓延以及效率低下的根源所在,同时也是造成建设用地空间形态离散并呈现小城镇倾
18、向的本质原因。最后,随着土地资源稀缺性不断突显以及土地价格的一路飙升,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不断增大,使传统的建立在 以无限劳动力供给以及“低地价”甚至“零地价”土地供给基础上的外向型、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唯有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才能重塑土地与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2.2.5 解决措施 广东省政府于 2005 年开始提出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战略,以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腾笼换鸟”与产业升级。最近,广东省又在积极推进“三旧(即旧厂房、旧城镇、旧村庄)改造”专项工作,旨在将产业转移与城市转型、环境再造有机结合,建立土地
19、与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这些政策都 将对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资源瓶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 城市建设与耕地的矛盾 耕地不仅要解决当代人的吃饭问题,还要解决子孙后代的粮食安全问题,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为此,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尽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此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政策运行的效果与预期目标有较大差距。仅 19992008 年 10 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高达 7926000 公顷。而各地土地利用规划结果表明,实际耕地减少量远远超出这 一变更数据。 人地关系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最基
20、本的生产关系。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资源9 也已成为人地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大力促进节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名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 4 土地集约利用 4.1 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 4.1.1 土地集约利用内涵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动态相对的,而不是静态相对的终极目标,即在现有城市化水平下,通过优化土地 结构和改善土地管理,在适量增加土地供给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经济 社会 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城市土地综合效益未充分
21、挖掘,为城市土地粗放利用;城市土地利用强度过大,导致城市土地综合效益损失,则为城市土地过度利用。综上所述,评价城市土地利用是趋于集约(或趋于过度抑或趋于粗放)的衡量标准,是建立在其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的。 4.1.2 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关系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而空间集聚性是城市最为显著特征,推动城市 空间拓展的动力就是空间集聚性。适度集聚的效益增长与过度集聚的效益损失,推动空间集聚与空间分散成为城市形态演化的动力,而衡量城市趋于集聚或分散的重要标准就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集聚意味着单位城市土地的资本、技术
22、与人力投入的增加,土地集约利用强度不断增加;空间分散则意味着单位城市土地的资本、技术与人力投入的减少,土地集约利用强度持续减少;在空间集聚与空间分散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化进程呈现一定的规律。 一定意义上在城市化初期阶段,非农人口与非农活动为寻求空间集聚效益而积聚于城市地域,城市土地粗放利用逐渐趋于集 约化,此阶段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形式为人力资本型集约。随着城市空间不断积聚,城市土地资源逐渐趋于短缺,地价持续上涨,城市土地成本大幅增加。为了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单位建筑密度持续提高,容积率大幅增长,基于芝加哥学派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建设思想而10 进行的城市建设趋于高层化与高密度,而建筑技术的持续突破
23、是柯式思想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故此阶段为资本技术型集约。随着城市空间集聚效益的持续增长,城市土地如缺少合理的空间规划,城市空间将过度集聚,进而引发一系列城市病。理性的选择就是集聚后的分散,居民为了追求更舒适的环境,产业 为了得到更便宜的土地,逐渐迁往市域边缘与低级城镇,而市区则是具有高支付能力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土地利用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此阶段为结构型集约。随着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传统模式逐渐被否定而追求经济 社会 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有效推动了城市的持续发展,此阶段为生态型集约。 处于不同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土地利用最佳集约度的内涵是不同的,是一个动态相对概念,这既与社会评判
24、标准(从仅追求经济效益到追求综合效益)有关,由于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所赋予的客观条件(文化教育水平、交通发展水平、景观环境现状)有关 ,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最佳集约度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处于城市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利用强度、利用形式与利用类型也相应的存在差异。故准确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应首先研究城市化水平及其发展阶段,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 随着非农人口激增与非农产业壮大,城市地域持续扩张,这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过程。不过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地域呈外延平面式无序扩张而忽视内涵立体式综合利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严重滞后。其一表现为市域规模失控蔓
25、延,导致土地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城市土地利用呈“ 三大一低”(即平房占地面积大、旧城改造任务大、闲置土地面积大、土地利用效率低)由于旧城改造费用远超过新城占地费用,忽视旧城改造工作,“棚户区”与“城中村”密集分布,城市建筑设计落后,建筑物容积率低,制约着城市持续发展,而新城建设则侵占大量耕地且多为优质耕地,这也制约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其二表现为土地利用结构失调,城市绿化与交通用地较少,而工业用地比重偏大。由于城市绿化与交通用地偏紧,城市交通拥挤、环境质量差等一系列城市病较为严重 ,城市“热岛效应”相当显著,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影响城市人居环境。由于工业用地比 重偏大以及空间结构严重失调,市区被效率低、能耗大、污染大的工业部门与事业单位占据,中心商务区并不显著,土地资源综合效益较低,城市总体功能难以实现制约城市化的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失调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严重制约城市化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