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研究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行政管理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2 目 录 摘 要 . 1 Abstract. 1 前 言 . 1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相关基本理论 . 2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涵义 . 2 (二)农村公共产品的分类 . 2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 3 (四)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意义 . 4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透视 . 4 (一)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总体供给不足 . 4 (二)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需脱节 . 5 (三)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差距大 . 5 (四)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2、主体单一 . 5 三、我国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分析 . 6 (一)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不足 . 6 (二)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 衡 . 6 (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且事权与财权不对称 . 6 (四)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系统化后续管理 . 7 四、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若干思考 . 7 (一)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 7 (二)明晰职责关系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筹资机制 . 8 (三)建立服务型政府同时推进基层政府机构改革 . 8 (四)加强对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管理 . 9 五、结束语 . 9 参考文献 . 10 3 摘 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
3、民经济 的基础。农业发展的状况如何,农民收入能否提高,城乡能否统筹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 然而,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己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因此,如何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已成为 政府和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立足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理论以及供给体制制约因素的研究,进一步对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提出若干的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 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Abstract China is a large
4、 agricultural country,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What is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hether farmers can raise revenues, whethe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but also to social stab
5、ility, the countrys long-term stability. However, the current system of rural public goods have not meet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overall coordina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of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bottleneck has become an obstacle to buil
6、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refore, how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rural public goods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present situation, through the theory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a
7、nd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 of constraints, and thus further improve the system of rural public goods made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Supply system 4 前 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8、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是党中央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切实转入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就在于农村公共资金、公共交通、基础教育、农田水利、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赖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建构与完善。然而,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滞后。这是直接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症结所在。完善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是建设现代 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
9、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 农村公共产品的相关基本理论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涵义 公共产品是指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 1而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用于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共同需要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社会产品或服务,涉及农村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福利等各个领域。 农村公共产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即农村公共产品是向整个农村提供的, 具有村民共同受益的特点。二是非竞争性,指的是“消费者的增加不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
10、者说,一定量的公共产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2也就是说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消费量。三是非排他性,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不管该提供者是否愿意让其他人消费该产品,在该公共产品的效应覆盖范围和区域内,任何人都能够消费该产品。四是具有多层次性,参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按照农业、农民对农村公共物品需求的轻重缓急,将农村公共物品分为六个层次 (见表 1)。 表 1:农村公共产品的多层次性 公园,电影院 第六层次 (自我实现的需要 ) 农业保险,养老保险 第五层次 (福利的需要 ) 电影院,广播,电视 第四层次 (个人娱乐体闲的需要 ) 教育农业科研与科技推
11、广 第三层次 (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需要 ) 公共治安 医疗 第二层次 (安全的需要 ) 道路,桥梁,农川水利设施,生态林网,电力,大型农机具 第一层次 (农业生产的基本需要 ) (二)农村公共产品的分类 按排他性、竞争性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将农村公共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类。纯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 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这类5 产品 应该由政府免费提供, 消费个体之间完全不存在排他性的可能, 包括 农村综合发展规 划、农村环境保护等;准农村公共产品是指不完全具备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而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农村公共产品,包括农村电力设施、农村灌溉工程等。具体举
12、例见表 2。 表 2:农村公共产品的类别 3 类别 内容 受益范围 农村纯公共产品 义务教育、民兵训练、基本卫 生服务、社会保障等 全国性 地方性 农村准公共产品 镇村公路、交通、农田水利、电视转播、消防、下水道等 地方性 按农村公共产品的内容可以划分 为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公共设施是指具备一定的物质实体的农村公共产品,即表现为一定的实物形式,如农田水利设施、道路、通讯电力设施等农村公共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往往是没有固定的实物形式,而是表现为一定的服务形式,如农村公共管理服务、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农村的信息技术服务等。 按公共产品消费的空间范围为标准进行划分 ,可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区
13、域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农村公共产品。 全国性公共产品是覆盖全国的范围,应该是由中央政府提供,如义务教育、民兵训练和计划生育等;区域性公共产品是 超越边界的地方,应当是由省级政 府提供,如大型水利项目、区域植物疾病和预防病虫害等;地方性公共产品是只涉及局部区域,应当有县和乡镇政府提供,如农村医疗、农村环境保护等。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动态: 西方经济学者最早对公共产品供给问题这一问题做出贡献的经济学家是大卫休漠。他注意到相邻的几个家庭可能协商排干牧场里的积水,但一个人就无法做到,都想把责任转嫁,因此,政府桥梁建成了,这个政府成为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所有这些缺点产生的一个组织。基于这种对
14、人性的深刻认识,他认为对每个人都有益的事情 (如桥梁、港口、军队等 )只能通过集体性动或 由政府参与才能完成。 4 亚当斯密认为就安全与司法而言,有必要由政府来提供。与安全和司法不同,对于其他的公共设施或公共工程,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可以由不同的提供方式。”一个国家商业的发达,全赖有良好的道路、桥梁、运河、港湾等公共工程。这类工程的建造和维持费用,显然,在社会不同发展时期极不相同。” 5 布坎南在组织的经济理论中首次对非纯公共产品 (准公共产品 )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具有“排他性和非对抗性”特征的组织产品,解释了非纯公共产品的特征、生产成本与成员性质三者之间 的
15、关系,建立了同时包括成员数与产品数在内的组织均衡。 6 总体来看,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得较早,相应的研究成果较多,形成了西方特色的公共产品理论。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指导西方国家对公共产品的投资和供给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2、国内研究动态: 6 叶兴庆认为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根本目的在于减少农民的负担,而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之所以存在供给不足和供过于求的情况,都与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存在的缺陷有着直接的关系。 7并提出了改革农村公共产品决策制度与农村公共资源筹集制度的新思路 :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和 “费”改“税”。 赵炳奇认为现阶段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合理而
16、引起的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矛盾突出,现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极不适应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有根据现阶段农村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 8 林万龙认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供给体制是农民负担的主要原因,因而必须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进行创新。他还进一步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民间供给与私人产品化进行了总结,认为部分农村公共产品完全可以民间供给和转化为私人产品化,而且由于这 种转化更贴近农户的需求,因此往往更具有供给效率。 9 黎炳盛认为,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非集体化经济改革带来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无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农村应推行村民自
17、治制度。但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并不是单靠村民自治制度所能完成,而必须以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的改革为前提,并且妥善解决由于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行所带来的农村社区权力体系的新冲突才能达致。 10 熊巍提出我国现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仅存在效率较低的问题,在某些方面也有失公平。按照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切 实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迫在眉睫。 11 他们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从各个方面作了细致认真的研究,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索,研究成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框架的建立以及完善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农村公共产品
18、供给体制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在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农村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农村经济能否发展,农村社会是否稳定,将直接关 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而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对于农村的发展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要使农村发展,就必须优化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解决广大农民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举措;是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实现社会公
19、平正义的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受益者,了解并在今后实践中尊重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和意愿,有 利于增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福利感受和参与积极性,有利于公共资源的配置与农民的迫切需求之间更好的结合。研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是更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鉴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性,如何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就有了进一步探索的意义。 7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透视 (一)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总体供给不足 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以农补工”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靠乡镇政府而中央财政投入很低。随着公
20、共财政框架的建立,我国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力度, 2004年中央财政用 于“三农”支出总量达到 2626.2 亿元。国债资金在总规模减少的情况下,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到 550 亿元。 12但从总体上来看,在 2.2%直接用于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中,关乎农民基本生存与基本生产的投入仅占 13.8%,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仍然严重不足。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如农业水利灌溉设施、道路、电信电网等基础设施出现严重短缺的现象,大大地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减缓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统计显示,目前全国 60%以上的农户没有用上卫生厕所,有 7000 万户农民的住房需要改善, 1.5 亿农户需要解决
21、燃料问题, 6%的行政村还没有通公路, 6%的村子没有电话。农民手里没有钱,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甚至基本的看病就医、读书上学也难以满足。 13 (二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需脱节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乡镇领导“自上而下”的任命机制决定了大多数领导的选择性供给行为。他们追求短期效益,追求有显性政绩且与利益挂钩的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如各种形象工程、达标升级工程;而不愿提供那些具有长期效益和隐性政绩的公共产品。追求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公共产品,如大力建设标志景观;而不愿提供无形的、看不见的“软”公共产品,如农业科技推广等。 14供需结
22、构失衡还表现在如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农村交通等关乎农民基本生产生活的公共产品供给数量严重不足;如农村的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环境保护等涉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此外,“我国现在的地方政府机构却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不仅占用了人量的公共经费,而且办事效率低下。” 15 地方政府地方没有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差距大 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存在很大的差异。 1978 年 城乡收入差距比为 2.6:1, 1985 年一度降到 1.9:1,在此之后情况有所逆转,但到 1994 年又扩大到2.9:1, 2002 年到达 3.1:1,20
23、03 年继续扩大为 3.23:1, 2004 年为 3.21:1, 2005 年为 3.22:1。16城市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的供应比较充裕,甚至可以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相媲美。但是大多数农村至今还没有享受到基本的公共产品,即使有的地方建设道路、电信电网等公共基础设施,但建设资金基本上要由农民自己解决,国家只给予适当补助。城乡义务教育的差异,在我国初中与小学在校生农村占近 2/3,但 在全国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中农村却只占到 50%。17 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存在的差异。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 70%左右,但农村公共卫生费用占全国卫生费用的比重只有 30%左右,占总人口 30%的城市居民占用了 70%
24、的医疗卫生资源。 18 (四)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单一 8 自 1983 年正式废除人民公社以来,我国乡镇政府成为一级政府,乡镇财政则成为农村公共产品筹资的主体,其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渠道主要是依靠制度内和制度外收入。而由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数额有限,乡镇财政困难,难以有效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特别是取消农业税 后,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筹资难度。但在现行的体制下,私人投资、第三部门等由于受政府政策、产权界定和自身素质的影响,难以大规模进入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政府仍是单一的供给主体。受决策目标和资金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仍数量有限,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多样性、
25、高质量的要求,既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农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农 民 的投票选择 可能会 影响该地区 公共产品提供 的效率,而那些才是农民真正需求的反映。 19 三、我国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分析 (一)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 给能力不足 在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实行的是“自给自足”型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公共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自己承担,农村公共产品存在着数量短缺、质量低下的弊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1)生产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即农村进行发展所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不足,主要表现为农业水利灌溉设施年久老化失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村交通不便
26、、农村市场供求信息滞后等大大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农村 义务教育应该是政府所必须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但由于政府行为的缺位以及资金的限制,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严重不足,而且质量低下,造成农民总体文化水平较低,从而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农村社会保障缺位。农民没有享受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如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4)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停滞不前。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过高的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力,很多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并不鲜见。 (二
27、)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 我国采用的“自上而下”的体制无法摆脱 一些以行政手段强制性供给存在的弊端,极易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脱离农民的实际需求,形成 “供”“需”结构失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急需的基本生产生活的公共产品、涉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精神文化类公共产品供给数量的严重不足。精神文化类公共产品表现在图书馆、健身房、文化馆等的欠缺,很多农民的消遣活动是看电视、打牌等,单一、乏味的文化生活降低了他们生活的质量,无法享受到跟城市居民差不多的社会服务。二是农村不需要或较少需要的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过剩,从而导致农村公共产品“软”“硬”结构失衡。一些地方政府的决策 者,在其政治目标
28、最大化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激励和驱动下,没有根据农村的真正需求来决定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而是在有限财力地约束下,根据自身的利益和政绩,进行选择性供给。这样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不仅不能正确地反映农民对公共产品的真正需求,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且事权与财权不对称 9 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有层级性的,如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供给,而地方性需要的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负责。但在实践中,由于农村公共产品的外部性,政 府与市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上责任划分不清,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本来
29、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由政府与农民共同承担的公共产品,却基本由农民承担;本来应该由上级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却转移给下级政府,最终落到下级政府和农民的身上。 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提供公共产品,而政府要履行其职能是离不开相应的财力保障的。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原则是财权与事权对称,但在实际中,由于公共产品收益存在外溢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存在着众多模糊和交叉。目前,我国财政划分模式的现实 反映是各省财政向中央集中,各地财政向省政府集中。而事权划分脱离财权划分,基层政府承担了与其财力不匹配的事权:如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或维持本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就必然增加农民负担,影
30、响社会的稳定;而如果减轻农民负担,又会导致公共产品供给的危机,甚至有可能被“一票否决。” (四)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系统化的后续管理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由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存在着较为混乱的现象:如自来水、水泥路等没有专人维护,出现“建得快、坏得快”的现象,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对农业基础设施等缺乏科学规划,投人与产出不 成比例;公共用品单位间流动没有规范性手续,公共产品出现公私不分的现象;村委会对村级资产合理配置缺乏科学规划等 20 。以上这些缺乏制度约束和监督管理的细节,使得农村公共产品存在流失的危险:如低价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承包、拍卖或租赁,以缓解村级经费紧张的局面,而承包时的价格
31、短没几年就会远远低于现行的市场价,村级收人因此大幅减少;把一些能够产生长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厂房设备等设施,通过不企当途径拍卖或承包出去,表面看,似乎是所谓的适应改革需要,实际上是却是断了村里经济良性循环之路。近年来,随着国家投人的加大,农 村公路、农业基础设施、桥梁建设等工程全面开展起来,而乡村辅助性的维护、保养却跟不上节奏,致使部分农村公共产品“伤痕累累、面目全非”,群众意见很大。 四、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若干思考 (一)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根本是要进行制度创新,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切实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城乡平衡,这是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应该解
32、决的首要问题。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减轻农民负担,关键是要统筹城乡之间公共产品的供给,从根本上改变非均衡的城乡公共产品二元供给制度。要 通过体制改革、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乡统一、均衡、公平、平等的新型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因此,国家应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改善资金的供给方式,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财力的限制,目前还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一步到位地构建起完善统一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10 第一,各级政府必须
33、转变观念,采取切实行动,真正在实践中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应该 放在农村,在财政、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政策方面更多的考虑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切实的需要,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落到实处。 第二,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将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列入公共财政范围,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和比重的稳定增长。国家应该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支农比例。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要有制度保证。必须尽快修改和完善地方政府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不利于城乡统筹供给公共产品、不利于政府职责划分的 条款,以
34、规范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行为,使城乡统筹发展有法可依。 (二)明晰职责关系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筹资机制 第一,明晰职责关系,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责权范围。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的责任划分不清的,我国应该形成以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县乡级财政为辅的供给格局。自从取消农业税后,县乡两级财政进一步紧张,如果仍采取以县乡级财政为主,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不可能得到改善,反而出现倒退现象。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承担;地方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承担;而一些跨地区的公共项目和工程,可由地方政府承担为主, 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协调。 第二,积极吸纳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参与,形成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
35、化的格局。地方性的准公共产品,可在地方政府主导下,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的参与。在公共产品各个行业和领域内,允许和鼓励企业、个人等资本的进入,进行市场化改革,形成市场化竞争,可以提高供给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有助于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公共产品供给数量与质量偏低的问题,但是进行市场化改革,形成市场化竞争的同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化改革应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应采用“政府供给” +“市场生产”的模式,即由政 府承担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但其“生产”环节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通过市场竞争承包给某些企业,而“生产”环节中政府还应该进行指导与监督,最后提供给消费者。一些农村公共产品,如农村公路
36、建设,通过由政府出资,企业进行市场竞争,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提高供给效率,防止政府的垄断经营。二是市场化改革应围绕政府职能的发挥,弥补政府供给的不足而进行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供给效率,更好地满足农民需求,而不是为了市场化而市场化、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推卸政府责任,甩掉政府包袱。进一步明 确改革的目的,这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化改革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21 (三)建立服务型政府同时推进基层政府机构改革 中共十六大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行为规范、公正透明、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我国政府通过建立服务型政府,从而实现从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过渡。 第一,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民主决策机制。我国现行的“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在实际的运行中,出现了供给偏离农民的实际需求的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农民利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